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主堂更新 <br> 宜昌人几乎都知道,<div> 在云集路与二马路之间的自立路上有座天主堂,</div><div> 却不知早在1703年,</div><div> 宜昌这座小城就开始有了外国传教士的活动;<br></div> ▲威尔逊1909年拍摄的宜昌城 <br> 老宜昌人几乎都见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天主堂在建筑外形上的多次变化,<div> 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座教堂从1893年始建以来所经历的沧桑巨变。<br></div> ▲1936年地图上的乐善堂街<br> 据候叔轩在《清末民初宜昌面面观》里回忆:<div> “清(朝)末民(国)初,</div><div> 在现在二马路与陶珠路之间有一支路,<br></div> ▲2015年的胖子大饼店 <br> 那里原有一开五金号(商店)的商人刘寿卿创办了一家济贫行善的“乐善堂”,<div> 故此街原称乐善堂街</div><div> (乐善堂的原址解放后改成了红霞旅社,位置在今“胖子大饼”北侧。乐善堂街今为自立路)”。<br></div> ▲天主教在南关外买地的契约<br> 据李小国《天主教宜昌教区志》记载,<div> 从光绪三年(1877),受天主教宜昌教区首任主教董文芳(中文名,下同)派遣,</div><div> 意大利籍传教士田大兴来宜,</div><div> 就在“南关外”(大南门外)和天官桥(今大公桥附近)买了不少宅基地和田地。<br></div> ▲乔治·沃伦·太古1933年拍的施工现场<br> 这个早在宜昌开埠前就来过宜昌的“洋人”1880年在国外募得了经费,<div> 1992年开始在自立路和滨江路(二马路到一马路沿江大道段)大兴土木。<br></div> ▲木制天井屋<br> 据祝其瑶在《“宜昌教案”发生地点考》一文回忆:<div> “当时它(指天主堂)是教会购置的民房,</div><div> 木结构,屋内尚有天井,</div><div> 女修道院就在里面。”<br></div> ▲乔治·沃伦·太古1933年拍的施工现场<br> 张鸣谦《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对此的记载是:<div> “1882年,田大兴一面传教,</div><div> 一面在1877年南门外宝塔附近的地皮上修建欧式新房屋……<br></div> ▲1902年圣诞节在宜的苏格兰传教士<br> 1883年,祁栋梁续田大兴副主教未曾完工的事业,<div> 将宜昌南门外乐善堂街教堂及主教府修建完工,</div><div> 董文芳主教便从荆州迁到宜昌。”<br></div> ▲上世纪20年代的宜昌海关码头<br> 遗憾的是,<div> 至今为止,那座教堂的模样无人所知。<br></div> ▲普拉特1888年拍摄的宜昌江边栈桥<br> 只有1887-1888年路过宜昌的<div> 英国博物学家安特卫普·埃德加·普拉特才写有一段文字:</div><div> “罗马天主教也有一所传教会,是由主教本杰明(祁栋梁)掌管。</div><div> 在我到达之后不久,他的上任主教(董文芳)便死于霍乱……<br></div> ▲普拉特1888年拍摄的宜昌英国领事馆<br> 最近不久前,主教建造了一栋不错的房子,<div> 面朝长江,方济会长老们已经搬进了新房子,</div><div> 而他们原来的传教屋由刚到达的女修士居住。”<br></div> ▲封面<br> 在李明义译编的《宜昌海关十年报告(1882-1891)》中<div> 也有关于罗马天主教会(方济各会)的内容:</div><div> “……据说现在教徒已有4589人,</div><div> 还有18栋居所、4座教堂、21个小礼拜堂和61个教徒中心。<br></div> ▲宜昌教会学校<br> ……教区由主教克里斯蒂安(祁栋梁)负责管理期间,<div> 这里有9名圣方济任命的神父和7名当地神父,</div><div> 这里还有7名方济各会修女常住宜昌。”<br></div> ▲宜昌关附近码头<br> “宜昌教案”的版本太多,<div> 比较认可的是1891年9月1日,</div><div> 发生宜昌一小孩失踪,</div><div> 有人看见那小孩进了位于自立路的天主教堂女修道院圣母堂。<br></div> ▲反洋教传帖<br> 第二天(9月2日),<div> 小孩家属在教堂前诉说,围观者达数千。</div><div> 天主堂隔壁一美国圣公会的洋教士竟向人群开枪,</div><div> 打死一无辜群众。<br></div> ▲刊登宜昌教案的英国《伦敦画报》的相关报道<br> 顿时,宜昌民众冲进教堂,<div> 怒打了美、法、德、意、俄、比利时教士,</div><div> 一把火烧了教堂。</div><div> 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宜昌教案”。<br></div> ▲武力恫吓<br> 龚浩在《宜昌教案始末》回忆说:<div> “教案发生后,</div><div> 停泊在宜昌港的英法等国军舰实行紧急戒备,施行武力恫吓。</div><div> 美、英、法、比等九国的公使联合向清廷交涉,并要挟宜昌知府庞润古捉凶和赔款。<br></div> ▲张之洞<br> 当即湖广总督张之洞接到宜昌知府的呈奏和朝廷的指示后,<div> 马上责成庞润古知府和许立骏知县迅速查处肇事者,</div><div> 后又派裕庚为张之洞的代理人来宜昌进行调查。<br></div> ▲清朝和外国列强条约签字后合影<br> 几个月后,带头纵火的朱发金、赵宗雅等十余人捉拿到案,<div> 由张之洞签批将他们分处以笞杖或发配充军。</div><div> 经调查协商,</div><div> 又向教会和有关各国赔偿损失共达175771两银子,方才息事。”<br></div> ▲滨江路上的教堂(今强华大厦处)<br> 1892年,宜昌教区的第二任主教祁栋梁利用清廷赔偿的10万白银<div> 重修了自立路和滨江路上的教堂、主教府和附属设施,</div><div> 并在江南十里红修建了教堂;<br></div> ▲威尔逊1909年拍摄的宜昌天主教修道孤儿院(今中心医院)<br> 1898年开始在下铁路坝相继修建修女院、孤儿院、医院和男修院。<div> 1901年建筑工程陆续完成,女修道院从自立路迁走,</div><div> “圣母堂”就一并移到现胜利一路口的“爱德堂”,</div><div> 强华里的“圣心堂”就改做医院,</div><div> 自立路这边就开始叫“天主堂”了。<br></div> ▲江南十里红修建了教堂<br> 李小国《天主教宜昌教区史志》中有祁栋梁主教<div> 当年写给罗马教信廷传信部负责人西默盎关于宜昌教案的信函,</div><div> 其中写到了“经过法国政府的交涉,得到了赔款10万两白银,重建工作立即开始。”<br></div> ▲可见城外累累坟堆<br> “受难(指‘宜昌教案’)后重建的比原先的要好”<div> “新主教堂和经理室是建筑在修道们会院原址上的,</div><div> 罗忠悫(比利时籍)神父是一个精通的工程师,</div><div> 重建是他做的,他也是当时的本堂神父。”<br></div> ▲罗伯特·约翰·戴维森1900年左右拍的<br> 有关那座重建的天主教堂,<div> 有资料称其“为砖木结构,堂体高大雄伟。”<br></div> ▲威廉·埃德加·盖洛<br> 美国旅行家威廉·埃德加·盖洛在《一个在扬子江上的美国人》中<div> 提到了他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所看见的宜昌天主堂:</div><div> “比利时的教父们(1891年,罗马教廷将鄂西南代牧区交由方济会比利时圣若瑟会省主管,成为方济会传教区)<br></div> ▲盖洛1900年拍摄的宜昌天主堂女修道院<br> 在传教办公地拥有一组造型精美的建筑。<div> 如若从南边进入这座城市,</div><div> 这些建筑便会首先进入你的视野之中,吸人眼球。”<br></div> ▲利用赔款建起的天主堂<br> 盖洛同时还拍摄了一张有关天主堂的照片,<div> 标题为“宜昌天主教传教使团的住所”。</div><div> 于是我们就能在百年之后还能看见“宜昌教案”之后</div><div> 利用赔款在自立路新建的天主教堂砖瓦结构的模样,</div><div> 也能发现那座天主堂与现在的几乎完全不同;<br></div> ▲盖洛天主堂照片的下半部分<br> 当然,<div> 那个时候专门为宜昌城外新商埠区提供市政建设的商埠局还没有影子,</div><div> 自立路就是一狭窄土路,</div><div> 旁边还有一大水塘,</div><div> 还有女人在洗衣呢。<br></div> ▲顾学德<br> 1930年3月,比利时籍的顾学德被任命为宜昌教区第六任主教。<div> 他是同年12月19日到任的,</div><div> 第二年就“着手将宜昌主教坐堂(天主堂)改为钢筋水泥结构。”<br></div> ▲天主堂施工照<br> “1933年,宜昌主教堂修建完工,历时两年,钢筋水泥结构,具有罗马哥特式风格,<div> 有大小两厅经堂,用银14.4万元”。</div><div> 被赞誉为“其建筑风格雄伟壮观,装饰图案精致大雅,堂内空阔明亮。”</div> ▲天涯社区<br> 一位网名“随波闲堂”的宜昌老人<div> 2013年曾在天涯社区回忆过他所见到过的、1933年重建完工的天主教堂:<br></div> ▲一色的青石板铺地<br> “(天主堂)一色的青石板铺地。<div> 柱子是拇指粗细的铁条做了骨架放进模子,再用水泥灌满。</div><div> 待水泥干了,柱子就成型。这水泥真是前所未见,干透之后,坚如铁石。</div><div> 十丈高的大堂,全靠四周的柱子支撑,中间绝无半根梁柱。<br></div> ▲1904年的天主堂<br> 前方乃是一个圆顶的神坛,平底抬高两尺有余。<div> 整个大堂在七八丈高的地方,有一圈窗户。</div><div> 阳光照射进来,大堂极其明亮。<br></div> ▲状元跑马楼<br> 沿着大堂的墙壁,有一转二层的走道,如同我家老宅的‘状元跑马楼’。<div> 走道用清一色的青石雕花圆柱栏杆围绕。</div><div> 站在大堂中间,因空间极大极高,不由得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卑微”。<br></div> ▲预应力混凝土工程<br> 有几点值得一提:<div> 天主堂的施工全部是由宜昌工匠完成的;</div><div> 天主堂采用的水泥和钢筋都是从上海用轮船运来的;</div><div> 1928年才开创的“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实际运用,</div><div> 宜昌天主堂在全国是第四例。<br></div> ▲1934年的单塔楼<br> 有趣的是,<div> 从当年的施工照,</div><div> 以及1934年3月在天主堂举行的第一次宜昌教区会议的合影照,</div><div> 都可以看到当时的天主堂只有一座塔楼,</div><div> 而不是后来众所周知的双塔。<br></div> ▲双塔楼的天主堂<br> 这也许就是因地制宜、“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务实举措,<div> 因而才会在1935年对刚建成没几年的天主堂又进行过改建——增加了一座塔楼。<br></div> ▲日军在二马路<br> 1940年6月12日下午4时左右,<div> 日军突破国军防线冲进宜昌城,宜昌沦陷。</div><div> 猝不及防和无路可逃的数千宜昌民众如潮水般的涌进了位于自立路上的天主教堂。<br></div> ▲抗战期间的天主堂<br> 那个在房顶上铺着法国国旗的教堂在最危急之时将教堂腾出,<div> 敞开大门,收容了一千余名难民长达近两年之久。</div><div> 在最危急关头,天主堂就成了一艘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诺亚方舟。<br></div> ▲奋力向上的塔楼<br> 这应该才是天主堂的高光时刻!<br> ▲2021年的天主堂<br> 想用一部美篇讲完宜昌天主堂这座建筑物百年沧桑之变的确勉为其难,毕竟很多变化少有人知。<div> 就只好分为上下两部慢慢道来。</div><div> 资料收集不易,所用的老照片朋友所赐,其中还有些绝版孤本,请各位手下留情,切勿剽窃。</div><div> 如要引用或借用,请与《巴楚旧影》李志伟先生接洽,谢谢理解。<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