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榜样、感悟,一一一为母亲治疗急性胆囊炎的前前后后

老愚翁

<p class="ql-block">  上世记六七十年代的家乡农人,思想淳朴、老实听话。填饱肚子,便是他们首要的追求目标。冬不惧严寒,夏不畏暴晒,起早贪黑,几乎每天都在黄土地上刨挖。即便天寒地冻,也要去修田造坝。即使身体犯病,也还挣扎着下地。但收回的粮食仍不能填饱肚子。一个精壮劳动力,一年干三百天,每个工日最多可破三、二角钱,这就是说,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入才几十元。有的农户人多劳少,一年的收入甚至连生产队分配的口粮钱也挣不够,只得变卖些本就严重不足的口粮支付。买盐、买煤、买点灯的洋油之类的基本生活费用,也得靠出售农产品。</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年弟弟尚在襁褓中。母亲因饥不择食、吞糠嚥菜的饮食所致,肚子痛疼得呼天抢地,在炕上翻来滚去。我们兄弟姐妹都呼喊祈祷老天作主,由各自代母受折磨,却不灵;都咬牙切齿的想立即擒住病魔而碎尸万段,但乏术。只会悲怆而不安的嚎啕大哭。凄凉刺耳的哭嚎声惊动了左邻右舍的乡亲们。东边的老奶奶,西边的大叔叔,南边的三婶婶……,纷纷前来安慰,但都面面相觑,拿不出救命的“灵丹妙药”。这可不能埋怨邻里乡亲们“自私小气”,那年头家家户户大同小异,实在是囊中羞涩,有心无力啊!我当时二十出头,己经懂得哭嚎是痛苦至极的一种情绪发泄,但同时也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可就是不能自抑的,撕心裂肺般的释放着痛苦,几次瘫软在泥土地上。虽然村上的赤脚医生赶来为她打了止痛针,但药劲一散,又剧烈疼痛的哭喊起来:老天爷啊,我的小儿子才两岁,我死了他该怎么办?……!</p><p class="ql-block"> 怎么办?这对当时缺医少药的农村,食不果腹的农民,实在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再不带她到县城里的医院抢救,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可救命的钱从哪儿来呢?</p><p class="ql-block"> 正在我们着急万分的时候,得到消息的外祖父,拄着拐杖,长呼短吸哼哼着,大口大口的喘着粗气赶来了!我明白,这是外祖父的非常之举。他体弱多病,不宜长途跋涉。从他家到我家,相距十多里,是需要翻山跨沟走羊肠小道才能到的。不得不说,是父爱的动力,驱使他咳咳喘喘,走走站站的来到了他大女儿的身旁。</p><p class="ql-block"> 母亲的救星和靠山到了,我们兄弟姐妹激动得又嚎啕起来。外祖父看着被病痛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母亲和我们的痛切,也禁不住老泪纵横,用他那颤颤巍巍的手,从怀里掏出几十元钱,递到父亲手中。我打从出生至当时,第一次嗅到了“雪中送炭”那香喷喷的味道,而力行者正是我敬爱的外祖父。于是我立即把母亲从我们住的山上背到沟岔可以使用架子车的路上,把母亲抬放安抚在木架子车上后,便与父亲拉着车,曲里拐弯,下坡过河,走出崎岖不平的小道,又踏上佳(县)米(米脂县)土公路,一路向西,一口气拉了二十余里路而不知累,直到米脂县人民医院。</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医院里的服务态度是可圈可点的,不兴“求神拜佛〝、送红包一类的不齿行为。父亲一边办理住院手续,大夫一边就开始为她检查、治疗。前后不到一小时,便吃清病因,止住了疼痛。有位叫常文忠的大夫,先是态度和蔼的安慰我们说,她患的是急性胆囊炎,完全有把握治好的,家人可以放心。只是病人营养不良,体质虚弱,痛疼消耗的体力过多,治疗恢复会慢些。接着又用不无责备的口吻道:“再晚送来一小时,那就有性命之忧了啊”。这时候,我能明显的感受到,常大夫后面语重心常的话语,说的是实际情况,决非危言耸听。但对于弱势群体的我们而言,己经是尽了最大努力了的。</p><p class="ql-block"> 大夫的一席话,令我和父亲悬着的心放下了。经过半个月的住院治疗,母亲终于从鬼门关里闯过来了。我拉着木架子车来到医院,看到母亲可以下地走路,精神状态不错后,又泪流满面了。这是对大夫精心治疗而感激的泪,是对母亲得以康复、心情愉悦的幸福泪,是为我有这样可敬的外祖父而自豪的泪。</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育有五男三女(里、外孙28人)。人口多、花销大、生活负担重。又因为他老人家早年从事的工作,成年累月与煤烟打交道,肺部出了毛病,走上几十步路,便气喘吁吁,呼吸困难,需停下缓缓再走,当时己丧失农业劳动的能力,生活全靠几个儿子负担。为我母亲治病送来的钱,是他己自立门户的儿子凑来,用于支付生产队的粮钱及平时生活开销。母亲治病用了,他们的粮钱便没有了着落。这等于我们家难以自行克服的困难,由他老人家担当了。这件事,恰好诠释了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段话:“庄户人家儿女多了,做父母的要一碗水端平,切不可嫌贫爱富,谁有钱疼谁,谁穷就看不起谁。手心手背都是肉啊!而应帮穷救急。自已没有能力了,就应动员和组织儿女们互济互助。就象浇地,把水蓄起来,哪一畦旱就应把水拨到哪一畦里,不然那一畦的庄稼会旱死的。”是啊!母亲是他的长女,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全靠身体瘦弱,年近四十才回乡的父亲种地养活,当时是最困难的。如果不是他全力资助,母亲很有可能过不了那一关的。常常听说有多子女家庭,父母对儿女不能一视同仁。有的重男轻女,有的嫌贫爱富,有的偏心老大,有的娇惯老小。致使家庭闹不团结,甚至怨恨父母,同根相煎,搞得乌烟彰气,鸡犬不宁,不乏走上法庭的案例。外祖父阅历丰富,早就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危害性,从良心道德出发思考问题,坚决按照他自己的风格处理问题。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五个儿子相继走出山沟,有的当了工人,有的当了公务员,有的当了人民教师,这对上世纪的一个普通农户来讲,确实是很不容易的了。儿孙辈团结互助友爱,大家庭和谐美满而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对整个社会做出的一丁点儿贡献。他老人家在天有灵,一定会感到欣慰的,</p><p class="ql-block">. 母亲这次患病得到救治、转危为安,对我刺激很大,己镌刻在我的脑子里。打这以后,我便下定决心,立志要改变家庭现状,摆脱贫困。参加工作后,便成了我拼博人生的驱动力。每当遇到困难和挫折,脑子里母亲患病痛苦的表情、我们兄弟姐妹无助的嚎叫声,外祖父颤颤巍巍的在怀里掏钱的动作,便在我脑际萦回。无形中增加了我的勇气和力量。应该说摆脱贫穷的人生目标,在我与弟弟妹妹们共同努力下,实现了。晚年的父母,由农村搬到县城居住,衣食无忧,身心愉悦。身边有女儿们伺候无须劳身;平时有邻居、亲人与之互动交流不感寂寞;患病,有亲人陪护在侧,随时得到治疗。可以说他们的晚年是幸福的。</p><p class="ql-block"> 外祖父身上的优点很多,令我和弟弟妹妹们终生受益的还是他在多子女家庭这个小社会中,动员子女共克时艰的处事风格。回想我们兄弟姐妹各自成家几十年的人生道路,就是在这样相互扶持的环境中走过来的。在互为奉献中孕育出了快乐的人生。现在我们各家虽不算富裕,但日子过得还妥贴。</p><p class="ql-block"> 人生,就是一路求索,一路领悟。发扬外祖父留下的精神遗产,感悟人生:不能用势利的眼光看人,同情弱势者。有一颗能为人救急扶危、纾忧解困的善良之心和行动的自觉,是一种美德。对于我等做不了大事的凡夫俗子,践行这种美德,唯有从平凡而琐碎的小事做起。耳背的我,曾在一个暑气逼人的中午,向一位身穿黄马夹,臉上流着热汗的环卫工老大爷问路,他不厌其烦的,甚至不惜走百余步为我指引,使我很快到达目的地。既节省了时间,又少遭了酷暑天气的暴虐,令我大为感动。这件事情虽小,但却蕴含着高尚。普通百姓的美德,不正是在这些平凡小事中体现出来的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发扬外祖父留下的精神遗产,从小事做起,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尽力践行着。以至在晚年里,门庭不冷。逢年过节,总有人会来家探望。每当这个时候,便会产生一种心灵的慰籍,外祖父那伟岸的身影,便会不自觉的浮现在我的眼前。</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8日</p><p class="ql-block"> 常彦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