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母校的门与牌匾</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为能参加2024年七一届同学聚会筹备组工作,能为母校做点工作,备感荣幸,筹备组的老同学们,团结一致,默默奉献精神和专业的态度,深深感动了我。图书出版和摄影是我的老本行,自然就被分配参加了《我们的一九七一》一书的筹备工作。我年近七旬返回母校,看到学校的巨大变化,心里感触难以言表,年龄越大越是念旧,越想追寻旧时的痕迹与回忆。因为这项工作,我有机会查阅了学校档案库的资料,整理了七一届同学们提供的旧时照片,并参阅学校己出版的相关书藉。从历史资料中寻找到关于母校的记忆,我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根据学校档案和同学们提供的照片,收集整理1953年至今的学校大门相关照片,这些照片零散时没有什么的意义,但我按时间顺序把它们排列出来,发现它们是那么的有趣、有意义,值得推给同学们一阅。这些母校的大门和牌匾不同历史时期照片,可以感到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每当看到这些老照片,都仿佛能听到昔日过往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回忆那些熟悉的面孔,它们不仅是学校的象征,更是我们青春岁月美好记忆!</p> <p class="ql-block">返回母校前,脑海中总想复原上学时校园的旧时印象。但每次返学校去寻觅,却发现印象中的母校校园,已完全被新的校区所覆盖了。据留校老师讲,只有那棵在操场和教学楼之间的国槐树是原来的了。对这棵树我是有印象的,上学时每天课间操,都是路过它走向学校西侧的操场,做完广播体操后,又经过它返回教室。但那时谁也不会关注这样一棵平凡的树。</p><p class="ql-block">50余年后返回母校,见到这棵依然繁茂的树,感慨万分,觉得它是那样的珍贵,它见证了我们的青春,见证了母校的发展变化。它也是我们对母校记忆的一个载体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北京师大二附中“的前身是“北京市第46中学”。北京46中学初期,是借助火神庙小学的平房作为自己的校舍。直到1953年6月16日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并于1954年1月搬入了新校舍,也就是我们今天学校的位置。</p><p class="ql-block">图中匾额为“北京市第四十六中学”字体为仿宋体。那时校门还没建起来,所以牌匾只是掛在了平房山墙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北京师范大学,你校原属中学第二、三部,已经我部(53)高师行李字第73号批复同意,将原二部改为第二附属中学。原第三部改为附设工农速成中学。此制发两枚校印各一颗。其中一文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印”,其二文曰“北京师范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印”。希予特发,并将启用日期报部备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 1953年6月16日</span></p><p class="ql-block">以上是1953年6月16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的批件。这个批件向我们证明了有三个问题,</p><p class="ql-block">1.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是由教育部批准的,而不是校史中所述由北京市批准。</p><p class="ql-block">2.北京师大二附中获批成立的具体时间是1953年6月16日,而不是校史中写的1960年初北京市政府批准。</p><p class="ql-block">3. 北京师大二附中是由当时北京师范大学中学第二部延续改名而成。那四十六中与北京师范大学中学第二部,是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希望能在今后校史的研究中,得以补充证明。</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图注为”1960年的学校“,这是一张被明显标错拍照日期的历史照片,应是在那个动乱年代里的一张照片。学校的牌匾已变成了上面有毛泽东画像的牌匾。而画面中的同学们手拿毛主席语录,胸戴毛主席纪念章,也绝不是1960年那个时期的形像。</p> <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27日同学们在学校门前的合影。砖砌的门楼清晰可见,大门内左侧的平房,也符合那个时代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1962年国庆学校大门。这是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在那个时期,北京单位的大门,在国庆期间都要装扮起来,以助庆典。这是在那个时代一个典型的模式。</p> <p class="ql-block">1973年欢迎送上山下乡校友走出校门。</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张照片的右侧可以看到,校门的牌匾改为了“毛体”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牌匾。这里边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其实这个题词并不是给我校题写的。而是毛主席为原师大附中的请求题写的,原题写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但在那特殊的年代中,为了表示对毛主席的热爱,人们把这个字移到了北京师大二附中牌匾上,并从毛体文字选了“第二”两个字补入,形成了毛体“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牌匾。</p> <p class="ql-block">80年代学校的大门重建,但具体重建的背景、原因与具体日期已无从考证。这张校门的照片,是大门改建的早期照片,门内房子还是平房,牌匾也掛在右侧。牌匾上“北京师范大学”排成双排,之后“第二附属中学”排成一排,字为仿宋体。</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一届一连二排的同学在80年代中期的合影。这时学校大门,牌匾上“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排成一排,字体为扁宋,牌匾移至左侧。这时大门左侧楼房已建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1983年学校大门照片,时逢建校三十周年,这张照片取自学校名信片,我们可以从照片感受到明显的“摆拍”痕迹。</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从校门的变化,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相联,1989年学校的大门上,同时挂了两块牌子,第一块牌子是“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第二个牌子是“北京市凌云电子开关厂”。那时学校有校办工厂,主要生产二极管和钢木桌椅。七一届同学们都曾到校办工厂参加过劳动。</p> <p class="ql-block">这是七一届一连五排同学在建校六十周年时的合影,照片右上方的门头上,是启功先生题写“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字样,竖排刻在门头小立柱上。</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校名,改为了钱绍武先生题写的“北京师大二附中”。这时校名已经移到了宽大的立柱上。从我个人的看法钱绍武题写的校名,苍劲有力,适合作为学校的校名用。而启功先生的题字则偏于清瘦灵秀,用在校名上就感觉的单薄。图为一连三排同学与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2024年学校的大门,大门的设计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校名上又改为了启功先生题写的“北京师大二附中”字样。</p> <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母校的校门建筑,自从1953年建校至今,有3种建筑形态。而牌匾变化达11次。我们看到这组照片,不单是建筑形态的变化,更多的是唤起我们对过往回忆与思考。</p><p class="ql-block">母校的大门,往往承载着每一位毕业生的记忆与情感。1968年9月我们503名小学生,跨入了母校大门,成长为中学生。1971年我们又毕业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成就青春、梦想,母校的大门就是我们梦想启航的地方,每当想起它,心中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母校似纽带,将每个校友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过往与未来,一生一世,不可改变。(振光2024.7.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