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 乡亲 乡音 乡愁

康桂琴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离开家乡一晃已经快四十年了。偶尔回去,看着这块生我养我的沃土,感慨万千,这里给我的内心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多少次魂牵梦绕,总是在那熟悉的田间地头,大街小巷。那里的一草一木都透着诱人的灵气。常言说: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水是故乡甜。人到中年才真正领会到这些;让人挥之不去,难以忘怀。更难以言表对故乡的那种依恋和对故乡的爱。</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东面仰望的是鸡鸣山,南邻黄羊山对峙雷公山,西面是娘子山,北靠洋河和古城宣化。我们正好是在四外环山的腹地,在天气晴朗时,看到的是郁郁葱葱远山即景;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息繁衍。</p><p class="ql-block"> 这里民风淳朴,四季劳作,义无反顾地耕耘着永不放弃的希望。春天,从撒粪浇地,犁地到春播。这个季节,人们总是把希望播种下去。农民是很在乎天时的,雨水对庄稼人尤为看重。俗话说: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由于故乡的土地大多数是沙化地,平时耐旱程度较低,尽管多年的改良,但是因地的本质,虽然现在有机井辅助灌溉,但风调雨顺是农民期盼永远不变的结。</p><p class="ql-block"> 每当夏季,这里一片沃野,芳草萋萋翠绿如茵,落英缤纷禽鸟和鸣。诱人的农家饭香味,伴着袅袅炊烟,弥漫在这片,养育着一辈又一辈人的土地上空。如果说,谁家动油炸食物,真的会油香四溢到半个村庄。谁家婚丧嫁娶,半堡的乡亲会来帮衬,不论亲戚故旧。起房盖屋都会无偿帮工,吃的好与赖,都随门就理,炸糕蒸包互送邻居。多少不说,只是分享。</p><p class="ql-block"> 夏夜的天空,星转斗移,没有了鸡鸣犬吠,银盘似的月亮,从村庄的东方升起,落在了张家的屋顶,李家的树梢上;又像在村庄东西巷子的尽头,也可以说是镶嵌在茁壮成长的玉米穗头,盈实高粱头的顶上。又像是挂在了庄户人们的窗前,伴着知了低声吟唱,和婆娑曼舞树影,将勤劳的人们送入甜美的梦乡。</p><p class="ql-block"> 秋天是金色的,打谷场上的人们,嘻嘻哈哈的笑声和脱粒机的轰鸣声交相辉映着,满头高粱花子也难以掩饰绽放的笑容。就是那小毛驴拉着一车金黄的玉米,也是翻蹄亮掌,往返于田间地头。尽管天气有些许寒意,丰收的喜悦总是挂满庄户人的脸上,和不停忙活着长满老茧的手上。这个季节,不分男女老少。虽然秋收是很劳累的,当看到颗粒进仓,一年的丰收果实时,早已忘却满身的疲惫,累并快乐着。</p><p class="ql-block"> 冬天,围着炉火,拥着暖炕,吃着当年丰收的粮食,老农深吸一口旱烟,吐出烟雾,舒展的像花一样的脸上,流露出来的是满足。当温一壶经济实惠的浊酒,喝上一口,龇牙品味的一刹那,你会看到脸颊渐渐泛起的红晕,什么是真正幸福就会显现。他们没有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奢望,他们秉承传统的质朴与善良。看着跑出跑进的孩子们,满眼的怜爱,幸福就这么简单明了。</p><p class="ql-block"> 伴着四季的轮换,伴着几十年发展的村庄;一颗颗小树,已成绿荫,儿时的玩伴均已白发。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故乡的一切,我总是那么眷恋,那里有我的根,我的乡亲;有我听不够的乡音;还有我那挥之不去的一抹乡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辛世贵,河北省宣化人。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张家口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张家口诗词协会会员、宣化作家协会会员、宣化摄影家协会会员。本人热爱读书,喜欢写作。偶在《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长城文艺》、《涿鹿文艺》、《张垣诗坛》、《张垣文坛》、《燕赵诗词》等刊物发表散文诗词小说作品,作品追求弘扬正能量,歌颂真善美</p> <p class="ql-block">杨成摄影</p> <p class="ql-block">朗诵 康桂琴 微信昵称:琴韵竹语。现为张家口朗诵艺术联盟成员。开朗大方,为人和善,喜欢美文美诵,积极参与用心声讴歌真善美,传递正能量的朗诵活动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