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邀我去自驾游(4)游成都武侯祠、锦里古街、宽窄巷子

北疆一翁

5月16日上午,参观完三星堆已是中午12点多,到广汉吃完午饭已至下午1:30,等到达宾馆已近三点,稍事休息觉得精力尚可,遂决定利用下午这点有限的时间参观一下武侯祠,逛一逛锦里古街和宽窄巷子。<div> 这是我第4次来成都了,上一次是2016年6月,时隔八年,这跻身于全国特大城市行列、幸福指数居全国之首的成都,自是不可同日而语。在我眼里,成都又增加了不少别致的高楼大厦,街道更宽了、更美了,车流、人流井然有序,整个城市一尘不染,空气清新,确实是人类宜居的好地方。</div><div> 首站直奔武侯祠。</div><div> 武侯祠位于成都武侯区的武侯祠大街231号,现在应是成都的市中心了。武侯祠始建于蜀汉元年(221年)。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故亦称为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后因刘备陵墓的迁入,按照汉制(有陵必有庙)就又增加了汉昭烈庙,遂成为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刘备、诸葛亮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址搏物馆。因诸葛亮生前被封为“武乡侯”,死后又被蜀汉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故史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武侯祠占地15万平方米,是民众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肯定和赞誉的载体,也是三国遗迹源头。</div><div> 2003年12月武侯祠又与成都市南郊公园合并为武侯祠园林区,其景色优美可想而知。现分为文物区、园林区和锦里三部分。文物区主要由惠陵(刘备陵墓)、汉昭烈庙(刘备殿)和武侯祠(诸葛亮殿)三部分组成。祠庙现存主体建筑(除惠陵)均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重建。此外,还有蜀汉英雄塑像50余尊,唐及后代碑刻50余通,匾额、楹联70多块,尤以“唐三绝”、清“攻心”联最负盛名。</div><div> 武侯祠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一级搏物馆(2008年),每年吸引上万游客参观游览,享有“三国圣地”美誉。</div> <h1> <b><font color="#b06fbb">武侯祠正门</font></b></h1> <h1> <b><font color="#ed2308"><i>文物区</i></font></b></h1> 汉昭烈庙(刘备殿) 刘备塑像 刘备陵墓 武侯祠(诸葛亮殿) 诸葛亮塑像 关羽塑像 张飞塑像 武侯祠中,蜀国的重要人物都有塑像。其中刘备、诸葛亮、关羽和张飞都有专殿,其余的重要文官与武将则分别塑在文官廊与武将廊,东边是文官廊以庞统为首,西边是武将廊以赵云为首。因时间紧迫,未能一一拍出列入。 <h1> <b> <font color="#ed2308"><i>园林区</i></font></b></h1> <h1> <b><font color="#b06fbb">锦里古街</font></b></h1><h3> 锦里古街紧邻武侯祠,与武侯祠仅一墙之隔,由武侯祠斥资复建,沿此街可直达市中心天府广场。</h3><h3> 锦里古街是武侯祠搏物馆三国历史遗迹区、锦里民俗区、西区的其中一部分。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其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内容以三国文化和四川民俗为内涵。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开放,其延伸段于2009年1月开肆,锦里延身段大胆将活水引入循环,形成“水岸锦里”新景观。<br> 锦里在某种承度上可看作是成都的缩影,锦里也叫锦官城,成都的简称之一即为“锦城”。传说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今天的锦里依托武侯祠、以秦、汉、三国精神为灵魂,明清风貌作外表,川西民风、民俗作内容,扩大了三国文化的外延,浓缩了成都生活的精华。古街有茶楼、客栈、酒楼、酒吧、戏台、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充分展现了市井的繁华,四川民俗、民风的独特魅力。</h3><div> 2005年锦里被评选为“全国十大城市商业步行街”之一,与北京王府井、武汉江汉路、重庆解放碑、天津和平街等老牌知名街市齐名,号称“西蜀第一街”,被誉为“成都版清明上河图”。2006年,锦里又被文化部授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div><div> </div><div><br><div> </div></div> 水岸锦里 从锦里古街出来,驱车来到宽窄巷子,已到掌灯时节,选了一家餐馆吃了晚餐后,才又逛了宽窄巷子。 <h1> <b><font color="#b06fbb">宽窄巷子</font></b></h1>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此间的宽巷子名叫兴仁胡同,窄巷子名叫太平胡同,井巷子叫如意胡同(明德胡同)。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传说在一次城市勘测中,当时的工作人员在度量之后,便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的那条就是“窄巷子”,有井的那一条就是“井巷子”,这似乎就成了宽窄巷子名称的由来。 宽窄巷子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div> 由于八旗子弟生活闲散,追求享受,这个区域也就成了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之一。青砖墙,四合院,高门楼,花墙裙,既有南方川西民居的特色,也有北方民俗文化的内涵。随着成都旧城改造运动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老式建筑、胡同和社区被现代高层住宅楼、商务楼所取代,“宽窄巷子”却在城市改造的废墟中异军突起,原住居民们纷纷在巷子里开起了颇具地方特色的茶馆和酒吧,不到两百米的街道上竟然挤下了十余家。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更是今天成都最著名的新“名片”和会客厅。这里就如同一段梦,一段由古老、沧桑、原始编制起来的梦,美得让人迷惑,潇洒得让人舒畅。宽窄巷子能够体现最真切的成都,成都人最现实生活、一点也不为过。</div><div> 宽巷子是宽窄巷子中最宽的一条巷子,全长约350米。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是成都城内的商业繁华地段。如今的宽巷子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文化旅游区,其中有很多传统的四合院和建筑群,还有精美的文化艺术品展览和售卖。</div><div> 窄巷子是宽窄巷子中最具特色的一条,全长约200米。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是成都城内的一个古老的居民区。现在的窄巷子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景区,其中有很多传统的四合院和建筑群,还有各种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div><div> 宽窄巷子原有70多座院落、300多间房间。如今老城墙、金水河等已经消失。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四合院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这条清代街区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历史,其建筑风格兼具川西民居与北方四合院的特点。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div><div><br></div> 短短几个小时的游历,留下了成都的缩影。脑海中浮现着久远的三国古风,也畅想着古城未来的发展前景。这里装载着许多老成都的故事,也记录了老成都的沧桑变化。她展现了成都人的热情、朴实、安逸和休闲,承载着成都人古老而又时尚、幸福而又美好。愿成都的未来更加辉煌。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