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谱里的故事/吴猛治水

秋雨梧桐

<p class="ql-block">  余江区平定乡政府所在地——下坪村西约1.5公里的白塔河上,有一座耙石坝,因座落在耙石村而得名。然而,耙石村名却源于耙石坝下的河床石,因天长日久被水流冲刷出的痕迹,宛如耙齿耙出的一般而得名。 </p><p class="ql-block"> 相传在很久以前,耙石坝下的白塔河床中,有一段天然石坝崛生于水中,阻塞河道,舟船难行,汛期时甚至造成上游洪水泛滥。同治版《安仁县志》卷三十六“轶事”记载:耙石崛生水中,泝龙虎山水。俗传仙人以耙耙之,方可通舟。石上有痕如耙齿及牛蹄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耙石坝风光) </span></p><p class="ql-block"> 仙人耙石,只是一个美丽神话。但神话却有历史的影子,历史上应该有一位贤人,带领我们的祖先,凿石浚河,疏通河道,平息水患。</p><p class="ql-block"> 这一位贤人,会是谁呢?某一日,笔者无意中刷到了吴氏宗人上传于网络的《余江吴氏宗谱纪年》后,恍然顿悟!这位贤人,或许就是吴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枯水期耙石坝下河床底的耙齿痕于牛蹄迹) </span></p><p class="ql-block"> 吴猛于许逊互为师徒,是三国至东晋时期豫章郡(今江西)的治水英雄。耙石村原名石痕,耙石村周边数里的许多村庄,都姓吴,皆源出于长沙王吴芮后裔的吴猛(50世)支系。</p><p class="ql-block"> 据《吴氏宗谱》记载:余江吴氏的始祖63世伯范公,迁徙至余江境内的落脚点是吴岭。秦朝末年,吴芮以英布为将,屯兵吴岭,与干越车王对阵作战,首战告捷,干越残余遁逃至白塔河上游的福建境内。吴岭因此得名。吴氏后人将余江境内的第一个迁徙地选在吴岭,绝不是信马由缰,他们是循着祖先的遗迹而至。</p><p class="ql-block"> 吴氏在吴岭繁衍至第三代时,开枝散叶,将他们的第二个定居地选在了石痕(今耙石)。是因为这里是吴猛治水的地方。吴猛,字世云,和许逊互为师徒,是许逊治水的左膀右臂。据史料记载,许逊治水曾经到过余干,余干境内的主要河流余水,就是今天的信江。而白塔河是信江的一级支流,东晋时期的许逊,应该是治理信江的总工程师。作为许逊亦师亦徒的吴猛,具体负责的项目很可能就是耙石村前白塔河中的凿石工程。</p><p class="ql-block"> 因为吴猛有羽扇渡江的本领,耙石工程,需要截断河水,恰巧,这个吴猛得心应手。这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让我为大家讲讲吴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西安县城遗址——西安里)</span></p><p class="ql-block"> 吴猛是二十四孝中“恣蚊饱血”的主人公,吴猛的家族,本是中原的豪门(祖居河南濮阳),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乱,举族南迁,到达南方偏远之地的豫章分宁(今江西修水)。想在战乱中穿越大半个中国,能够活着,就属幸运,所以,吴猛的家人,到达江西时就一贫如洗。吴猛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p><p class="ql-block"> 无情的战火,夺走了家族的财富,却夺不走刻在家族血脉里的孝义和教养。江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潮湿闷热,晚上的蚊虫特别多。吴猛的父母买不起蚊帐,每到晚上,入睡之前,蚊虫飞舞,吴猛的父母,不停地驱赶蚊子,难以入眠。当时的吴猛,只有八岁,他在想,父母白天干活,这劳累了一天,晚上睡不好,第二天哪有精神干活?于是趁父母昏昏欲睡的时候,脱光了上身的衣服,赤身地躲在父母中间。八岁的小鲜肉,自然是深受蚊虫喜爱,吴猛任由蚊虫叮咬,不去拍打,也不驱赶,他在想,只有把蚊虫喂饱,才不会去叮咬其他家人。</p><p class="ql-block"> 吴猛个性至孝,名传四方,长大后,被官府举孝廉为西安知县(今江西武宁,修水)。四十岁时,因看不惯东吴政权的峻法苛政,辞去县令,跟随丁义学习医术,道法,和修仙之方。而后又跟南海太守鲍靓,学习秘法,诣在济世救人,解民危难。黄龙(230)年间,得到白云符,遂以道术大行于吴晋之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许逊擒龙图)</span></p><p class="ql-block"> 相传吴猛修道的某一天,突然有人前来报丧,原来丧主是吴猛曾经的同僚好友,现任西安县令干庆。吴猛赶去吊唁时,干庆已经死了三天,躺在门板上尚未入殓。吴猛上前一搭脉搏,还有一丝微弱的感应,于是便从药箱里拿出一颗药丸来,给他喂下。又给了一些于他的家人,嘱咐其家人按时喂药,三天之后,干庆果然起死回生,继续做他的西安县令。</p><p class="ql-block"> 吴猛返程时,正遇江水猛涨,舟船难渡。吴猛掏出羽扇朝江中一划,原本汹涌的江水犹如抽刀断水一般,从中间分割开来,吴猛师徒踩着江底的泥沙,从分割开的路径走过江去,看得路人目瞪口呆!</p><p class="ql-block"> 晋武帝时,以所得秘法尽传许逊。后来,又转拜许逊为师。当世有许多关于世云的传奇故事,有著作《搜神记》流传至今。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374),羽化于“紫云府”,时年186岁。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追封为“神烈真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昌万寿宫铁柱锁龙井) </span></p><p class="ql-block"> 再说许逊,许逊字敬元,和吴猛身世相近,皆出身于迁徙至豫章的豪门遗族。东汉末年,其父许萧从中原避乱来南昌。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年)许逊生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今麻丘乡) 。相传他天资聪颖,五岁入学,十岁知经书大意。十六岁时,习得打猎本领,却一心向善。一次和乡邻一起狩猎,射中了一头母鹿。母鹿腹中的鹿胎坠地,只见母鹿不顾箭伤,折返回头忍住伤痛舐吻流产的胎儿,不久死去。许逊见状,怆然感悟,从此折断弓矢,发奋耕读。二十九岁出外云游,拜吴猛为师,得其秘诀。后又与当时的大文人郭璞结交,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四十二岁的许逊被官府举为蜀郡旌阳县令(今四川德阳),人称许旌阳。他居官清廉,政声极佳,深受百姓爱戴。任期届满,朝廷几度欲以升迁,皆被当地百姓上万名表慰留。晋武帝死后,政局不稳,惠帝昏愚,贾后独擅朝政,引起八王之乱。任旌阳县令十年之久的许逊,毅然弃官东归。东晋朝廷为了表彰他的功德,将旌阳县改名为德阳县。就是今天的德阳市。</p><p class="ql-block"> 许逊归乡之后,见家乡人民饱受洪水之患,又和师父吴猛一起前往丹阳,向谌母学习道法,并游历江南数郡。谌母授于许逊治服蛟龙的秘决和法器。许逊带领众弟子历时二十余载,足迹遍及九江、都昌、进贤、丰城、余干、高安、武汉、长沙等十几个县市。历尽千辛万苦,斩尽蛟龙,平息水患。晋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农历八月初一,许逊功德成神拔宅飞升,“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就出自于此。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追封为“神功妙济真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昌滕王阁)</span></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的许逊,之所以能够超越师父吴猛,主导治水工程。依我看,并不是他的道行高深,有谌母授于他的擒龙法器。而在于他的阅历,许逊曾任旌阳县令,从他的家乡南昌去往旌阳就任,一路上要穿越多湖多泽的江汉,这一带有大禹治水的遗迹所存。许逊就任的旌阳县处成都平原,属李冰治水的都江堰灌区。许逊为官十年,往返赣蜀;又和师傅吴猛考察了江南数郡,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理验。</p><p class="ql-block"> 吴猛和许逊,是三国(东吴)至东晋时期著名的医学家,道学家,政治家和水利学家。他们一生治病救人,心怀天下,以拯救苍生为已任,走遍了江西的山山水水,带领江西百姓,疏通河道,平定水患,给江西的千秋万世,立下不朽的功勋。</p><p class="ql-block"> 至今,江西百姓,仍在传颂他们斩妖除魔,勇擒蛟龙,平息水患,将孽龙精镇锁在南昌万寿宫铁柱井的故事。许逊吴猛德之于鄱赣,犹如李冰惠之于川蜀,夏禹泽之于九州。没有他们当初的治理,就没有后世的渔米之乡,天府之国,锦绣中华!</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5日写于云南西双版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南昌滕王阁下的夕阳)</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