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朝天门(1)

宜昌石头

▲封面<br> 听闻笔者有渝客行的计划,<div> 很多朋友都谈起对那座山城的印象,</div><div> 几乎每个人都提到过朝天门。</div> ▲朝天门广场<br> 直到站在朝天门广场上,入秋的阳光依然晒得人浑身冒汗,<div> 眯着眼睛去看碧绿的嘉陵江水与褐黄色的长江水激流撞击,</div><div> 漩涡滚滚,清浊分明,形成“夹马水”景观,其势如野马分鬃时,</div><div> 才意识到朋友们对我说的朝天门,应该从2012年分为前后两面:</div><div> 前面属于历史,</div><div> 后面属于现实,</div><div> 也许还有未来。</div> ▲位于最前面的沙嘴<br> 朝天门位于重庆半岛的东南尖端,<div> 位于最前面的沙嘴是市区最低海拔处。</div> ▲1886年《重庆府治全图》(局部)<br> 重庆水上门户朝天门,襟带两江,壁垒三面,气势雄壮。<div> 远古时期,沿江石壁上,藤萝垂青,黄角树穿岩抱石,绿茵融融;</div><div> 崖边古亭,飞阁临江;近代开凿两排石阶,比肩而降,至抵下水。</div><div> 据说无论江水怎样枯竭,石级而下,无有穷尽。</div> ▲嘉陵江重庆城区段<br> 那条长江的九大主要支流之一,<div> 穿过陕、甘、川、渝4省市,</div><div> 全长1345公里的嘉陵江在此与长江汇合,</div><div> 声势益发浩荡,穿三峡,通江汉,一泻千里,</div><div> 顺水而下2399公里到上海注入东海。</div> ▲朝天门码头林立<br> 重庆到宜昌就有了长江上游的“黄金水段”。<div> 在朝天门就有了码头,</div><div> 每天就有无数人在这里迎来送往,</div><div> 就每天有无数的货物在这里吞吐,</div><div> 就每天有无数的故事在这里发生。</div> ▲零公里”标志点<br> 这里也是重庆公路的“零公里”标志点,<div> 就和天安门广场中轴线的中间位置是中国“零公里”标志一样,</div><div> “零公里”是一个国家或城市干线公路的起点象征。</div> ▲巴国疆界<br> 有资料说,<div> 朝天门是公元前314年,秦将张仪灭亡巴国后修筑巴郡城池时所建。</div><div> 不过有记载的是,</div><div> 明初戴鼎扩建重庆旧城,按九宫八卦之数造城门17座,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城门即朝天门。</div> ▲川江上的柏木船<br> 值得一提的是,最开始朝天门叫南门,<div> 那个朝代,从首都南京到重庆,只有乘船方便快捷,</div><div> 即便如此,就是在宜昌逆水乘船上行,也约需一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到达重庆。</div> ▲迎官接圣<br> 古时朝天门主要的作用,<div> 还是如《重庆歌》里所说:“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之处,</div><div> 即上级有重要官员来重庆,或者皇帝有圣旨、诏谕到重庆,</div><div> 就都在朝天门码头靠岸,地方官员也到朝天门码头迎接,</div><div> 这也是朝天门得名之由。</div> ▲清代地图上的朝天门<br> 据说,早先朝天门码头是衙门专用码头,也就是官码头,<div> 不准一般民船停靠的,为的是防止闲杂人员等影响治安,</div><div> 后来,虽然取消了这个禁令,但民船也只能停靠旁边小码头,</div><div> 重庆最大、最好的码头,仍然是留给官船用的。</div> ▲“古渝雄关”<br> 据清代有关图经记载,<div> 朝天门建在江崖高处,门外是下到码头的长坡,远看十分雄伟,</div><div> 城门为双层结构,正门之外还有瓮城,</div><div> 瓮城门向北,入瓮城右拐,才是朝天门正门,正门朝东,与外城门呈直角。</div><div> 在朝天门外的瓮城门额上,刻有“朝天门”三个大字,正门额上则刻“古渝雄关”四个大字。</div> ▲1910年的朝天门码头<br> 随着城市的发展,重庆城的范围不断扩大,<div> 由于重庆山高坡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div><div> 当时交通以水路为主,逐渐形成了一个以朝天门为中心、也为起点的城市。</div><div> 朝天门成为了城市的主要门户和交通枢纽。</div> ▲见证重庆开埠的《烟台条约续增专条》复制件<br> 清光绪二年(1876年)《烟台条约》签订后,<div> 没有得到满足的英国,</div><div>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逼迫清朝在伦敦又签订了《烟台条约续增专条》,</div><div> 英文本称《重庆协定》,</div><div> 重庆开为商埠。</div> ▲张柏林1909年4月拍摄的 重庆,对面的海关站<br> 于是就有了光绪十七年(1891年)3月1日,<div> 重庆海关在朝天门糖帮公所建立(后迁太平门顺城街)。</div> ▲利川号首航重庆<br> 到了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div> 第一艘挂着英国米字旗蒸汽轮船——利川号,</div><div> 穿破江面的雾气开进重庆,</div><div> 上万重庆人集聚在码头,目光聚焦在这艘造型奇特的轮船上,</div><div> 近代历史上重庆和世界真正意义的第一次全面碰撞由此开始。</div> ▲立德夫妇<br> 这次成功远航重庆,可以说是英国商人立德人生的分界线。<div> 之前,他顶多算是一个有冒险精神的成功商人;</div><div> 之后,他成了全球知名的冒险家,</div><div> 英国《大不列颠名人录》把他称呼为“开发中国西部的第一人”,</div><div> 《重庆历史名人录》把他列为在渝留下业绩的12位外国友人第一位。</div> ▲立德洋行旧址<br> 其实早在光绪十六年(1890年)<div> 立德就在重庆下陕西街开办起了“立德洋行”。</div><div> 这家洋行是重庆历史上第一家外商洋行,</div><div> 同时,立德还通过“挂旗船”的方式,租用川江民船,进行贸易活动。</div> ▲1920年的南岸区龙门浩<br> 立德洋行成立的第二年,<div> 那个英国商人将南岸区龙门浩地区数十里的沿江地带“永租”,</div><div> 并在那里建工厂、修码头,龙门浩水码头随之更加兴旺。</div> ▲1910年的朝天门<br> 重庆的开埠是在外国列强的强迫之下完成的,<div> 但是开埠给重庆带来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却也是实实在在的。</div><div>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div><div> 长江水运逐渐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div> ▲1910年的朝天门<br> 而朝天门作为重庆的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逐渐成为了一个商业和贸易中心。<div> 许多商家聚集在这里进行货物交易和物流运输,</div><div> 使得朝天门逐渐发展成为了一个繁华的商业区。</div> ▲绘画 朝天门<br> “异县相逢晚,<div> 中年作别难。</div><div> 暮秋风雨客衣寒。</div><div> 又向朝天门外、话悲欢。</div><div> 瘦马行霜栈,</div><div> 轻舟下雪滩。</div><div> 乌奴山下一林丹。 </div><div> 为说三年常寄、梦魂间。”</div> ▲20世纪初的朝天门<br> 那个在宋代大诗人陆游笔下的朝天门码头<div> 到了清末民初早就变成江面樯帆林立,舟楫穿梭,江边码头密布,人行如蚁。</div><div> 朝天门外沿两边江岸有不少街巷,</div><div> 虽以棚户、吊脚楼居多,</div><div> 可也热闹成市,商业繁盛,门内则街巷棋布,交通四达。</div> ▲重庆开埠时的朝天门<br> 随着重庆辟为商埠,朝天门始设海关,<div> 英、法、日、美、德等国陆续来渝设立领事馆,</div><div> 通商、传教、游历者日渐增多,</div><div> 朝天门变成了重庆的门户。</div> ▲晚清时期的朝天门<br> 有洋人曾拍下了多幅朝天门的照片,<div> 其中几幅是从长江南岸拍摄的,</div><div> 让我们得以见到世纪之交的朝天门。</div><div> 原来,朝天门不是建在山上,而是建在临江的半坡,</div><div> 城门和城墙均用大条石砌成,固若金汤。</div> ▲1911年,英国人拍摄的朝天门城墙<br> 也就是从重庆开埠,朝天门则成为长江上游第一大码头。<div> 湖广的洋杂货,云贵的土特产,江南的丝绸,四川的柑橘,</div><div> 源源不断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交流出去;</div><div> 各地的口音,各色的脸庞,交换今日的家什,畅谈明日的生意。</div> ▲1927年3月的朝天门城洞<br> 两江汇合,<div> 因嘉陵江水清,长江水浊,</div><div> 被当地人戏称为“鸳鸯火锅”的朝天门就有了四方来客,八面来风;</div><div> 码头使得这座城市一跃而起,如日中天,成为闻名遐迩的物资集散地,</div><div> 完成了它从深垒高墙的军事重镇,向转口贸易的商业城市渐进的过程。</div> ▲未拆除前的重庆城墙<br> 于是就到了民国十年(1921年),<div> 重庆设埠督办处,任命杨森为督办,筹办市政。</div><div> 1927年2月,为了扩大城市规模,解决街道狭窄和交通拥挤问题,包括城墙、门楼和房屋在内的旧建筑,被成批拆除。</div> ▲民国初年地图上还有城墙<br> 原有城市格局变化加速,而朝天门因其交通上的重要性,首当其冲,<div> 重庆商埠督办公署决定拆除朝天门城门和左右城墙各一段,</div><div> 以整修扩建朝天门码头(今四码头)和嘉陵码头(今三码头);</div> ▲潘文华<br> 民国十八年(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编制为国民政府二级乙等省辖市,<div> 首任市长潘文华。</div> ▲1920年的渝中半岛<br> 民国十九年(1930年)2月,<div> 二十一军军部明令召集审定市县权限委员会全权办理划界事宜,</div><div> 并由重庆市政府与江北、巴县政府组织市区测量委员会。</div><div>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2月10日,四川新省府在重庆成立。</div><div> 6月18日,四川省政府由重庆迁往成都。</div> ▲1930年重庆地图<br>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div> 重庆市将原有的6个区改设为12个区,</div><div> 巴县龙隐乡(小龙坎、沙坪坝、磁器口一带)划入重庆市。</div><div> 5月5日,迁都至重庆的国民政府颁令,将重庆升格为甲等中央院辖市(即直辖市)。</div> ▲重庆民国政府<br>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6日,<div> 国民政府发布命令明定重庆为中华民国陪都。</div>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辕<br> 如果把重庆的第一次大发展说成是开埠,<div> 第二次大发展就是从成为陪都开始的。</div> ▲淞沪会战<br>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div> 日军大肆侵略,国军步步后撤,上海、南京相继失守,</div><div> 11月17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率领大小官员撤离南京,</div><div> 并于3日后,即11月20日,在武汉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div><div> 宣布国府于12月1日开始在重庆办公。</div> ▲日军占领武汉<br> 尤其是武汉被占领之后,重庆就成了抗战时期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彼时的重庆,实际担负起的是中国战时首都的责任。 ▲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1938—1946年<br> 在中央通讯社公布的《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中承认,<div> 重庆名义上成为中国战时首都:<br></div> ▲陪都期间民国外交部<br> “国民政府兹为适应战况,统筹全局,<div> 长期抗战起见,本日移驻重庆。</div> ▲国民政府立法院、司法院1937—1946年重庆旧址<br> 此后将以最广大之规模,从事更持久之战斗,<div> 以中华人民之众,土地之广,人人本必死之决心,</div><div> 以其热血与土地,凝结为一,任何暴力不能使之分离,</div><div> 外得国际之同情,内有民众之团结,</div><div> 继续抗战,必能达到维护国家民族生存独立之目的。</div><div> 特此宣告,惟共勉之。”</div> ▲1940年3月31日,重庆,宋氏三姐妹再次聚首<br> 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div> 使重庆在人口、交通、工业、农业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div><div> 在抗战爆发前,重庆的人口不到40万,</div><div> 但到了1938年,人口已经增加到53万人,</div><div> 到了1944年,重庆的人口更是突破了百万大关。</div> ▲宜昌大撤退雕塑<br> 更为重要的是,<div> 在武汉沦陷后,大量的工业企业,陆续经过宜昌转移进了重庆,</div><div> 使得那座城市一下子新增了400多家大中型企业,职工总数也接近10万人。</div><div> 重庆也发展成了一座重工业城市。</div> ▲朝天门梯坎上人流不断<br> 与此同时,<div> 随着国民政府迁渝,重庆成了内迁学校的集中地,</div><div> 一大批著名的教育家、学者来渝执教,众多文化艺术界名流也来渝工作定居,</div><div> 使陪都文化兴盛一时,重庆成为了当时全国的文化教育中心。</div> ▲当时新建的住房<br> 为了容纳蜂拥而至的巨大人流,重庆建造了很多的简易住房,<div> 据透露,当时有三分之一的居民都拥挤在其中。</div><div> 人口的增加,带来的就是物价快速攀升,据统计,</div><div> 1945年重庆的主要商品价格比1937年初上涨了1500倍以上</div> ▲日机狂轰滥炸<br> 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期间,<div> 侵华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进行的长达6年又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div><div> 炸造成重庆3万多人直接伤亡、6600多人间接伤亡,财务损失约100亿元法币(当时中国的法定货币),</div><div> 平民居住区、学校、医院、外国使领馆等均遭到轰炸。</div> ▲重庆大轰炸惨案<br> 1941年6月5日,从傍晚起至午夜连续对重庆实施多小时轰炸。<div> 重庆市内十八梯的一个防空洞部分通风口被炸塌引致洞内通风不足,</div><div> 洞内市民因呼吸困难挤往洞口,造成互相践踏,以及大量难民窒息,数以千人死亡。</div> ▲愈炸愈强<br> 尽管战时重庆的生活充满困苦,但军民却克服了重重困难,<div> 国民政府在战后对重庆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div><div> “重庆襟带双江,控驭南北,占战略之形胜,故能安度危艰,获致使胜利。</div><div> 其对国家贡献之伟大,自将永光史册,弈叶不磨灭!”</div> ▲封面<br> 《高高的朝天门》第一部分结束,<div> 谢谢各位的点赞和留言。(202401)</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