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医四大经典名著

大中华文化传承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续上!</b></p><p class="ql-block">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以 "经"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 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如今,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p><p class="ql-block">越凸显出来。</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的价值贡献,《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p><p class="ql-block">2、《伤寒论》--- 外感巨著《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撰于公元200-205。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p><p class="ql-block">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扬启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p><p class="ql-block"> 《伤寒论》全书共10卷,22篇。内容包括辨太阳病、辨阳明病、辨少阳病、辨太阴病、辨少阴病、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主要论述了伤寒六经病的脉证治法,是《伤寒论》的主体组成部分;尚有"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3篇,分别论述了伤寒、杂病的脉证预后以及伤寒的病因、病机、传变等;还有痉湿喝、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的证治以及汗、吐、下等治法的应用范围和禁忌证。</p><p class="ql-block"> 后世多数学者认为,"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及“痉湿喝、汗、吐、下可与不可” 等条文非仲景笔,系王叔和编撰增入,故自明代以后多删</p><p class="ql-block">而不录。</p><p class="ql-block"> 《伤寒论》的主要贡献,该书是一部论治外感热病的专着,作者全面总结了东汉以前诊治外感热病的经验,运用《素问.热论》的理论,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病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等进行了精辟的阐发,将外感疾病具有规律性的各种表现,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证,每经结合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既有"同病异治",亦有"异病同治",确立了严谨的治疗规范,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奠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p><p class="ql-block">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理论的临床医学巨作,书中按伤寒传变规律,以条文的形式逐一辨治,言简间赅,辨证严谨,治法灵活多变,制方药少而精,故被历代医家尊为 "经典",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践证明,该书辨证论治的原则不仅适用于伤寒病的治疗,而且是指导其他临床各科治疗的准则;其所运用的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基本治法,被后世广泛应用;其所创制的113个基本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承气汤、白虎汤、小柴胡汤、理中汤、四逆汤、五散、泻心汤、乌梅丸等,成为临床广为应用的有效方剂。可见。《伤寒论》对祖国医学做出了重大贡献。</p><p class="ql-block">3、《金匮要略》---方书之祖,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三世纪初,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 "杂病" 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三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则论杂病,下卷记载药方。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艺等人根据当时所存的蠢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仍厘订为三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列举病症六十余种.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等病证。</p><p class="ql-block"> 《金匮要略》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书名 "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p><p class="ql-block"> 《金匮要略》被古今医家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的影响深远《伤寒论》、《金匮要略》不但在国内历代注家、研究著作有数百家之多,为历代研究、治疗急性热病的医学家所遵循,是传承、创新、发展医学理论、医疗技术的依据,是教育后学的基础课本。在国外也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如日本不但学习祖国的中医学文化,并收藏和刻刊许多《伤寒论》之珍本,进而在中国也发挥了一定的影响,且日本学者研究注释了《伤寒论》的著作,先后传到中国也有60多家。《金匮要略》较好版本也有收藏于日本者,流传的日刻本也不少,日本医学家之研究《金匮要略》的专著流传至中国者,也有10余种之多。也有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并作重编、的方论者,日本名家之专著流传中国者有近20种,由此可见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在日本的影响之广泛和深远。在日本现代医学昌盛的今天,日本学者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理论为研究依据,许多医学家在临床医疗中,仍然十分重视该书原方之应用,并取得很好效果,运用该书中成方制造的成药,也为日本医界所依赖。</p><p class="ql-block"> 《金匮要略》是祖国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杂病学专著,它奠定了杂病的理论基础和临床规范,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对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和深远影响,所以它属于祖国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被历代推崇为方书之祖和治疗杂病的典范,林亿谓其 " 施之于人,其效若神。"</p><p class="ql-block">4、《温病条辨》---圭臬,《温病条辨》为吴瑭多年温病学术研究和临床总结的力作。全书以三焦辨证为主干,前后贯穿,释解温病全过程辨治,同时参以仲景六经辨证、刘河间温热病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及吴又可《温疫论》等诸说,析理至微,病机甚明,而治之有方。</p><p class="ql-block"> 例如书中归纳温病清络、清营、育阴等治法实是叶天士散存于医案中之清热养阴诸法的总结提高。而分银翘散作辛凉平剂、桑菊钦作辛凉轻剂、白虎汤为辛凉重剂,使气分病变遣方用药层次清晰、条理井然。</p><p class="ql-block"> 注:( 安宫牛黄丸是乾隆年间 "神医",中医经典名著《温病条辨》的作者吴鞠通潜心研制而成,主治热邪内陷、传入心包引起的高烧不退、烦躁不安、神昏澹语、浊痰壅盛以及小儿惊风等症。安宫牛黄丸素有 "救急症于即时,挽垂危于顷刻" 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叶天士之验方,在吴瑭手中一经化裁,便成桑菊饮、清宫汤、连梅汤等诸名方。足知吴瑭此书,不是仅仅为纂集而撰,实是经心用意,为学术理论升华之作。</p><p class="ql-block"> 紫鳯凰编 </p><p class="ql-block"> 2024070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