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八十七】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 —— 叶嘉莹先生生平介绍

河北省诗词协会女工委诗教专刊

【编者按】<br>桃李天下,传承一家。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贯中西文脉。她是诗词的女儿,她是风雅的先生。<br>河北省诗词协会女工委7月份“杰出女性”创作主题:当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叶嘉莹。 为帮助诗人姐妹们打开创作思路,激发创作灵感,现搜集整理叶先生相关资料(标题及内容有增减),供各位参考。期待大家的精彩诗作! <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诗词的女儿,风雅的先生</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叶嘉莹生平介绍</b></div></b>叶嘉莹1924年生于燕京旧家,蒙古族人,隶属镶黄旗,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div><br>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后来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就职于航空署,曾历任人事科长等职。母亲李玉洁幼年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辞去教职,专心理家。</div><div><br>1927~1928年,即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div><div><br>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西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div><div><br>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先后在当时的北平佑贞女中、志成女中、华光女中任教。</div><div><br>1948年叶嘉莹南下到南京结婚,不久随丈夫迁居台湾,并在台湾生活了十八年,度过了人生中一段极为艰辛的岁月。</div><div><br>1949年夏天,长女言言出生,同年12月,丈夫被捕入狱。</div><div><br>1950年夏,叶嘉莹所任教的彰化女中,有六位老师因白色恐怖被捕,叶嘉莹也在其中,遂带着尚在吃奶的女儿被关押起来。</div><div><br></div><div>所幸其后不久获释,但却因此失去了教职与宿舍,叶嘉莹只好携幼女投奔亲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年暑假后,叶嘉莹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谋得教职。</div><div><br></div><div>三年后,丈夫被释,次年幼女言慧出生。1950年被台湾大学聘为教授,并先后受淡江文理学院、教育广播电台、教育电视台和辅仁大学的聘请,教授诗选、文选、词选、曲选、杜甫诗等课程。</div><div><br>1954年,叶嘉莹到台北二女中任教。1956年夏天,台湾的教育主管部门举办文艺讲座,邀请叶嘉莹讲了几次五代和北宋的词,叶嘉莹遂由创作逐渐转至评赏。1958年,叶嘉莹为《淡江学报》写了《温庭筠词概说》一文,评词态度渐渐由主观转入客观,不过叶嘉莹仍在后来评赏诗词时带有心灵与感情的感发之力量,并作为特色保留下来。</div><div><br>20世纪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div><div><br>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叶嘉莹一口气写了1878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div><div><br>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刚刚去多伦多看望了结婚3年的大女儿和女婿,然后又飞至美国费城的小女儿处,只是数天之隔,叶嘉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的噩耗。</div><div><br>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叶嘉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div><div><br></div><div>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叶嘉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div><div><br></div><div><br>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中国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div><div><br>1991年,创办比较文学研究所,后更名为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任所长和博士生导师。并为研究所捐出退休金的半数(10万美金),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活动基金”。</div><div><br>1997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迦陵文集》十卷。<br>2000年台湾桂冠图书公司又出版了《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div><div><br>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br>2013年荣获由中央电视台、文化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共同主办的“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奖。<br>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br>2016年3月21日,华人盛典组委会公布叶嘉莹获得2015-2016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br>2017年6月24日,叶嘉莹先生新书《独陪明月看荷花》在南开大学首发。2017年,叶嘉莹先生纪录片《掬水月在手》开拍。<br>2018年6月3日,叶嘉莹先生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赠给南开大学教育基金会,用于设立“迦陵基金”。<br>2019年5月,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叶嘉莹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已累计捐赠3568万元。<br>2019年9月叶嘉莹获南开大学教育教学终身成就奖<br>2021年2月17日,被评为“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