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Shanghai Yuan-Dynasty Sluice Site Museum),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延长西路619号,隶属于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是在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上建立的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2894平方米,建筑面积2316平方米,很难想象,这样的市区地带能藏着这样一处古代遗址。博物馆后方紧贴居民楼,附近就是车来车往的光新路桥。阳光下仰望博物馆,两片“人”字形的玻璃顶在钢结构巨型立柱的支撑下,就像正通过水闸、奔流直下的江河水。</p> <p class="ql-block">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分为序厅和遗址陈列厅两部分。序厅只有服务台和展板,这展板介绍了2001年5月,上海普陀区在建造志丹苑商品房打桩时,偶然发现一处元代水闸遗址。其后经过考古专家不断考古勘探、文献查证、专家论证,确认了这是一处与吴淞江有关的元代水闸遗址。</p> <p class="ql-block">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内部布局紧凑精致。走进场馆,拾级而下,才渐渐靠近这座埋藏于地下7-12米的遗址。玻璃天棚下,阳光可以漫射入室,设计上的自然通风又体现了绿色环保。遗址占地面积2894平方米,展陈面积1754平方米,遗址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博物馆展陈围绕元代水利工程,多角度、全方位展示近700年前的文化遗产,展览内容丰富多样,汇集了元代水闸遗址、精品文物、各类专题展板、视频投影、触摸屏等一系列实物和电子展品。</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面积1300平方米,距地表深7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p> <p class="ql-block">水闸遗址全景。</p> <p class="ql-block">水闸以青石闸门为中心,柔和的灯光下,这矗立在水闸中心的闸门最为显眼,这是水闸最关键的部分,由两根长方体青石门柱组成。</p> <p class="ql-block">石闸门宽6.8米。(闸门柱特写照片)</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遗址创造了上海考古的两个第一:上海城区第一个发掘出土的大型遗址;上海考古史上投资规模第一的发掘项目。同时它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它与已发掘的北京金中都水关遗址和广州西汉水闸遗址相比,年代早于北京晚于广州,但规模之大、保存之完好,均是这两个水闸不能相比的。</p> <p class="ql-block">它是宋代《营造法式》总结之后的官式工程在长江三角洲特殊地貌环境下水利工程又有较大发展的实例,对研究宋元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以及吴淞江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同时也是上海地方史研究中一个标志性的重要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元至正二十八年(1291年)设上海县,进而推动了上海社会经济、城镇文化的快速发展,志丹苑水闸遗址正是元代上海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北宋以前太湖流域吴淞江下游的位置。上世纪80年代,上海进行地质普查,复原了古吴淞江河道,图中红色标注的就是现在的苏州河。</p> <p class="ql-block">水闸底部过水石面长32米,最宽处30米,由一块块长方形青石板铺砌而成,青石板长1—1.35米,宽0.6—0.8米。(过水石面和木桩)</p> <p class="ql-block">水闸的底石依然完好,总长30米,宽6.8-16米。它由一块块青石板平铺而成,青石板之间的拼口处以元代银元宝形的铁锭榫加固,石板下衬有两块企口杉木板,用骑马钉加固,木板下还有一根带卯口的杉木梁。防止渗水和石板移位,这样的铁锭有近四百枚。下面铺有衬石木板,板下有木梁,木梁下都有木桩支撑。</p> <p class="ql-block">铁锭:呈两头圆弧中间束腰形,长22厘米,腰6.4厘米,厚约4厘米,连接两块石板,主要的作用是可防止进出水流冲击,避免石板松动破坏</p> <p class="ql-block">水闸南北两侧保存有高2.1米、宽60厘米的石墙驳岸,长47米。</p> <p class="ql-block">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内的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对探讨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吴淞江对于上海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它的发现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解古代水利建造的工程技术流程提供了直接的依据,对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特别是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成长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上海市文管委考古部对这处罕见的水工建筑古址多次发掘整理,遗址终于重见天日,这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元代水利工程遗址,也是国内已考古发掘出的规模最大、做工最好、保存最完整的元代水闸。</p> <p class="ql-block">关于这座元代水闸,或许可以从距此一公里多远的苏州河说起。苏州河,是吴淞江流入上海后的俗称,因可溯流到达苏州,故被19世纪中叶初到上海的外国移民称为“苏州河”,并渐渐广为传用。吴淞江源出太湖瓜泾口,经吴江、吴县、昆山、青龙镇东流入海,是上海明代以前最主要的河道。</p> <p class="ql-block">13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随着城市扩大,人口增多,江南成为元大都等地赖以生存的粮仓。</p> <p class="ql-block">但太湖因其独特的碟形洼地地貌,容易导致潮水倒灌,泥沙沉积。</p> <p class="ql-block">吴淞江作为太湖东出泄海的最重要干道,从唐宋年间开始,河道逐渐收窄。</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吴淞江唐代宽约20里,而至元代江面仅宽1里,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p> <p class="ql-block">于是,元朝政府把治理吴淞江作为江南地区水利的首要任务,在吴淞江流域建造了许多水闸。</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处元代水闸遗址,主体由闸门、闸墙、底石组成。水闸平面大致呈对称“八”字型,东西长42米、进水口宽32米、出水口宽33米,河水由西向东流入闸内。</p> <p class="ql-block">为了建造水闸,工程使用了大量的原木筑建基础。它们或是缓解水流冲击的擗石桩,或是为水闸地下牢固支撑的地钉。</p> <p class="ql-block">铁钉木桩。</p> <p class="ql-block">而这些原木直径一般在30厘米左右,长约4米,估算这项工程使用了大约3000根原木。</p> <p class="ql-block">底石下又铺满衬石枋,其下被龙骨承载,龙骨下又有地钉支撑。</p> <p class="ql-block">底石上还有一处巨大的圆孔,这正是2001年在志丹苑小区建设工程中,高楼地基打桩留下的钻孔,由此才解开了水闸的面纱。(闸门外的木挡板和木桩)</p> <p class="ql-block">水闸遗址博物馆内完整水闸模型。</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展厅内的水闸基础剖面示意。</p> <p class="ql-block">水闸的主要功能是蓄水挡沙、泄水冲沙、拒咸保淡,以助吴淞江的防淤和疏浚。当吴淞江涨潮时,水闸会关上闸门蓄水,使泥沙沉积在闸门外。</p> <p class="ql-block">遗址位于明代之前的吴淞江下游故道范围。</p> <p class="ql-block">当退潮时,闸门打开,利用水闸内外的水流落差,将沉积在闸门外的泥沙冲走。</p> <p class="ql-block">由此水闸的建造,促进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及航运事业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地层揭片。</p> <p class="ql-block">2001年发现,2006年完整揭露遗址全貌,2009年博物馆开工,2012年正式开馆。这里历时12年才在公众面前撩开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木夯。</p> <p class="ql-block">木夯局部特写。</p> <p class="ql-block">石夯。</p> <p class="ql-block">除了展现遗址,你也可以在展馆中看到从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文物,虽然多是些极其平常的坛坛罐罐,但也可窥探到元代上海先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在闸门底部就发现了当年使用的铁钩、铁钉,另外还有三只釉陶瓶。</p> <p class="ql-block">这种釉陶瓶,俗称“韩瓶”,虽是元代形制,但相传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曾用这种瓶子装酒犒赏将士,因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石洗。</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瓷莲瓣鱼纹盘。</p> <p class="ql-block">龙泉窑青石碗。</p> <p class="ql-block">青石碗。</p> <p class="ql-block">金“正隆元宝”铜钱。</p> <p class="ql-block">铁钩。</p> <p class="ql-block">铁钉。</p> <p class="ql-block">刻有文字的木桩。</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花瓷碗。</p> <p class="ql-block">明代青花瓷碗。</p> <p class="ql-block">青瓷钵。</p> <p class="ql-block">青釉八斯巴文碗底:青釉八思巴文碗底的有八思巴文,八思巴文是元代至元年间国师八思巴奉诏创制的一种蒙古新文字,并于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全国,称为“蒙古新字”或“蒙古字”,而因是八思巴创制,所以也俗称“八思巴文”。自此,元代官方文书包括旨书、牌符、官印、书籍出版等均用此字。元亡后,这一文字才退出使用。而同样,遗址中部分木桩上也留有墨书文字和八思巴文戳印,反应了当时严格的管理制度。</p> <p class="ql-block">鱼骨。</p> <p class="ql-block">瓦当。</p> <p class="ql-block">屋脊兽首。</p> <p class="ql-block">青砖。</p> <p class="ql-block">衬石枋。</p> <p class="ql-block">行走在架空的廊道上,俯视遗址,你会看到部分遗址依然浸泡在水中,而许多木桩也被包裹得严严实实。</p> <p class="ql-block">水闸遗址以石墙、木桩为主,已埋在地底下数百年,暴露在空气中就会氧化,石头会风化,木头会炭化,所以对木桩用塑料布包起来,并对遗址进行“回填”,进行干保与湿保。为了防止木头出土后炭化,工作人员明天对着被塑料布包裹严实的木桩喷水保湿。</p> <p class="ql-block">干保,就是在已发掘的文物上填上沙土;湿保,就是在遗址上灌水,恢复水闸当年生存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种喷水就是湿保。木桩主要有松木和杉木两种,木质湿度一般保持在20%至30%,不会开裂,但太湿也会腐烂。</p> <p class="ql-block">据文献记载,元泰定二年(1325年)建石闸赵浦闸,其地理位置正与志丹苑水闸遗址相同。因此志丹苑水闸就是元泰定二年由任仁发主持建造的赵浦闸。</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水闸也为我们带来了三个悬而未解的谜团。</p> <p class="ql-block">第一个谜团就是水道的改变。此处元代水闸最重要的功用就是让河道中的淤泥沉淀,净化水质。这里的“河道”,其实就是苏州河前身吴淞江的一条支流。但是今天的这段河道已经移到了1公里开外。也就是说,河道在800年之间发生了移位。原因尚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这处元代水闸是任仁发设计的,而古书记载,任仁发在上海共设计建造了10处水闸,另外9处水闸今在何处,尚不明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是个水系发达的城市,由支流到干流,再到海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航运体系。此处元代水闸与航海到底是何种关系,也有待破解。</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水闸遗址地理示意。上海自古以来就是水乡,它的经济中心、政治中心都是跟着水来迁移的。比如唐代上海的经济政治中心除了华亭,青龙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中心,为什么在青龙镇呢?因为青龙镇在吴淞江边上,当时的交通和贸易主要通过水路、河道来进行,所以在吴淞江的边上形成了这么一个重要的市镇。唐宋以后,随着河道逐渐淤塞淹没,给人们的生活也带来了非常大的障碍,市镇也就逐渐荒废了,被埋在了地下了。到明代,上海的城镇、城市中心也从吴淞江转移到了黄浦江。</p> <p class="ql-block">城镇、城市的中心跟河道密切相关,所以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河流,保护好水道。</p> <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上海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的建成对于在城市中进行的考古发掘、遗址保护具有示范作用,它体现了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和谐相融、互相促进的科学发展观,对于探寻、保存、弘扬上海的城市历史文脉和城市精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背景介绍的展板。</p> <p class="ql-block">这座水闸到底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场馆墙壁上十二组动画投影会向你一一揭开答案。</p> <p class="ql-block">墙壁上的光影。</p> <p class="ql-block">这一系列线描图形象描绘了元代先民们建造水闸的景象,犹如翻开了一本线装书,书中的绣像小人一个个都活动了起来。</p> <p class="ql-block">打地钉、挖底槽、铺石板、嵌铁锭、立闸门柱、砖墙外对垒荒石等等,重现了宋代《营造法式》中兴建水闸的重要工序,动画还辅以劳作的声效,使复杂的建造流程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主持这项水利工程的正是元代的水利专家、书画家任仁发。任仁发,这可是一位在上海史籍中响当当的人物。他是上海青龙镇人,是元朝著名水利专家和画家,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主要从事水利兴修,曾先后主持过吴淞江、通惠河、会通河、黄河、练湖和海堤等工程。而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正是任仁发于1324年在吴淞江上建造的6座水闸中的1座。任仁发的水利学专著《水利集》中,对建造水闸技术和用材的相关记载也与志丹苑水闸基本相同。建造赵浦闸等水闸的目的,《水利集》中也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吴淞江流域江湖泛涨,海潮带沙入港,易于堙塞,建闸以通泄江水,节泄水势,疏浚吴淞江。</p> <p class="ql-block">任仁发(1254年-1327年),字子明,或字子垚,号月山,松江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区旧青浦)人,中国元代画家、水利家。宋咸淳三年(1267年),任仁发中举人,入元,官都水庸田副使,悉心研究水利,勤于治河道。官至浙东宣慰副使。辞官后于青龙江上筑有“揽辉阁”“来青楼”,终养其老。任仁发工书法,学李邕。其擅绘人物、花鸟,尤善画马,自称学韩干。尝奉旨画有《渥洼天马图》《熙春天马图》。作画完毕,往往钤有“任子明代”“月山道人”印。作品有《张果见明皇图》《二马图》《秋水凫鹥图》等。著有《水利议答》。2016年12月4日,任仁发的画作《五王醉归图》卷亮相拍场,最终以3.036亿元成交。保利拍卖执行董事赵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作品“成交价创2016年中国艺术品在全球的最高成交纪录”。</p> <p class="ql-block">任仁发是松江府上海县人,主要贡献是水利治理和工程建设,曾先后主持修治吴淞江、大都(今北京)通惠河等工程,并有水利工程著作《水利集》传世。他官至浙东道宣慰副使。此外他还是元代著名画家,擅长书法、绘画,画马尤其出色,曾奉敕画御苑马厩中的名马。上海青浦区重固镇是元代任氏家族墓群所在地,出土有数量不菲的瓷器、漆器、铜器、金银器等精美文物。(任仁发《二马图》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任仁发曾奉敕画御苑马厩中的名马,所绘《二马图》现藏故宫博物院,还有《秋水凫鹥图》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秋水凫鹥图轴)</p> <p class="ql-block">文献记载任仁发曾在上海嘉定的吴淞江支流上修筑石闸6座(1304年—1325年),目前能够勘探并完整留存的遗址仅此一座。</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水闸的发现在中国水利工程发展史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研究宋元时期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吴淞江流域的历史变迁、吴淞江对整个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及对上海城镇、城市发展所起的作用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延长西路619号,近志丹路)</p> <p class="ql-block">2006年,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入选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13年,志丹苑元代水闸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网上找到的采访宋建介绍发掘过程(照片为宋建)的记录:志丹苑的重大发现是在2001年的五一劳动节期间。当时现场正在进行志丹苑小区商品房建设打桩,打到地下7米深左右打不下去了,他们就专门做了一个钻管,从地下钻取出由两块石板拼成的圆形石板,应该是一个石板构筑物。在两块石板拼缝的地方,还用一个铁锭榫将两块石板进行固定。项目施工方认为地底下可能有重要发现,就把信息转到上海博物馆。这个事情是由我领导的考古部负责管理的,所以电话就打到了我这里。我当即就通知了我部门同事,就是现在的上海博物馆副馆长陈杰,他当时正在华东师大读博士,住处离遗址很近,我让他赶紧到现场去看一下。我结合他对现场情况的描述以及照片断定这将是一处重要发现,就希望施工方务必保证五一节期间先不要动工。5月8日工作日第一天,我就立刻向上海文管委作汇报,当时上海文管委和上海博物馆还是合署办公,当天下午文管委召开工作会议,当时的意见还不怎么统一,怀疑上海在7米深的地底下还能有什么古代遗迹存在,个别人认为那可能是过去战争年代留下的防空洞或者地堡。但是我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这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不能够在我们手上把这么重要的遗址漏掉了。</p> <p class="ql-block">根据管钻探到的铁锭榫,它是古建筑里边很重要的建筑材料,主要连接石材拼缝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地底下的遗迹不可能是近现代的东西,肯定是古代的。我汇报完以后,时任文管委副主任的汪庆正先生也认可铁锭榫的价值,因为铁锭的形状跟古代的银元宝很相像,他也认为这个东西所属年代不会晚。但是这个事情又很复杂,一则遗址埋藏在地下7米深,再则这块土地已经拍卖给房地产开发商,所以他也很难拍板,于是他就跟我说,我交给你个任务,你在7天之内把遗址的年代、性质搞清楚,得出一个初步结论进行汇报。(钻孔出土物)</p> <p class="ql-block">同时还有一件很巧的事情,当时文管委的一个同事带队去北京考察,看到金中都水关遗址,跟我们的发现各方面都非常像,也更加佐证了我所说的宋元水工建筑的概念。在这些因素的综合推动下,文管委的领导决定要保护,经过他们的积极沟通,最后市委市政府认定这是上海一处非常重要的古代文化遗址,要保护要发掘。挖掘比较慎重,实际上分两阶段挖的,第一阶段2002年是小范围的试掘,确定这是一处水闸遗址,证实了我们的钻探结果和判断;2006年正式发掘,揭开了志丹苑水闸遗址的全貌,并且入选了2006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主要的证据是我们在木桩上发现了八思巴文的戳记,由此推断志丹苑水闸建造于元代。八思巴文是元代官方文字,由当时的国师八思巴创造并在至元六年(1269年)颁行全国,伴随着蒙元帝国的消亡,八思巴文也被废弃。</p> <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了闸门、闸墙、过水石面、木桩等确定遗址性质是一座水闸,而不是水坝或者水关。考古揭示志丹苑水闸总面积1300平方米左右,平面呈对称八字形,方向为西北——东南走向,整座水闸由闸门、闸墙、过水石面、木桩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确定是水闸遗址以后,市里就决定要建水闸博物馆。因为它的发现很重要,它是在上海市区范围内第一次发现的距今七百年左右的古代遗址;其次,当时我们中国已经开始有了新的考古发掘理念,不为考古而考古、发掘而发掘,考古发掘要与保护、展示结合起来,已经初步形成文化遗产的概念。所以在发掘的时候就确定下来要建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严格意义上讲即便到现在它还是唯一的遗址博物馆。虽然现在有的博物馆也叫遗址博物馆,比如青浦的崧泽遗址博物馆,它确实也是建在遗址之上,但它展示的东西不是遗址本体,是遗址的出土物,志丹苑发掘出来以后,它是展示遗址的本体。严格意义上所说的遗址博物馆必须要展示遗址的本体。所以我们才说志丹苑元代水闸博物馆是上海的第一个遗址类博物馆,是这么一个概念。</p> <p class="ql-block">在确定它是水闸遗址以后,我们查阅了很多古代文献,据文献记载,吴淞江的水患到了元代依然是老大难问题,朝廷不断地派人来治理水患。而上海本地人任仁发他治理水患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建造水闸。据文献记载,任仁发在吴淞江支流上建设了多座水闸,有木闸、有石闸。其中木闸的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刚建成不久就因水势湍急被冲毁的。因此,泰定二年(1325年)任仁发上书朝廷,称“吴淞江若不安置石闸,通泄江水,江湖泛涨,海潮带沙入港,易于埋塞,虚费工物”。这段史料被记录在任仁发撰写的《水利集》中。朝廷随即批准了这个提议,任仁发奉命在吴淞江流域建造了多座石闸。他在《水利集》中谈到“潮来则闭闸而拒之,潮退则开闸而放之,滔滔不息,势若建瓯,直趋于海”,因而他认为在吴淞江支流上建造石闸是疏浚吴淞江最好的办法之一。</p> <p class="ql-block">志丹苑水闸是一项国家工程,设计和施工都严格按照当时的规范。它的做法与元代《水利集》卷十中“造石牐”的记载基本相同。另外在考古发掘时不仅发现了木桩上有官方戳印,而且在木桩上部还有许多墨书题记的木桩编号,说明工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有详细的记录,也是对工程施工工程中的一种监督措施,反映志丹苑水闸工程的重要性和施工过程的严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