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风采】毛泽东主席珍贵照片,值得珍藏!(三十一)(副本)

福全

<p class="ql-block">1934年,41岁的毛泽东与警卫员在瑞金一起合影。三位警卫员从左到右分别是吴光荣、陈昌奉、戴田福。毛泽东与三名警卫员的着装几乎一模一样。就在这张照片拍摄不久,红军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p><p class="ql-block">其中,陈昌奉从一九三零年到一九三七年的七年间担任毛泽东的勤务员、警卫员。在毛泽东的亲切关怀与教育下,他快速成长。1964年,他更是被授予大校军衔。</p> <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此时的毛主席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刚刚到达延安。虽然,危机已经得到暂时解除,但新形势造成的压力又很快出现。这一年,他四十三岁。但脸上浮现出的沧桑感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p><p class="ql-block">此时,国际形势,国内形势与红军的命运等一系列问题都压在他的肩头。为此,他也感到疲惫不堪、心力憔悴。最终,雄才大略的他将这些问题一一化解,带领人民走上一条康庄大道。</p> <p class="ql-block">1936年,抗战时期,在陕北,此时的毛主席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刚刚达到延安,正面临内外交困。毛主席虽然看起来非常的消瘦,但很有精气神。</p><p class="ql-block">他率领红军经过千辛万苦转战到陕北。在艰难跋涉中,红军部队忍饥挨饿,疲惫不堪。但他们相信毛主席一定会带领他们突破敌人的封锁,找到新的落脚地。也就在长征期间,毛主席下巴的痣越来越明显。</p> <p class="ql-block">1936年,毛主席住在延安白云德老汉家的窑洞里。这时,毛主席率领红军艰难走下两万五千里长征路。整个人看起来虽然很憔悴,但目光如炬,对自己的革命道路充满信心。</p><p class="ql-block">1938年春,抗战时期,毛主席将自己关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几天没出门。因为,他正在为中国未来的命运谋划出路。他在办公桌前夜以继日的写作,完成了一部抗战巨著《论持久战》。这部巨著对抗战做出全面剖析,为抗战指明道路。</p> <p class="ql-block">1938年,在陕北,抗战时期,45岁的毛主席与52岁的朱老总在延安的窑洞前并排站在一起合影。这张照片是当时的苏联摄影师奥尔加所拍摄。两位巨人的这张照片影响巨大,曾出现在苏维埃刊物的头版上。</p><p class="ql-block">此时距离两位巨人第一次见面已经过去整整10年。1928年,两位巨人在南昌龙江书院会师。此后,两位巨人不仅是革命战友,还是情同手足的兄弟。</p> <p class="ql-block">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举行。这是毛主席与朱老总在七大会议上的一张珍贵合影。朱老总戴着眼镜,身穿军装,凑到毛主席跟前。两人对文件上的内容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此时距两位伟人初次见面已有十七年了。1928年底,朱老总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来到龙市,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胜利会师。这一年,两位伟人在当地龙江书院首次相见。此后,战无不胜的朱毛军队驰骋天下。</p> <p class="ql-block">1945年,毛主席前往重庆谈判时,因一件小事让蒋介石对其佩服不已。众做周知,毛主席曾是一位老资格的“烟民”。出人意料的是,在重庆谈判时,他却始终未抽一根烟。这对于一个烟瘾很大的人来说是很难控制的。</p><p class="ql-block">因此,谈判后,蒋介石对陈布雷说:“毛泽东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据说一天要抽一听(50支装),但他知道我不抽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绝不抽一支,对他的决心与精神不可小视啊!”</p> <p class="ql-block">1946年1月,毛主席在延安王家坪窑洞前打起乒乓球。当时由于条件有限,球桌与球拍都是后勤部工作人员选择弹性较好的木料所制作的,而乒乓球有的从缴获敌人的仓库中获得的,也有的是友人从大城市中带来的。</p><p class="ql-block">当时,正值一个大雪放晴的日子,战士们清扫了窑洞前院子里的积雪,搬出了既能打球又能开会的桌子。然后,他们请伏案已久的毛主席出来打乒乓球,以此锻炼身体。毛主席戴上棉帽穿上棉衣,走出窑洞。</p> <p class="ql-block">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毛主席和周总理在天安门城楼上</p> <p class="ql-block">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p> <p class="ql-block">1950年8月28日,毛泽东在北京中南海接见华东军区海军副司令员林遵(右1)等。左起: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秘书黄胜天,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蒋成玉、华东军区海军训练处副处长徐时辅、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作战科作战参谋王增、华东军区海军摄影队队长薛伯清、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张爱萍、华东军区海军研究委员会副主任任金声、华东军区海军后勤部副司令曾国晟。</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周恩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4次会议上</p><p class="ql-block">1953年9月12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扩大)上,会议结束时,周恩来总理没有立刻离开会场,而是拿着文件来到毛泽东主席身边,毛主席察觉后立马站起来,两人肩并肩站在一起,神态自然而亲密。摄影师凭着职业敏感,及时抓拍了这一画面。这幅名为《毛泽东与周恩来》的照片在国内外媒体发表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还被制作成大幅挂画,进入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这幅经典之作的拍摄者就是红墙摄影师吕厚民。</p><p class="ql-block">吕厚民曾回忆道:“我当时用的是美国闪光灯泡,每照一次就要换一个灯泡,换一张底片。拍照时,先要把片子上好,装好灯泡,然后把片盒拉开,把距离调好,再按快门。这中间要有一系列程序动作,不像现在全自动。那时就能拍一张,拍第二张两个人就离开了。如果你不等,不准备好,这张照片就拍不到。”</p><p class="ql-block">无怪乎摄影界前辈徐肖冰对吕厚民有很高的评价:“吕厚民先生反应敏锐,善于捕捉住关键的瞬间,使拍摄的作品显得真实、自然。他的作品构图简洁,用光讲究,给人赏心悦目的感受。”</p> <p class="ql-block">1953年2月,毛主席视察洛阳舰并与水兵们在一起。当毛主席登上洛阳舰后进入驾驶室,握住舵轮转动了几下,问道“这是驾驶盘吗?”旁边的舰长回答道:“海军的术语叫舵轮。”毛主席幽默地说:“对,应当用海军术语,我今天也学到了海军术语了。”</p><p class="ql-block">当毛主席走到甲板上后,水兵们都围了上来。毛主席问:“同志们都习惯海上生活了吧?”水兵们齐声回道:“都习惯了。”毛主席点点头,又说:“过去你们在陆地上,那时要求你们爱山爱土,今天你们在水上,大家就要爱舰、爱岛、爱海洋!”</p> <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20日,毛主席与陈叔通坐在午门城楼上。陈叔通将主席的一根竹杖拿在手上反复观摩。他应该非常欣赏这根竹杖。毛主席也对这根竹杖爱不释手。原来,这根拄杖是1954年毛主席在杭州期间所砍的。</p><p class="ql-block">离开杭州时,毛主席将这根竹杖带到北京。他并没有将这根拄杖搁置在一边,而是经常使用。因为毛泽东喜欢拐杖,宁可拄杖徒步,也不愿坐担架,更不愿坐轿子。5月20日,毛主席就是用这根竹杖登上午门城楼。</p> <p class="ql-block">1954年9月15日,这一天是一个特殊的日。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开幕。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张照片是毛主席在报到处签到。毛主席手持签到笔,端坐着签下自己的名字。</p><p class="ql-block">在主席身后,站着朱老总与周总理,并将依次签下自己的名字。这次参会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报到签名都保留了下来。现在,当翻开这些签名后,每个名字都彰显了深厚的书法功底。</p> <p class="ql-block">1954年3月14日,毛主席来绍兴东湖时坐在八仙桌旁。</p><p class="ql-block">这一天,天空濛濛细雨,毛主席兴致勃勃地从杭州到绍兴,了解东湖农场的生产实况。</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实地查看东湖生产情况后,与陪同他的谭启龙来到一茶馆休息,流露出满意而自然的神态,十分满意绍兴东湖农场的工作,也十分认可东湖的宜人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坐飞机的一张经典照片。1957年12月,毛主席乘坐专机,从北京飞往南京。当他坐上飞机后并没有将身上的大衣脱下。日理万机的毛主席坐在飞机上没有休息片刻。</p><p class="ql-block">他一边批阅着文件,一边与秘书林克谈工作。此时,摄影师侯波在没有惊动主席的情况下抓拍了这张主席的工作照。当林克看到后,想闪到一边,并想将自己的水杯拿开。侯波示意阻止,因此照片上出现了两个水杯。</p> <p class="ql-block">众所周知,毛主席曾化名“李德胜”。毛主席之所以化名为“李德胜”是极有用意的。一九四七年,国民党大举进攻延安。为隐蔽行踪,转战陕北,周恩来提议:为了保密,每个人都应该起个代号。毛主席表示赞成,并将名字改为“李德胜”,意为此番离开延安,定能取得全国胜利。毛主席对这个名字情有独钟,又根据“敏于行而讷于言”一语,为两个女儿取名李敏与李讷。后来,李讷与李敏这两个名字一直被使用。</p> <p class="ql-block">1954年,在北京,毛主席正与藏族佛教大师喜饶嘉措交谈。两人谈话的内容非常有意思。毛主席坐在大师的后面,问道:“佛教里都说人是有轮回的,那怎么才能让人相信真的有轮回呢?”</p><p class="ql-block">喜饶嘉措大师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问毛主席:“您今天能看见明天的太阳吗?”毛主席回道:“看不见。”大师又接着问道:“那您相信明天会有太阳吗?”毛主席听后笑道:“嗯,明白了,明白了。”</p> <p class="ql-block">1956年9月30日,毛主席在中南海的勤政殿接待了前来访问的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苏加诺支持民族独立,被誉为“印尼国父”。他对毛主席一直非常敬仰。</p><p class="ql-block">当两人见面聊天时,苏加诺拿起毛主席的手仔细地观察,看起了手相,不自觉地大呼,“这真是一双东方巨人的手啊!”因为,在苏加诺眼里,毛主席才真正称得上“东方巨人”。</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休息室(1956年摄)</p> <p class="ql-block">1957年,4月14日,毛主席接见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成立大会的代表,毛主席与香港电影界优秀代表,香港国语片十大明星第一名的夏梦握手。2016年10月28日,夏梦逝世,享年83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主席难得一见的戴眼镜照片,拍摄于1958年12月1日,地点是中南海。看坐在毛主席和周总理中间的人是谁?他就是郑律成,朝鲜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延安颂》的曲作者。</p> <p class="ql-block">1961年5月11日,毛主席在沪工作期间,专程前往宋庆龄寓所,看望宋庆龄这位“亲爱的大姐”。</p> <p class="ql-block">1963年,罗荣桓元帅遗体告别仪式上一张罕见的照片。</p><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元帅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61岁。12月19日,毛主席参加罗荣桓遗体告别仪式,镜头记录了毛主席此时望着罗元帅的遗体,神情肃穆的表情。几天后,悲痛中的毛主席写下了下面这首诗:</p><p class="ql-block">《七律·吊罗荣桓同志》</p><p class="ql-block">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p><p class="ql-block">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p><p class="ql-block">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飞。</p><p class="ql-block">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p><p class="ql-block">15年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首次刊登发表这首诗。</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71岁生日宴上与钱学森的一张合影,1964年12月26日,毛主席71岁生日宴请了钱学森去家里吃饭。</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自己的生日宴上,递给钱学森一支烟,钱学森不愿怠慢,连忙伸手去接。结果他刚一伸手,毛主席就收回了烟,脸上带着笑意道:“自力更生!”</p><p class="ql-block">看到众人疑惑的目光,毛主席回到座位上道:“今年我们爆炸了第一枚自主设计研发的导弹,终于不再被卡脖子了,搞导弹、搞航天,都要自力更生才行!”</p><p class="ql-block">在这种精神力量的加持下,钱学森一次又一次克服技术障碍,仅用时两年就实现了“两弹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打破了美苏等超级大国的核垄断。</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钱学森握手的罕见合影,据钱学森的回忆录所载,毛主席对他的敦敦教导是这样阐述的:“每一次都给我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每一次都给我增添了攀登高峰的力量。我之所以有今天,都是毛主席、共产党给的。”</p> <p class="ql-block">伟人一家的合影,照片拍摄于1919年春,地点湖南长沙荣湾镇照相馆。左起:毛泽覃,毛泽民,母亲文七妹,毛泽东。</p> <p class="ql-block">左起:刘思齐,毛岸英,李讷,毛主席,(北京香山1949年)</p> <p class="ql-block">左起:毛主席,李讷,夫人,毛远新(毛泽民儿子)</p> <p class="ql-block">1954年初夏,毛主席带着女儿李敏、李讷和侄子毛远新在万寿路甲15号院的新六所游玩。</p><p class="ql-block">侄子毛远新兴奋地揪着逮来的大白兔,提给毛主席和两位姐姐看。李敏、李讷两姐妹看到可爱的大白兔,两位少女十分开心,新奇地看着大白兔,而毛主席也开心地望着兔子。</p><p class="ql-block">照片记录下了毛主席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开心时刻,原来领袖家庭也有这么多奇趣的生活片段。此时的毛主席纵有万丈的领袖豪情,也更有千种的慈父柔情。</p> <p class="ql-block">1962年,北戴河,毛主席与众人合影。左边这位穿着连衣裙,坐在椅子上的优雅漂亮的女孩是李敏。这一年,她26岁,在北师大化学系学习;后排右边第一位笑容满面的女孩是李讷,这一年,她22岁,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p><p class="ql-block">右边第二位是王起华,右边第三位是王海容,王海容与王起华是姐弟。他们的父亲王德恒是一位烈士,祖父是湖南颇有名望的教育家王季范,王季范是毛主席的表兄。</p><p class="ql-block">右四男孩是江青的外甥王博文,他是江青姐姐李云露的孩子;右五是孔令华是李敏的丈夫,1959年,两人在中南海颐年堂举行婚礼;最后一位是毛远新,他是毛主席弟弟毛泽民的孩子,此时在哈军工上学。</p> <p class="ql-block">1963年12月26日,毛主席70岁寿辰。</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拉着侄女毛远志的手,走进摄影室,主席面带微笑地站在中间,他的左边是李敏和孔令华,李敏搂着毛远志的小女儿曹立亚,右边是毛远志和丈夫曹全夫,王海蓉站在后面。</p> <p class="ql-block">1963年,刘思齐(左一)和她的再婚丈夫杨茂之(左二)约了邵华(右一)、岸青(右二)两口,还有她的小妹妹张少林(右三)到中南海看望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1966年,在天安门城楼上,李讷与父亲的一张合影,那年的李讷26岁,毛主席73岁。</p> <p class="ql-block">1966年8月18日李讷陪同父亲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p> <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16日傍晚,在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视察成都近郊的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他走到社员温大娘家里,坐下来亲切地与大娘拉起了家常。毛主席一直提倡不论官员还是知识分子都要走进群众,贴近群众。</p><p class="ql-block">1964年,毛主席在视察途中在车站站台散步。毛主席一生只坐过两次飞机。远距离的外出视察大部分都是坐火车。毛主席工作繁忙,甚至将火车当做临时办公室在上面办公处理事情。</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和水静、杨尚奎等人</p><p class="ql-block">1959年,江西庐山。</p><p class="ql-block">这一年夏季,毛主席带着中央众人,来到了庐山召开工作会议。得知毛主席要来江西,水静高兴极了。</p><p class="ql-block">水静,是江西省委书记杨尚奎同志的妻子,这次毛主席与众位中央首长上庐山来,就是由杨尚奎和水静夫妇负责接待,可以说,他们是东道主嘛。</p> <p class="ql-block">亲密无间的战友,志同道合的同志。</p><p class="ql-block">致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他们。</p> <p class="ql-block">六十年代毛主席接见焦裕禄的女儿,她当时才13岁。焦守云与毛主席握手的照片留了下来,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她当时穿着带补丁的衣服。</p> <p class="ql-block">1966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一位黑人朝毛主席走了过去,他拿出《毛主席语录》,请求毛主席为他签名。毛主席愉快地为他签了名。</p> <p class="ql-block">从没见过的一张照片,60年代,毛主席在周总理,林帅陪同下于人民大会堂接见外宾结束后,趁短暂休息时间在一起拍摄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1966年,北京,共和国的缔造者,走上天安门城楼的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1969年6月下旬,毛主席审阅两报一刊社论稿《中国共产党万岁---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四十八周年》,毛主席批示:“照发。”</p><p class="ql-block">社论稿说:“二十年来,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伟大胜利,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p><p class="ql-block">毛主席在这一句中的“繁荣昌盛”前,加上“有了初步”四个字,将“强国”改为“国家”,并批示:“请注意:以后不要这种不合实际情况的自己吹擂。”</p><p class="ql-block">这篇社论于七月一日发表。</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与最后一任机要秘书的合影</p><p class="ql-block">第一张照片是毛主席与张玉凤在专列前的合影,这张照片大体拍摄于1964年,此时的张玉凤是毛主席专列上担任服务员。</p><p class="ql-block">第二张照片是张玉凤陪同毛主席参加1970年国庆活动的场景,张玉凤是1970年7月份起担任毛主席的生活秘书,第一次参加国庆活动的她略显拘谨。</p><p class="ql-block">张玉凤从毛主席的生活秘书做起,认真谨慎、勤奋好学,深得毛主席信任,逐步由生活秘书转变为生活秘书兼机要秘书,一直到1976年9月,是毛主席的最后一任机要秘书。</p> <p class="ql-block">1975年1月26日,湖南长沙,毛主席在省委九所6号楼与部分工作人员合影。</p><p class="ql-block">这五位同志有毛主席的护士邵淑华,湖南省委接待处工作人员曾彩谋、肖根如、郭国群,毛主席机要秘书兼生活秘书张玉凤。</p><p class="ql-block">照片中的张玉凤右边的女同志是曾彩谋,那位男同志是肖根如,穿白色长袖的女同志是郭国群,他们三位是九所的老人,毛主席每次来九所大都是他们接待,毛主席对他们的评价很高。</p> <p class="ql-block">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逝世,为毛主席守灵的亲侄子毛远新。</p><p class="ql-block">毛远新是革命烈士毛泽民的儿子,出生于1941年,11岁时,来到毛主席身边生活。虽然是叔侄,毛主席和毛远新却情同父子,现在伯伯去世了,站在伯伯遗体前的毛远新,悲痛万分,泪如雨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