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纶岁月——山西锦纶厂的辉煌与落幕

艳平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锦纶岁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山西锦纶厂的辉煌与落幕</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苗利华</span></p> <p class="ql-block">  说到国企的前世今生,不由得又感慨又悲凉。想当年,经纬、晋华、锦纶、液压支撑着榆次经济。正是有了他们,“轻纺城”名声才远扬在外。纺机、纺织、化纤、印染可谓一条龙配套,但就是没有形成产业支柱。如今,除了经纬股份艰难运作,其他兼并的兼并,破产的破产。经纬、晋华还留有遗址可追忆,锦纶厂区已夷为平地,横穿为马路。厂子虽然没了,但企业曾经的辉煌职工不会忘却。每每提及自己的企业,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锦纶厂虽说比起经纬、晋华、液压较年轻,但从1970年6月立项至2010年1月4日发布公告正式破产,毛算也近40年了。40年是历史长河中短暂一瞬,但在人生的长河里,是一半的光阴。山锦职工当年入厂都是17、18岁的姑娘小伙,山锦人把人生最宝贵的年华都奉献于这片热土。他们洒汗水,献智慧,建企业,使锦纶厂一步步发展壮大,显示出勃勃生机和辉煌!同时在运营中由于时代局限,也经历过重大技改、对外投资、管理工作等方面的挫折和失误。由于政策的、市场的、自身的众多原委,体制机制的弊端和沉重的历史包袱,企业失去了市场竞争活力,也失去了壮大规模、寻找产业突破、及早转换机制等最佳时机,承担了改革成本,最终退出了市场。从国家和民族而言,淘汰落后企业是历史的进步;对为之奋斗的企业职工来说,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人生代价,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当然,破产工作中党和国家为职工安置做了大量人性化的安排,承担较多的安置成本,体现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历史责任和对职工的关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下面我概要介绍一下锦纶厂的辉煌与落幕,主要分三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一、锦纶厂立项、土建、安装试车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二、企业正式投产,蓬勃发展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三、经营举步维艰,被迫关停破产时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p class="ql-block"><b>一、立项建厂试车</b></p><p class="ql-block"> 1970年6月16日,省革委以晋字480号文正式下达关于新建山西锦纶厂的批复,开始筹建山西锦纶厂。随后从晋华、卫东、太原毛纺厂、山纺借调技术骨干成立筹备小组。当时先后在清徐、晋源、郭家堡等地选址,最后于1971年4月28日省委正式批复,确定锦纶厂址在榆次东北处这个位置。</p><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成立厂筹备处,在晋华招待所办公,组建了建厂领导组。由智风(晋华老厂长)、军代表吕正心、靳广杰、张宪文、赵文科等人组成。1971年3月,筹备组在新建街(原棉检站址)正式运行。</p><p class="ql-block"> 1971年8月6日,以省建三公司为主的土建施工队开进选址现场破土动工。随后其他建筑安装队、电业局工程队等陆续入址动工。为加强建厂力量,晋中革委成立了以连荣德任总指挥的建厂指挥部(可见重视度)。下设六个组,全面充实了建筑施工队伍。</p><p class="ql-block"> 当时建厂执行的是“三边”方针,即边建设、边施工、边投产。人员来自各纺织厂抽调骨干,接收一批退伍军人,招一批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来山西插队的知青和一批城市待业青年,组成浩大建厂队伍。</p><p class="ql-block"> 当时猫儿岭上一片荒野,沟壑不平。墓地上盖起了简陋工棚。建设者们克服条件艰苦、工具简单、材料供应不足等诸多困难,自力更生,勤俭建厂,先生产后生活,齐心协力组织了多次土建安装大会战,硬是平地起高楼,人拉肩扛把一台台千斤重的设备安装就位。土建安装的同时,将招来的各工种新工分别赴北京、天津、上海及本省相关纺织企业培训,赴清江合纤厂学习一次试车的成功经验,成为厂里第一代技术和操作骨干,为试车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年轻人培训回厂后,组织多个突击队投入到基建安装大军中。垒围墙、挖地基、铺铁路、扛设备、挖防空洞……,建设大军在干中学,学中干,群策群力攻难关,安装成熟一批调试一批。 </p><p class="ql-block"> 1974年11月1日指挥部决定投料试车。缕缕银丝下线,产品源源不断入库。试车一次成功!全厂欢欣鼓舞。1976年10月15日,企业转入全线正式生产。职工一开始三班倒,后改为四班三运转。生产逐步走上正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正式投产,蓬勃发展期</b></p><p class="ql-block"><b> </b> 1979年4月27日省轻工局主持召开山西锦纶厂基建竣工验收移交生产大会,宣告锦纶厂试生产结束,批准从1979年5月1日正式投产。标志着企业正式走上生产经营之路,正式进入国内中型化纤企业行业(后来为大型二类国企)。当时上级定的设计规模是:生产能力5000吨/年,其中长丝3000吨,短纤维为2000吨(后来上级取消了短纤维生产计划)。弹力丝200吨/年,帘子布800吨/年,总投资预算大数3157万,定员2591人。锦纶厂经过多年努力,技术攻关,所有当初规模设计不仅达到而且超过,长丝原定3000吨,截止1997年已达5000吨,还增加了高速纺2000吨、浸胶布6000吨、短纤维1000吨的生产能力,累计开发新品种二十多个。锦纶丝各类品种广泛用于:织袜、织布、丝绸、缝纫线、织带、渔网、过滤布、弹力袜、尼龙搭扣、传输带、车轮胎、造纸毛布、军工……八十至九十年代成为国内中型化纤企业中推销力度大、占用市场广、产品知名度高的企业,牡丹、玉兰牌锦纶丝享誉全国,主要经济指标数据逐年增长。1987年—1989年,上缴税金和实现利润达到高峰。1989年上缴税金703万,利润855万。企业员工由建厂初期的1000余人增至后来的3500人,企业产值由刚投产的2400万元增至97年的产值过亿。产量也由试车时的1000余吨增至97年的4800余吨。</p><p class="ql-block"> 生产经营蓬勃发展的同时,党建企业文化建设也如火如荼。创先争优,文明职工评选,操作技能比武,体育运动会,职工文艺汇演……锦纶文艺中心落成时邀请东方歌舞团来演出,在榆次引起轰动。当年闹红火,四大厂的引领人们记忆犹新。山锦正月十五灯展、焰火晚会成为周边市民打卡地,职工分批青岛疗养,锦纶报、山锦电视台起到了增强职工凝聚力、向心力作用……这些都加强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企业荣誉也接踵而来,省优秀企业、劳动竞赛特等功、纺织部双文明企业等等。</p><p class="ql-block"> 进入90年代中期,国家把加快国企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省政府把锦纶厂列为60户现代企业改革试点单位。1997年11月18日,省批准锦纶厂整体改制为山西锦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2月中旬,公司民主推荐公开竞选董事长、经理层。1997年12月29日,公司隆重举行揭牌仪式,公司整体改制方案逐步展开:减人增效、精简机构、竞聘上岗、富余职工分流安置、成立再就业中心、创新营销体制、实施债转股……努力在改革改制中寻求企业生存发展出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企业经营严重困难,被迫关停破产。</b> </p><p class="ql-block"> 面对市场大潮冲击,国企原有的优势逐渐丧失。共有的弊端如:设备老化、包袱重、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债务负担重等等,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所以锦纶厂从1993年开始就出现了连年亏损。到1997年,虽产值创亿元,产量达新高。但利润却亏2112万元。到2002年,企业已欠各方货款达2000多万元。拖欠工资、税金、利息、煤、电等材料款已超2000万元。特别是2002年,国家对俄罗斯等七国进口己内酰胺(原料)开展反倾销调查,致使三个月锦纶原料价格从8000/吨上涨到1.3万元/吨。这种政策性因素造成是锦纶历史上上涨速度最快、涨幅最高的一次。虽然对国内三家中石化己内酰胺厂有短暂好处,但对锦纶协会近100余户企业及下游近千户小企业涉及的三十多万员工来讲,是毁灭性的打击。对整个行业构成致命威胁。锦纶厂陷入了生产越多亏损越大的恶境。</p><p class="ql-block"> 由此,被迫打报告给省、市各级,经上级批准实施政策性停产。2002年11月23日随着最后一道工序电闸拉下,企业全部停止运行。职工含泪、伤感、忧虑离开。刚开始叫“休克疗法”,暂停三个月,职工享国家下岗政策,企业寻求新突破。虽也想了许多办法,但苦于还是没有大的资金启动,无法有效实施。最后只好申报国家政策性破产。2004年3月报省审核后报国资委。2006年12月,国务院正式将锦纶厂列入国家政策性破产计划。</p><p class="ql-block"> 2008年4月,市派工作组进驻,开始资产、人员等清查。编制安置职工方案,进行政策引导,解决职工生活困难,及时发放生活救济金、留守人员工资等。挤出资金维修厂区、家属区漏雨屋顶10万平方米,维修多年老旧管道,硬化生活区马路,保证职工生活水、电、暖正常供应,分次报销了职工医药费1240多万元,给85%以上职工办理了大病医保,使职工感受到下岗无情人有情的温暖。申请破产中,2008年汶川地震,公司党员干部积极捐款2万余元,缴纳特殊党费1.8万元。展示了国企职工精神不倒风貌。2008年12月30日,经上下反复酝酿,六易其稿,锦纶厂召开职代会,以86.36%的赞成率通过了政策性破产方案和职工安置方案及实施细则。2009年10月,省、市批准方案。2009年12月2日,厂正式递交破产申请。同年12月14日,晋中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受理了破产方案。同年12月23日,法院对公司全面接管。12月31日下达裁定书,决定宣告破产。2010年1月4日发布破产公告,实施政策性破产。</p><p class="ql-block">省、市安置职工政策主要包括:</p><p class="ql-block">1.职工可提前五年退休。</p><p class="ql-block">2.全民职工领取一次性安置费。合同制职工领取经济补偿金、失业保险金。</p><p class="ql-block">3.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安置职工再就业。</p><p class="ql-block">4.男50岁,工龄30年;女40岁,工龄20年可办理托管退养、离职自养,政府为他们赓续缴纳养老医疗保险,到龄后办退休手续,期间按月领取生活补助费。</p><p class="ql-block"> 以上分三个阶段,概要介绍了锦纶厂的辉煌和落幕,时间关系,好多没涉及。不妥之处请指正、补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4年6月29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苗利华根据《山锦四十年》资料摘要整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苗利华 ,女 ,中共党员 ,山西襄垣人。</p><p class="ql-block">1972.4~2001.3 , 山西锦纶厂工作 。曾任厂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p><p class="ql-block"> 2001.4, 调经纬厂工作 。</p><p class="ql-block"> 曾任下属晋纺机(原拖拉机厂)党委书记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