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纯音乐“华山”</p> <p class="ql-block">汉西岳华山庙碑,又称“华山庙碑”或“华山碑”,是刊刻于东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的一方碑刻,</p> <p class="ql-block">汉《西岳华山庙碑》源于东汉时期对西岳华山的祭祀活动。据碑文记载,西汉汉武帝刘彻修封禅之礼,巡视五岳,祭祀之礼十分丰盛,在华山之下建立了集灵宫、存仙殿和望仙门。 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倡导节俭祭祀,每年只派太守级别的官员前往华山祭祀。至东汉延熹四年(公元161年),袁逢主政此地,忧虑前代碑石文字磨灭,无法认读,遂修复败坏的建筑并重刻碑石。继任太守孙璆继续完成袁逢未竟之业,于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四月二十九日竣工,刻《 西岳华山庙碑》以记始末。</p> <p class="ql-block">原碑立于陕西华阴西岳庙中,然而在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关中大地震导致原石被毁,后又有数次重刻碑。清代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五月,翁方纲借得金农双钩本钩摹一册,又借朱筠藏华阴本细校,后又重新摹写一本寄毕沅,刻碑于华阴庙。同年,陈崇本得翁方纲摹本又重刻。此前,陆耀刻石于吴中,姜白蒲摹刻于吴中。清代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阮元按四明本刻于扬州北湖墓祠。此外,钱定甫从四明本双钩勒石于华岳庙,时间不详。江藩为阮元《华山碑考》所写序中称有歙州巴氏、江氏翻刻。阮元于清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所作跋称有卢敏肃刻碑于华阴庙。2007年7月15日,陕西西岳庙文物管理处将重刻碑复立于西岳庙灵官殿内。重刻碑以“四明本”的字间布局为基础,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4种版本剪贴本为内容,选择字形、字口最好的字体,以原大粘贴而成。</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多位学者和藏家收藏了此碑的拓本,包括长垣王鹏冲、商丘宋荦、成亲王永瑆、诸城刘喜海、乐平黄泾祥、上元宗源瀚等。民国时期,此碑拓本已被日本中村不折收藏,现藏于日本东京上野书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根据现存资料,汉《西岳华山庙碑》的拓本主要有四种可信的版本,即“长垣本 ”、“华阴本”、“四明本”和“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p> <p class="ql-block">长垣本(又称商丘本):《西岳华山庙碑》的“长垣本”是原石拓本中的一种,因原藏于河北长垣而得名。此版本在明清时期多次易手,最终成为研究此碑的重要资料之一。此本在书法界和碑刻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学习和研究汉隶书法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明代,藏于长垣王鹏冲家。清代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商丘宋荦得到后携至江南。清代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归商丘陈崇本收藏。清代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成亲王永瑆购得。约清代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归诸城刘喜海。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至四年(公元1865年)间,归乐平黄泾祥(字琴川)收藏,后归上元宗源瀚。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入端方宝华盦。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已为日本中村不折收藏。现藏于日本东京上野书道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长垣本”作为《西岳华山庙碑》的珍贵拓本之一,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此本拓工精良,墨色黑亮,字口清晰,保留了原碑的许多细节和神韵。在书法上,其隶书笔画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体现了汉隶书法的独特魅力。“长垣本”对于研究《西岳华山庙碑》的书法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华阴本(又称关中本):此版本被认为保留了较多的原石风貌,是学习和研究此碑的重要参考。华阴本”是《西岳华山庙碑》原石拓本中的一种,因其原藏于陕西华阴(今华阴市)而得名。此本拓工精良,字口清晰,保留了原碑的许多细节和神韵,是学习和研究汉隶书法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明代藏于华州东肇商(字云驹)、东荫商(字云雏)兄弟家。明代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归华州郭宗昌。清代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由华州王弘撰收藏。清代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上海黄文莲得于安徽歙县。清代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黄文莲赠予大兴朱筠。清代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长乐梁章钜在北京与洋商争购。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入端方宝华盦,后归崇德吴乃琛收藏。公元1959年,归故宫博物院收藏。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的顶级博物馆,对“华阴本”进行了精心的保护和展示,使其成为国内外学者和书法爱好者研究汉隶书法的重要资源。</p> <p class="ql-block">“华阴本”在书法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隶书笔画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体现了汉隶书法的独特魅力。同时,此本拓工精良,墨色黑亮,字口清晰,使得原碑的许多细节和神韵得以保留,为后人学习汉隶书法提供了宝贵的范本。</p> <p class="ql-block">“华阴本”对于研究《西岳华山庙碑》的书法风格、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价值,学者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汉隶书法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色,同时也能够探索汉代祭祀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历史信息。</p> <p class="ql-block">目前,“华阴本”作为故宫博物院的珍贵藏品之一,被妥善保存在馆内的书法展厅中。游客和学者可以在此近距离观赏和学习这一珍贵的书法拓本,感受汉隶书法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四明本(又称天一阁本):此版本整纸装裱一轴,未经剪裁,保存了汉碑的原形,整幅古纸斑驳,墨彩浓淡幻变,被严可均题曰“如轻云笼月,神骨俱存”。它也是《西岳华山庙碑》早期的一个拓本,因为最早藏在宁波的丰熙万卷书楼,而宁波古称四明,所以就有了“四明本”这个美称。整纸装裱一轴,没经过剪裁,完完整整地保留了汉碑的原形,连碑额两旁的唐人题名都一并留下了,这在其他拓本里可见不到。</p> <p class="ql-block">这个拓本明清间,经鄞县丰熙、鄞县全祖望和宁波天一阁递藏。清代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宁波天一阁主人送予嘉定钱大昕之子钱东壁。清代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仪征阮元在杭州购得。清代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转归长白完颜崇实收藏。清代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归端方收藏。清末,端方之女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权成婚时用作装奁,后曾质于济宁李汝谦,经潘复、胡惠春递藏。公元1975年,归故宫博物院收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清末时,这拓本又落到了两江总督端方手里。端方的女儿后来嫁给了袁世凯的儿子,这拓本还差点儿成了嫁妆呢! 不过袁家败落后,四明本又辗转流落到了香港,被收藏家胡惠春购得。好在胡惠春也是个识货的,1975年他把这宝贝献给了故宫博物院,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一睹其风采。</p> <p class="ql-block">这个拓本上还有30多条题跋、观款呢,最早的题跋是嘉庆十三年(1808年)阮元写的,最晚的是1965年初章士钊题的。这些题跋不仅记录了拓本的流传过程,还表达了历代文人墨客对它的珍视和赞叹。四明本的流传,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化传承史。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人的情感和记忆。</p> <p class="ql-block">顺德本(又称小玲珑山馆本):此版本也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香港中文大学所收藏。汉西岳华山庙碑顺德本的流传情况,可谓是历经波折,但最终还是被好好保存了下来。原碑在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的地震中不幸损毁,但幸运的是,它的拓本被传承了下来。其中,顺德本就是最为珍贵和完整的一个拓本,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p> <p class="ql-block">顺德本的流传过程也是相当传奇的。明清间,先后被仁和金农、江都马曰璐收藏。清代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归江宁伍福收藏。清代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阳城张敦仁在邗上购得。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顺德李文田督学江西,从张敦仁后人手中购得。清代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李文田于北京去世,其子李渊硕携返广东,后由其孙李棪(李渊硕之子)继续保存。在这个过程中,顺德本也经历了不少修补和整理的工作,比如李文田就曾请赵之谦据双钩本补缺两页,以补缺失之憾。顺德本现藏于香港中文大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在,顺德本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的镇馆之宝,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展示。它不仅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和学者的关注,也成为了研究汉隶书法的重要资料。</p> <p class="ql-block">《西岳华山庙碑》碑文隶书笔画丰润,变化多端,奇妙精绝,华丽优美、俊逸遒劲,整饬端庄,是汉隶中方整平正一路书法的代表作品。其结体方整匀称,气度典雅,点画俯仰有致,波磔分明多姿,被誉为汉朝时期隶书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汉西岳华山庙碑》的书法价值极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一、书法艺术成就:汉西岳华山庙碑是东汉时期的隶书碑刻,其书法风格古朴典雅,结构严谨,笔画流畅,是隶书艺术中的典范之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汉代隶书艺术的高度成熟和发展,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汉西岳华山庙碑的隶书具有多方面的独特之处,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的书法风格与艺术魅力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p><p class="ql-block">1、方圆兼备的用笔:华山庙碑的隶书在用笔上展现了方圆兼备的特点,既有方笔的刚劲,又有圆笔的柔和。这种用笔方式使得碑文在视觉上既显得挺拔有力,又不失流畅自然。其波挑部分笔画斩钉截铁,装饰意味浓厚,而撇画末端则或圆转或方整,变化多端,展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p> <p class="ql-block">2、结体方整匀称:碑文的结体方整匀称,给人一种稳重、庄重的感觉。这种结体方式不仅使得每个字都显得骨节嶙峋、锋芒毕露,还使得整篇碑文看起来峭拔矫健,别有一番风味。同时,碑文在结字时遵循了汉隶结字对称均衡的原则,但又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字形多呈方正,显得骨节开张,风格统一。</p> <p class="ql-block">3、章法整肃庄重:华山庙碑的章法布局整肃庄重,字与字之间的间距、行与行之间的距离都安排得恰到好处。这种布局方式使得整篇碑文看起来井然有序,气势磅礴,具有极高的视觉冲击力。</p> <p class="ql-block">4、技法精湛:碑中的字体结体方正,笔画圆润而富有变化,既有篆书的古朴韵味,又兼具隶书的灵动与流畅。这种技法上的精湛表现,使得汉西岳华山庙碑在书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1、历史见证:作为东汉时期的碑刻,华山庙碑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它对于研究东汉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2、文化传承:华山庙碑的隶书艺术被后世广泛传承和发扬。许多书法家都从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它也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三、雕刻艺术的精湛:</p><p class="ql-block">华山庙碑的雕刻艺术也十分精湛。碑文的笔画粗细、深浅都刻画得十分精细,特别是波挑部分更是栩栩如生。这种雕刻艺术使得整篇碑文看起来更加生动、形象,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p> <p class="ql-block">四、名家评价</p><p class="ql-block">历代名家对华山庙碑的隶书艺术给予了高度评价。如: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说:“其行笔殊遒劲,督策之际,不尽如钟、梁二公,知唐人隶分之法,所由起耳。”清代书法家朱彝尊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是已。一种流丽,《韩勅》《曹全》《史晨》《乙瑛》《张表》《张迁》《孔彪》《孔伷》诸碑是已。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是已。惟《延熹华岳碑》,正变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长,当为汉隶第一品。”还有,清代书法家吕世谊称其“发笔收笔处洵是唐人所祖”,清代文学家刘熙载则赞其“磅礴郁积,流离顿挫,意味尤不可穷极”。这些评价都充分说明了华山庙碑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艺术价值。它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五、市场与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1、稀缺性:由于历史原因,汉西岳华山庙碑的原碑已经损毁,现存的拓本数量有限且珍贵。这种稀缺性使得汉西岳华山庙碑的拓本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p><p class="ql-block">2、市场需求:随着书法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收藏汉西岳华山庙碑的拓本。这种市场需求也推动了其市场价值的不断提升。</p> <p class="ql-block">目前在市场上,不同版本的汉西岳华山庙碑拓本因其品相、年代、来源等因素而具有不同的价值。例如,一些保存完好、年代久远的拓本往往价格更高。同时,一些知名收藏家或机构收藏的拓本也因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