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鲁迅博物馆

马雪花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昵称:马雪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美篇号:1366852</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初一下册《回忆鲁迅先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7月3日早上,北京天气晴朗,清风拂面。跟随作者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非常渴望了解鲁迅先生的一生。于是我来到了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作者萧红是鲁迅先生培育起来的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中的奇葩。鲁迅甘为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先生去世三年后,萧红从哀思中振作起来,写了《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一直以来是我最崇拜的偶像,从中小学语文课本里学习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今天来到这里重温他革命的一生,瞻仰他的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是一位革命战士,是党外“布尔什维克”。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叶剑英题写的“鲁迅博物馆”几个大字映入眼帘,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走进了博物馆大院。环视一周,干净而整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汉白玉的鲁迅先生石雕洁白而醒目。坚毅犀利的目光注视着远方,好像在憧憬着什么,现在的国泰民安不就是鲁迅先生向往的前景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院的右边有一组雕塑,是鲁迅先生面带微笑在和几个年轻人在热烈地讨论着版画艺术。鲁迅先生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巨匠,而且还是版画艺术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萧红在回忆文章中写到:“</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高兴,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经常是笑得咳嗽起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院子的左边是国际友人的雕像。分别是美国左翼作家兼鲁迅好友史沫特莱、鲁迅留日期间的恩师藤野严九郎及匈牙利诗人裴多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生平陈列馆在院子的北面。这是一个两层的陈列馆,分别是地上、地下各一层。陈列馆面积大约为一千平方米。里面陈列着鲁迅先生不同时期的照片,手稿,书信,及一些生活用品和教书时穿的长衫和围巾等。收藏的文物有518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走进鲁迅陈列馆一个巨大的顶天立地的斜柱赫然在目。上面刻满了字,都是鲁迅名句或作品名。两侧墙壁上有鲁迅先生野草杂文中的名言警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的儿童时期是在家乡绍兴鲁镇度过的,图为鲁迅的父亲和母亲的照片。家道中落,父亲又染重病,真是雪上加霜。鲁迅饱尝了艰难困苦的生活,他在《吶喊》自序中写到:“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所以从小在他心中就埋下了对人性,对封建社会的愤恨和不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鲁迅诞生的老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鲁迅先生在《社戏》这篇文章中提到的乘船去看社戏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鲁迅年幼时经常出入的药房和当铺。常常是在当铺中当了家里的东西,换回了钱,再到药房为父亲抓药。还没有柜台高的鲁迅早早就饱尝了家道中落的困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读过私塾和洋学堂后,为学习救国救民的本领,又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医学去了。在日本接受了西方的先进文化的熏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时年二十二岁的鲁迅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看!年轻时的鲁迅也是一位志向高远的英俊青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在日本留学时与与绍兴籍同学的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在学医期间,深刻认识到即使医术再高明,也无法医治人们精神的麻木。他意识到,要真正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必须从思想和文化层面入手。因此,鲁迅选择了弃医从文,希望通过文学创作来揭示社会的黑暗和深层次的矛盾,唤起民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反思。他的这一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也展现了他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精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回国后,努力实践着“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矢不移的报国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展转于北京,上海,厦门,广州等地从事大学老师的工作。同时又用他那犀利的笔锋刺向黑暗的封建社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在北京为《新青年》撰写了大量的稿件,支持李大钊和陈独秀引入马列主义思想。鲁迅先生虽然没有入党,但他一直是共产党的同路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的小说《阿Q正传》、《狂人日记》、《朝花夕拾》、《孔已己》、《故乡》、《祝福》等等,都在批判麻木的国人十足的奴性,批判人吃人的封建礼教社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特别是他的杂文更象是一把鋒芒毕露的匕首直刺敌人的心藏!记得中学时学习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把镇压学生运动的军阀当局骂了个狗血淋头!何其酣畅淋漓!我钦佩鲁迅敢于斗争不畏强权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与在厦大共事的林语堂和林文庆文学大师们交往甚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课文中写到:“</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鲁迅先生白天接待客人,到了下半夜,鲁迅先生坐到书桌边,在那绿色的台灯下,开始写文章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经常穿戴的白色长衫和围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鲁迅先生教过书的大学和兼课时间统计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与许广平是在1923年7月相识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课堂上。当时鲁迅是该校的讲师,而许广平则是学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随后的交往中,鲁迅不仅耐心指导许广平的文学创作,还邀请她参加了一些社会活动,帮助她拓宽思想,拓展视野。后来,两人发展为师生恋,定居上海,并育有一子。鲁迅在许广平的成长道路上的指导和帮助,以及两人之间的感情交流,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趣闻佳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和怀抱儿子的许广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据萧红回忆:“</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鲁迅先生很喜欢北方饭,还喜爱吃油炸的东西,喜爱吃硬的东西,就是后来生病的时候,也不大吃牛奶,鸡汤端到旁边,用调羹舀了一二下就算了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的休息,不听留声机,不出去散步,也不倒在床上睡觉,鲁迅先生自己说,坐在椅子上翻一翻书就是休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对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到生活习惯和待人接物的情景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与瞿秋白是至交。瞿秋白死后,鲁迅支撑着病体,为瞿秋白编选出版了两大卷译文,题为《海上述林》。据萧红回忆:“</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有一天下午,鲁迅先生正在校对着瞿秋白先生的《海上述林》,我一走进卧房去,他从那圆转椅上转过来了,向着我还微微站起了一点</b><b style="font-size:22px;">。”</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部书,鲁迅以“诸夏怀霜社”的名义出版,寓意九州共怀秋白烈士,可见鲁迅的良苦用心,也反映出两人之间非同一般的革命友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6年10月19日凌晨5点25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因病医治无效,56岁生命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溘然离世,与世长辞了!这是中国文学界的巨大损失!一颗最闪亮的星辰陨落!为中国失去了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伟大斗士而大地悲恸,举国悲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沿博物馆大院西侧的小路来到了鲁迅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故居是一个不大的小四合院,院内设计舒适而美感。院内两棵白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四合院的正屋中间是起居室,起居北面是鲁迅的卧室兼办公室。俗称“老虎尾巴”。东面是母亲的卧室,西面是原配的卧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正屋的对面是鲁迅先生用来接待客人和他的书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小四合院设计巧妙合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会客室和书房。室内陈设非常简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鲁迅先生在这里写下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野草》,《坟》,《徬徨》等作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鲁迅先生在北院亲手栽的黄刺梅。枝繁叶茂,生命力旺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鲁迅博物馆和故居后,更加敬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中国新文化的先驱,他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向旧社会和一切丑陋的习俗开炮!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并且时常自我检讨,从《一件小事》上,看到了他克服知识分子的弱点,不断自我革命的精神!当今时代需要鲁迅的精神!鲁迅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