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棕背伯劳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鸟类。头顶至上背灰色;肩羽、下背至尾上覆羽红棕色,翅和尾羽黑色;前额左右有相连的黑色贯眼线。嘴较为锋利,上喙具弯钩;爪锋利;尾长且窄。黑化型体型与普通型无差别,但羽色有不同程度黑化。棕背伯劳主要分布于西亚、中亚、南亚、菲律宾及新几内亚等地。在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南各省也能看到其身影。喜欢干燥开阔的栖息地,通常栖息在灌木从或电线上。许多温带地区种群在冬天向南方迁徒,热带地区种群为留鸟,或者偶尔进行短距离迁徒。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性凶猛,常飞出捕食飞行中的昆虫。以昆虫、蜥蜴等动物性食物为食。</p><p class="ql-block">棕背伯劳前额黑色,眼先、眼周和耳羽黑色,形成一条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头顶至上背灰色(西南亚种黑色)。下背、肩、腰和尾上覆羽棕色,翅上覆羽黑色,大覆羽具窄的棕色羽缘。飞羽黑色,内侧飞羽外翈羽缘棕色,初级飞羽基部白色或棕白色,形成白色翅斑并明显露出于翅覆羽外。尾羽黑色,外侧尾羽外翈具棕色羽缘和端斑。颏、喉和腹中部白色,其余下体淡棕色或棕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棕红色或浅棕色。虹膜暗褐色,嘴、脚黑色。</p> <p class="ql-block">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地区,夏季可上到海拔2000米左右的中山次生阔叶林和混交林的林缘地带。有时也到园林、农田、村宅河流附近活动。</p><p class="ql-block">除繁殖期成对活动外,多单独活动。常见在林旁、农田、果园、河谷、路旁和林缘地带的乔木树上与灌丛中活动,有时也见在田间和路边的电线上东张西望,一旦发现猎物,立刻飞去追捕,然后返回原处吞吃。性凶猛,不仅善于捕食昆虫,也能捕杀小鸟、蛙和啮齿类。领域性甚强,特别是繁殖期间,常常保卫自己的领域而驱赶入侵者,当见人或情绪激动时,尾常向两边不停地摆动。</p><p class="ql-block">繁殖期间常站在树顶端枝头高声鸣叫,并能模仿红嘴相思鸟、黄鹂等其他鸟类的鸣叫声,鸣声悠扬、婉转悦耳。有时边鸣唱边从树顶端向空中飞出数米,快速地扇动两翅,然后又停落到原处。</p> <p class="ql-block">是一种肉食性鸟类,主要以昆虫等动物性食物为食。所吃食物主要有鞘翅目金龟甲、半翅目椿象、直翅目蝗虫、蟋蟀、蚱蜢,革翅目蠼蝗,蜻蜓目豆娘,膜翅目胡蜂、蚂蚁等。此外也捕食小鸟、青蛙、蜥蜴和鼠类,偶尔也吃少量植物种子。</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4-7月。在中国海南岛等亚热带地区稍早些,多在3月份即已开始繁殖,4月末已见离巢幼鸟,在四川多在4月开始繁殖。4月初雄鸟开始占领巢域,每天一早即站在巢域中树的顶枝上鸣叫,对进入领域内的同种雄鸟加以驱赶,领域性甚强。4月中下旬开始成对和营巢。置巢于树上或高的灌木上,距地高1-8米。巢呈碗状或杯状。营巢材料通常就地取材,主要由细枝、枯草茎、枯草叶、树叶、竹叶以及其他植物纤维构成,内垫棕丝和细软的草茎、须根。巢的大小为外径15-16厘米,内径6-10厘米,高10-11厘米,深4-6厘米。雌雄鸟共同参与营巢活动。每窝产卵3-6枚,通常4-5枚。卵的颜色变化较大,有淡青色、乳白色、粉红色或淡绿灰色,被有大小不一的褐色或红褐色斑点。雌鸟孵卵,孵化期12-14天,也有报告达21天的,雄鸟在雌鸟孵卵期间承担警戒任务和觅食喂雌鸟。雏鸟晚成性,雌雄双亲共同育雏,并竭力保护它们的觅食领域。留巢期13-14天,幼鸟离巢后的最初几天,亲鸟仍给以喂食,并一直在领域内活动达1-2个月之久,然后离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