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藏宝 | 青铜之王-后母戊鼎

村夫草堂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1959年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内,作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p> <p class="ql-block">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先生,称其为司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戊”。另一著名学者罗振玉也曾认为:“商称年曰祀又曰司也,司即祠字。”于是,这一命名便一直沿用下来了。但争议一直不断,有多位学者提出,“司”字应作“后”字解,因为在古文字中,司、后是同一个字。于是在此后出版的《辞海》对“司母戊鼎”作了这样的描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鼎腹内有铭文“司母戊”三字(或释“后母戊”)。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把“司”改为“后”,实际上是否定了从前把“司”理解为“祭祀”的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专家认为“后母戊”的命名要优于“司母戊”,其意义相当于“伟大、了不起、受人尊敬”,与“皇天后土”中的“后”同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为“后母戊”,意思相当于:将此鼎献给“敬爱的母亲戊”。</p> <p class="ql-block">通过研究考证,鼎腹内壁铭文“后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jǐng)的庙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母戊鼎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后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厚立耳(其中一耳为后配),折沿宽缘,直壁深腹平底,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中空柱足。</p> <p class="ql-block">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p> <p class="ql-block">双虎食人头纹</p> <p class="ql-block">鱼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首尾相接。</p> <p class="ql-block">夔龙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夔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饕餮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腹部周缘饰饕餮纹,均以云雷纹为地。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凹弦纹。</p> <p class="ql-block">上牛首纹、下饕餮纹。</p> <p class="ql-block">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在塑造泥模、翻利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的铸造工艺十分复杂。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根据铸痕观察,鼎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身共使用8块陶范,每个鼎足各使用3块陶范,器底及器内各使用4块陶范。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而且,制作如此的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同时必须配备大型熔炉。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与杰出的技术成就,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铸造这样大型的青铜器,首先要分别铸出部件,然后再合铸成为一个整体,工艺十分复杂。</p> <p class="ql-block">商后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商后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2年1月18日,被国家文物局作为国家一级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