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正史,乃国之史。考证研究家谱,正史毫无疑问是一个重要的依据。对于一个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一个家族的发展历史绝对是和国家紧密相连的,家族迁居或落业的背景,肯定要结合国家这个大环境。不管什么时候,必须要尊重国之正史,否则,家史将变得毫无价值。</p> <p class="ql-block"> 一、古凉州的兴起和衰落</p><p class="ql-block"> 古凉州(武威)是一个跨越多个朝代的重要城市,其地理位置和政治地位在不同历史阶段有着显著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凉州,作为古代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凉州属于雍州更名而来,辖地东至长安附近,西到玉门关外,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地区</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发生了西汉历史上最大的事件,也是中外交通史、丝绸之路研究史上的重要事件,汉朝对匈奴主动作战!河西战役,中国战神霍去病作为年轻小将崭露头角,在河西连下四城,使得汉朝建立了河西四郡。</p><p class="ql-block"> 《汉书·武帝纪》,西汉于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郡,武威郡;元鼎六年(前111年)设立张掖郡、敦煌郡</p><p class="ql-block"> 河西四郡的每一个命名都有着独特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武威,即武功军威之意</p><p class="ql-block"> 以显示汉帝国的武功和军威到达河西</p><p class="ql-block"> 张掖,断匈奴之臂,张汉朝之臂腋</p><p class="ql-block"> 酒泉,扼守河西走廊西北要冲</p><p class="ql-block"> 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故名“酒泉”</p><p class="ql-block"> 敦煌,即盛大辉煌之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二、凉州曹姓的进入时间</p><p class="ql-block"> 根据史料记载,凉州曹姓,在汉武帝征服西域后,设立河西四郡的时候,就已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来到了武威、敦煌一带屯垦戍边,其代表人物是东汉元初六年(公元119年),时任敦煌太守的曹宗,还有就是任职过武威二把手的长史曹敏。(从时间年代上推算,曹敏早于曹宗)</p><p class="ql-block"> 曹宗,敦煌人,安帝时为敦煌太守。元初六年(119),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匈奴复以兵威收属之,常为边寇。宗患之,遣长史索班将千余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复降。</p><p class="ql-block"> 曹敏,举孝廉,任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比照二千石)</p><p class="ql-block"> 敦煌太守赵咨举曹暠孝廉,迁荥阳令。</p><p class="ql-block"> 父曹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p><p class="ql-block"> 曹宽,戌部司马。《后汉书•西域传》:“凉州刺史(扶风)孟佗遣从事任涉将敦煌兵五百人,与戊(一有已)司马曹宽、西域长史张晏,将焉耆、龟兹、车师前后部,合三万余人,讨疏勒。”</p><p class="ql-block"> 再考,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3世纪初),诸凉政权加强经营西域,与此同时粟特商人大批入徙河西走廊,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前凉西平太守曹祛。(有争议)</p><p class="ql-block"> 曹祛,前凉尚书侍郎、西平太守。王隐《晋书》曰:张轨为凉州刺史。敦煌曹袪上言轨老病,更请刺史。轨治中率数十人皆割耳於盘,流血诉枉,得停。《晋书•列传五十六》:“西平王叔与曹祛余党麹儒等劫前福禄令麹恪为主,执太守赵彝,东应裴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凉州曹和栗特曹源流分析</p><p class="ql-block"> 东汉《曹全碑》载: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童龀好学,甄极瑟纬,无文不综,贤孝之性,建宁二年,举孝廉,除郎中,拜西域戊部司马。时疏勒国王和德,弑父篡位,不供职贡。君兴师征讨,</p><p class="ql-block"> 又载秦汉之际,曹参夹辅王室,世宗(刘彻)廓土斥竟。</p><p class="ql-block"> 君高祖父敏,举孝廉,武威长史,巴郡朐忍令,张掖居延都尉。曾祖父述,孝廉,谒者,金城长史,夏阳令,蜀郡西部都尉,祖父凤,孝廉,张掖属国都尉丞,右扶风隃糜侯相,金城西部都尉,北地太守。父琫,少贯名州郡,不幸早世,是以位不副德。</p><p class="ql-block"> 仔细分析这上面的话,我们可以得到几个事实,</p><p class="ql-block"> 一、曹全是认曹参的,这点我们不去讨论是真是假,因为在当时的门阀制度下,这是当时的通行做法,</p><p class="ql-block"> 二、廓土斥境,说明曹全祖上是因为汉武帝的拓边移民政策来到了武威、敦煌一代,时间点在西汉中期,早于曹宗的东汉初期,</p><p class="ql-block"> 三、曹全是通过举孝廉制度步入政坛的,时间点是建宁二年(169)年,查史料曹操公也是通过举孝廉起步的,时年20岁,那么参考一下,曹全的出生年就是大概在东汉149年(建和三年)</p><p class="ql-block"> 四、曹全不光是文风可以,还能文能武,从碑文中可知,他还带兵征讨过疏勒国,也就是说还有战功。</p><p class="ql-block"> 五、从曹全高祖父的记载可以看出,曹全的爷爷,爷爷的父亲,爷爷都是举孝廉出身,也就是三代都是举孝廉,什么是举孝廉呢,这是汉武帝刘彻推行的一种由下往上的选官制度,简单的说就是只要你是儒生(懂儒家经典)或者只是不入流的小吏,再退一步白身也行,只要你对家人孝,做官廉就可以迅速的得到朝廷的认可得到高位。当然前提要有举荐人,要得到社会的公认,前期还是非常严格的。</p><p class="ql-block"> 从以上资料可以得出结论,曹全家族在西汉中期因为扩土拓边政策就已经到了武威、敦煌一带,到了东汉初期,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家族基本上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可以被称为河西世家了。</p><p class="ql-block"> 对于曹全碑上面说的,认曹参为始祖我们或许不必过分纠结于它的真实性。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书法艺术贡献和对曹氏历史的尊重。无论是真是假,它已经成为了曹氏史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 前凉(318年~376年),东晋十六国时期政权之一,都城姑臧,割据西北的地方政权,前凉传五世八主,共七十六年,是十六国中享国最久的的政权。 </p><p class="ql-block"> 本号“凉”,源于地名凉州。“前凉”始见于崔鸿《十六国春秋》,该书以“前凉”为标目,记述张氏凉政权的始末,以别于张氏之后的“后凉”、“南凉”、“北凉”、“西凉”等以“凉”为国名的政权 。</p><p class="ql-block"> 公元301年,张轨被晋朝封为凉州刺史。他课农桑、立学校,并铸五铢钱,全境通行。前凉对后来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政治、军事、宗教、建筑、艺术都有深远影响,成为“士族北上”的最大聚居地。</p><p class="ql-block"> 王隐『晋书』曰:“张轨为凉州刺史,敦煌曹祛上言轨老病,更请刺史” </p><p class="ql-block"> 《曹谅及妻安氏墓志》中的曹谅(610),载曹谅“济阴定淘人,晋西平太守曹祛之后也。”学术界和武威当地文史部门都持曹祛、曹谅皆为栗特曹国人</p><p class="ql-block"> 墓志铭载曹谅夫人安氏于永徽元年(650)去世。曹谅夫妇当是粟特族群内曹姓与安姓的联姻,</p><p class="ql-block"> 《唐故唐州湖阳县令谯郡曹公武威郡石夫人墓志铭》载曹晔(758):“谯郡人。”从墓志题目可知曹晔夫人为武威石氏,武威是在华粟特人重要聚居地,曹晔夫妇当是粟特族内通婚。</p><p class="ql-block"> 隋 君讳庆珍,字元场,沛国谯人。自陶丘启姓,播美春秋;沛国开都,传芳魏史。十四世祖晃,汉太中大夫、镇西大将军、凉州刺史。遭吕禄之乱,因居凉州姑臧县焉。君其后也。</p><p class="ql-block"> 隋曹庆珍公祖上来武威也比较早</p><p class="ql-block"> 四川省博物院藏有一方造像碑,题记为“齐永明元年岁次癸亥(483)七月十五日,西凉曹比丘释玄嵩……”,释玄嵩俗姓曹,可能是定居于河西的粟特僧人。该碑出土于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p><p class="ql-block"> 敦煌文献P.3718《曹盈达写真赞并序》称其为“西平郡曹公”,当指其郡望。</p><p class="ql-block"> 唐宣宗妃子敕封为武威郡曹夫人</p><p class="ql-block"> 一,从以上墓志资料可以看出,栗特曹姓是在公元三世纪左右因为对外贸易的需要而大量聚集在凉州地区,西平太守曹祛是最早的。</p><p class="ql-block"> 二、从墓志资料可以看出,栗特曹姓在武威始于曹祛,兴于隋唐,时间跨度在五个世纪左右,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曹姓郡望—武威郡。</p><p class="ql-block"> 三、从其它栗特姓氏资料看,唐代武威望族,以粟特昭武九姓胡人居多,他们来自中亚地区,北朝以来世代留居武威,形成势力较大、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粟特聚落,其中的安、康、曹、翟等大姓豪族,在唐代林宝所著《元和姓纂》中均有收录,说明到唐代他们已经跻身到全国性的世家大族行列。</p><p class="ql-block"> 四、武威栗特曹氏发展壮大的途径是通过和同是栗特的,安姓,康姓,石姓互为联姻,栗特人族内通婚是区分汉曹和栗曹的一个主要方法。</p><p class="ql-block"> 383年,淝水之战爆发,前秦失利,吕光趁机叛前秦自立,于385年建立后凉,河西地区为后凉所控。吕氏后凉政权采用民族本位政策,汉人大姓被大量诛杀,河西(武威、敦煌)大姓遭遇血光之灾。</p><p class="ql-block"> 总之一句话,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到隋唐,栗特曹在河西地区已经成为有影响的大族了。</p> <p class="ql-block"> 结语:东汉时期曹全在河西地区成为了望族,但是自曹全以后就再也没人了,同时期的曹大家,在内地陕西扶风传承,接开篇语,为什么会出现世系断层情况,这和河西走廊的控制权是息息相关的,在东汉,河西走廊控制在包括曹家在内的汉家大族手里,随着政局的不断变化,3世纪初中央政府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权在慢慢减弱,外族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为了控制武威地区,大肆屠杀汉家大族,这也就解释了,为啥曹全家族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载入史册的人物,因为人都被杀光了,通过时间节点很容易就可以判断出。</p><p class="ql-block"> 东汉曹全家族为国拓边,树立起了汉人当家做主的信心,挺起了华夏儿女的脊梁,栗特曹姓虽然和汉家曹流的血不同,但是曹字的意义是一样的,曹全家族是文臣为国拓边,教化民众,栗特曹接力,因为多是武将他们在隋唐时期,为中央政权的统一和稳固,为边疆的安定,一样恪尽职守,鞠躬尽瘁,</p><p class="ql-block"> 栗特曹分布比较广,在河西地区,主要分布在武威和敦煌,</p><p class="ql-block"> 栗特曹氏的衰弱是从安史之乱后开始走下坡路,随着中原王朝政治中心由长安向东迁徙,以及中原王朝势力范围不断的向西扩展,武威的西部门户地位开始逐渐下降,武威开始衰落下来,武威的曹氏自然也随着武威一起衰落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注:唐末五代的敦煌归义军曹氏就不多说了,只说一点,他们积极靠近中央政府,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而不是选择独立这就已经很说明问题了。</p><p class="ql-block"> 安史之乱后,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权尽数落入外族手里,直到宋初才部分回到汉人手里。</p><p class="ql-block"> 附:武威历史沿割 194年东汉置雍州,220年置武威郡,280年归西晋管辖,以上属于中央政府直管,301年进入军阀、世家、外族共管时代,397年后完全落入外族手里,北魏439年拓跋焘(他的孙媳妇是凉州曹氏)收复凉州,统一西北,拓跋焘虽是外族但是倾向中原文化,后面的北周也是一样,直到隋朝统一中国,综上城市的兴衰走向和曹氏的兴衰是息息相关的。</p><p class="ql-block"> 注:曹贤妃,凉州人。西夏历史人物,夏仁宗李仁孝的生母,太尉曹勉的孙女。</p><p class="ql-block"> 唐曹宣宗夫人,封武威郡夫人</p><p class="ql-block"> 注:关于栗特曹氏在中国的分布、发展、壮大、衰弱、同化此处不在详述,感兴趣的可参考我上两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最后说一个论点,栗特曹人只是曹氏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曹氏的支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曹议金节度使从面相上看基本看不出栗特人的特征,但是嘴巴上的红胡子确是最好的说明。中原人不会有红胡子。</p><p class="ql-block"> 长三角曹氏文化促进会长 曹洲</p><p class="ql-block"> 2024 07 08 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