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峪沟“麻扎村”,历史长河中一处混沌的河湾。

好人老乔

<p class="ql-block">特别喜欢这张照片,感觉一下子把我带到阿拉伯世界的小镇,电影里一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路向西 九,吐峪沟“麻扎村”。</p><p class="ql-block">2024.05.28.</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前面的彩门村是扑面而来的今日新疆剪影,麻扎村则把我浸入了新疆的历史长河。</p><p class="ql-block">游泳还不太溜嗖,先呛几口。</p> <p class="ql-block">吐峪沟 麻扎村,六个字,两种语言的内涵。吐是吐鲁番的吐,啥意思我不知道。麻扎,是阿拉伯语مزار的汉字音译,国际音标məˈzär。麻扎的词义,说起来有点复杂。一个源自千年前的词,也许被人们用复杂了,或被我这样的历史老白读复杂了。</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是“圣人之墓”。但这让我有些疑惑。印象中伊斯兰历史中被称圣的只有穆圣一人。而且这可能是部分中国穆斯林且主要是操汉语的回族人的说法。在读过的伊斯兰教经典中的称呼是先知。在古兰经中有“以往先知”的说法,没有以往圣人的说法。称伊斯兰教创始人为先知而不是称为圣人,更符合伊斯兰教义的。嗯?</p><p class="ql-block">“万物非主,唯有安拉”。而真主之下,天下穆斯林都一样,很简单,信徒或非信徒,没有谁比谁更信徒。任何对人的崇拜都与伊斯兰教义背道而驰。再想想。</p><p class="ql-block">可惜我没有阅读阿拉伯语原文的能力,无法从原文去理解“麻扎”词根的含义。</p><p class="ql-block">网文中说“村中人多为圣地守墓人的后代。”,这点更使我疑惑。是不是看有关袁崇焕的电视报道看的次数太多了?</p><p class="ql-block">走过十几处的穆斯林墓地,公墓或家族墓地,从没听说过穆斯林中有守墓人。有什么可守的呢?穆斯林的墓里没有任何随藏品,连衣物都没有。我在读过的伊斯兰教经典中没见到一句关于厚葬的主张。</p><p class="ql-block">我对吐峪沟麻扎村景点故事的这点不解,一定是哪里出了差错。</p> <p class="ql-block">任何一个穆斯林聚居的地方,头号标识性建筑当属清真寺了。</p><p class="ql-block">称吐峪沟村北清真寺,不是麻扎村北清真寺。说明“麻扎村”是外来人给的汉语绰号,本来的村名是吐峪沟村。这有点像华北某些王各庄,马家堡,丁村因为回族聚居而都被称作回回营一样。</p><p class="ql-block">时代:清代。</p><p class="ql-block">清代之前这里有清真寺吗?</p><p class="ql-block">这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呢。先按下不表。</p> <p class="ql-block">这或许是建设中的村口,或者是吐峪沟大峡谷景点的大门。那天没开,隔着马路对面的公共厕所也没开。这不难理解,水贵如油,甚至比油更难得。如何在这种环境里的古村修下水道恐怕也是难题。</p> <p class="ql-block">村里的给水排水还停留在很“过去”的水平。</p><p class="ql-block">但愿传说中穿村而过的苏贝希河不是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下水道不好修,网红打卡景物却不难建。从东南鄯善那边沿县道X065开车过来,接近麻扎村的时候就能迎面看见这座《天空之城》风格的垒土建筑。这里是个三叉路口,左面是沿吐峪沟大峡谷边上的X065继续向北去火焰山,右面就是麻扎村景区。六十岁的也要买票,这很好理解,麻扎村虽然是世界闻名的文化遗产,但还不是拿财政拨款维持的景区。</p> <p class="ql-block">进了景区首先看到最像样的建筑被服装租赁店包下来。盛装打卡照可能是景区最主要的收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不是法国画家杰洛姆(Jean-Léon Gérôme)那些后宫画的着装版?</p><p class="ql-block">其实,粉黛三斤也描不出维族女性一样的笑脸。维族女性天生的靓丽是父母给的,不是化妆画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稍有正面的打了马赛克。照片进行了一点油画处理)。</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来自互联网页,没标©。</p><p class="ql-block">在新疆见到无数美女,但还没有琢磨出如何征得她们的肖像许可。</p> <p class="ql-block">不知这些轱辘是村里先民留下来的?或是为了让人联想维族先祖曾经被汉人称为高车人才搬来整景儿的。</p> <p class="ql-block">麻扎古村最让来自东部地区的游客叹为观止的是这些黏土垒成的老旧房屋。没有钢筋,没有灰膏,连秸秆竹片麻葛之类的都没有。</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房子曾做过不少电影的拍摄场景,但没听说票房收入的多少反馈给麻扎村做为文物古迹保护的基金。</p> <p class="ql-block">一些房屋外观还足以吸引游客,</p> <p class="ql-block">但很多房屋的内部已经破旧不堪,难以提供适宜的现代居住条件。</p> <p class="ql-block">少数还可以收拾一番,放置些游客眼中典型的新疆物品,收费参观拍照,一元钱到十元二十不等;多数做为仓库存放卖给游客的干果或旅游纪念品,或头巾帽子之类。</p> <p class="ql-block">虫害并不明显,虽然不是没有。可能多数昆虫都无法忍受如此干燥的环境。土鳖吃土活着也得有点油水是不是?</p> <p class="ql-block">进了这个麻扎村我才体会到毛毯在新疆人生活中的地位,桌上,床上,地上,墙上,摊位上,,,几乎无处不在。难怪《一千零一夜》里有飞毯的故事,像欧洲童话故事里的扫帚🧹。</p> <p class="ql-block">大树底下好荫凉。</p> <p class="ql-block">大树不仅管遮云蔽日,缓解雨水冲刷,提供桑杏,还充当建筑结构。很多棚户就是在老树的树杈上架些树棍搭建而成的。随着老树的生长,棚子也被老树不断地“改建”。</p><p class="ql-block">老树,或桑树,或胡杨,也是麻扎和土房之外的一景。</p> <p class="ql-block">谁给作首二重唱,《老树与凉棚的低吟》?</p> <p class="ql-block">好大一棵桑树,目测胸径至少在一米二以上。这也印证了这麻扎村的确很古老很古老。但愿这老桑树能长命万年🙏</p> <p class="ql-block">若不是亲眼所见,难以置信,土坯竟然可以作拱。一,这里年均降水量17.6毫米;二,没有草籽会在这里的建筑上发芽。</p> <p class="ql-block">据说几天前下了场雨,有缝的墙就这样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有段时间没人住,修补不及时这些土房也会塌的。</p> <p class="ql-block">新疆出美女,新疆出葡萄。没进村之前就看到晾干葡萄的建筑。葡萄,杏,桑葚,巴旦木果仁,等,都是新疆比较有名的物产。但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这些只是人们平时季节性的美味,而非经济来源吧。</p><p class="ql-block">那么,过去这里的人以什么样的生产或经贸或服务为业呢?</p> <p class="ql-block">从高德的卫星地图看,吐峪沟麻扎村实在不是一个在一千多年前可以靠物产兴起并生存的村落。但麻扎村做为吐峪沟乡的一个偏僻村落,其先民的生存可能依赖于更接近耕地和放牧区域的其他村庄供应。</p> <p class="ql-block">前面的问题没有搞清楚,又冒出新的疑问。</p><p class="ql-block">回到开篇时的问题,简化一下:</p><p class="ql-block">一,吐峪沟麻扎村是什么时候形成的?</p><p class="ql-block">二,麻扎是否是圣人之墓?</p><p class="ql-block">村里有几块官方树的牌子,说麻扎村建于大约1700年前,这可信。村北东侧山坡上有北凉人凿于北魏太平真君三年(AD442)的吐峪沟石窟和高昌王凿于北魏太和五年(AD481)的丁谷口石窟,距今已有1580年。汉朝时车师国在这一带,因此麻扎村的历史可能更久远。但车师国消失了,其国人与回纥回鹘维吾尔人的关系至今没有明确,北凉和高昌都是汉族人的政权。因此1700年前(或1580年,或2600年前)的村落与今天住在麻扎村的维吾尔族人没什么关系。</p><p class="ql-block">网上有些文章(包括若干美篇文章)所说麻扎村2600年的历史可能抄自麻扎村的百度百科词条,但该百度百科条目在谈及麻扎村2600年历史的那一段所给的三篇文献中完全没有2600年的字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您是图像派,本篇到此结束。下面比较啰嗦,如果此时耐心还有剩余流量,还对新疆的一些历史习俗好奇,敬请赏光看看以下的长文,不吝斧正。🙏</p> <p class="ql-block">关于麻扎圣人墓的传说,读了点新疆伊斯兰教发展史,前一部分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1300年前(AD724),中国在唐朝开元十二年(唐玄宗),</p><p class="ql-block">唐贞观十四年(AD640,唐太宗),高昌国因勾结西突厥有辱唐朝,被唐朝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唐龙朔二年(AD662,唐高宗)之后,安西四镇在吐蕃与唐朝的争斗中几经易手。唐贞元六年(AD790,唐德宗),安西三镇大部陷于吐蕃之手。</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八年(AD792),西州为吐蕃所破,麻扎村归吐蕃。那时维吾尔人的先祖回纥人还在蒙古漠北。换句话说,<b>1300年前麻扎村发生了什么,</b>也<b>与今天住在那里的维吾尔人无关。</b>那时即使有伊斯兰传教者来到麻扎村,传教对象也不会是维吾尔人的先祖,而是北凉-高昌汉人。</p><p class="ql-block">唐天宝三年(AD744,唐玄宗),以骨力裴罗为领袖的九姓铁勒结为回纥联盟,在外部势力唐朝大军的策应下,推翻突厥汗国,建立了漠北的回纥汗国。</p><p class="ql-block">早期回纥人信萨满教。武则天延载元年(AD694)摩尼教传入中国,在开元二十年(AD732)被唐玄宗禁断。公元763年摩尼教传入回纥。其实还有回纥/回鹘人对接受佛教进行过探索,现存的八世纪回鹘文本的《金光明经》、《法华经普门品》等佛教经典就是佐证。</p><p class="ql-block">唐贞元四年(AD788),回纥上表改称回鹘。</p><p class="ql-block">跨越公元745-840年间,回纥/回鹘汗国的南边还没有抵达北庭,更没有将天山南的吐鲁番一带纳入自己的疆土。不过回纥人对天山以南并不陌生,<b>唐元和年间(AD805~820),保义可汗所帅回纥部曾与吐蕃交战</b>,为唐朝收复北庭,并助失利的唐军收复龟兹(今南疆库车)。当时信仰萨满教和摩尼教的他们<b>很可能曾路过吐峪沟,</b>甚至在佛教徒留下的吐峪沟石窟里添加些突厥语系或突厥艺术的作品。这些路过吐峪沟大峡谷的维吾尔人先祖<b>当时还不是穆斯林,所以也不大可能留下什么麻扎。</b>如果是佛教徒,留下舍利塔倒是有可能。</p><p class="ql-block">唐开成五年(AD840,唐文宗),漠北回鹘汗国被其部属黠戛斯所灭,分崩离析的回鹘或西或南,有些与近处的游牧回鹘混合,有些与更远的操其他突厥语种的铁勒远亲融合。铁勒是回纥先祖在历史上某一段时期的称谓。</p><p class="ql-block">西迁回鹘的一支进入天山东部地区。唐咸通七年(AD866,唐懿宗),北庭一带回鹘人在首领固俊的带领下击败吐蕃攻克西州,建立高昌回鹘王国,麻扎村遂属高昌回鹘王国。那时麻扎村有没有伊斯兰教徒建麻扎,守麻扎?</p><p class="ql-block">西迁回鹘的另一支进入中亚草原地区,投奔突厥远亲葛逻禄(Karluk)。而后这支西迁回鹘在庞特勤(特勤,类似爵位或官职)的带领下逐渐反客为主,与葛逻禄、样磨(Yagmas)等族建立了强大的喀喇汗王朝Qara-Khanid Khanate。庞特勤很可能就是喀喇汗王朝第一位可汗毗伽阙·卡迪尔汗。喀喇汗王朝早期领土仅限于七河地区,随后又兼并了伊犁河谷、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地区。</p><p class="ql-block">哎,说到喀什了。醒醒。</p><p class="ql-block">大约公元880年前后,毗伽阙·卡迪尔汗去世,长子巴兹尔继承汗位,为阿尔斯兰汗,在八剌沙衮(Balasagun)建都;次子奥尔古恰克称博格拉汗,在塔拉兹(Taraz, 一称恒逻斯)建副都。此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邻国萨曼王朝经常攻击喀喇汗王朝。</p><p class="ql-block">公元893年,萨曼皇帝伊斯玛仪·本·马赫穆德攻破塔拉兹,奥古尔恰克的妻子被俘,阵亡或被俘士兵近三万,奥古尔恰克被迫迁都喀什噶尔,继续与萨曼王朝的战争。</p><p class="ql-block">巴玆尔在年轻时去世,年月和死因不详,很可能是战死的。奥古尔恰克按传统在巴兹尔死后续娶他的妻子,并收养了兄长的儿子萨图克(Satuq)。</p><p class="ql-block">然后,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伊斯兰教通过喀喇汗王朝第一次大规模地,且有效地传入这片后来被满清人称为新疆的西域和内地。</p><p class="ql-block">一,奥古尔恰克曾许诺待萨图克成年后将汗位归还给他,但没有兑现。人类历史中这种故事并不少见。</p><p class="ql-block">二,奥古尔恰克收留了一位因内斗而叛逃至喀什葛尔的萨曼王子,纳斯尔(Abu-Nasr),一个很有心计的伊斯兰教徒。不仅是收留,还允许他在喀喇汗国传播伊斯兰教,建了著名的阿图什大清真寺,还委以官职(大约等于部级的京官)。</p><p class="ql-block">然后呢?纳斯尔不仅使萨图克在12岁时皈依了伊斯兰教,还在暗中帮萨图克组建了一支几百名信仰伊斯兰教的近卫军,古拉姆(<a href="https://wk.baidu.com/view/168b453f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37?_wkts_=1719826841346&bdQuery=%E5%8F%A4%E6%8B%89%E5%A7%86%E8%BF%91%E5%8D%AB%E5%86%9B" target="_blank">Ghulam</a>)。Ghulam,波斯语,意为“经过训练的奴隶”。这些人都是从少年时挑选出的奴隶,没有家庭血缘纽带,被训练成精锐战斗机器,被洗脑,只效忠于君王,其一生中的一切,生死荣辱,都与君王捆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靠着这些死士和足智多谋的纳斯尔的帮助,公元915年(一说AD910)萨图克发动政变,杀死其叔父奥古尔恰克,夺得汗位。</p><p class="ql-block">相比其叔父和祖父,萨图克是一位更优秀的君主,有见识,有远见,有抱负,有胸怀,有胆略。在其治下,喀喇汗王朝得以迅速发展。其实,早在公元840年以前,回鹘汗国既比大漠南北的其他游牧汗国或部落更强。最主要的原因是地处比较适宜生存的草原上的回鹘人更倾向于定居。这无疑更利于通过生产来积累财富,在自己熟悉的地域准备战争,也有利于国家的形成。但那时回鹘汗国毕竟还是传统的部落联盟。</p><p class="ql-block">萨图克在成为大可汗之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他将以汗室宗亲及部落家族为基础的汗国改造成为一个兼有中央和地方官僚政府的国家。这使得新的汗国开始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功能,比如他引进了萨曼王朝的邮政体系。套用今天的概念,这好比整个汗国有了通用于各个省部之间通讯的国家互联网,替代各个部落系统不一的局域网。</p><p class="ql-block">在军队建设上,他扩大了古拉姆的建制。这使得王朝有了常备军,有了一些统一调度的训练和装备。赏罚也不再完全依部落亲缘关系而定,相当于部分军队有了固定的口粮,部分官兵的奖金是按军功分配而不是全靠关系决定多寡。</p><p class="ql-block">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他引入了波斯人的伊克塔制度(类似中国的采邑或英国的封地),这促进了农业的专业性发展,而不是放任游牧民们去随意从事农业或废耕。农业的发展增加了相对稳定的税收,为他的国家建设和军备增进了保障。</p><p class="ql-block">这一切转变,不一定是从伊斯兰教的教义中学来的(我还没有读到),但从萨蛮教/摩尼教/佛教转向伊斯兰教的过程给了萨图克摆脱一些传统陋习的契机,使他得以从波斯文明吸收新的观念,特别是从比喀喇汗王朝更先进的萨曼王朝学习新的国家观念。萨曼王朝可是势不两立的敌国。向死敌学习先进的治国立国思想,这是何等胸怀!他的见识和远见使他能看到当时敌国的制度优越性。</p><p class="ql-block">说到这插一句画外音,这萨图克岂止是崇洋媚外呀?这整个一个脱胎换骨的代理人!</p><p class="ql-block">但是,萨曼王朝与喀喇汗王朝,谁是征服者呢?</p><p class="ql-block">称可汗之后,萨图克开始将伊斯兰教立为国教,而且是强制推行,其中甚至不乏血腥的做法。从意识形态和宗教文化的角度看,纳斯尔这个叛逃的萨曼王子,以一人之力兵不血刃地灭了喀喇汗王朝。</p><p class="ql-block">反过来,皈依了来自敌国宗教的萨图克及其继承人则从实体上灭掉了萨曼王朝。吊诡吧?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这么魔幻,似乎仅用因果逻辑是无法解释其每一步细节的。</p><p class="ql-block">从公元915-925十年之间,萨图克励精图治,坐稳江山。然后开始彻底铲除反对其改革的保守势力。公元934年,萨图克的新军攻克保守势力盘踞的八刺沙衮,喀喇汗王朝曾经的首都。随后萨图克也将他的中央机构迁到这里。</p><p class="ql-block">公元931年,羽翼丰满的萨图克开始向萨曼王朝复仇。公元934年安内之后,萨图克更是将刀锋向外,在其有生之年,收复了塔拉兹和“塔拉斯坎特”。</p><p class="ql-block">塔拉斯坎特在哪里?我只在少数几篇关于萨图克的文章中看到,估计在塔拉玆附近。地图上看到吉尔吉斯坦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地方有塔拉兹(Taraz)和塔拉斯(Talas)及几个带坎特(kent)的地名。这或许约等于今天乌鲁木齐市附近还有个乌鲁木齐县吧?乌鲁木齐县说不定还有个乌鲁木齐坎特(镇?)的乌鲁木齐村呢。😁</p> <p class="ql-block">先说图,不是我拍的。</p><p class="ql-block">此麻扎图是从一个非常热衷于推销中国线路的大厂旅游公司网站下载,图下说拍于中国阿图什(à Artush en Chine)。本想在网上找找萨图克麻扎的照片,但从百度、小红书等主流平台上我搜到六七个不同的萨图克麻扎照片,百度百科关于“苏丹沙图克麻扎”的同一词条里就有两张外观迥异的图。我自己有没去拍,这张图只是个图标而已,我不肯定就是萨图克的麻扎。下次去南疆争取去拍一下补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萨图克在公元955年去世,他的苏丹麻扎今天依然在阿图什,堪称第一位突厥回鹘裔可汗的麻扎。这可能不是新疆地区第一座麻扎,但此举却大大促进了回鹘裔后人居住区的麻扎朝拜活动。</p><p class="ql-block">萨图克去世后,其子穆萨继位阿尔斯兰汗,驻喀什噶尔(Kashgar);次子(哈伦,哈桑)苏来曼为博格拉汗,驻八刺沙衮。穆萨继续推行王朝的伊斯兰化。经过父子两代人的努力,喀喇汗王朝设立了宗教法庭,国家由官僚队伍和国家管理机构治理,建经学院,建清真寺,,,,伊斯兰教迈入新疆。当然,新疆之名到清朝才开始使用。</p><p class="ql-block">以上这一波伊斯兰教进入新疆及麻扎朝拜等事都发生在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的喀喇汗王朝,主体包括部分而不是全体回鹘人,不涉及公元十世纪之前的信仰佛教及摩尼教的高昌回鹘人。</p><p class="ql-block">受萨曼王朝的波斯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影响,后起之秀喀喇汗王朝不断发展壮大。这不是来自萨曼王朝对喀喇汗王朝的善意援助和扶持,而是由于被侵略者被迫学习了侵略者的先进制度。随后不可避免地发生的是以其人之道反治其人之身。当然,萨曼王朝是块硬骨头,喀喇可汗们的复仇大业并非轻而易举,公元955年穆萨和苏来曼继位之后又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终于在公元999年,由阿里之子纳赛(斯)尔·阿尔斯兰伊利克(伊利克比汗低一级)帅军,并联合突厥人的加兹尼王朝君主马赫穆德的军队,再次攻克萨曼王朝的的都城布哈拉(Bukhara), 将萨曼王朝送进坟墓。</p><p class="ql-block">这场持续了九十年之久的喀-萨战争并没有给高昌回鹘汗国造成任何伊斯兰化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恰恰相反,在喀-萨战争期间,东方信仰佛教的于阗国趁机在公元962年向喀喇汗王朝发起进攻。而高昌回鹘汗国则始终站在东方佛教国家一边,并在公元969年曾攻占喀什噶尔附近的一些城镇。</p><p class="ql-block">公元971年穆萨之子阿里继阿尔斯兰汗位,于阗联军再次大举进攻,战事更加惨烈,双方曾在今叶城县南部山地血战7天7夜不分胜负,谁也无法取胜,双方各自罢兵而归。此次战争中双方损失是如此惨重,以致战事消沉了十余年。</p><p class="ql-block">公元995年,于-喀战争白热化。喀喇汗王朝因为处于两场战争之中,不能在战场上两线都保持优势,因此消耗极大。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昌回鹘的弓箭兵发挥了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b>高昌回鹘汗国反喀喇汗王朝伊斯兰教扩张的立场如此坚定,那么他们有可能在吐峪沟保留公元七世纪伊斯兰传教者的麻扎吗?</b></p><p class="ql-block">公元998年,于阗王尉迟僧伽罗摩(Visa Sangrāma)集结了于阗、高昌回鹘、甘州回鹘、吐蕃四方共十五万大军,人数上占尽优势,向喀喇汗王朝发动了最凶猛的一次进攻,大有对喀喇汗国来一次The Final Solution终结战的架势。他们几乎成功了。</p><p class="ql-block">喀喇汗王朝一方损失惨重,国君阿里,阿里的姐姐艾丽努尔公主,两个叔叔艾山和侯赛因都战死沙场,喀喇汗国军队几乎全军覆没,于阗联军占领喀喇汗王朝的都城喀什噶尔。但是,在西线战场上,喀喇汗军大获全胜,在荡平萨曼王朝之后,纳赛尔返回其封地乌玆甘。阿里去世后,其堂弟马赫麦德继位,马赫麦德去世后,马赫麦德的哥哥优素福继大汗位。(阿里之后,到优素福继位这一段,各网文出入很大。过程可略过,不影响对吐峪沟麻扎的起源分析)。</p><p class="ql-block">喀喇汗王朝在结束对萨曼王朝的战争之后,在中亚伊斯兰教国家中威望大振,并得到很多精锐军事力量的支持。~AD999或AD1000年,优素福从花刺子模、锡斯坦、加玆尼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或突厥汗国招来了援军,另外还有四位伊玛目宗教领袖带来的一两万志愿军。一场更为惨烈的复仇之战在喀喇汗王朝与于阗佛教汗国联军之间开始了。</p><p class="ql-block">长话短说,大约在公元1000年喀喇汗大军收复了被于阗占领的都城喀什噶尔。随后,很快喀喇汗王朝的铁骑便踏入了原来不属于他们的国土,叶尔羌和叶城。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于阗联军的顽强抵抗,一位伊玛目战死。及至喀喇汗大军兵临于阗城下,于阗王等弃城而逃。喀喇汗军几乎取得彻底的胜利。</p><p class="ql-block">然而这时,优素福可能是头脑发热,大意轻敌。他将主力留置于阗都城,自己和三个伊玛目只带少量部队进入山区追击逃窜的于阗王,且在敌人眼皮底下弃马卸甲,进行一场像模像样的礼拜。这给于阗王以可乘之机,于阗残军如下山猛虎一样杀过来。优素福等措手不及,丢盔弃甲。三伊玛目被杀,优素福等四散逃窜,败北而归。于阗城到喀什噶尔城之间的路上排列了千余阵亡头领的麻扎。至今,四伊玛目麻扎还在策勒县博斯坦乡。</p><p class="ql-block">麻扎,是否包括“烈士墓”?</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第一次进新疆,也是第一次听说麻扎这个概念。以前在“内地”的穆斯林墓地里,我没见过王陵般的坟墓。著名的马松亭大阿訇,安世伟大阿訇和的石昆宾大阿訇在北京的墓都很简朴,坟头前一块石碑而已。新疆的穆斯林为何不一样呢?</p><p class="ql-block">读了一些关于新疆、青/甘/宁、其他省市区的穆斯林迁徙、民族融合、教坊教务管理,宗教仪式方面的文章,才发现,</p><p class="ql-block">原来,河北一带的回民穆斯林的多数(包括北平的穆斯林),都属逊尼派中相对尊古保守的本土化教派,不主张厚葬,不主张拱北(麻扎)朝拜等突出个人的做法。</p><p class="ql-block">但新疆的伊斯兰教不一样,虽说现在是什叶派为少数逊尼派为多数,但新疆的伊斯兰教在蒙元之后深深地打上了依禅派(本土化的苏菲派)的烙印。而早期从波斯传入喀喇汗国的伊斯兰则明显地带有十二伊玛目派的色彩。各个教派的宗教仪式有明显的差异,使得教外的人以为他们对教义也各有不同的领悟。</p><p class="ql-block">十二伊玛目派不仅一样地朝觐天房晋谒先知的陵墓,还格外注重晋谒一些伊玛目和教门里贤贵的陵墓。那些在圣战中殉道的烈士们的陵墓也自然地包括其中。苏菲派更是把麻扎朝拜弄成必修课。</p><p class="ql-block">如此看来,对吐峪沟景区关于麻扎朝拜的故事提出疑问是由于老乔我自己以有限的对河北回族等逊尼派穆斯林的有限了解去框新疆伊斯兰教甚至全中国伊斯兰教的做法。老乔你以偏带全了。😅还是再多走走多看看把。</p><p class="ql-block">另外内地回族中一大部分是蒙古人征服汉人的过程中夹杂而来的中亚色目人的后裔。这些地位处于蒙古人与汉人之间的色目人中有很多是有知识或技能的人,很快他们就在蒙元政权机构中充当了公务员的角色。这些人在他们带来并发展的宗教理念里,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多多少少的儒家观念。对麻扎里的贤贵称为圣人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子会不会在暗中偷笑呢?</p><p class="ql-block">如果觉得称麻扎为圣人墓或英语字典里的shrine(神社)不合适,最接近mazar本来词义的意译就是“先贤祠”了吧?</p><p class="ql-block">但巴黎先贤祠的法语单词是Panthéon。呵呵,嘿嘿,嘻嘻😁,这个词的词源是希腊语,词义是万神之庙。安在任何一处穆斯林的陵墓上,都是极为不合适的。大忌!所以,回族汉语的“圣人之墓”有一点点不合适,英语的shrine接近但生硬,汉语的“先贤祠”比较贴切,法语的Panthéon万万不可。看来,麻扎就是麻扎。很多民族的一些词汇背后都有不同的认知、概念、信仰和历史。不可尽以言说。不恰当的翻译或替代会引起误解,歧义。</p><p class="ql-block">但恰恰是这些千差万别,才使人类的文化有了绚丽的多样性。包容差异,才是出路。否则,如果都统一了,人类就变成了蜂类,蚁类。庆幸吧,拥抱这世界上的差异,和不可避免地伴之而来的矛盾。</p><p class="ql-block">有兴趣的可读两篇网文参考,</p><p class="ql-block">1,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81%E4%BA%8C%E4%BC%8A%E7%8E%9B%E7%9B%AE%E6%B4%BE/9415990?fr=ge_ala</p><p class="ql-block">讲十二伊玛目派</p><p class="ql-block">2,https://zhuanlan.zhihu.com/p/603601581?utm_id=0 </p><p class="ql-block">讲新疆苏菲派</p><p class="ql-block">3,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E%9D%E7%A6%85%E6%B4%BE/4335721?fr=ge_ala</p><p class="ql-block">进一步讲苏菲派在新疆转为本土的依禅派。</p> <p class="ql-block">为了回答在看到吐峪沟麻扎村景点故事时给自己提出的两个问题,花了整整两周的“业余”时间,看了一堆杂七杂八各有出入的网上文章,</p><p class="ql-block">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没回答呢,吐峪沟村里的麻扎什么时候为谁而建?</p><p class="ql-block">不写了,累了。而且,还是不写出来好。有兴趣的读一读察合台汗对中国伊斯兰教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语文课本里,或大字报式的“社论”里,或1980-2000年代的电视剧里,有一大堆描绘历史的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浪淘沙,泥沙俱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看这些写历史的文章,也是文字大河里淘沙,或有米金,或有玛瑙,或见无尽残渣泛起。</p><p class="ql-block">什么是历史呢?就是有那么几个逃过多少劫难的老物件,加上一串魔幻的传说,然后张三,李四,王二麻子,都试着抢着登上台,(还有扭捏着的老乔😝),各吹各的号,各跑各的调。哄谁呢?蒙谁呢?还是给谁洗脑呢?或是,或都不是。历史的真相在历史中,与今天的我们不在同一时空。两边所发生的事,各有各的可表征变量,目前还没有完美的傅立叶变换算法。因为我们自己的心智,本身也是谁都搞不定。</p> <p class="ql-block">声明:写本文只是叙述老乔在对吐峪沟“麻扎村”的起源开始好奇,试图通过厘清网上的信息,给自己一个有逻辑的推论过程。本文不对所涉及的任何民族,不对所涉及的任何宗教进行价值评判。即使有对某个人物某一事件的评价,也仅限于对当事人所表现出的个性而言,而非针对其立场。</p><p class="ql-block">在这篇文章几近写完时,在必应里搜到一篇China Daily写给外国人看的英语文章,也可参考一阅:</p><p class="ql-block">https://www.chinadaily.com.cn/china/2009-05/12/content_7769426.htm</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