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亮的书评:踏遍青山人未老

江亮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深深感谢年逾古稀的文友,也是长者的李品刚老师今年四月份从海南岛寄赠他出版的新书给我,长者的创作热情让我敬仰,师者的热情鼓励让我感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李老师晚年笔耕不辍,坚持写作,这次出版他的作品集,真让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坚持的力量,还有信念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时光不问赶路人,星光不问追梦人,朝着目标进军,想出版作品不是名家才有的事。这个时代有足够多的舞台给每个追梦者,你可以做“孺子牛”和“拓荒牛”,也可以做“老黄牛”。只要默默耕耘,方向没有错,坚持下去,你想得到的东西就一定在路上奔你而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祝贺李老师出版新书《踏遍青山人未老》,我在空闲时看了下这本书的部分佳作,我对这本散文集总的印象是:经历多、内容广、文笔好、情感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生活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希望自身经历,也需要他人阅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风景这边独好”,李老师的这本书里就有一道道秀丽的景,230000字的散文集共300多页,收录了李老师近年来创作的75篇佳作。散文集内容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远在海南的他对家乡安徽的深情赞美和怀念,二是游玩名胜古迹时的所见及所感。</span></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身在他乡多年,一直有着思念故乡的心,当然也有赞美故乡的情。李老师也去过很多地方,自然就有文中流露出的细腻笔法和真实性情。</p><p class="ql-block"> 书中的75篇佳作,篇篇精彩,段段紧凑,句句有味,字字珠玑,我就选取几篇谈谈我读后的想法或感悟。</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里的《晨曦龙眠》,我读出了游子对故园深切的忆和深沉的爱。文中这样写:“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朵朵白云绕田间,一片片梯田一层层绿,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哎,谁不说俺家乡好,得儿哟,咿儿哟,一阵阵歌声随风传……”家乡,是心上的泥土;家乡,是每一个人心驰神往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记住乡愁,笔下诉说,引用歌曲,擅长写景。青山、白云、梯田、歌声、泥土,这些放在一起就不只是词语,还有故乡的烟火气、故乡的人情味、故乡的好山水。读来,真让人有共鸣:我们在他乡打拼,不就是为了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和家乡吗?我们日夜思念的家乡,只能把乡愁在梦里安放,毕竟现实里的诗和远方从来不在一个地方。</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里的《老屋前的香樟树》,文中有一段这样写:回到故乡,自然是要到父母辛勤建造的老屋看一看的。在路边下车后,我从公路北侧楼房间隙处小道踩着湿滑的泥土路往里走,三拐两弯地来到老屋。环顾四周,四周因为邻近的人家都已迁居到在公路两侧盖起的楼房而显得幽深;凝视老屋,老屋因为已有八年多时间无人居住而显得清冷。《守望着岁月的老屋》里也有这样写:岁月匆匆,思绪纷纷。亲戚催回的电话惊醒了我,我再次注目凝望着老房子,心中不由得感叹:两代人的奋斗,两代人的成果,如此相依相偎,如此和谐一体。虽然他们已成为空巢,但它们珍藏着故事,传承着历史,守望着岁月,激励着后人。</p><p class="ql-block"> 这两段文字很有画面感,真有浓郁的故乡气息扑面而来,也有道不尽的故乡愁和说不完的故乡情让人深有同感。在我老家,由于自建的带地下室的三层楼房在公路边,买的房子在街上,导致我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居住过的平房如今已是破烂不堪,几年下来的夏日雨水也让它残垣断壁。每当我回去后,我总会去看下那个曾经留下我童年、记得我求学、带给我温暖的旧平房。看到它从给小时的我遮风挡雨到现在的人去屋空,我真的想哭,也为它沧桑得如一位老人,到了风烛残年而深感惋惜。岁月流逝,我们虽然努力打拼出了好的房子,但也遗忘了那片曾经的欢乐天地。老房子里的一砖一瓦、一盆一锅、一碗一筷,无不写下我们的过去,萦绕在心头的乡愁留在青砖绿瓦里。可记得那门前的青树,石缝里的虫鸣,屋檐下的鸟窝,墙根处的小草,真的在记忆里,挥之不去。还有,那过去房前屋后奶奶和妈妈种的瓜果,屋后地边竹子摇曳的身姿,真的让人能情不自禁地想起过去,悲哀老房子现在残败后的样子。回不去的时光,好在回忆可以、思念可以、情感可以。</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里的《鹏城登山》,有一段这样写:莲花山不险峻雄伟,海拔只有532米,沿着蜿蜒逶迤的登山水泥路慢慢而行,既可以享受登山的乐趣,又没有登高的疲惫不堪。我们一边赏景,一边说笑着缓步而上,最终来到山顶广场,只见市民和游人肃穆伫立邓小平铜像前,一批批地拍照留念,然后来到正前方护栏前,举目眺望,深圳繁华中心景色尽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这段文字简洁、真实、完整再现深圳莲花山的样子,人民对伟人的爱以及深圳的面貌。深圳莲花山和深圳蛇口一样,举世闻名。前者成了后人在深圳缅怀伟人邓小平的地方,后者是深圳改革开放的代名词。对于邓爷爷,我们怎么感激和怎么赞美都是应该的,是他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是他让中国大踏步赶上了世界发展的大潮。作为之前几年在深圳有过生活、工作经历的我,也曾写下感激和赞美邓爷爷的诗,我的诗是这样写的:壮志豪言画路间,领航奋进立潮前。先人蛇口炮声里,今辈南山绘美篇。梦有中华歌锦绣,心怀世界舞蹁跹。莲花邓老深情望,粤地同袍港澳天。感谢李老师的文字,在文章品味中,我们也有了很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里《珠江看日出》,有一段摘录如下:不知何时,太阳已腾跃到楼层之上,在一片灿烂之中,宁静的码头开始呈现繁忙景象。伫立江畔,我不由得感慨伟大的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昌盛,就是因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会写景,会抒情,也会恰到好处去引用古诗。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他这段文字,写得大气磅礴,写得酣畅淋漓,写得精彩绝伦。太阳出来后就有阳光,阳光带给人温暖和美好。伫立江畔,由眼前的景想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再以清代诗人赵翼的诗结尾,不仅有正能量,还格局打开,文中写的既有眼前所见,还有过去所想以及未来所盼。</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里的《我和“南边窗”》,李老师是这样写他和文友凌晨看日出的情景:第二天清晨,我们来到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停下脚步,面向东方倚靠栏杆,聚精会神地欣赏着急剧变化的日出景象。只见珠江下游尽头,太阳慢慢地透过云霄,露出了早已涨得通红的脸庞,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张望着羊城,张望着珠江。举目四望,一幢幢高楼大厦,笼罩在金黄的云霄里;俯首凝视,温柔的光芒洒满微波荡漾的江面,粼粼的波光如绽放的鲜花,盛开在流向大海的珠江,又似跳动的音符,弹奏出悦耳的欢歌。随着朝阳冉冉升起,江面的景色更加壮观,恰似一串长长的激情满怀的鞭炮,燃烧着,跳跃着,那么炽烈,那么绚烂……</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这段文字,我觉得可以成为写景范文。他用修辞写出景物的特点,用真切绘出日出时的景象,细致观察,深刻感受,精妙文字,实在让我赞叹李老师文字有行云流水之功,我也犹如身临其境,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奥妙无穷。</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的75篇散文佳作不能一一说完,精彩内容是数不胜数。你若想看,可以网上购买,好的书籍就是良师益友,“精神食粮”不可错过。</p><p class="ql-block"> 李老师年轻时当过兵,后来退伍后做过不少有意义的事。他阅历广,勤写作,不忘初心,笃定前行。</p><p class="ql-block">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七旬的李老师,读他的散文集,我明白了:心怀热爱,人就年轻;永葆梦想,路就宽广;不懈努力,愿就实现。 </p><p class="ql-block"> 生活需要文记录,文写生活度春秋。李老师用他几十年的路和思写出的文既有高度,也有深度,还有广度。</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逝带来的不仅是李老师的人生历练,还有初心淬炼。“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愿李老师继续不忘耕耘,晚年幸福;也祝愿李老师继续乐看人间人和事,永远能是少年正在归来时。</p><p class="ql-block">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李老师的这本散文集《踏遍青山人未老》,值得品读,值得回味,值得珍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