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7月2号下午2点,天空放晴,老同学王总邀我去西南乡找古桥。我们驱车经梦里老家,一路向前,快到高砂时老天开始下雨,到汾水村沣河廊桥,雨势变大,雨点密了。沣河廊桥在汾水村村口、马路边,修葺一新,桥上挂了很多红灯笼,在青山环抱中。挂了红灯笼的桥有点像刘姥姥,为了招人喜欢头上插满花。如果不挂红灯笼,也许更有野趣吧。因为下雨,上桥的地方有积水,我没上去看。</p><p class="ql-block"> 婺源有很多这种廊桥,有的在村头,有的在山脚下,历经风雨,已经老态龙钟,但是更有韵味了。就好像一个人,经历的多了,便有了很多故事,我们常常会说:他(她)是一个有故事的人。</p><p class="ql-block"> 江南人依山傍水而居,有水便有桥,有桥便有人家。所谓小桥流水人家指的就是江南人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珍珠山乡的凤沙村时,雨势稍缓,村中有座昌大桥,形制非常特别。昌大桥横跨在河面上,是单孔桥吧,整座桥都是青石板铺就,还有遮风挡雨的走廊,两边是刷了油漆的供农人歇脚的有靠背的连体长木凳,是座风雨廊桥,又是拱起来的桥。不像我老家的通济桥,虽说也是风雨廊桥,但有形如燕嘴的桥礅,遇洪水就像一艘船,船头可以劈波斩浪;也不像沣水河的风雨廊桥,虽是拱桥,但桥面是平的,倒是有点像段莘水库的三眼桥,桥面就是顺着桥拱拱起来的。桥头有两个旗杆礅,还有刚砌上的昌大桥简介青石碑,我略略看了文字介绍,说凤沙村先祖在明嘉靖年间卜居凤沙村,始建昌大桥,后经屡次修复,成了今天的样子。从嘉靖年间算起有五百年了吧。</p><p class="ql-block"> 离开昌大桥,我们又去了中仁洪村的和睦桥。这座桥也非常古老,也是单孔桥,但是桥拱上下都被青苔杂草覆盖,上桥的右边河岸有一块扑倒在地的石碑,我猜这个石碑上肯定有关于这座桥的历史记载。如今埋在杂草中,显得非常荒凉寂寞。这座古桥保存完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上桥桥面下桥也都铺了青石板,我想天晴时应该有农人打从桥上过吧,因为桥的两岸都是农田。只是少有人行走渐被遗忘的桥,静静地卧在青山脚下的一湾碧波之上,让人心生感慨,不由得想起“岁月无情”这四个字。遥想此桥初建时肯定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漂亮的!下桥的地方右边有一棵枝桠斜出的古樟树,枝桠繁茂粗大,斜斜伸向桥面,把整座桥都遮盖住了,我在马路边是看不到这座桥的,王总来过有印象。左边草丛里有一块禁碑,内容不详。我们原路返回时,看到路边竖了一块简易导游牌,有关于这座桥的名称来历等文字介绍,我怀疑上面的文字就是从那块扑倒的石碑上搬过来的。标题“和睦桥”下面有一行字说此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有350年,但牌子不知哪年竖的,没有落款。</p><p class="ql-block"> 这次的古桥寻访之旅非常有趣。雨中看桥是一种景致,比在晴天时更有诗情画意吧,我觉得是“雨润古桥”。桥在雨中静静地矗立,它也在雨中看周围的风景吧,我想起昌大桥两边有宽阔的水面,有芦苇,有渔船,檐外雨潺潺,昌大桥倒也很有眼福了。婺源的古桥如今被各种水泥桥取代,失去了原来的使用价值,应该感到孤独和寂寞的。有些地方为了旅游的需要,重新修复起来。有些处在荒野中的桥没有用了,只能任其荒芜倒塌,这是一种无法挽回的现实。</p><p class="ql-block"> 古桥只是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祖先原来有着怎样的审美和实用性考量。看到了桥,仿佛就看到了几百年前的祖先,怎样召集族人出资出力,出谋划策,才有了形态各异的桥。我觉得祖先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非常庄重的,用现在的话说叫“有板有眼”,不像今人,只图方便,其他的什么美观什么风水都不重要了。水泥桥不怎么美观但实用啊!柏油路进了小区,不怎么美观但实用啊!今人所谓发思古之幽情,思接千载,就是这个意思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拍的另一张沣河廊桥,我把旁边一块岩石上刻的字也拍了,第一个字不认得。有认得的吗?请教一下。</p> <p class="ql-block">凤沙村村头的昌大桥</p> <p class="ql-block">古树遮蔽的和睦桥</p> <p class="ql-block">右边棕树下面是古老的禁碑</p> <p class="ql-block">草木茂盛、浑身长满青苔的和睦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睦桥岸边的导游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