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蹴而就的东西往往缺少底蕴——《谷物的故事》读书笔记

谷振国

<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 谷物是这个星球上与人类相伴共生时间最为久远的食物。与谷物对话,是需要深厚的学识、非凡的智慧与生活的阅历的。</p> <p class="ql-block">一、一本装帧用心且精美的书</p><p class="ql-block"> 至今还记得刚刚拿到《谷物的故事》一书时的情景——划破新书包装,撕掉那层薄薄的包书膜,便被一系列装帧设计吸引:</p><p class="ql-block"> 封面画面是先民加工谷物劳作的场景,除了书名《谷物的故事》字样之外,“解读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自神奇的谷物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两句注释,不禁激起我小小疑问:谷物能承受如此之重吗?</p><p class="ql-block"> 黄颜色的内封则是竖形排列的菱形,仿佛一眼便望到了一垅垅丰收的麦田;</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的是书的扉页:墨绿色的页面,正中间只有一个大写的手写体英文字母"G”-</p><p class="ql-block"> 大道至简,相信越是简单的内容越会激发我们丰富的联想——这显然是书名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为了突出书的主题一“谷”,可见装帧设计师之用心。</p><p class="ql-block"> 同时,于我个人而言,这不也正是我姓名的第一个字母吗?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与人类文明生存密码的谷物有如此渊源。</p> <p class="ql-block">二、一部浓缩的谷物发展史</p><p class="ql-block"> 一如往常的读书习惯,打开书,首先读的是目录、前言和结束语。</p><p class="ql-block"> 恰恰就是这大约不到3000字的结束语《远去的乡村记忆》,一下便戳中了我一-虽然作者记述的是东北的故乡乡村,但除了火车元素外,文中所有的记忆和场景都仿佛是我儿时的童年乡村记忆:</p><p class="ql-block"> “被汗水浸湿的衣服就挂在地头吹干,白白的,析出一层盐。"</p><p class="ql-block"> “磨盘旁种着几棵老榆树,为忙碌的人畜遮阴。”</p><p class="ql-block"> “夕阳西下,炊烟升起的屋舍里是忙碌的母亲和摇风车的孩子,秸秆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p><p class="ql-block"> “锅底上结了那一层金黄色的锅巴,嚼起来非常松脆。”</p><p class="ql-block"> 析出一层盐的衣服、炊烟、磨盘旁的老榆树、秸秆、锅巴.…,分明就是实实在在的每个人的故乡记忆。此时此刻,忽然又确信“故乡并不止一块特定的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全书共分四大部分16章,为我们呈现了一幅跨越万年、涉及全球的谷物发展史画卷,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谷物的起源、传播和影响,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谷物与人类文明、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作用。</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谷物与人类的一万年”,主要讲述了谷物从起源到驯化的过程,以及谷物如何孕育出古代文明。</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谷物的世界之旅”,聚焦于谷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影响,通过五个章节分别介绍了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和土豆这五种主要谷物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历程和它们对各地文明、经济、饮食等方面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例如,“稻米:亚洲人的最爱"一章,详细讲述了稻米在亚洲的种植历史和文化意义;“小麦:统治世界的主粮”一章则揭示了小麦如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工业化时代的谷物"一章,重点讲述了工业化到来给谷物生产带来的巨大影响,深入探讨了工业化背景下谷物生产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科技进步对谷物生产方式的改变。</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大国粮仓国之基石”,则通过三个章节思考了饥荒问题、中国粮食自给能力以及绿色革命对全球粮食安全的贡献等问题。</p> <p class="ql-block">三、一场关于谷物与文明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我首先阅读的是第二部分中的“大豆:中国送给世界的最好礼物”一章。</p><p class="ql-block">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用曹植的“煮豆燃豆萁”开头,回忆农村烧豆子吃的乐事让我瞬间有了共鸣:</p><p class="ql-block"> 收获的季节,放学路上有一大片种大豆的农田,淘气的男孩子们会顺手牵羊,从地里拔出几株成熟的豆株,在路边席地而坐,用火柴把秸秆点燃,随着“噼噼啪啪”的响声,豆香很快飘散开来。等秸秆燃尽时,大家把火踩灭,开始在草灰中拾拣烤熟的豆粒--火中取“栗”,吃得嘴巴和手指沾满黑色的炭灰。</p><p class="ql-block"> 不仅是烧豆子,还有烧麦子,小伙伴们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快乐,是原生态的野趣。</p><p class="ql-block"> 在这一部分里还有我期待和想了解的豆腐的历史,更有我想不到的中国大豆产量在世界上的由盛到衰。</p><p class="ql-block"> 20世纪30年代初,东北大豆占世界大豆产量的74%,美国仅占6%,是中国傲视全球的战略物资。而到了1954年,美国产量就超越了我们,现在巴西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也都超过了中国,大豆原产国的产量已退店退居世界第四,且成为世界第一大豆进口国。特别是看到书中讲述的2004年的“大豆沦陷”事件,害惨了中国大豆企业,让人唏嘘不已。</p><p class="ql-block"> 本书的副标题是“解读大国文明的生存密码”,我也希望通过阅读能找到文明的正解。</p><p class="ql-block"> 个人认为,酒是人类满足动物式的生存本能之后,寻找到的最早与文明有关的食物吧,文明也许就是从酒开始的。</p><p class="ql-block"> 而啤酒是人类最古老的饮料,书中这样介绍啤酒:人类发明啤酒应该是一场意外:一个秋天的夜晚,气温刚好 20℃,大麦跟其他谷物被装在一只木桶里。有人把木桶误当作了水缸,把一桶水灌了进去。谷物就这样被浸泡了整整一周,开始发芽。空气中飘浮着活泼的酵母,麦芽里的糖分是它们的最爱。酵母吐出来的液体,金黄透亮,并散发出温和诱人的香味,好奇的人类忍不住尝了一口一啤酒就此诞生了!</p><p class="ql-block"> 补充我认知的是,书中还介绍到:古埃及的法律有这样的规定:只有女性才能酿造啤酒,禁止男性酿制和销售啤酒。</p><p class="ql-block"> 书中没有解释原因,我猜想一定是因为男人对啤酒没有抵抗力的缘故吧?所以,那个勇敢的品尝第一口“金黄透亮,并散发出温和诱人的香味”液体的也应该是男人。</p><p class="ql-block"> 关于谷物与文明,书中经典的几个观点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面对同样一块空地、游牧基因的西方人会做成绿草坪,而农耕基因的中国人则会种上农作物。”</p><p class="ql-block"> “农耕文明的基础是农田里的谷物,海洋文明的基础则是其所主导的海上贸易网络。”</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事物就是需要经受寒暑风霜的洗礼,一蹴而就的东西往往缺少底蕴。”</p><p class="ql-block"> 谷物的一生是这样,人的一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有时想想,其实我们每一个平凡人都像一颗颗顽强的谷物种子,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从此生活有了万千姿态。</p><p class="ql-block"> 本书作者崔凯老师拥有食品工程和心理学双博士学位,既有深厚科研经历,又有丰厚管理经验,单从书中附录的421篇参考文献,就不由不令人感叹作者的博学,认真和专业。所以,这样一本略微小众主题的著作入选第十八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就更加令人佩服。</p> <p class="ql-block">四、一些困惑与疑问</p><p class="ql-block"> 阅读该书,始终有几个不理解的逻辑关系的困惑与疑问,希望可以得到解答。</p><p class="ql-block"> 一是书中讲到“汉高祖时期,大将韩信行军时以竹木制作炊具,利用蒸汽蒸煮食物,免炊烟暴露军营位置。”那么,蒸汽是哪里来的?应当是加热而来,所以,这能避免炊烟吗?</p><p class="ql-block"> 二是关于华南虎的销声匿迹,与其说是与玉米耕种面积扩大有关,还不如说是人类繁衍侵占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三是关于“气候冷暖与王朝更替”的因果关系方面。作者先是讲:最近4000年,大约每隔几百年全球气候就会出现一次冷暖交替,中华文明的兴衰大势基本与之吻合。自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内,共有31个盛世,其中有21个发生在温暖时段,3个发生在由冷转暖时段,2个发在由暖转冷时段。而15次王朝更替,11次出现在冷期时段。作者认为,由此可见,气候冷暖变迁与国家兴衰存在对应关系。</p><p class="ql-block"> 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作者自己已经否定了这种因果关系,“全球变暖,中国重回汉唐盛世?”作者用的是问号,理由作者自己也讲了,那就是“事情并不是那么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