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忆中,我的家乡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村庄。南北通达的大路,东西贯通的小道,连接着十里八村,交通非常便利。</p> <p class="ql-block"> 北靠郭磊庄火车站、汽车站,东西两侧是十里八村之中的杏园庄村和龚南窑村。我村南面有两条河,靠近村子的一条河,河面比较窄,水流湍急,河岸往南就是成千上百亩的水稻田。再往南是一条大一点的河,河面宽阔,水流平稳,大河对岸是怀安县的六屯。</p> <p class="ql-block"> 一年四季,除了冬日结冰期,河水从春流到秋,从不间断。河水清澈见底,能清晰地看到多种鱼儿和虾米以及水底生灵游来游去。稻田里不时传来青蛙和蛤蟆的叫声,稻苗上蜻蜓穿梭,蝴蝶起舞,蚂蚱群飞。村庄的东西北面,长满了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土豆、茄子、白菜、萝卜等蔬菜,也在随季节变化更替着播种、发芽、开花、生长。村子的集体林场里有苹果树、桃树、梨树、杏树等果木树。夏季里绿油油的庄稼苗,生机勃勃的盛景,给人带来无限醉意;秋日里一片金黄色的田野,沉甸甸的稻穗谷穗笑弯了腰,红艳艳的果实挂满了枝头。真正的美不胜数。</p> <p class="ql-block"> 朝思暮想,思念也会长出翅膀,思绪飞越流年,好想回到从前。</p> <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每年从腊月二十九晚上,村剧团就开始连续给村民们演出,一直演到初五。那些年,文化生活极度贫乏,所以,十里八村的人们都会骑着自行车,争先恐后地来看戏。正月初六,我跟着村剧团受邀请去邻村演出,自己打起背包,坐上来接我们的马车出发了。每回出台,演完正场戏时,观众们都要嚷嚷着让“那小孩儿”演一个,于是,我就上台去表演晋剧《渡口》,或者表演唱《老两口儿喜夸大寨田》,观众们热烈的掌声是对我最大的鼓励和支持。每次我登台,杨玉芳团长顾不上卸妆,都会亲自给我打板。他看到我受欢迎也感到非常欣慰。演出结束,大队就派人领我们分别去多家吃夜宵。好像下乡干部似的,开心极了。当时,老乡们日子很艰苦,粮食不够吃,但是,纯朴善良的乡亲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要把最好的食物给我们,他们非常尊重和感谢我们。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去龚南窑、何家屯、怀安县第六屯公社(现在称乡)、怀安县僧官庄等地演出,过了正月十六才回村。然后,就各归各位了,种地人开始备肥浇地,学生也快返校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村剧团在三乡五里非常有名气,团长杨玉芳十三岁拜师学艺,学得一身好功夫,德艺双馨,无论是文唱还是武打行行精通,还会打梆子、打板,他唱传统戏和现代戏样样在行。当时全国都宣传现代戏。他是剧中男一号,他妻子白玉兰也是十三岁拜师学艺,青衣和花旦都非常棒。演现代戏更是拿手,剧中女一号,真正是团里的台柱子。夫妻俩人音域宽厚圆润,声音非常好听。其他的叔叔胡英根、常守录,姨姨霍凤英、王万英,哥哥胡英安、张福栋、郭怀亮、刘明柱、卢成会、杨玉君、二喜子、常怀宝等人,姐姐李永花、侯瑞香、籍慧兰等人,也都非常棒。我荣幸的成为这个剧团中最小的演员。那年刚满九岁,是在学校组织表演节目时被团长杨玉芳师父选中而进入剧团。我们剧团主要演出晋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红嫂》、《杜鹃山》、《磐石湾》、《朝阳沟》、《艳阳天》,还有短剧《渡口》、《积肥忙》等,每天放学下课后,我就去排练节目,大队还给我记工分呢,我小小年纪就能养活自己了。晚上排练完节目后,哥哥、姐姐们都会自愿承担起责任来,轮流着护送我这个最小的妹妹回家。他们对我的关爱,令人终身难以忘却。</p> <p class="ql-block">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们高中班主任李茂荣恩师找我谈话,让我一心一意好好学习,不要分散精力。我才放弃了继续学戏。记得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县晋剧团两次来挑演员,答应当时签合同,我都放弃了。当时年纪小,啥也不懂,想不了太长远,想法很简单,就是挺喜欢读书,舍不得放弃。那时还没有高考一说呢,其实,在那时候去县剧团就是最好的出路。能挣工资18元,在当时来说钱已经很不少了,因此,剧团中叔叔、姨姨、哥哥、姐姐们都劝我去,娘亲也后悔了好久。不过,事实证明,还是继续上学是正确的。1979年,应届毕业,高考被录取。村子里考出来我和两个男生。学校和村子里也震动了。为我们而骄傲。</p> <p class="ql-block"> 我从小爱读书,诗歌、小说、散文、歌词、古文都喜欢。每次学校考试后,都要成绩上榜上墙,我是名列榜首。我二姑得知后开心极了,她就奖励我两角钱,勉励我好好学习。我的好姑姑对我特别亲,后来她病重时,我在她病床前伺候了半个多月。至今想起她,还是心情悲痛,姑姑离开我们近三十年了,我非常想念姑姑。</p> <p class="ql-block"> 想起了九岁那年,由于我学习成绩优异,胡志臻校长带领我去参加县组织召开的“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先进表彰大会。我是参会中年纪最小的。发言稿是班主任常祯恩师给写的,有7页那么长,我是背诵的。那些大人们都夸奖我。参会七天,回家的时候还长胖了。娘亲以为我是想家哭肿了脸,这事儿成为家里人的笑话。</p> <p class="ql-block"> 转瞬之间,由于外出求学求职,离开家乡已经四十多年了。后父母、哥哥、姐姐、妹妹都相继到我身边来了,就更少回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思念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常常在梦中回到家乡,回到儿时嬉戏玩耍过的小河边,回到与小伙伴们一起挖野菜打猪草的青草地,回到儿时与小朋友们一起摸鱼捞虾的那些美好记忆中,回到儿时与小同学们在学校一起聆听老师教诲的憧憬里。</p> <p class="ql-block"> 我热爱家乡,我更热爱家乡的河,她安祥而不争。远远望去,她是静止的,恍若一位娴静的女子,坐在清清月下,凝视着远方。我能感觉到,她似乎在想着什么心事。潺潺而去的河水,是她绵绵不息的回忆。绵长的故事,不知道哪里是开头,哪里是结尾,只有依稀花香,迷漫在静寂的月下,带着淡淡的乡愁,温柔地,荡漾在宁静的水里……</p> <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就是阳门堡,那里有我儿时的梦,那里有我少年的情。那里有曾经嬉戏的小伙伴,那时候的你我他,都是天真烂漫的孩童。那里有我至亲至爱的父母、哥哥、姐姐、妹妹。那里有淳朴的民风,那里有亲切浓浓的乡音。那里有厚道的百姓,那里有我的恩师、学友和善良的乡里乡亲。</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的恩师已经八十九岁高龄了。玩伴们都已两鬓斑白,升级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而我的至亲父母、哥哥、妹妹都相继辞世。胡志臻校长、剧团的杨玉芳师父、叔叔胡英根、大哥胡英安都已归于尘土。</p><p class="ql-block"> 还有,由于多年以来,上游柴沟堡那边水泥厂等废水排污,环境被破坏,以及近年干旱等原因,地下水资源匮乏,南边的两条河水都断流了。没有水,稻田都改旱地了。真是令人感怀和失望啊!</p><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半点不由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常言道相见不如怀念,这话是有一定的道理。我现在就是有这种不敢回去看的忐忑不安、左顾右盼的纠结心情,那就让曾经最美的印象刻在记忆深处吧。不敢去看,不要去看,真有一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慨叹。当真应了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那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留一份遐想,存一份幻梦吧。期盼不久的来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的家乡会建设的更加美好。请早日圆我的梦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竹林红缨</p><p class="ql-block"> 2024.07.07.</p> <p class="ql-block"> 后续</p><p class="ql-block"> 这几天又从网上查阅了很多家乡阳门堡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都非常珍贵,我借以分享给朋友们。如下:</p><p class="ql-block"> 阳门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位于郭磊庄镇政府南2公里处,南临大洋河,北靠京包铁路和110国道,交通十分便利。 该村始建于唐前,辽应中(公元961年)置阳门镇,金贞祐二年(公元1214年)升阳门镇为阳门县,元代废县后称阳门堡。全村现共有1655户,4479人。我记忆中70年代人口更多些。当时有十六个生产队。每个生产队有150多户人家,每户差不多有6人左右。这样算来大概就有2400多户,大家可以算一下有多少人了。</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阳门堡是一座土城堡,村庄四周围都夯起厚厚的土城墙,并建有四座城门。东门叫永安门,门外有东观音殿和菩萨庙,菩萨庙里供着千手观音,庙前搭有戏台。南门叫得洋门,城门顶建有文昌阁和魁星阁,当地人称此门为“喜门”,娶媳妇、嫁闺女、迎送官员都走此门。门外是河神庙和南观音殿。西门叫德胜门,门外建有西观音殿和二郎庙。城堡没有北门,而是在北门位置城墙底建有一座龙王庙,庙前搭有戏台,城墙顶上又建真武庙。在城墙外的西北角,有个外城门叫乾元门,上面三个镏金大字镌劲有力,当地人习惯称此门为北门。乾元门前是一座高大的牌楼,有专管城门的门卫每天按时开关城门。南门、东门、西门都有戏台,每个月都要唱几天戏。</p><p class="ql-block"> 虽是土城堡,但堡内布局合理讲究,整个街道呈“井”字形分布。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阳门堡的庙宇最全、最多。三官庙、真武庙、五道庙、城隍庙、观音庙、奶奶庙、龙王庙、老爷庙、阎通观、万佛寺、菩萨庙、马王庙、二郎庙、河神庙、玉皇阁、魁星阁、卧佛寺、土地庙……庙宇道观应有尽有,建造奇特且精巧。只是随着岁月的变迁,社会的发展,这些庙宇已经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阳门堡最出名的就是每年腊月初八都要赶的腊八会,也叫冰山大会。每年腊月初七晚上,砍上一棵柳树,准备一个高桌,一晚上往柳树和高桌上浇热水。第二天,一伙人抬上高桌和柳树冻成的冰山沿街展示。走冰山的人,走到做买卖的商家门口,只要说了谁家的吉利话,预示着谁家走红运,商家有钱的给钱,有糖的给糖,有烟的给烟,后面跟着一群围观看热闹的人。从西门到东门叫一里长街,街上有油坊、面坊、肉铺、烧饼铺、醋酱坊等各类商业摊点,是村里最繁华地段。腊八会那天,一里长街上更是百货云集。村里人说,西门外大多是新保安卖箩筐的,也有红浅沟和羊窖沟的芦苇席。一进西门,街道两旁摆满了各色布料和绸缎,来的都是张家口的老字号。往里走便是张家口大河套来的瓜果店,有香蕉、苹果、橘子、栗子、花生、瓜子和各类糖块等。到了一里长街十字路口,南北街全是卖年画和窗花的。再往里走是食品,两边布满了快餐小吃之类的店铺。一直往东是猪牛羊肉,最后是土产类。整条街人山人海,叫卖声不绝于耳。不光是十里八村的人来,周围三五十里的人都来此购置年货,人群熙熙攘攘。</p><p class="ql-block"> 历来阳门堡有正月十五点灯盏的民间活动。点灯盏是在大街上竖起一根很高的木杆钉上多层架子,架子上放油灯碗,正月十五晚上,点着灯盏,数层油灯忽闪忽闪的煞是好看。因早时候没有电灯,一到晚上漆黑一片,灯杆很高,老远就能看见灯火。灯盏架子要钉12层,象征着12个月,要是哪一层的灯火被风吹灭了,就预示这个月农事不好,不风调雨顺。</p><p class="ql-block"> 阳门堡,从历史中蹒跚走来,几经兴衰,留下来的历史记忆显得弥足珍贵。如今,它在历史沉淀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之间,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呈现出一派现代新农村的全新景象。 </p><p class="ql-block"> 2024.07.1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