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游泰和名胜笔架山

我像阿Q

制作:二O二四年七月八日<br> 农历癸卯年6月初3日<br>原创:曾宜华 <h1></h1><h1><font color="#ed2308"><b>记游泰和名胜笔架山</b></font></h1><font color="#ed2308">文/曾宜华</font><div><br data-filtered="filtered"><h3> <font color="#333333"> 题记:笔架山,原名三顾山。因明代神童刘鸿当年与父亲的一次春节对对子(“三顾山天排笔架;七星垇地应文魁。”)而改名笔架山。</font></h3><br data-filtered="filtered">山开笔架势排天,万树青苍半带烟。<br data-filtered="filtered">入揽春渠缝岭秀,成吟诗稿子荆贤。<br data-filtered="filtered">故乡名德兹重仰,上辈风猷赖永传。<br data-filtered="filtered">吟咏才人追胜事,谁从属对展新篇。<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h5>【注】</h5><h5>(1)春渠缝岭:笔架山南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缝岭水库。碧波荡漾,水光粼粼,灌溉着周边乡镇几千亩耕地。</h5><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2)诗稿子荆:明代乡贤肖楚(字名子荆)。当年隐居笔架山,创办书院讲学,一时名闻天下,胡铨、赵旸、冯澥等皆师事之。著有《春秋经辨》、《三顾隐客文集》遗世。<br></h5><br data-filtered="filtered"><h5>(3)才人:明代神童刘鸿少年成名,帝谕“天下奇才。”</h5></div>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联题江西泰和名胜笔架山</b></h1><h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文/曾宜华</span></h1><h1><br></h1><h1>桂馥千秋,怀东晋道遵,唐宋师遵,师道宏才长济济;</h1><h1>莺啼九域,访乡英襟抱,时贤清抱,清襟壮志远振振。</h1><p class="ql-block">【注】振振(读平声zhēn zhēn):取信实仁厚貌。《诗‧周南‧麟之趾》:“麟之趾, 振振公子。</p> <font color="#167efb"><b>江西泰和名胜笔架山,是如何的秀美?其虽不算高,主峰海拔仅仅410多米,但其叠叠群峰,势似“笔架”峰插天,格外夺目、撩人。而流传甚广的诸多传说,也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b></font> <font color="#167efb"><b>明代乡贤肖楚(字名子荆)当年创办的三顾山书院,于2022年元月在笔架山原址重建竣工,重现风采。</b></font> <font color="#167efb"><b>三顾山书院重建记</b></font>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登临笔架山,一条逼仄而又陡峭的人工凿成的石径小路,从山底盘旋而上,须经六六三十六个弯道,才能最终攀上峰顶,才能最终实现登峰望远之美妙梦想。</b></p> <font color="#167efb"><b>从笔架山上南眺,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缝岭水库,奇秀在目。缝岭水漾漾粼粼,源源不竭,灌溉着周边乡镇几千亩耕地。</b></font> <font color="#167efb"><b>2024年春节,笔者与家人一同登上笔架山主峰“一览众山小”!</b></font>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笔 架 山 简 介</b></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刘清华</font></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武夷山脉由东南绵延而来,罗宵山脉自西北盘桓而至,二者的余脉绾结于泰和县东南方,在上模乡挺起一座神奇的笔架山。笔架山数峰相连巍然屹立,如三个并排站立的巨人相互顾盼,又如一座巍峨端庄的笔架,因此,这座山原名叫“三顾山”,后来叫“笔架山”。<br> 三顾山更名为“笔架山”,还有一个传奇故事。三顾山的东北面两公里处有一个千年古村——老居七星垇村,宋明时期属云亭乡西平寨,明朝天顺丁丑年的一个夏夜,一户世代书香人家一名男孩出生。相传他出生前后连续多日夜晚,环村的几口水塘中有七颗硕大的星星熠熠闪耀。村民感觉奇异,认为是上天感应,有贵人降村,因此该村更名为“七星垇村”。那个男孩叫刘鸿,名云表,讳鸿,号七星居士,明天顺丁丑年(1457)生,正德丁卯年(1507)卒。成化丁酉年(1477)江西乡试举人,著有《七星文集》(理学家罗钦顺作序,部分篇目收入四库全书)。<br> 传说刘鸿三岁不会走路,七岁不会说话,一年除夕,他父亲在厅堂写春联,因他家的庭院大门对着不远处的三顾山,上联写道:“三顾山天排笔架”,可他左思右想总想不出下联,在庭院里边走边念着上联。此时,刘鸿来到庭院,听父亲念完上联,立即回对下联:“七星垇地应文魁”。父亲见儿子会说话了,且开口成对,万分惊喜,问道:“文魁指的是谁呀?”刘鸿从容地回答道:“三顾山作笔架,是给我刘鸿用的呢。”刘鸿早年虽不会说话,但聪颖过人,入学后更发奋学习,遍读诗书,过目不忘,20岁就中举人,才华横溢,名扬四乡,明成化年间御赐“天下奇才”。后来,三顾山就改称为“笔架山”。<br> 笔架山风光秀丽,景致奇异。山上林木茂盛、郁郁葱葱,怪石嶙峋、清泉淙淙,周边群山环绕、峰峦叠翠。山下有个“龙王潭”,潭水清冽晶莹、澄澈宁静,象一个大砚池镶嵌在万木争荣之中,没有人知道它有多深,只看到它一年四季流淌着,成为山脚小河的源泉。潭上边有几个山洞,传说古时候会冒出油、盐、米,周边的村民遇到灾荒,前去烧香敬拜,第二天就会出现大米、茶油、食盐。传说肯定是离奇的,却蕴含着这块神奇的宝地自古以来物阜民丰。山麓有岿然矗立的“读书台”、“揭榜台”。 山的北面有始建于唐朝的护国寺。龙潭边有一块奇特的大石头,传说是龙王与寺庙高僧对奕的棋盘石。山的南面有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缝岭水库,碧波荡漾,水光粼粼,灌溉着周边乡镇的几千亩耕地。<br> 1500多年前,笔架山上就有书院。据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东晋卢度,字彦章,始兴人,幼修道,南朝宋元嘉年间从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至淮,不得渡,自誓今后不杀生。须臾见两盾流来,接之得渡,遂隐居三顾山(公元430年左右)。卢度在三顾山潜心修道,草建书院,收纳弟子,传授《黄庭经》等内容。<br> 明万历《吉安府志》记载:肖楚(1064-1130),字子荆,云亭乡大原人,治《春秋》,苦学二十余年,不急仕进。宋绍圣年间(1094-1098)留太学。元符二年(1099)解试,贡礼部不第。师淮海孔氏伊川程氏。时蔡京当国,禁《春秋》之学,楚慨然而引还,誓不复仕,退而纳徒著书,隐居三顾山,自号“三顾隐客”。弟子百余人,胡铨、赵旸、冯澥等皆师事之,一时名闻天下。建炎四年(1130)卒,胡铨等私谥其清节。著有《春秋经辨》十卷、《三顾隐客文集》十一卷。<br> 《西平刘氏族谱》第一册记载:三顾山腰一块大石“乃肖清节先生之读书台”。今冠朝镇社下月冈自然村保存的《大原肖氏族谱》详细记载了其先祖肖楚的生平事迹、著作《春秋经辨》,还有《宋清节先生传》、《清节先生墓志铭》、胡铨著《春秋辨疑原序》、南宋初兵部尚书陈鹤的《清节先生书院诗》等。<br> 千百年来,笔架山周边乡村有崇文尚德,兴学办校、尊师重教之风,大小书院、私塾曾经遍布乡村,朗朗书声时时在山野村庄萦绕。钟灵毓秀的笔架山,孕育出周边很多文韬武略、俊采星驰的历史名人。冠朝镇明朝兵部尚书郭子章写的“三顾双凤层溪水,十里一相五尚书”,是对三顾山周边人才辈出的精辟概括。<br> 笔架山脚下老居村的吴姓开基祖吴公万,南宋时期被敕封为统兵总督都、招讨使,率领大军平定暴乱,铲除匪徒,除暴安良,确保了一方平安。其五世孙吴叔啟从文天祥起兵勤王。山脚西北二公里的北溪村刘氏有“祖孙勤王”的佳话,清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刘子维,讳昌,南宋初,俱饷勤王,犒军有功,高宗皇帝绍兴三年八月(1133)下诏旌表,赐名惠义,准建坊。其曾孙刘庆善,字居晋,馈饷勤王,供给岳飞派来的三千剿匪将士,理宗皇帝绍定二年(1229年)发敕命旌表。刘居晋晚年还招募30多名子孙族人从文天祥起兵勤王。<br> 正对笔架山、相距八公里的沙村镇坪洲南坑自然村,是明朝状元曾雅彦的故乡,明成化十四年(1478),曾雅彦金榜题名,状元及第,名扬四海。<br>沙村镇高陇尹家自然村距笔架山东北五公里左右,明朝成化年间,该村在朝庭礼部、吏部、户部、兵部做官多年的尹直,后来在户部兼翰林学士,入内阁,又升任兵部尚书,成为相国级权臣。<br> 明朝中期七星垇村出现了“一门五进士,四代七擢科”的科场奇迹、文化盛况。《西平刘氏族谱》记载:二十一世遂重,明万历己丑(1589)岁贡士,任慈利训导(今湖南省慈利县);其长子大观,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贡士,任渑池知县(今河南省渑池县);其次子大受,明万历己酉(1609)湖广举人,癸丑(1613)廷试进士,任淮阳御史,鸿庐太仆寺卿(今河南省淮阳县)。大受长子之震,清顺治二年(1645)乙酉廷试进士,任枣阳知县(今湖北省枣阳县);大受次子之恒,明经进士,任襄阳府教谕(今湖北省襄阳市)、谷阳知县(今安徽省谷阳县);大受三子之益,清康熙年间明经进士,任广州司训、淮阳知县(今河南省淮阳县)。之震之子应环,清康熙年间明经进士,任应山府教渝(今湖北省广水市)。<br> 笔架山西面三公里远的西岗村,明朝理学大家罗钦顺家“一门四进士,伯侄两鼎甲”。 罗钦顺明弘治六年(1493)探花及第之后,他的两个弟弟罗钦忠、罗钦德弘治十二年又登同榜进士。他的侄子罗珵(chéng)嘉靖十七年(1538)又高中榜眼及第。<br> 仰望笔架山,浩气贯青天;崇文立正气,千载有新篇。今天的笔架山下,延续着诗书礼仪之乡、文章忠义之地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笔架山周边的村庄每年高考都有学子取得好成绩,升入名牌大学。上模乡近20多年来有8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老居村的魏小芸摘取全市高考文科状元桂冠;出现了7名副团级以上现役军官,其中2名副师级。正如明朝四朝元老、内阁首辅杨士奇诗言:“灵秀之所萃,爰昔钟贤哲”,笔架山下人才辈出,有政坛明星、丹青大家、文坛作家、商界名流,全体村民开拓奋进,安居乐业,共享全面小康生活。 <br><br>(作者单位:泰和县委统战部)</h1>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 顾 山 书 院</b></div><font color="#ed2308"><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刘清华 吴祖芹</h3><div><br></div><div><br></div></font></h1> 三顾山书院位于江西省泰和县上模乡笔架山上。自东晋至明清时期,陆续有人士在山上修道、授徒、办学,1500多年来,几经兴废,但始终学风不失,文韵长存。<br> 据光绪四年《泰和县志》记载,东晋卢度,字彦章,广东始兴人,幼修道,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从张永北侵魏,永败,魏人追急,至淮,不得渡,自誓今后不杀生。须臾见两盾流来,接之得渡,遂隐居三顾山(455)。卢度一面潜心修练《道德经》等,多年后,篷建书院,收徒讲学,创立了三顾山书院的雏形;一面优游山水,物我兼和,山中鸟兽与他如形影相随,有野鹿常到他住处边用双角反复撞击房屋,他说“你撞坏我的墙了”,鹿随即离开。他在屋前池塘中养鱼怡情,每条鱼起了名字,喂食时依次叫名字,鱼贯而来取食。日积月累,他修行境界大有提高,能预知自己去世的具体年月。于齐武帝永明末年(492年前后)去世。传说卢度得道成仙。<br>隋唐时期,“三顾山书院”成为一座方神庙,祀奉文昌帝君、卢度仙师。据考证,由“方神庙”改为“三顾山书院”是在北宋后期。<br> 肖楚(1064-1130),字子荆,号清节先生,北宋云亭乡大原(属今泰和县冠朝镇社下村月冈自然村)人,从小跟随舅父罗栝(gua)苦学二十年,专研《春秋》有成就,宋元符二年(1099)中举,官教授,留京城太学。但他不热衷功名权位,谨守本职。当时侫臣蔡京当权,在学界推崇声律之学,禁《春秋》,肖楚愤然离京回乡,隐居三顾山(1104),自号三顾隐客。肖楚在三顾山20多年,潜心研学,著《春秋经辩》十卷、《三顾隐客文集》十一卷,恢复“三顾山书院”,成为书院山长,亲自讲课,传授弟子百余人。胡铨、赵旸、冯澥等都拜他为师,江南“五居士”中的“三居士”皆出自肖楚门下,一时名扬天下。胡铨(属今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便是肖楚的得意门生。南宋初胡铨登甲科,为进士第五名,《春秋》第一。登第后归拜恩师肖楚,肖楚对他说:“学者非但拾一第止耳,身可杀,学不可辱,无祸吾《春秋》。”胡铨忠诚正直,果敢刚毅,多次上疏高宗皇帝并当庭辩议,竭力主张抗金,反对议和,几次遭贬谪,后被孝宗皇帝重起用,任兵部侍郎,龙图阁学士,领兵抗金。<br> 南宋初期,泰和西平等南方地区贫瘠荒蛮,常有盗寇出没,朝庭在西平设置巡检司,派官兵镇驻,护卫南方地区。绍兴七年(1137)吴公万被敕封为统兵总督都、招讨使,来到西平安营扎寨,除暴安良,并剿灭了长时间占领三顾山的土匪,确保了一方平安,保护了书院安宁。吴公万因羡西平山川秀美,土地肥沃,择地肇基,成为西平吴氏始祖,迄今近900年。<br>南宋末,泰和县城蒙馆巷派肖氏宗人肖继文等敬慕先人肖楚的名节,因三顾山路远山高、不便县城学生入学,因此在城北迎恩坊旁边又筹建了“清节书院”,收纳来自全县各地的学子,后因兵灾损毁。多年后,吉安府推官刘度田(正七品)主持在县城黄山谷公祠右边重建书院,聘请名师讲学,县内外大批学子慕名入学,书院声名鹊起。<br> 三顾山书院在明朝迎来一个鼎盛时期。院内书声朗朗,人声鼎沸,高朋满座,胜友如云。杨士奇、刘崧、陈循、罗钦顺、解缙、杨万里、郭子章、刘鸿等文人墨客、达官显贵先后到三顾山书院讲学,游玩读书台,进七星垇村文会堂谈经论史,这些历史名人留下很多有关三顾山的诗文,成为珍贵的文化遗产。<br> 江西省古代最后一位状元刘绎,永丰县人,与上模乡七星垇村西平刘自恩同学、同科,清朝同治四年(1865),刘绎在云亭书院(今冠朝中学校园内)讲学之余,到三顾山书院游玩讲学。<br> 在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时期,那些文化大家陆续莅临三顾山书院,光临泰和县,推动了泰和学风的浓厚,文风的盛行。三顾山书院是泰和县文脉之源,孕育了泰和县鼎盛文风。古代“隔河两宰相、十里五尚书”,“祖孙俱及第,父子并传胪”,“叔侄鼎甲”,“天下奇才”等史实佳话都与三顾山书院的文脉分不开。<div> 今天的三顾山下,延续着诗书礼义、崇文忠孝的美德,周边村庄每年都有大批学子取得高考好成绩,升入名牌大学。上模乡先后有8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2006年老居村魏小芸摘取全市高考文科状元桂冠。英贤蔚起,人才辈出,有军政明星、丹青大家、文坛作家、商界名流。<br> 2021年,三顾山书院在四方热心人士的资助、支持下,重修成了青砖黛瓦马头墙古典式建筑。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赵定群书写的“三顾山书院”匾额高悬正门上方,正面和堂内八根柱子上镌刻了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四副对联。堂内布置了讲台,摆放了桌椅,张贴了历代名人与三顾山的事迹和歌咏三顾山的诗词文赋。2022年6月4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书院在新的时代正以新的面貌展现于世,将延续千年文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br><br> 2022年6月5日</div> <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