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中华民族园,是集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民族风情,歌舞表演,工艺制作以及民族美食为一体的大型民族文化园地。园内建有国内最大伯铸铁雕塑以及仿真的热带榕树林、水中溶洞,土林、盘龙瀑布,沧源岩画、阿里山神木等。南园也已建成完毕,主要有民族博物馆和雕塑广场等大型设施,以及二十余个民族村寨。</p> <p class="ql-block"> 今天又来民族园了,昨天没带充电宝,手机照相照的没电了,没折只能回家。今天带上充电宝,怎么也得将园子照完整啊!嗯,北京继续昨天的温度,好天气加上好心情,把北园全部逛完。民族园已经开放三十年了,房屋展览能保存的这样好,公园也是下功夫了。在里面逛着就想着,怎么不早点过来逛逛呢!这里这里值得看得地方可真不少。而且,这里少有旅游团光顾,路边的大巴车全是去奥运场馆的。</p> <p class="ql-block"> 昨天走完龙湖右手边,今天将龙湖左手边。</p> <p class="ql-block"> 首先看到是藏族景区的朝圣路;朝圣路这条弯曲而上的石径通往大昭寺,是藏族人朝拜佛祖之路,故称为朝圣路。两侧巨石上遍刻藏传佛教经文和佛像,全部出自本院的藏族喇嘛之手,体现藏族的宗教信仰和原始巨石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的藏族景区是一个展示藏族传统文化和建筑艺术的园区,其建设始于1992年,并在1994年正式开园。 这个景区占地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其建筑按照拉萨与康巴地区的藏族传统1比1的比例进行复原,部分建筑局部也进行了复原。这些建筑由拉萨藏族工匠按照本民族的传统习俗和建筑工艺,在当地制成半成品后运至北京进行拼装而成。藏族景区内包含了朝圣路、坛城殿、大昭寺、八角街、康巴民居、转经廊、煨桑炉、嘛尼旗竿、林卡以及藏北草原等组成部分,旨在为游客提供一个深入了解藏族文化和传统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 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为“囊廓”,环大昭寺外墙一圈称为“八廓”,大昭寺外辐射出的街道叫“八廓街”即八角街。以大昭寺为中心,将布达拉宫、药王山、小昭寺包括进来的一大圈称为“林廓”。</p> <p class="ql-block"> 在没有火柴或打火机的年代,我们的先辈曾经长期使用火镰。火镰是取火的用具,用铁等金属制成,形状象镰刀,用它敲打火石,发出火星,点着火绒,就取到了火种。藏族火镰都带有皮囊,里面装火石和火绒,可以随时取用。除了使用功能外,火镰还成为男人的饰物。藏族女子也经常随身佩带火镰。女子用的火镰比普通火镰要小巧和精致,挂在腰间,使用方便,也很漂亮。</p> <p class="ql-block"> 新疆地区传统生活用具冷砸铜器,是利用铜富于延展的特性,在常温下对铜板进行手工锤打,制作出各种精美的器物,泛称冷砸铜器。新疆冷砸铜器在十八世纪达到鼎盛时期,其造型和纹饰具有中亚及西域地区文化特征,是丝绸之路文明遗产中的代表。其器物材质多用红铜、黄铜及锡,经冷砸成形,运用錾、镶、雕、镂手法镌刻,打制光亮。其器物主要是生活用具,为容器、盛具、饮具类,如:锅、碗、盆、盘、罐、瓶、壶等。</p> <p class="ql-block"> “嘎乌”,是藏语的音译,为藏族僧俗随身携带的藏传佛教佛龛,内装擦擦、佛像或护身符,一般挂在项上或背挎在身上。为佩带者所珍爱和景仰。藏族同胞佩带嘎乌,寄托他们的信仰,也成为身上重要的装饰品。嘎乌,被藏族同胞视为护身佛盒。质地一般为铁、铜,上等的为金质或银质。佛盒表面镌刻吉祥图案,或者镶嵌宝石。</p> <p class="ql-block"> 2001年夏天,时任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院长的王平带领专业考察团,来到青海藏区,深深吸引她们的,不仅有壮美的高原风光,还有垂挂在藏族姑娘后背上的那些辫饰套。听藏族同胞介绍,这些姑娘成长到十三岁左右,长辈就会为她举行“戴敦”的仪式。“戴敦”来自藏语,就是给姑娘戴上美丽的头饰,从此小女孩成了大姑娘,长长的辫子就要藏到辫饰套里了。于是,这些辫饰套便随着王平来到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 擦擦,是藏语的音译,为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佛塔等。藏族同胞用擦擦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或供奉在嘎乌里带在身上,或供奉在圣山、神湖、寺庙、玛尼堆及江河湖泊中,以求得神佑,消灾祈福。</p><p class="ql-block"> 玛尼,是藏语的音译。玛尼石是刻有藏传佛教佛像或经咒的石块。玛尼石广泛流行在藏族民间,源于原始的灵石崇拜,逐渐转变为藏传佛教的圣物。在这里还可以知道如何制作擦擦和相关的其它知识。</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大昭寺位于西藏拉萨市中心,是公元七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供奉唐朝文成公主入藏携带的佛像而建。以石块砌基、砌墙,兼采藏族、汉族、印度、尼泊尔建筑风格,气势恢宏,是藏民崇敬的宗教圣地。</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大昭寺由来自西藏拉萨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复原建造。主要建筑材料和构件、壁画、雕塑、经幢等,全部来自拉萨。建筑体高14米,建筑面积560平方米,分三层,一层设护法神殿,二层设经堂,三层设活佛修持殿。有藏族僧侣长年住寺修持。1994年4月,藏传佛教高僧为中华民族园大昭寺开光。</p><p class="ql-block"> 可惜这里许多的介绍,正式展览只有一个展厅(护法神殿)几尊佛像。</p> <p class="ql-block"> 1995年,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题写“大昭寺”。</p> <p class="ql-block"> 坛城是藏传佛教密宗修持的道场,存世极少。中华民族园坛城殿正中供奉巨型时轮金刚佛,内环壁绘有12幅彩色坛城图壁画,外环壁绘有16幅黑色护法神壁画,均出自西藏活佛画师之手。中华民族园坛城由来自西藏拉萨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复原建造。体高12米,建筑面积282平方米。特殊材料全部从拉萨运来。整座建筑造型外方内圆,周围有8座时轮塔,体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四面八方”的哲学思想,再现藏族宗教文化。1994年4月,藏传佛教高僧为中华民族园坛城开光。</p> <p class="ql-block"> 时轮金刚,梵文Kālacakravajra,是佛教密宗无上瑜珈部一位高级本尊名号。金刚本尊通常身为蓝色, 空色大手印智慧明妃身为黄色。</p><p class="ql-block"> 双身时轮金刚本尊象征慈悲,四首二十四臂,红白双脚,拥抱着象征智慧的空色大手印明妃,明妃四首八臂。</p> <p class="ql-block">背面</p> <p class="ql-block">大转经筒 </p><p class="ql-block"> 按西藏大昭寺大转经筒1:1复原,由青海省塔尔市藏族僧侣制作。中心贯轴可转动,内藏塔尔寺手印全套经文,外壳隽刻藏文六字真言。高6米、直径1.6米。按顺时针方向将大转经筒转动一周,即等于诵经万遍,会带来幸运吉祥。我转了经筒一圈……等于诵经万遍。</p> <p class="ql-block"> 康巴民居是四川省康巴地区典型的藏族民居建筑,在当地多依山势而建。该建筑由来自西藏拉萨藏族工匠,按照1∶1比例建造,特殊材料全部从拉萨运来。建筑体为木石结构的平顶三层楼房,外墙白色,墙体微收,上窄下宽,窗户小而密闭,也称“碉房”。一层原为牲畜间,现为展室。二层为起居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康巴民居。按四川康巴地区藏族传统居民1:1建造,为院式碉楼,实木结构,由碉房及正面围廊与院墙围成的院落组成,长15米,宽12米,高10.3米,建筑面积465.67㎡。康巴民居高3层,石木结构,平顶多窗,屋顶设白色煨桑炉,四角砌筑方形石墩,用来插立挂有经幡的树枝。一层用作厨房及仓房,二层作为起居室,用于居住和待客。三层设经堂,是一家供奉佛像、佛经的地方,并建有屋顶平台,可用于晾晒粮食和衣物。现在一层开辟为展室。</p> <p class="ql-block">民族园大桥 </p><p class="ql-block"> 中华民族园民族大桥于1992年构思,2000年11月竣工。桥长65米,高16米,宽10米,分上下两层。跨越城市道路,将中华民族园的南北两园有机相连。该条兼收并蓄了白、侗、藏、汉等多个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以木结构为主,加以花岗岩、大理石及少数民族绘画等装饰,造型巍峨俊美,风格古朴敦厚,成为北京城新景观。民族大桥同中华民族园榕树广场。旋柳广场、民族园路共同构成面积达18000㎡的民族大广场,象征着中国56个民族的团结和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可惜南园没有开放,民族桥也被关闭;问售票处:她们也不知道南园何时修缮完后的开放时间。这里过去就是民族园南园,南园单买票哦!</p> <p class="ql-block"> 傣族建筑:傣族景区占地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建筑复原按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典型建筑,规划形式为“寨”。傣寨由寨门、民居、曼飞龙塔、傣寺、寨心、泼水亭、水井、孔雀亭、桥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社区。傣族民居为竹木结构,由数十根木柱高架成干阑式建筑。上层住人,下层阴凉宽敞,可圈养畜禽,置放生产生活用具。墙壁为木板或片竹,屋顶通常为歇山草顶或瓦片顶,下层亦常设有腰檐、陡屋面、斜墙板的独特民族形式和地方特色。这个建筑比我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看到的傣楼建的好很多,大概刚装修完,楼上展品和展板看着很顺眼。只是云南当地的傣楼生活气息很浓,象一个家,这里只像一个不错的展区。</p> <p class="ql-block">傣族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傣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人口约116万。由本民族语言文字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生产热带水果。传统节庆,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等。传统舞蹈,孔雀舞、象脚鼓舞、拳舞等。特色饮食,竹筒饭、菠萝紫米饭、糯米香茶。傣族信仰小乘佛教,多神崇拜,相信万物有灵。按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传统建筑1:1复原,由傣族工匠根据民族习俗和传统建筑工艺在当地建成,半成品运到北京建成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7㎡。1993年建成,1994年开馆。</p><p class="ql-block"> 傣族博物馆由傣家竹楼曼飞龙塔、傣寺、僧房、大象水井、孔雀亭、竹桥、寨心、泼水龙亭等组成,规划为村寨形式,并按当地生态环境配置植被。馆内外陈列,按傣族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原状复原展示。展品征集于云南西双版纳及德宏地区,年代为清代至近代,约200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傣族是一个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的民族,傣族人生活在充满着神圣和期盼美好下世的宗教信仰当中。孟连傣族多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每个傣族寨子里都有一座“寨心”,“寨心”被视为寨子的保护神,是村民们以寨子中的树、石、井为中心,建成一个小塔形状,摆放贡奉物,祈求平安健康顺遂。</p> <p class="ql-block">八角亭</p><p class="ql-block"> 八角亭是按1:1比例复原云南景真八角亭建造,2011年10月落成。景真八角亭位于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景真寨,始建于公元1701年,是典型的西双版纳佛教建筑。它吸收了东南亚建筑风格,又具有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相传这座八角亭是佛教徒们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仿照他戴的金丝台帽“卡钟罕”建造的,历史上曾是景真土司召集各地头人议事和僧侣决定重大事宜开会的场所。八角亭砖木结构,由亭座、亭身、亭顶、刹杆等部分组成。通高15.42米,宽8.6米。亭座为亚字形砖砌须弥座。亭身分8个大面,31个小面,32个棱角,四方开门,墙面涂抹红色泥皮,外印花草、动物等各种图案。亭顶为木结构攒尖顶,上铺红色平瓦呈鱼鳞状,屋檐圆形,其上分8个方向建成8组10层人字形小屋面群,向上层层覆盖,渐次收小。屋脊上装有小金塔,禽兽、火焰状脊饰,檐上挂有铜铃。亭顶上竖金属刹杆,其相轮上装有花卉图案银片,可随风发出清脆声响。整座建筑玲珑秀丽,是傣族佛教建筑艺术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 大象水井由大象与佛塔组成的建筑,主体是为水神遮风避雨的神殿,高4.3米,井台青石铺就,井筒青砖砌成。井台与井口相接处有一道防污水的护栏,井罩内外镶嵌着多面耀眼的小镜子,壁内正面是一面大镜,映照出清澈的井水</p> <p class="ql-block">高山族馆景区</p><p class="ql-block"> 高山族人口40万,主要聚集于台湾省,自称原住居民及阿美、泰雅、赛夏、布农、邹、台湾、鲁凯、碑南、雅美等族。散布在中国大陆的有4461人,主要从事山地农业,兼营狩猎和捕捞,精于雕刻、绘画。语言属南岛语系孟高棉语族,信仰原始宗教。景区神木阿美人住屋。卢凯人谷仓,雅美人船坞,卢凯人司令台、台湾人石板屋、台湾人木雕、邹仁会所、邹人头骨架、卑男人鸡窝、太雅人了望楼等。</p> <p class="ql-block">头骨架</p> <p class="ql-block"> 曹人会所,女人不能上去,只有男人可以上去。</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51m5vqy" target="_blank">中华民族园</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