<h3><br>《西沙儿女》与西沙之战<br>一<br>先有西沙之战,后有《西沙儿女》,否则不会有后者。后者是浩然老师的名作——长篇散文诗体小说。他本是一个专写农民的作家,之前创作了许多关于农村题材的作品,代表作是《艳阳天》和《金光大道》,都拍成了很受欢迎的电影。但想不到一夜之间,他开始写作南海渔民了。<br>尽管浩然老师步入了一个生疏的领域,从金黄的麦田走进了湛蓝的大海。但他是位编故事的高手,有了故事情节,其他就不是什么问题了。<br>《西沙儿女》,起源于1974年1月19日上午10时,在西沙永乐群岛我人民海军与南越海军之间爆发的一场小规模战斗。既然如此,为什么要劳浩然老师来亲自动笔写下长篇大作呢?这里一定是有原因的。<br>战斗开打到结束,不足两个小时,我人民海军击沉敌舰一艘,重创三艘,取得了海战的胜利。这是一场我海军首次对外军海战的胜利,自然是值得一书的。于是浩然老师不辞辛苦,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西沙儿女》正气篇和奇志篇。接下来杨啸老师在秦皇岛,又以最快的速度,在当年九月改编成了电影剧本。<br>河北的秦皇岛市位于渤海之滨,河北肃宁人杨啸在此创作,以接海气。他曾经编过电影剧本《红雨》,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在75年摄制完成,是关于赤脚医生的内容。<br>完成初稿,杨啸速回北京,给有关人员看过后,听取意见,于10月完成第二稿。不知何因,至75年的9月,他才完成第三稿,推测与《红雨》有关。而此时八一厂则在紧锣密鼓地策划《海南长城》与《南海风云》的拍摄。前者产生于1964年,剧本已经很成熟了,既是反特片,也是阶级斗争片。他们来到海南岛的榆林三亚,让当地热闹了好一阵子。后者,与西沙海战有关。也就是说,当时有两部影片涉及西沙海战了。<br>八一厂拍摄海战驾轻就熟,58年拍了海战电影《海鹰》,但北影厂不甘落后,接着在59年上映《无名岛》。两个电影各有所长,不过观众都记住了《无名岛》上的特务用电台呼叫“地瓜地瓜我是土豆”。两个制片厂真是在较劲啊。<br>想不到在16年之后的75年,当年的情景又重现了。谁说北影厂拍不好战争片,水华导演挺身而出,接下了这个很不轻松的任务。为什么不是谢铁骊导演,《无名岛》就是他执导的。但也不是钱江、陈怀皑皑和王好为等北影厂的来导演,因为这几个人执导《海霞》时,被江青批惨了,差点让电影夭折。之前谢导拍摄的《早春二月》,挨批更惨,这是有教训的,恐怕有人称他挨批专业户了。<br>为了避免江青捣乱,才用了水华导演。当时他已经50岁了,比名导谢铁骊大9岁。他的影片正气多,《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都有充分的体现。再说浩然正当红时,一般来说不会受到干扰。电影最怕辛辛苦苦拍好了,让领导一句话枪毙掉,然后诚惶诚恐找到最高领导请求开恩,是死是活天知道。</h3> <h3>二<br>两个制品厂同时拍摄一部海战片,可见当时对“西沙海战”的重视。八一厂的进度快,与编剧、导演的风格及剧情有关。《南海风云》的编剧是陆柱国,48年兵,57年才开始编剧本,具有军事题材的特长,实力在杨啸之上。如果说他导演的《战火中的青春》可以打80分的话,而《独立大队》只能打70分。<br>此次海南之行,八一厂与北影厂的共同点是,重点体现了南越海军的10号舰。因为该舰确实被击沉了,这就好说了,是对胜利的最好体现。但是八一厂简单化了,敌人只有两艘军舰,而实际上有四艘。严重不符合实情,会误导观众。<br>说实在的,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了解海战情况的人是少之又少。电影具有历史教科书的成分,如果要再现海战,怎么样也不能删繁就简,搞电影的印象派。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电影,一直被国外所推崇,不过八一厂敢想敢干,将海军的灰军装换成了半年之后才有的74式海军服,并且还是夏季的白色。海军战士的无檐软帽,听了江青的意见去掉了后面的黑飘带。<br>八一厂拍电影完全没有体现海军的勇猛精神,海军几乎都是速射武器,本应打出非凡的气势,却没能体现出来。他们对于最小的才650吨的10号舰(怒涛号)大做文章。我军最大的扫雷舰570吨,相差不过80吨。不知情者还以为是个多大的舰呢?于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打啊,唐国强用足了脸部丰富多彩的表情。<br>在我上中学时,福建海域发生了击沉蒋军章江与剑门号的海战,前者280吨,后者1250吨。之所以战斗顺利,是因为动用了6艘鱼雷快艇。这是我海军一锤定音的海战利器。西沙海战之所以难打,就是因为没有出动鱼雷快艇,也没有出动潜艇和护卫舰,而这些足以保证全歼总吨位近六千吨的4艘敌舰。<br>护卫舰有3门100毫米炮,潜艇和快艇携带有533毫米的巨大鱼雷。在西沙海战如此近的距离上,绝对的弹无虚发,那么战果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了。<br>南越从美国手里接收了数百艘军舰,他们的胆量和野心顿时膨胀起来。而我军为的巡逻,而非开战,准备不足。八一厂也没有拍上赶来参战的281编队。照八一厂的拍摄,远够不上一场“风云”,不过冲突而已。虽然西沙海战的总指挥魏鸣森为顾问,但是导演的着眼点不过是个连级小舰长。整个海战,就这么简简单单应付过去了。但要说战斗场面,则乱七八糟,没有章法。<br>反观水华导演的海战场面,完全的敌4我4,舰是舰,艇是艇,还原了当时的战斗场面。开打要比八一厂好看得多,大大弥补了思路老套和说教的缺陷。剧本能够限制导演,但是也有导演自由发挥的地方,这就是错综复杂的战斗场面。水华导演把握住了这点,远远胜出八一厂。<br>自由发挥是导演的专利,编剧写不出来的却可以拍出来。如《英雄虎胆》的编剧丁一三说,他没有写于洋和王晓棠跳伦巴舞,是导演严寄洲自己发挥的。导演不是白吃干饭的,他的脑子往往比编剧灵,至少他见多识广拍片多啊,另外更知道观众想看什么,尽量的投其所好。<br>水华导演是认真负责的,他也表现了民兵阿宝和亚娟等人与敌人斗争的情节,这些都是真实的,是很出彩的。既然是西沙儿女,他们就要有所作为,不能光海军出场她们就没事了。相同的是,二厂都拍了在敌军手掌上写字让他们滚蛋。<br>水华导演更负责的是,他拍出了海军与陆军、民兵相互配合夺取敌占岛屿的内容。那个场面是精彩的,是一场登陆进攻作战。陆军和民兵奋勇冲杀,体现了我陆军和民兵的战斗精神。<br>陆军是我们榆林要塞守备十团,以三个步兵连和两栖侦察队打冲锋,海军打了几炮即开始登陆。但八一厂则是登陆之后还继续猛烈开炮,就不怕伤了自己人?一场激战下来,唐国强等所有海军衣白脸净,如同检阅部队,完全没有真实性可言。不知道《西沙儿女》如何。主角朱时茂没有“奶油小生”之名,他的形象如何,未见剧照,他自己不曾保存吗?<br></h3> <h3>三<br>有人说,《南海风云》是唯一一部写西沙海战的电影。是啊,抬手将《西沙儿女》毙了,却说自己是唯一,这样好吗?<br>笔者认为,按照当时的标准,《南海风云》可打70分,《西沙儿女》可打90分。从情节说,后者还有个爱情故事——李秀明爱上朱时茂。反观前者,老渔民抽烟斗,不知道渔民吸竹烟筒吗?在军舰上捆集束手榴弹,想投掷几米?渔船撞毁了却十几年找不到人?一个渔家子弟未进学堂当舰长,没有极高的文化和技能,是干不了的。<br>再说《海南长城》,其实与电影《磐石湾》、《南海的早晨》大同小异,没啥新意,新的只有演员而已。莫非八一厂想凑个数?<br>海战不提魏鸣森不应该,属于国际冲突,背后有美国撑腰,叶、邓指挥的行动,让一个小连级体现了,这就是“风云”级的海战?《甲午风云》是林农62年拍的,此役决定了大清北洋水师的命运,也动摇了大清的国运,这才算是风云。那个海战场面,加上配乐,称得上是中国海战影片的上乘之作。<br>林农比水华小三岁,为同时代人。浩然的《艳阳天》是他拍的,现在水华来拍浩然的小说了。不知当时林农在干什么,让他来拍西沙海战,应该是很精彩的,恐怕八一厂得慌一阵子。另外估计林农也怕江青,他拍的《兵临城下》同样被批惨了,还是让水华来干吧。<br>世界海洋大国拍了无数的海战片,如果做不到这个,就别想当海洋大国。但是50年过去,无人再拍。苏联50年前拍出全景式的二战大片《解放》,我在榆林基地广场也看过《啊海军》、《日本海大海战》,不知道海军是怎么想的,感到震撼吗?<br>两个制片厂都忘记了最后投入海战的281编队,他们虽然姗姗来迟,却也是救命编队。实事求是,他们是参战了的,是他们击沉的10号舰,却把他们忽略掉,281编队会怎么想?来迟不是他们的责任,是上级的责任,没有一艘舰艇是不听指挥的。军事科学院所编的材料,也不提“281编队”,则更不应该了。他们这样的大单位不应有意的疏漏,是不知情还是上级不让提?或者提了被删掉?总之感觉整个海战显得支离破碎,讲不清楚。<br>八一厂和北影厂都有责任交代清楚西沙之战的背景,少让观众心里充满为什么。尤其是我方的军舰小,难道我们没有大舰吗?《南海风云》一再强调“决不开第一枪”,就这样对峙能把敌人赶出去,能够收复敌占岛屿?既然已经枪炮对枪炮,从战术层面说,就不存在该不该打第一枪,并且一定要先打第一枪,第一个喊出打来。274舰的舰长、政委牺牲,就是因为不打第一枪的原因。<br></h3> <h3><br>有位比我早一年当兵的海军指导员孙遂义,在榆林基地警卫连当兵,他撰文回忆参与《海南风云》的拍摄片段。但是却真没有见到任何人写过《西沙儿女》的拍摄片段,仿佛人人领了封口费,举手宣誓,绝不泄密。<br>1976年我在西岛几乎住了一年,岛外热热闹闹拍电影,我无法一饱眼福。至今拍摄过程密不透风,歌曲总该能露出点来吧,却也没有。《南海风云》其《西沙,我可爱的故乡》,脍炙人口,传唱全国。这是吕远老师的功劳。他属于太能写的作曲家,有着1000部歌曲,100部话剧的记录,八一厂真的是找对人了。<br>不见《西沙儿女》主题曲的流露和流传,是真的没有吗?看过杨啸老师的《西沙儿女》剧本,发现有七首歌曲。从歌词看,是比不上吕远老师的,现摘录部分歌词以飨读者:<br>洁白的细沙,湛蓝的大海。西沙呀西沙,祖国的宝岛,为什么这样美?<br>四季鲜花开,冬夏绿树翠。海参呀海螺,鲜鱼呀龙虾,数不清的好宝贝。<br>至今千百年,一辈接一辈。<br>中国的人民,开拓你,保卫你,洒下鲜血和汗水。<br>太阳出海红彤彤,万里蓝天万里晴。渔民翻身得解放,南海风光无限美。<br>彩笔巧手难描绘,海鸥海燕展双翅哎,万里海天任你飞。<br>主角阿宝唱:花开全靠太阳照,树绿全靠雨水浇,幸福全靠毛主席,全靠党的好领导。从歌词看,意境、文字一般,但普上曲相信不会差的。75年黎汝清为《海霞》电影主题曲《渔家姑娘在海边》作词,作曲是王酩。水华联系他们应无难度,电影《黑三角》的主题曲《边疆的清泉清又纯》和电影《小花》的《妹妹找哥泪花流》都是王酩老师的佳作。<br>其实,杨啸老师的小说《红雨》改编为电影,其主题曲《赤脚医生向阳花》,为上乘之作,由郭兰英老师独唱,作词杨啸、崔巍,作曲苏民。苏老师很了不起,他是南京人,26年生,北京人艺的导演。这样的组合,使得《红雨》之曲极为悦耳。<br>再看浩然老师的电影《金光大道》,主题曲《咱们的天,咱们的地》,由浩然作词,张棣昌作曲,那叫一个好听啊,充满昂扬向上的气势。而浩然老师的《艳阳天》主题曲《长春归来》,开头一句:“燕山高又高,清泉水长流”。可真是悠扬荡气,令人神迷。其作曲全如玢,作词张棣昌。后来全老师获电影音乐特殊贡献奖。而张老师1918年生,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延安鲁艺,长春电影制片厂作曲组组长,音乐创作室室主任。《人说山西好风光》、《红孩子》、《缅桂花开十里香》等电影主题曲均出自他手。看到这里就放心了,在浩然的身边围绕着如此多的高人大咖,那么《西沙儿女》的主题曲是绝对差不了的,要说不好听是没人信的。<br>八一厂侧重战争片,从艺术的角度说,大多不如地方厂。但是战争片往往受欢迎,所以票房是不差的。八一厂有个优势,全国除了十余个军区都有文艺团体外,驻京还有总政歌舞团、文工团,还有海政文工团、空政文工团及铁道兵、工程兵等文艺团体,加起来是个庞大的数目。他们都属于军队,一声令下,拍电影也好,作曲也好,实力非常强大。如海军文工团、歌舞团演出《红珊瑚》,由八一厂改编摄制完成,可见八一厂的基础无与伦比。<br>得承认,在作曲方面,八一厂很行。如总政歌舞团的傅庚辰,在电影《地道战》的《主席的话儿记心上》、《地道战》,还有《闪闪的红星》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都是一流水平。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作者吕远,是海政文工团的。这样的人才,在军队中很多。但八一厂也去地方厂找人,如萧珩,为八一厂的《苦菜花》作曲,也是让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br>《西沙儿女》作曲找的谁呢?不得而知,一无所知!但北影厂的演职员应该是知道的。八一厂的制片人会不会想:“哼!我的编剧和制作不如你,可我的主题曲比你强!”两个制片厂会不会互借样片进行一些交流呢?此类事,局外人不得而知了。<br>电影厂是有许多秘密的,如《西沙,我可爱的家乡》作词是苏圻雄,他是我们要塞文化科的,曾经有过交往。但是为什么电影《南海风云》的片头,有作曲吕远和独唱梁长喜、卞小贞的名字,而无作词苏圻雄呢?等于是不承认啊,这里总有个原因吧?老苏看了是个什么感受?有谁知道,《地道战》的词作者还打过官司,最后平分了稿费。我的小说在内蒙厂改编为电影,还特别注明了是根据我的小说改编,并且也给了稿费。<br>拍电影西沙之战体现陆军是对的,整个榆林要塞陆军的存在,就是为了保卫榆林海军基地的。如果没有陆军,敌人一个空降团即可攻占基地。当时海军没有陆战队,于是岛屿上的事由陆军来负责。但是仗打完了,陆军基本上不算参战部队。我的去过西沙的许多战友,尤其是收复敌占三岛的战友,也不算参战部队。他们看了电影会怎么想?<br>50年了,再无人动过西沙之战的题材,拍一个全景式的电影应该没有很大难度吧。既然无人写,又谈何拍电影呢?有些内容可以不必反映,但总体脉络应该是清晰的。尤其电影《西沙儿女》,完全没有必要当了核物质封存得那么严密,要理解大众的心态,不要将影片打入万丈深渊。<br>我一再想过“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感觉《西沙儿女》就是黄钟,因为她是我心中的最爱。希望有生之年能够看到《西沙儿女》重见天日,以告慰浩然、杨啸、水华等前辈的在天之灵。<br>有位葛先生说:今天的南海,我们有着更多的力量作为保卫海疆的依托。但追根溯源,那份精神的力量,依然值得从《西沙儿女》中,那群保家卫国,在天涯海角更南的中国国土上的儿女们身上汲取与光大。而这份精神的力量传承者,就是我们值得尊敬的浩然老师。</h3> <h3>有位葛先生说:今天的南海,我们有着更多的力量作为保卫海疆的依托。但追根溯源,那份精神的力量,依然值得从《西沙儿女》中,那群保家卫国,在天涯海角更南的中国国土上的儿女们身上汲取与光大。而这份精神的力量传承者,就是我们值得尊敬的浩然老师。<br>这也是我们今天纪念浩然、怀念浩然的原因。一个作家,一个北方农村出身的、一辈子自称是农民的作家,却用他的文字,为南疆的大海,奉献了他的智慧、想象与激情,难道不值得我们纪念吗?<br>《西沙儿女》就像一艘隐形的航空母舰,承载着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宣誓着中国对自己的领土的拥有,在南海的水域中永远地巡航。这是浩然对于中国文学、中国历史的贡献。看看中国的作家们,又有哪一个为我们的南海,作出如此巨大的贡献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