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甘南行(一)

韩铁

<p class="ql-block">2023年八月二日,我们开始了甘南行。自左向右顺序是赵颖华,韩铁,王岚山,秦永利,于金茂,莫姐姐,郝姐姐。</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在陕西榆林市游玩。第一站,镇北台。</p> <p class="ql-block">镇北台,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千米处的红山顶上,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修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四月至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七月,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主要用于监控明长城线上的贡市情况。镇北台是明朝“隆庆议和”与“和平互市”的产物,是“蒙汉一家”和开创边关和平环境的历史见证。[2][4-6][9]</p><p class="ql-block">镇北台,呈正方形,台体为内夯黄土外包砖石的实心构造,共四层,由下至上逐层减小,台之各层均包砌青砖,每层台楼四周围以女墙雉堞,各层台顶外侧砖砌约2米高的垛口,垛口上部设有瞭望口,各层垛口内四周相通,总高30余米,基北长82米,南长76米,东西各长64米。镇北台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镇北台是古代保护榆林的历史见证,为古代边关贸易、民族和谐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进入新世纪,镇北台对中外人士探寻历史渊源、研究长城文化、体验人文休闲有重要价值意义。</p> <p class="ql-block">榆林红石峡景区,:位于榆林市城北,是榆林6大山水景点之一,距离市中心仅5.7km。这里峭拔雄伟,东西对峙的峡谷长约350米,高约11.5米至13米。红石峡不仅是长城穿峡而过的胜景,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胜景”,还是长城书法艺术的宝库。古代文人墨客和武将在此题刻,展现了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和“红山夕照”的夕阳美景,这是榆林著名的“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红石峡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城北3公里处,距离榆林市区仅5公里。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从题字的内容,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靖边波浪谷位于距陕西省靖边县东南22公里处龙洲乡的闫家寨子,俗称闫寨子。从靖边县城出发,半个小时的车程就可以到达龙州。</p><p class="ql-block">靖边波浪谷岩石叫红砂岩,学术上被称为"砒砂岩",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这是地球历史中地质最活跃、生物最繁茂、动物最庞大的时代。</p><p class="ql-block">关于波浪谷这种奇怪岩石的形成,有关记载是这么说的:波浪谷展示的是由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砂岩而成的奇妙世界。波浪谷岩石的复杂层面,是由一亿五千万年前侏罗纪就开始沉积的巨大沙丘组成。沙丘不断地被一层层浸渍了地下水的红沙所覆盖,天长日久,水中的矿物质把沙凝结成了砂岩,形成了层叠状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到达兰州。保亭球友谭勇智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一行。</p> <p class="ql-block">八月四日还游览了黄河铁桥。</p> <p class="ql-block">中山桥,是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的一座跨黄河铁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初名"兰州黄河铁桥",后改称"中山桥"。</p><p class="ql-block">全部建桥材料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从德国走海运到天津,再由甘肃洋务总局从天津转运至兰州。建桥的工程师是美国人满宝本和德国人德罗,施工负责人为天津人刘永起。施工人员以德商聘来的69名洋工华匠为主。历时3年建成。造价白银三十万六千余两。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p><p class="ql-block">中山桥长234米,宽7.5米,在旧中国,与济南道口铁桥、郑州铁桥同列为黄河上三大桥梁。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改称中山桥,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五日游览了位于兰州东北的鲁土司衙门旧址。</p> <p class="ql-block">鲁土司衙门旧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连城村,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该衙门始建于明朝初年,原占地面积约4万平方米,现存3.3万平方米。鲁土司衙门旧址集官式建筑与地方特色为一体,古朴、典雅、大方,主要由中路衙署、西路妙因寺、东路内宅和东北部花园组成。特别是妙因寺,集汉、藏建筑风格为一身,融儒、释、道文化为一体,充分体现了汉藏民族融合、多元文化共存的特征。1</p><p class="ql-block">鲁土司衙门旧址不仅是甘肃、青海边境众多土司建筑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座宫殿式古建筑群,而且还是兰州新十景之一,更是永登十大名片之首。该衙门始建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81年,鲁土司衙门旧址被公布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是兰州市最大的国保单位。2</p><p class="ql-block">鲁土司衙门旧址的建筑群规模大,保存完整,历史悠久,是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古建筑的杰出代表。其建筑群仿北京王公府第,按工部工程法式建造,形成中路衙署区、东路住宅区、东北角后花园、西路妙因寺为一体的建筑群格局。鲁土司衙门坐北朝南,以院落为基本构成方式,通过严谨的布局和严格的建筑等级,组成了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充分体现了鲁土司在明清连城地区的封建权威。</p><p class="ql-block">此外,鲁土司衙门旧址还有三奇之处:奇特的佛手、神秘的排水、独特的供暖方式。这些特点使得鲁土司衙门旧址不仅是一座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建筑群,也是研究明清时期西北地区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妙因寺</p> <p class="ql-block">本文中使用了一些岚山大哥和金茂大哥的照片。在此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