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5月17号到达河南登封,开始天地之中的旅程。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第39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是第二次的登封之行,第一次2018年跟着杨老师走河洛,更多的是侧重古建,雕塑造像的学习,所以这次才算是去真正理解天地之中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以“天地之中”理念为核心的文化遗产聚落,包括周公测景台和登封观星台、嵩岳寺塔、太室阙和中岳庙、少室阙、启母阙、嵩阳书院、会善寺、少林寺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8处11项优秀历史建筑,相关遗产要素构成主要有367座古建筑、651品碑碣石刻、871株古树名木及壁画、匾额等附属文物。 </p><p class="ql-block"> “天地之中”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华夏民族的宇宙观、哲学观和文化观,正是在此观念的包容影响下,才有了‘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而这些建筑又从礼制、宗教、科技、教育等不同文化层面生动诠释了‘天地之中’这一观念。“地是平的,天像一个碗倒扣在地上。”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人就萌生了“天圆地方”的观念,认为地表应该有一个中心点为“地中”,并不断执着地寻找“地中”。3000年以前,周公姬旦遍寻华夏,在嵩山脚下停下了脚步,为测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这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天文观测建筑。</p> <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周公旦平三监之乱,做周礼,建洛邑,所谓成周就是周已成。真正占据控制了中原才算周已成,这就是正朔,就是何尊里的中国。上面图片里的阳城在登封包括古建,碑刻等文化遗存里多次出现,哪里是阳城?夏商周三代始于大禹,根据古文献记载禹都阳城,目前专家考证阳城就是今天的登封告成县。“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以嵩高为中岳。”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的这一记述,被一系列现代考古发现所证实。嵩山地区成为中国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荟萃的中心。天地之中的概念由此渐渐清晰起来。</p> <p class="ql-block"> 离开观星台,下一站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和启母阙)。汉三阙是中国最古老的国家级礼制建筑典范,更是研究东汉时期建筑史、美术史和社会史的珍贵实物遗存。凝望这些庙阙,仿佛在完成跨越千年的时空对话。太室阙上雕刻有“中岳泰室阳城”篆字;少室阙刻像清晰,有蹴鞠图、驯兽图、比翼鸟等,生动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和习俗;“三过亡入,实勤斯民……”启母阙铭文讲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汉三阙在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位列“古建筑及重要历史建筑物”的前三号,即001、002和003号古建筑,我们今天能看到的汉代地面建筑就只有汉阙了。</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我们去嵩阳书院,这所历史悠久的学府,自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创立以来,便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初名嵩阳寺,后于唐代更名为嵩阳观,至五代周代时期,它化身为太室书院,成为士人求知的摇篮。宋代洛学的创始人,程颢、程颐兄弟曾在此讲学,为后世播下了宋代理学的种子。书院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嵩阳书院从五代后唐到清代末年,经历了近千年的讲学历史,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 书院的大唐碑和树龄4500年的将军柏无疑是中国文化的沉淀和继承。</p> <p class="ql-block"> 少林寺的常住院,塔林可能大家都比较熟悉,在此略过不表。以后可以在聊佛教的时候一起讲。</p><p class="ql-block"> 最后要提到的是登封嵩山地区的佛塔。建于北魏时期的嵩岳寺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塔高37.6米,由基台、塔身、15层叠涩砖檐和宝刹组成。是目前十二边形佛塔的孤例。从整体造型到装饰细节,都融入了印度,波斯的文化符号。印度式火焰券门楣,其余八面各砌出一座单层方塔形壁龛,各转角处砌壁柱。中部是十五层密叠的重檐,用砖叠涩砌出,檐宽逐层收嵩岳寺塔的轮廓线各层重檐均向内按一定的曲率收缩,轮廓线非常柔合饱满。</p> <p class="ql-block"> 整理河洛之行的图片,还是会被唐塔深深吸引。身在长安城,只知大雁塔端庄,小雁塔清幽,殊不知河南登封法王寺嵩山脚下矗立着四座唐塔一座金塔。因没有明确纪年,世人称唐塔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一号塔堪称最美雁塔,少有修复痕迹,因而最大程度保留了唐代雁塔的原样,收分自然得当,虽是密檐,但每层之间比例舒服,与它相较,同为密檐式的小雁塔就显得局促和拘谨了。另外三座为单层覆钵式四面塔,丰满的仰莲莲瓣彰显盛唐的气息。站在塔下仰望,遥想曾经的长安城那么多寺庙,该会有多少漂亮的唐塔矗立,又怎样的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段文字是我18第一次河洛之行写下的,几年过去,心境不同,好像再也写不出这样的感慨。还好这些矗立在天地之间的佛塔不会变,因为它们承载的是人的历史,厚重而被人记得。</p> <p class="ql-block"> 这次天地之中之行算是上次的查漏补缺,终于见到了永泰寺塔和净藏禅师塔。永泰寺塔平面呈正方形,建在石砌塔台之上,通高约24米。典型的十一层密檐式唐塔,砖砌叠涩而成,塔身四角曲线柔和,整体造型流畅。塔要远观不可近看,当你登山而上,突然一拐弯佛塔部分塔身出现在眼前,那种内心的喜悦和敬仰油然而生,这大概就是佛教的欢喜心吧。</p> <p class="ql-block"> 最后是一座形制特殊的唐塔,净藏禅师塔。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西北嵩山南麓积翠峰下,此塔为高僧净藏禅师墓塔,从塔身上的铭文可知净藏禅师于唐代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圆寂后,其弟子为其建此塔。净藏禅师塔为单层塔,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顶四部分组成,高10.35米;平面八角形,是我国最早的八角形平面亭式塔。净藏禅师19岁出家,拜嵩山会善寺道安禅师为师,后南下从禅宗六祖慧能学法五载,北归复至会善寺,造写藏经五千余卷,成为佛教禅宗七祖。春秋七十有二,无疾示寂。</p> <p class="ql-block"> 从夏商周三代,两汉,隋唐到宋元明清,几乎都在登封嵩山留下了印迹,那么我们来解释最初的问题:何为天地之中?何为中国的“中”?这个“中”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中,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的“中”,它被不断赋予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地中是人间与上天联系的唯一通道。群雄逐鹿中原,就是以‘君权神授’的形式使王权合法化、正统化,形成中国早期国家意识形态的‘王者居中’,只有王者居中,才能保证君权、国祚、都城的命运受到天帝的庇佑;才能镇守中央,威慑四方,也便于向属国征税征兵。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始于公元前4000年,消失于公元前2世纪;“古印度文明”始于公元前3300年,消失于公元前1300年;“古埃及文明”始于公元前3100年,消失于公元前525年。这三个文明古国在历史演进中因外族入侵等原因发生断代,已不复存在,而唯有“中国文明”一脉相承,延绵不断,发展至今。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和合共生,阴阳调和…我们文化基因里的“中道”几千年来没有根本性变化,这就是天地之中的答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