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斗山文化

明月

<p class="ql-block">山青水秀的锡北镇斗山,海拔才60多米,名不见经传。未到斗山时,不知其历史渊源缅长,底蕴深厚。斗山有新石器时代遗址,相传有舜帝少时在此耕作等遗迹。有汉代高士严子陵祠、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故居、国画大师董欣宾故居等景观。斗山地区还是革命圣地,有我党早期在无锡地区领导的农民运动和新四军第六师师部旧址,严朴、谭震林、叶飞等前辈都曾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有参加广州第6期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省农运员的安友石烈士,和参加“八一”南昌起义的朱若愚、威震敌胆的农民抗日英雄尤国贞、严公伟,激战方唐巷的九壮士,以及建国后在捍卫祖国领土和建设成果中献身的邓正晓、朱炳华和张均等知名前辈烈士的牺牲,才有如今的苍松翠柏,福祉平安。</p> <p class="ql-block">几年前就听说我院原副院长王鸿南先生,在斗山舜帝纪念堂创建了纪念抗美援越老兵的事迹展馆。6月3日适逢周三活动日,我院十多位同仁在徐暐院长、陶文沂院长、姜凤鸣副院长带领下,特意到斗山舜帝纪念堂拜访王鸿南老院长,参观援越抗美的老兵事迹展。了解到王老这位上过越南战场的老兵如何永葆信念、崇尚英雄、传承弘扬红色文化的不俗经历。还知道了斗山的舜帝文化,和中华生态第一碑的故事,收获颇丰。</p> <p class="ql-block">一、崇尚英雄,弘扬正气为已任</p> <p class="ql-block">王老为本土八士人,生于1945年9月。1965年高中时参军,两年的援越抗美战争中参加大小战斗30多次。战场上入党,不怕死,荣获三等功。回国后归入80503部队,隶属于二炮52基地(现火箭军)。多次获连队嘉奖,两次团嘉奖。他先后任高射机枪连战士,文书,副排长、排长,营书记、副指导员,团干部股营级股长,后又调基地政治部纪检处副团级干部。发展火箭军时去8041部队代理政委一年多,为完成发射任务作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1984年,在中央军委裁军指示下转到无锡县城乡建设局工作,为无锡县(锡山市)发展经济,引进中高级工程师技术力量尽心尽力,退休后留下了他参与领导建设的20层以上的无锡地标建筑项目,如五金大厦、第一百货、锡宝大厦、轻工大厦等仍在使用,影响了周边一代人。</p> <p class="ql-block">王老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一是与江南大学环保系一起调研、化验、评估太湖、五里湖水域的水质,汇总简报给市府有关部门。二是成立“无锡润球生态良性循环科学研究所”,负责治理实施排污清理。最忙时有七、八条施工打涝清污船同时操作。随着治理成果的展现,无锡水质、旅游环境得到改善。现在已呈常态化管理,其中王老尽了自己所能。</p> <p class="ql-block">王老退休后还是市“二弹一星研究会”成员,至力于红色文化的宣传弘扬。</p> <p class="ql-block">《参战回忆 圆梦人生》是王老主编的为执着坚守信仰,崇尚英雄而写的纪念火箭军原303团建立55周年的书籍。书中主要以原二炮五十二基地203团政委吕中一,生前留下的参战真实资料、遗物、日记而整理出来的他的人生路。也代表了二炮原老政委王玉宝、老团长杨福安、姜植栋、蔺仲明等老一代军人的时代影记。他们都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援越抗美战场上又带领战士们驰骋战场、攻坚克难,与大家一起跋山涉水、餐风宿露、筑路建桥,为二炮基地建设立下丰碑。他们的思想、行动将感召一代又一代立志向上的青年奋发向上。</p> <p class="ql-block">名人院人手各一本研读王老赠与的《参战回忆 圆梦人生》一书。</p> <p class="ql-block">王老以一已之力在舜帝堂前广场上搭建茶室,举办联谊活动,宣传弘扬军人的铮铮铁骨精神。</p> <p class="ql-block">东南大学的学生慕名前来参观援越抗美事迹展。</p> <p class="ql-block">陶文沂老院长和王老给学生们讲解展馆内容。</p> <p class="ql-block">无锡长安乡有15名军人参加了“援越抗美”战争。</p> <p class="ql-block">名人院同仁们与学生互相交流参展体会</p> <p class="ql-block">二、传说中的舜帝文化</p> <p class="ql-block">四千多年前的斗山,我们已难以想象。但我们从民谚中得知,这里曾经“八亩二十丘,九亩一长垄”,众山相连,一村一庙,物象万千。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舜帝生于斯、长于斯、劳于斯。在这山水之间,舜帝“润天地,识气象,怜众生,护万物,爱禽兽,睦邻友”,倡导“天人协和,万物共荣”。 在斗山、夹山一带,至今还留存着“舜帝躬耕处、舜帝避雨石、舜帝钉耙印、舜帝挑水浇田的石河”等遗迹。与八士交接的文林古称“西舜城”,而离斗山十多公里的澄江镇有舜帝井。斗山山不高却灵秀,山环水绕,茂竹成林,所谓山清水秀明媚之间大抵便是如此了。</p> <p class="ql-block">人们为了感谢舜帝的恩德,1979年在斗山上为舜帝立庙塑像,建立舜帝殿(庙),也称舜帝纪念堂。千百年来,人们生生不息,世世代代怀念舜帝、纪念舜帝。现大殿内悬有佚名抱联一副:</p><p class="ql-block"> 弘扬天人协和舜德,</p><p class="ql-block"> 建设万物共荣家园。</p> <p class="ql-block">三、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该碑鉴定前位于现无锡锡北锡澄交界处的斗山水墩庵,是江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998年的9月,八士镇退休工程师严建伟无意中发现水墩庵壁内嵌有古碑,并告知时任锡山市舜帝生态保护博物馆的馆长顾文汉。顾文汉为南开大学的离休教师,凭着特殊的职业敏感和坚持不懈的潜心研究,联系资深专家论证。经“北京猿人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贾兰坡鉴定,确定其中一块“禁约碑”为“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完整的有关保护生态环境的碑文记录”。后又经中国科学院等多位资深院士、教授、考古专家考察、鉴定、论证,最终得出了“禁约碑”是“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水墩庵位于斗山村,四面环水,仅一小桥进出。据史料载,庵址最早为清初有识之士黄可延田产,他捐出作公益。清顺治十七年(1660),苏州寒山寺高僧蜀齐和尚因钟情于水墩庵山明水秀的景色,定居于此,修身养性,潜心研佛。后徽州开明商人江顺又捐出良田两亩,以供香火,劝化乡人勿捕青蛙、鱼、鸟,做放生善事。不出两年,此地已是飞禽聚集。此后,又有徐姓士绅等买得黄可延河池一湾,沿河植树,放生,不出一年,水中鱼儿常跃出水面。却招来一些人随意捕杀鱼鸟的不良举动。于是吴县令发布保护生态公告、刻立生态碑,划定禁示区域,将水墩庵作为放生处永作保护,禁捕飞禽走兽池鱼,封山育林。</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这三块古生态碑分别为康熙八年(1669)、十年(1671)和嘉庆十六年(1811)所立的《禁约碑》、《放生池碑》和《永禁碑》,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其中,《禁约碑》是三块石碑中历史最久、最有代表性、最有价值的一块,也就是被专家论证为“中华生态保护第一碑”的一块。斗山发现的这三块自然生态碑所阐述的生态保护理念、主张,要比西方早一百多年,它们在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史上,无疑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p> <p class="ql-block">《禁约碑》碑高40厘米,宽54厘米,碑文共343字。系时任无锡知县吴兴祚在实地察看水墩庵后,与地方人士58人,为斗山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并颁布告示,勒石以告。吴县令在锡有11年的施政理念,为历史上的无锡注入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强音。</p> <p class="ql-block">斗山文化,这个承载着历史的脉络,印刻着城镇的厚度,呈现着不同的钟灵毓秀、人文荟萃。随着时光悠久的古镇、古村建设,一个个底蕴深厚、耳熟能详的鲜活故事,寄托着人们的乡愁情怀,尚待我们去开发,挖掘、记录。80岁的王鸿南老先生在传承、弘扬本土文化上作出了榜样,后人们更应协助创新开拓。让“和美乡村、红色足迹、人文风物、魅力田园”在斗山张现其更强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名院研究到锡北,舜帝堂前英雄摆。</p><p class="ql-block">中华生态第一碑,斗山文化魅力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