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的几句话——我儿子也喜欢‘’舞文弄墨‘’,入职市局工作不久,先后认识了同县老乡市文联主席纪老师和邻村老乡原市社科联主席蔡老师等名流大家。并几次跟随他们回来本乡采风。前段时间,我儿子应‘’乡志‘’主编即原社科联主席蔡老师之约写一篇关于我村的文章。当时我儿子愉快的接受了,但不巧的是正赶上单位业务繁忙,便委托我在美篇先写一份初稿转发给他。我从未写过‘’应景‘’文章犹豫再三,只好免为其难捉刀代笔写了这份初稿。</p><p class="ql-block">村部海拔220米,全村面积14.8平方公里,有耕地1986亩,林地13450亩。有廖、陈、乐、杨、周、李、欧、庄、阮、刘、林、吴、叶、严、雷(畲族)、曾、康、赖、黄等19姓氏,共——户、——人,党员——名(女党员——名)。16个村民小组,辖池坛、叶坑、后墓、乐家、张山、过溪洋6个自然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唐代诗人刘禹锡说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村庄北面有一座山形状酷似大象,因此得名象山。有村人陈春煌作《象鼻捲云》诗为证:‘’象山形势自天成,恍若当年伴帝耕。溪水有情获印玉,捲云直上九霄程。‘’境内山峦叠翠,群峰起伏,小山谷,小平原错落其间。临河一带地势开阔平坦。山青水秀,土地肥沃。整个村庄依山傍水向山顶处延伸渐窄坡缓状如扇形故有仙人撒网之美称,是美丽富饶、人情殷实的一方福地,也是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 寻根探源</p><p class="ql-block">象山历史上曾经有池坛、后墓、叶坑、乐家、张山、过溪洋、吴许边、朱池洋8个自然村。随着历史变迁和时代发展,现在除了比较远的叶坑自然村其它的已经完全连接成整个大村庄。</p><p class="ql-block">池坛是村部所在地,有四百多户,二千多人,是政治、经济、医疗卫生、学校、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的中心,住房云集,人口稠密,主要姓氏有廖、陈、欧、庄、阮、刘、曾等。</p><p class="ql-block">据‘’廖氏族谱‘’记载,廖姓发源地今河南唐河县,颛顼帝后裔叔安夏朝受封廖国,出自尧、舜时贤臣皋陶之后。兴起发祥地徙入闽在将乐、建宁、大田等地。进八公从大田开基尤溪始祖在城关玉带桥居住,生活二代后其贤孙廖元益、元赐于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来到壶山头村生活。买田买山此创业十余年后,元赐公又相中象山池坛这块风水宝地,1014年从壶山头开基到此为象山廖氏始祖。清康熙十三年(1674)9月18日,廖氏前族谱被土匪烧毁。重修族谱只记载17代,历时1010年,是已知各姓氏中比较早来的姓氏。</p><p class="ql-block">据‘’陈氏族谱‘’记载,陈姓发源地河南乃唐中丞雍公的后代,系出贡州九龙,从永安上坪再迁往大田上京镇,回徙漳平上畲。明朝天顺年间(1458年)偕充七公来到尤溪城关做生意,1465年来到池坛定居。金六公</p><p class="ql-block">和金七公分别是后墓陈氏始祖和过桥头陈氏始祖,兄弟俩隔岸而居,遥相呼应,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欧姓,源自平阳,衍于河南光洲固始,自先祖唐末随王入闽至今已千年之久,至梁太祖(907年)万一公再迁长安北里之南溪始祖,欧良旺公于明朝天启(1625)年间到池坛定居繁衍生息,已有四百年,并祖传道士7代,人口一百多人。</p><p class="ql-block">庄姓,始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人,自唐朝入闽永春乌洋城桃原里蓬莱堂,庄森公状元原派福建总督任六年,调浙江总督,五子三个进士二个举人,光桥公光楠公迁尤溪麻洋村又迁清溪,庄明漳公于清嘉庆(1800年)再迁洋忠心盖起一座六扇锦兴堂居住,已有224年,人口10余户,50多人。</p><p class="ql-block">阮姓,阮氏二家于1962年从盖竹村移来。人口二十几人。</p><p class="ql-block">刘姓,刘氏一族在解放前因逃避土匪患从玉涧村来此定居,现有4户,人口达20多人。</p><p class="ql-block">曾姓,曾为和一家1960年从闽清到象山打铁做生意,定居繁衍现已传4代,2户,人口十几人。</p><p class="ql-block">后墓自然村位于象山北面的‘’象山‘’脚下,离村部1公里,居住者主要为陈姓,康姓有2户,十几人,康氏一家于1965年从台溪丁岩村搬来。明嘉靖三年(1524年)后墓坂开设圩场,每逢三、八为许日,历时212年,清乾隆元年(1736年),圩场迁往清溪至今。现分为2个村民小组,有一百多户,三百多人。</p><p class="ql-block">乐家自然村,离村部1.3公里,背靠青山而居,前面农田百顷,是美丽富饶之地。现分为2个村民小组,有100余户,600多人。主要姓氏有乐姓、李姓。</p><p class="ql-block">据‘’乐氏族谱‘’记载,乐姓始祖调阳公于明末清初公元1680年从大田鳌口携妻带子侄四人来象山半山坑丸落脚,结庐开荒,披星戴月三十余载,遂于康熙庚寅1710年,调阳公长子德先公移居林后洋(后称乐家)兴建南阳堂,历经344年繁衍十几代,人口500多人。</p><p class="ql-block">据‘’李氏族谱‘’记载,李椿七公在康熙壬子年间(1672年)迁移捞后洋居住,繁衍生息,现有382年,已传十几代,人口达100多人。</p><p class="ql-block">张山自然村,离村部1.2公里,位于大罘半山腰处,山林覆盖面广。现分为2个村民小组,有80余户,400余人。主要姓氏有杨周二姓。</p><p class="ql-block">据‘’杨氏族谱‘’记载,元辉公于明朝孝宗三十二年生四子,长子德明公武宗三十五年(1521年)迁往张山起盖王山堂为一祖,再建文山堂住居。至今已有500余年。</p><p class="ql-block">据‘’象山周氏谱‘’记载,周姓自宋代入闽于闽侯,元朝末年,从闽侯县迁于延平郡,沈南暂住,明弘治初年(1488年)始祖周天财公再迁张山,至今有536年,繁衍二十七代。</p><p class="ql-block">过溪自然村,原有三座房屋,1918年10月13日被下洋坂匪首萧国满烧毁,直到1980年之后陆续建房,现共有9座房屋,有廖姓和陈姓几十人。</p><p class="ql-block">叶坑自然村,地处狮头山脚下,离村4公里,高铁横穿而过,现分为2个村民小组,有80多户,400多人。有8个姓氏。赖姓从德化来定居已400多年;吴姓200多年;林姓从福廷坑迁来已有150多年;陈姓从西吉搬迁而来,已有100余年;严姓从坑美搬下来;叶姓从坂面迁来;黄姓是林氏过继给姓黄的;雷姓是畲族从西滨来的。</p><p class="ql-block">吴许边原是姓吴和姓许的农民居住,有四座房屋,,大约有30多人口,在100年前搬迁了,不知去向,现房屋的基础围墙残片尚在。1980年代廖姓和刘姓两家人先后建两座新房,十年后两家房主搬回池坛居住,其中廖姓一座木质结构的房屋2015年12月拆掉复垦农田,另一座刘姓钢筋水泥平房乃在。朱池洋现为砂石场,原来有姓朱和姓池人家住过,但年代和去向不明,只存房屋基础部分。吴许边和朱池洋的‘’消逝‘’大概是优胜劣汰物竟天择适者生存的缘故吧。</p> <p class="ql-block"> 历史印迹</p><p class="ql-block">祖辈在象山这块土地拓荒开垦,繁衍生息已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从荒无人烟到人烟稀少再到人口众多;从穷山恶水自然灾害频发到环境优美田野山岗硕果累累;从羊肠小道凹凸不平到宽阔平坦大道纵横;从用竹篾或煤油点灯到电网遍布万家灯火;从地痞恶霸仗势欺人土匪烧杀抢掠到乡村文明治安良好;从生产力和生活水平底下到各方面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这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的先辈一步一个脚印,一路披荆斩棘,与大自然顽强的拼搏,通过艰难的创造、改造、开发、发展取得了辉煌的历史业绩,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p><p class="ql-block">首先,在漫长历史长河里象山发生过许多灾害,有地震、水灾、旱灾、瘟疫、虎灾、火灾及安全事故等。同时,象山人民更是多次遭遇各路土匪惨无人道的血洗杀戮。据《象山村志》记载:</p><p class="ql-block">自然灾害方面</p><p class="ql-block">地震:明万历三十九年(1574年)农历九月间发生强烈地震,大地隆隆作响,建筑物剧烈摇动;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大生大地震,建筑物剧烈震动,大地轰鸣,宛如隆隆春雷;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月初五,夜间发生地震,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九月廿五日发生强烈地震,建筑物剧烈摇动;民国七年(1918年)正月初三午时发生强烈地震,屋宇摇动倾斜,持续十五分钟方息。</p><p class="ql-block">水灾、旱灾、饥荒等:</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八月间阴雨连绵,山洪暴发,冲毁农田,象山农田被淹60多亩,后发生大旱;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农历5月21日清溪河暴涨,洪水冲毁过桥头厝,林柄坂,乐家洋;1960年(甲子)6月9日突降暴雨,清溪河猛涨到过桥头厝,林柄坂厝,乐家洋;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稻田龟裂,生野草,全村绝大部分农田颗粒无收;清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间大闹饥荒,大米昂贵,每斗一千铜钱;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大旱小麦绝收,田荒岁饥;民国二年(1913年)蝗灾严重,水稻出葱当年粮食欠收;民国十五年(1926年)夏秋两季数月不雨,庄稼枯萎,斗米二千八百文;民国十八年(1929年)自春至夏一百多天无雨,草木枯萎,水田龟裂;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下季水稻出葱,粮食欠收;1957年秋老鼠成灾,粮食损失大。</p><p class="ql-block">瘟疫:</p><p class="ql-block">清雍正五年(1727年)夏季传染病流行;清道光十五年(1822年)夏季瘟疫流行;民国三十二年秋天花流行,象山61人染病死亡。</p><p class="ql-block">虎灾:从1954年至1956年,前后三年台溪区共有37人被虎咬死。1956年3月12日巳时,廖族一个18岁青年在七堵坑头砍刀柴时遇老虎伤害而亡。同年7月叶坑林氏一个少妇在山上采野菇时受到老虎伤害死亡。</p><p class="ql-block">火灾及事故:1967年,乐族一个青年被雷电死;1968年陈族二男一女被雷电死;1987年5月15日象山鞭炮厂发生爆炸事故,死亡3人伤1人;2001年9月象山造纸厂在清理废水池时,发生沼气中毒,死亡2人,伤1人。</p><p class="ql-block">土匪灾害方面</p><p class="ql-block">清顺治六年(1649年)9月18日,叛将李虎从江西带败兵流窜到尤溪经象山,攻入林柄坂石寨,开始疯狂的烧杀抢掠,杀死乡亲48人,烧毁石寨和房屋,连廖氏族谱也付之一拒;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吴三桂叛乱死党耿精忠率残部流窜到尤溪境内,到象山焚烧房屋及锦池一祠堂,同年陈氏过桥头族人惨遭德化土匪血洗抄劫,只有一个老祖婆趁机佯死和年仅十多岁的尔尚、尔言从虎口逃脱幸免于难,后再繁衍生息,现有170多人;1913年9月,德化土匪率卒焚烧厚堂前和墓澄井的后德堂房屋;1918年10月13日,下洋坂匪首萧国满率匪侵入山兜,遇人就杀,见房就烧,全村只两座房屋幸免于难,其余36座房屋烧得一干二净,杀死14人,数日后又窜到象山进行第二次大烧杀,38座房屋被烧毁36座,16人丧生,两年后匪首萧国满被象山廖耿臣所杀,当时人无不扬眉吐气拍手称快;1919年9月,德化土匪窜到叶坑水尾,把正去割稻的楼尾厝一农民掳去;1922年8月,张山杨氏文山堂与小土堡被土匪烧毁,匪首詹兴功焚烧文华堂;1926年8月19日,德化土匪流窜楼尾厝把四岁的小男孩掳去,始终无音讯;1933年7月19日,楼尾厝楼下厝一夜被德化土匪抓走18人,只有二少妇被赎回,其余无音讯。这次全象山共有40多人被德化土匪抓走;1937年,两都联保主任廖啟尧(字联舜)在后坑遭匪寇擒捉,其亲属及众乡亲筹款送款仍被勒索不放人,由于当保长克勤克俭秉公不阿,带领乡亲筑土堡,建众所,群众威望高,匪寇惧怕最终将其杀害;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那年冬,象山土匪李刚(原名陈光彩)潜入坑美村,勒去大洋一千五百块,杀死两人,次年农历六月初八日,李刚窜到台溪村烧毁二妹寨,曲斗洋土堡和林聚奎店铺,抓15人,勒去干谷一百五十石,后放回11人其余4人被活埋在坑头枇杷顶,前后二个月群众被李匪枪杀二十多人;1951年3月开始镇压反革命,象山的土匪头子陈光彩被押解坂面枪决,山兜的4名土匪在清溪墟头溪坂枪决。</p><p class="ql-block">说完残痛和苦难的记忆,这里再介绍两个特殊的历史片段,一个是特别温馨和美好的小故事:1934年8月11日红军第九军团团长罗炳辉率部队从大田进入尤溪,再从坂面古迹口经七官场到清溪,驻扎西吉村,曾到象山乐家一带买米和菜,部队人员守法爱民,平易近人,深受群众拥护。很多当地人目睹了红军北上的伟大壮举。另外一个是安全事故的意外事件:同年8月间,国民党一架飞机因大雾迷航,坠落象山林柄坂田间,机身受损,飞行员和一名处长安然无恙,飞机后来拆散用船运回福州。</p><p class="ql-block">此外,象山还有不少历史古迹和文物古迹。据《象山村志》记载:</p><p class="ql-block">历史古迹方面:</p><p class="ql-block">古道:象山村四面环山,解放前,出村主要有5条宽1.2米左右的石砌古道通行。</p><p class="ql-block">水路:清溪河由东向西贯穿象山全村,水流湍急且多礁石,无法行船,村民到上游山上坎伐林木,趁涨洪水时通过河道逐流到下川清溪口装捎排,夏秋时节有人专门到上游扎竹排撑竹排赚钱,竹排在深水潭缓缓行驶时的悠然自得,竹排通过急流险滩的紧张刺激,几十年前时常在河边戏水的孩童无数次目睹了捎排人的别样风采,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桥梁:两岸农民交通以打桩编拢内置石头为墩,伐木架桥,每逢雨季,山洪暴发,木桥常被冲走,冲走了再架,周而复始,年复一年。这里简单介绍几座比较有代表性的木桥。上坂头桥(乐家桥),此为咽喉要冲之地,南通德化北达尤城,本地村民圩日赶集,外地路人往来均从桥上过。半坑口廊桥,来往叶坑自然村的必经之桥,于民国十三年五月二十一日被特大洪水冲流迨尽,梁尾漂空,码头亦火毁。幸有本县六都七尺信官林大茂慈善为怀,个人独捐重俸重建。据传通桥仪式上首先让好命之人三十六岁牵孙过桥,一时传为佳话。1978年石拱桥造就,公路通车,此桥被拆掉,今两边桥头基础犹存。过桥头桥(后墓桥),清光绪三十三年由先人募资建成,1978年象山石拱大桥通车后无人管理被洪水冲走,今尚留两岸码头。过溪木桥是池坛通往过溪洋之桥,以打桩编拢内置石头为墩,桥面五节,二十余米长,于2013年弃用,今无桥通行。</p><p class="ql-block">此外还有庙宇,祠堂(各姓氏的宗祠),石寨土堡,土法造纸作坊,古窑址,古树林和风水林。除祠堂和部分庙宇保持完好外,有的已经不复存在成为历史的记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物古迹方面:</p><p class="ql-block">以前用过的许多生产生活用具,现在大部分成为了古董。生产工具有稻谷脱壳用的土砻,有舂米用的水车碓、脚踏碓、石臼,有耕地用的犁,打谷用的谷斗,磨豆腐用的石磨,有去秕谷用的风车,织粗布用的木织布机。生活用具有蓑衣、竹笠、米箩、火笼等等。</p> <p class="ql-block"> 时代脚步</p><p class="ql-block">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象山村在农业等各方面步入全面发展快车道,在各级领导的扶持下通过几代人共同不懈的奋斗,村风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首展望过去,可以清晰看到时代发展的脚步。</p><p class="ql-block">农业发展方面:</p><p class="ql-block">解放前象山村耕地多属地主、富农私有和宗族所有。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后,全县逐步开始实施土地改革,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高租重利剥削,从此农民由佃户变成土地所有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土改目标,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1951年3月,全县开始试办农业生产互助组,后来组建初级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兴办公共食堂。1961年春,公共食堂解散。1964年开展‘’农业学大寨‘’,进行山、水、田、路综合治理,大搞农田基本建设。1981年,全县开始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搞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农民大力发展工副业生产,这一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粮食增产,收入增加,产品丰富,市场繁荣。</p><p class="ql-block">积极开展改河道、平整土地,实行山、水、田、路综合治理。每年冬天全民总动员,大干农田改造,先后搞开山造田、移房造田、围河筑堤造田共207亩。其中,1958年发动群众经过160多天奋战,开通从玉涧至象山乐家后门头一条全长2.7公里的大水渠,解决1000多亩‘’望天田‘’的灌溉问题,整平一米多宽水渠路面可供行人板车通行。1964年和1965年分别石砌过桥头段防洪堤800米,林柄坂段防洪堤900米。1960年代末开始在连片洋面田修筑机耕道、坂车道、简易公路,实现洋面田的车子化、机械化,以小型拖拉机替代人工耕种,以各类车子替代肩挑。1976-1980年,由台溪公社在华口村下游200米处筑坝拦清溪河建设芦坪电站,开通一条14.2公里的清溪左干渠(上圳)以解决原水渠以上的农田灌溉用水。2020年新修象山大桥头至后洋头段防洪堤长2000米,宽3.5米,可供农用车、小车、三轮摩托车交汇通行,配有水泥护栏,装有太阳能路灯,美观大方,也是村民休闲散步欣赏美景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科技农业和特色农业再到集约化规模化农业。随着农业技术和化学肥料的运用,推广杂交水稻,种子的不断改良,耕作机具的更新,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烟叶种植和烟后制种、茶叶种植和茶叶加工已成为当下两大支柱产业。烟叶种植大户有72户,制种大户30几户,所有村民几乎都有大面积种植茶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电力建设:</p><p class="ql-block">1957年,由象山、清溪、西吉合建清溪水电站,装机25千瓦,1958年正式发电,开始碾米、锯木等,象山开始安装电灯照明。1968年在廖氏宗祠西侧建加工厂,安装大型水车作为动力传动碾米机锯木机器。1976年象山水电站建成后电输送到加工厂,用马达作为动力碾米和锯木。大型水车就停转报废了。1976至1980年台溪公社在吴许边新建芦坪电站,装机1600千瓦。1992年象山水电站迁移到芦坪,装机容量500千瓦。村部占27%股份,每年上缴利润16万元。</p><p class="ql-block">自来水开发:</p><p class="ql-block">历史上象山农民在建房时都会选择有泉水涌出的地方挖水井,主要靠提水和挑水。随着农田使用农药化肥污染水源和人口增加用水量大增,泉水不够用,早前是几户人联合起来到较远的水源地或山坑沟引水供水。2008年起村部先后三次建自来水池,现在全村人全部用上清洁卫生的自来水。</p><p class="ql-block">公共建设:</p><p class="ql-block">解放初期在廖氏众祖设立公馆办事处作为行政办公场所。1962年在廖欧宗祠西侧新建一座二层五个单元木结构大队办公楼。各生产队陆续修建保公地点和仓库结合为一体的土木结构楼房。1971年在廖氏宗祠东侧建土木结构二层七个单元的知青点。1980年建成大会场(电影院)从叶坑头开采大理石用拖拉机、板车运输,四周围墙全部用大理石砌成。1981年大队部搬到知青点办公。2019年知青点拆掉新建三单元三层半的村部办公大楼。</p><p class="ql-block">住宅:</p><p class="ql-block">象山村的村民住宅在人1960年代以前,大部分属于杉木构屋架,瓦片盖房顶的平房。大部分农民都是经过几代人积累努力才能建新房。1951年至1960年全村新建房4座,1961年至1970年新建房13座,1971至1980年新建房17座。1986年村民陈君祥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一座2层3单元楼房。从此村民建房从砖木结构转向砖混结构,再过度到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楼房。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原住房条件已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据统计2008年以来,全村新建3至5层楼房360余幢,520户村民搬进新式房屋。还有部分村民到县城及大城市购买商品房。</p><p class="ql-block">交通方面:</p><p class="ql-block">1962年,象山大队开第一条田间板车道,后又开通叶坑自然村的机耕道。象山石拱大桥长75米老宽6米,1978年建成通车。现已成为主要通道。现在纵横交错的道路全部硬化并安装了路灯。乐家桥的变迁:乐家桥始建于1948年,历来只能单人行走的木桥,在1980年间,群策群力建水泥墩,铺宽木桥。1986年上级拨款及众人捐款建钢筋水泥平板桥。2001年对此桥全面维修,加固墩基,扩宽人行和护栏。2018年10月重修乐家桥,2019年10月建成通桥。主体桥即1号长92.08米宽9.5米,附属桥即2号桥长20米宽6.5米,主体桥由上级拨款建造,附属桥由村部出资及众人捐款建成。</p> <p class="ql-block"> 风土人情</p><p class="ql-block">当地民风淳朴人情味浓,主要体现在人们讲究礼仪尊老爱幼重情守信富有契约精神等方面。什么是礼仪?‘’礼‘’是由一定社会道德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尊守的礼节;‘’仪‘’是指仪式。‘’家庭礼仪‘’简称‘’家礼‘’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必不可少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文明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先讲一个孝敬长辈的小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有一个年轻女子聪明能干又心地善良,看到大公公(丈夫的爷爷)无人赡养,她自动承担起赡养大公公的责任,而且对大公公端茶倒水照顾得无微不至,村人无不称赞。后来兄弟妯娌们在她带动和影响下都自觉共同一起孝敬公婆和大公公。此后村人皆以她为榜样,孝敬长辈蔚然成风。</p><p class="ql-block">婚姻习俗方面:</p><p class="ql-block">旧式婚姻礼仪主要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项仪节。纳采:即采择之意。男方欲择某家女为妻,便托媒妁沟通女方试探女家之意。倘女家同意则可收下男方送去的采择之礼;问名:纳采仪式结束后,使者退而复返,向女方家的父母问女儿之名。实际就是向女方父母问女儿的生辰八字,以备问卜纳吉;纳吉:旧式婚姻大事均要通过占卜和‘’批八字‘’,即所谓‘’纳吉‘’;纳征:又称纳币,过大礼,下彩礼等,纳征仪节唐律称‘’报婚书‘’,宋代叫‘’过细帖‘’,近代称‘’换帖‘’,即现代意义上的‘’订婚‘’,表明双方婚约达成;请期:指男家择定婚期,备礼告知女家并征求意见,把‘’嫁娶日子单‘’送往女家;亲娶:相当于现在的婚礼大典,是婚姻最后一道程序也是最热闹的一个仪节。</p><p class="ql-block">如果礼仪不周或是违反礼节,就会被社会舆论遣责或被对方加以惩罚。比如一对新人订婚后又悔婚了,不管男方还是女方为悔婚者都必须向对方赔礼道歉,并正式举行一场别开生面‘’退婚仪式‘’,这种特别的仪式俗称红布挂红,即在人多热闹处悔婚者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尺红布给对方披挂在身上。从此双方彼此放下心结,各自安好。有所不同的是,如果是男方悔婚那么已经送到女家的礼金(聘礼)则全部‘’泡汤‘’无法收回了,以示惩戒;如果是女方悔婚那么男方已经送到女方家的聘礼则需如数退返,以示公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村里的一对青年男女经过媒人牵线搭桥订了亲,男方姓廖为人憨厚老实家庭条件算一般,但有文化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中生。女方姓陈美丽大方心地善良,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当时是乡妇女耕山队的队花。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金童玉女‘’。第二年年底,陈姑娘从妇女耕山队回村,准备结婚了,临时决定和几个女伴一起跟随她未婚夫的亲戚到外乡做临工。偶遇一个痴情男子,那男子对她百般纠缠无果后故意虚张声势制造生米煮成熟饭的假象蒙人,流言蜚语比传到家乡。人言可畏,她未婚夫信以为真冷漠以对。‘’冷战‘’不久陈姑娘宣布悔婚,退回订婚礼金,并按习俗举办了红布挂红的退婚仪式。后来果真与那痴情男子结婚。令人意想不到的,四十年后已经年过花甲她在一次妇女耕山队同伴聚会时却道出实情,‘’冷战‘’期间她担心自己未婚夫先提出退婚,心疼之前他送过的礼金无法退回,她家境比较好,只好自己背‘’黑锅‘’,再后来,舆论压力之下名声狼藉,无奈嫁给现在的丈夫,其实,她心底最爱是原先订婚对象。女伴们听了沉思良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育习俗方面:</p><p class="ql-block">按通常习俗,新生儿礼仪主要有:洗三旦,婴儿出生第三天要给新生儿洗澡,俗称‘’洗三旦‘’,仪式结束新生儿父母要设宴请参加仪式活动的亲友,俗称‘’吃鸡酒‘’,亲友去时也要随‘’手巾帕‘’之礼,礼物包括粉干三斤,鸡蛋十个,糖一斤,鸡一只,酒一壶;开奶,即让新生儿母亲把奶水挤在汤匙里,用陈年香墨磨成墨汁,往奶水里滴上三滴后饲喂婴儿,意为长大后又文采,聪明能干;取名,在给男婴起名前,要先请算命先生‘’看命‘’,查看婴儿生辰八字是否缺什么,如缺水就要找五行中属水的字,通过补缺使八字中五行平衡,促其一生幸福安康,对女婴起名一般没什么讲究,只要顺口,好听点的名字即可,女婴如八字不佳,解为‘’克夫‘’、‘’破月‘’、‘’铁帚‘’等忌讳,则要请算命先生改动生辰八字;过满月,婴儿生下后一个月叫满月,其间择吉日娘家送老酒来,亲戚朋友都带来礼物庆贺,称为‘’弥月之敬‘’,剃满月头仪式庄严而隆重;过周岁,首胎男婴周岁庆祝最为隆重,厅堂要贴上全新对联,旧时有举行一字‘’抓周‘’活动,即取书、印、笔、墨、算盘、钱币等物品放在铺有红毯的大型竹老筐内,然后让婴儿坐其中央,促其择取,以卜将来命运。</p><p class="ql-block">封建习俗方面:</p><p class="ql-block">在旧时代,由于缺医少药,家长对新生儿的健康成长多希望于神 衹保佑,因此便产生了诸多禁忌和各种迷信活动。其做法显然不科学,但对小孩和家长在心里上无疑会起一定的释放或安慰作用。旧时婴幼儿因各种原因而夭折的为数不少,百姓皆归罪命理不好好或邪煞作祟,为此发明诸 多讓解之法。比如过关,化缘,拜契爸等。过关即请道士为小孩作法事,越过邪煞以免夭折的为过关。化缘,小孩体弱多病,家人到隔壁邻居化缘,即向别家索要一盅大米,然后集中起来煮成稀饭,俗称‘’乞丐饭‘’,意为集众家生气以驱小孩身上邪气。拜契爸,婴儿降生后,如身体虚弱,或命理太硬,或生辰八字中五行失衡,被认为很难养育成人,其讓解之法是拜契爸或拜契妈。受拜的契爸或契妈对象很多,诸如太阳星君,福德正神,古树和年长的孤寡老人等。</p><p class="ql-block">岭尾宫契爸传奇故事:象山村有两个都份,靠近清溪村的乐家片属于廿四斗,其它的属于廿六都。两个都份交接的地方叫岭尾,此处建有一座宫庙就叫岭尾宫,宫庙旁边有一座低矮破旧的房子,里面住着一个外地人,人们管他叫岭尾宫契爸。上世纪六十年代他流浪到此乞讨,当年大约五十出头的样子。那时村人穷对于老弱病残的乞丐尚能给予施舍,对于身材高大身体健康的他一般人都不予以理会,且讨厌他。他脾气暴大骂村人惨无人道,赌气似的找个破房子住下,依旧过着气讨的生活。村里有个古怪人,病急乱投医就让自己那个体弱多病又命理硬的孩童拜他为契爸,他却爽快答应了。后来拜了契爸的孩童身体渐强茁壮成长而且变得特别聪明伶俐。那人感激不尽,逢人尽说契爸的好话,把拜契爸的妙处传得神乎其神。不久,四邻八乡的来拜契爸人蜂拥而至。契爸也是有求必应,来者不拒。契子们的家里人三天两头就有人送米送菜,送鸡蛋送猪肉的,再也不用去乞讨要饭了,但契爸还是隔一年半载到各家走走看看。每逢年节,契子或家人纷纷带上米粿、猪肉、鸡蛋等礼品走亲戚一样来到契爸家拜年拜节。后来契爸也自己种菜养猪过上自食其力的生活。为了报答众人对他的厚爱,契爸开了一家免费供应茶水的‘’茶馆‘’,路过的或在附近劳作的人们纷纷前来喝茶,或者是休息聊天。这里冬天有热茶夏天有凉茶,寒来暑往,从未间断。再后来契爸在村里落了户口,属五保户。1998年底,八十几岁身体硬朗的契爸突然无疾而终。众契子对待自己亲人一样为他办理了后事,把他葬在一处风水宝地里,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刻着:故谊父黄水俤之墓,1998年众谊子拜立。</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很多礼仪和风俗大都改进更新了。一些落后的习俗例如红布挂红已经消失二三十年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如拜契爸已经慢慢改变了。社会风俗民情早已焕然一新。</p> <p class="ql-block"> 文脉绵长</p><p class="ql-block">象山人注重教育事业,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清朝政府不办县以下地方教育,全由地方人士自己设蒙馆(私塾),陈氏共有18人中过秀才,例贡附贡大有人在,有过‘’九世不曾浸过种,家中有子尽读书‘’的辉煌。1929年国民政府在西吉创办清华中心小学。1939年本县在本保设有尤溪县第四区象山专设战时民众学校,地址在池坛众所,其经费由县政府统筹统发,第二年改校名为尤溪县清华乡象山国民学校。解放后在廖氏祠堂办小学校,1970年在祠堂东侧再建三单元两层楼的校舍。随着人口的发展,这些简陋的校舍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1985年村两委决定,在欧厝后门头新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学校,建有3层12个教室和教师宿舍楼食堂等。2017年,学校进行拆旧建新,面貌焕然一新。</p><p class="ql-block">解放前人物。例贡有:廖宪章(清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廖书声、陈文广、陈文清、陈文渊(清光绪年间),拔贡:廖仁声(清宣统年间),附贡:陈文若,乡长:陈春辉,保长廖啓尧等。解放后人物。第一任农会主席:廖振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有烈士廖啟逮,有退伍老兵林廷杨、阮绍栋,1955年退伍回象山;1965年参加援越抗美战争的有廖振源,1971年转业厦门工作。先进人物:尤溪电视台推出《天南地北尤溪人》入选人员:陈君聪,《光明日报》社副社长、《深圳特区报》社长总编辑、深圳广电集团党组书记、总裁、深圳市政协常委,国务院特殊金贴获得者,在宣传新闻战线奋斗四十余载,旗帜鲜明,实干创新,兢兢业业,步步高升,关注公益事业,多次为家乡建设作贡献。廖翌芳,上海御富私募基金总经理,勇于创新,下海经商,精于管理,基金达20亿元人民币,热心慈善事业回报社会。陈仁物,福建武警总队医院主任医师。象山村在外工作干部和职工简介:厅级干部有深圳广电集团总裁陈君聪;处级干部有:三明市经委副主任廖景安,厦门法制局办公室主任廖振源,省人大侨台委秘书处廖翌湘;高级工程师有:福州闽江局廖燕年,上海大众轿车三厂陈其发;高级兽医师有:尤溪县蓄牧水产局廖振续;副教授有厦门理工学院欧啟通;军队团级干部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防13师欧啟统;主任医师有福建省武警总医院主任医师陈仁物;农民企业家三明市政协委员欧啟积;科级干部有十二人;中小学高级教师有25人。象山村人才榜:博士有美国加州大学博士 廖翌聪、李一鸣(夫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谭力(廖翌棋妻),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廖翌钰;硕士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廖翌棋,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廖小青,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廖翌昇,厦门大学研究生廖翌滏和陈源恩,武汉大学学硕谢晓莉(廖翌钰妻),上海大学硕士周小兰,西安大学研究生乐文健,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乐丽霞以及廖燕柱儿子等。985大学毕业生有廖东磊(清华大学)、廖燕源(中国人民大学)、廖翌强(厦门大学)、廖贻柱(厦门大学)、陈和恩(浙江大学)、陈泽恩(陈君聪之子)曾留学美国(具体学历不详)现在香港德意志银行工作等等。另外个体手工业蓬勃发展,全村范围内(含外村人员在本村办厂的)投资几百万的茶叶加工厂有三十多家,年利润10万元以上的有18家。</p><p class="ql-block">‘’淳朴传家‘’话古今。据廖氏族谱记载:前官路边的‘’三堂五栋‘’厝雲林堂由楼尾厝正晏公三子大锐公于壬戌七年(1802年)所建 ,并筑书室(书屋)于左畔。公幼多疾辍业儒习歧黄兼择书,一生喜义举手泽历历可数,嘉庆丙辰元年(1796年)例授太学生。县令項讳国南赐匾额曰‘’淳朴传家‘’。民国三年(1914年)德化土匪首百叶阿卓率寇侵地厝屋被回禄之灾火。众裔孙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依旧重修。公元2010年振典等众裔孙重修,换梁,琉璃瓦盖顶,修补围墙门口埕。飞鹇公大锐公长子,嘉庆十六年(1811年)例授太学生取名宪章,道光十一年(1831年)再逢例授贡生,县令萧赐进士名斯为牌额曰‘’作述重光‘’。成熙公(飞鹇公曾孙)宣统元年(1909年)中拔贡元咨部诠选进京考议升禄位奈因不幸适丁父服阕后科举复停。后选任廿四、廿六两都团总之职以操地方之权外御匪氛内安地方起见。此外,据不完全统计,雲霖堂自开基以来到民国之前有太学生十数人。</p><p class="ql-block">淳朴传家久,书香继世长。雲霖堂开基至今已两百多年共繁衍十一代,众裔孙世代依靠勤俭持家和勤耕苦读,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廖振源一家子。廖振源,1935年出生,厦门大学毕业后入职广州军区任部队参谋,1965年参加过援越抗美战争,1971年转业厦门市工作,处级干部;其儿子廖宁,1962年出生,福州大学毕业,厦门市设计院设计师;其女廖小青,1964年出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其孙廖东磊,1993年出生,清华大学毕业生。廖翌聪,1982年出生,美国加州大学博士毕业,现供职美国英特尔公司。廖翌升,1981年出生,上海理工大学(工程硕士),上海市政府干部。廖翌棋,1982年出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现为北京城建设计院工程师。廖翌滏,1986年出生,厦门大学研究生。廖翌强,1987年出生,厦门大学毕业生。廖翌岸,1985年生,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公务员,科级干部。廖翌钰,1993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选调生公务员,科级干部。廖燕柱儿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读研究生。等等。前官路边厝(雲霖堂)这座老宅涌现出了众多的优秀人才,他们在不同领域展示才华、砥砺前行,既心系故乡,又追寻远方,将象山人勤劳勇敢全、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象山之钟灵毓秀,由此可见一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