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的砚文化史源远流长,如果从上古时期画彩陶的研磨器算起,大概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宋唐询《砚录》记载:“黄帝得玉治为砚,其上篆曰:帝鸿氏之砚也”。当然这个并不可信,目前黄帝时代的文字还没确切发现,但是我们的砚台历史是确切存在的。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古代用来研磨书画颜料的研磨器,研面凹处放着助研的研磨棒,研旁有石质颜料碎块还有陶质的调色杯,这陶质的调色杯当是早期砚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了,也说明了早期砚台有一些是石陶组合的。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陈列着几块仰韶文化时期的研磨器,上面标注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遗址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可谓是最原始的砚台之一。先祖们用研磨棒在石臼里或研盘上研碎赭石等颜料,然后在陶质调色杯里调和后来画岩画和彩陶,朴素的文化艺术创作就诞生了。</p> <p class="ql-block">临潼姜寨仰韶文化研磨器</p> <p class="ql-block">妇好墓出土臼形研磨器</p> <p class="ql-block"> 如果我们要找出最早用来书写文字的砚台,那只能从中国现代考古学的摇篮——殷墟来寻找了。三千多年前,商王盘庚带领着他的臣民,开启了一场迁都之旅。最终在蜿蜒的洹河边建立了这座都城。“大邑商”作为商王朝后期都邑,一共经历了8代12位王,时间长达273年。随着商王朝的灭亡,“大邑商”逐渐荒废被淹没于地下,史称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的发现和确定,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及上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原点和基石。</p><p class="ql-block"> 陶泓觅踪团队走进殷墟博物馆,开始寻找中国最早用来书写文字的砚台。青绿色的殷墟博物新馆规模宏大,像一尊巨大的青铜商鼎,坐落于洹水之滨,与殷墟宗庙宫殿区隔河相望,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殷墟博物馆于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展出了青铜器、玉器、甲骨等近4000件套文物,其中四分之三以上文物属于首次亮相。</p> <p class="ql-block"> 人生之乐事莫过于逛博物馆了,徜徉在文物的海洋里,寻找着自己感兴趣的文房器物,很快就找到了我们需要的宝贝。在妇好墓出土文物展柜里,我们找到了一套巨大的石质臼形研磨器。臼是红色石头,研杵是青绿色的石头。妇好墓还出土有双玄鸟纹玉调色盘,在中国考古博物馆展出。安阳殷墟王陵区祭祀坑,也出土有同式样的一件玉质调色盘,就在殷墟博物馆里面展出。</p><p class="ql-block"> 《诗经.商颂.玄鸟》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说明了殷商的图腾为玄鸟的来历。一些古砚图谱里把此玄鸟纹调色器定为商代的砚台,也许这就是如妇好一样商王室的女人们化妆所用的黛砚吧。</p> <p class="ql-block"> 真正意义上的墨汉代才出现,早期作为矿物质颜料的朱砂、赭石与石墨,都是需要放在石臼里面研碎成粉末,然后放到调色盘里面来加水调和使用的。三千年前商王朝,还是使用研磨器与调色器的时代,殷墟博物馆里展出有盛放朱砂的硬陶簋,标注为1966年安阳大司空M373出土。1999年安阳公交公司M281出土的两件多孔调色器,一件是铜质的为四管状调色器。一件是陶质的,四个孔洞里面还残留有红色的颜料。另一件亚长墓出土的石质三孔调色器,里面残留有红色、绿色与黑色颜料。</p><p class="ql-block"> 试想商代的巫师与官员,就是用石臼研磨好颜料,在调色器里面加水调和后,把占卜与记事的文字内容书写在甲骨上面。殷墟博物馆里展出的甲骨不但有写刻的文字,还有墨书与朱书的甲骨文,现在唯一的缺憾就是没有找到商代的毛笔了。那么,殷墟博物馆展出的陶质四孔调色器,是否可以定为最早书写文字的陶质调色砚台呢,那它就是澄泥砚的鼻祖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