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安是抗美援朝第一渡

天涯

<p class="ql-block">“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入朝参战部队于1950年10月19日按照预定计划,从中朝边境的丹东(时称安东)、长甸河口以及集安(时称辑安)秘密过江入朝。为了保持入朝部队的隐蔽性,每天部队的渡江行动从18点30分开始,到第二天凌晨4点结束,5点前全部隐蔽完毕。这三个地方成为了志愿军出国作战的重要渡口,但最开始秘密入朝的地点,并不是我们熟知的丹东,也不是长甸河口,而是小城集安。</p> <p class="ql-block">据有关资料记载,根据志愿军司令部1950年10月15日深夜的一封加急电报,集结在通化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吴瑞林军长迅速作出了安排部署。10月16日傍晚,志愿军第42军124师370团在副师长肖剑飞带领下,率先从集安口岸秘密跨江入朝。这是第一支跨过鸭绿江的志愿军部队,集安由此成为抗美援朝最早出征地,也因此被称为“抗美援朝第一渡”,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就此拉开。</p> <p class="ql-block">为避开美军空中侦察,部队入朝只能夜晚行动。而早在三个月前,当第42军刚集结于中朝边境时,军长吴瑞林就带领作战处长、侦察处长等装扮成火车司机到朝鲜境内侦察地形。在疾驰的火车上,吴瑞林发现江面上有人涉水过江,这让他萌发了在鸭绿江集安口岸铺设水下桥的想法。经过工兵的反复试验,全长375米的水下桥顺利完工,吴瑞林亲自驾驶中型吉普车通过并成功验收。水下桥的建成既能保证部队顺利过江,又能防止美军空袭。</p> <p class="ql-block">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集安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军事渡口,而且还是后勤供应的大动脉。战争期间,共有42万名志愿军战士、17.2万担架队员从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及两侧16道浮桥、水下桥奔赴战场,成千上万节车厢军用物资运往朝鲜,一批批亟需回国救治的伤员从这里运回国内。尽管集安的江桥顶着敌人的狂轰滥炸,但它始终屹立不倒,不仅是先遣部队的重要通道,还在丹东遭到猛烈轰炸后,成为多个主力部队的过江通道。修桥工人在冰冷刺骨的江水中持续工作,打造了一段“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集安人民的全力支援,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提供了坚实的后援。</p> <p class="ql-block">跨过江,对面是敌人,身后是祖国、是家乡、是亲人,无数革命先烈勇往直前,用生命,用顽强的战斗意志和对祖国深沉的爱,以敢于牺牲,勇于战斗的大无畏气概,最终赢得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彻底胜利,让新生的中国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用实力告诉世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在任何时候都有勇气和实力维护民族利益,一穷二白时候尚且不怕,现在更不会害怕!</p> <p class="ql-block">70多年后,硝烟散去,集安市鸭绿江上很多浮桥都没有了,但是铁路桥还在。庄严的口岸国门与整齐的铁路轨道旁,仍保留着飞机扫射留下弹孔的碉堡,抗美援朝战争的痕迹依稀可辨。</p> <p class="ql-block">如今,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和周边地区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旅游景区,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缅怀历史、纪念先烈。借在彩丝带养生谷小驻期间,我也安排专门的时间,来到<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重要历史见证地,也是抗美援朝精神的重要传承地,</span>向英勇的志愿军将士和烈士们致敬!向英雄的集安及人民致敬!</p> <p class="ql-block">中朝边境国门,眺望远方,沿江两岸群峰竞秀;鸭绿江上,集安铁路大桥跨越两岸,铮铮钢骨,铭记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业迹。“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此情此景,仿佛聆听到那浑厚响亮的歌声,令人久久难忘。</p> <p class="ql-block">山河已无恙,但历史不能忘。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但世界并不和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先辈烈士用他们的生命给我们换来了今天。在此,我要再次向先辈先烈们致敬!</p> <p class="ql-block">已经过去的70多年是我们永远的怀念,战争可以远去但战争的历史我们绝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追忆红色历史,铭记蒸笼岁月,让红色基因、红色血脉代代相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