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子小的时候,正值国家改革开放的初期,老百姓的生活还不太富裕,每天基本上都是粗茶淡饭,尽管孩子还小,也不能天天为他们单独做饭,多数时候是和大人们一起吃馒头、面条、大米饭。至于副食的种类也不多,主要是黄瓜、茄子、柿子椒等一些大路蔬菜,到了冬天就更是单调。好在那时的孩子们都不太挑食,其实就是想挑也没有,只能爱吃多吃点,不爱吃少吃点!</p> <p class="ql-block"> 儿子小的时候,家里有个小竹车,一边儿坐着儿子,一边儿坐着外甥,爷爷就一个人推着孙子和外孙子去逛街,给奶奶留出做饭的功夫。那时没有街心公园,也没有那么多绿地,周围全是一条接一条、一条连一条、四通八达的小胡同,更别提供小朋友们玩耍娱乐的场所了。所以爷爷只能推着孩子遛街,顶多找个店铺门脸儿前稍微宽敞一些的地方,让两个孩子下来玩会儿。什么石头子、小木棍、树枝、树叶全是他们的玩具,有时爷爷也会拿一两粮票,花六分钱买个芝麻烧饼,小哥俩一人一半,也不洗手,更没什么湿纸巾,爷爷让他们把手弄干净,于是就在衣服上来回蹭几下,然后抓起来就吃,好像也没记得有谁拉肚子。</p> <p class="ql-block"> 我们那时上班每天中午都回家吃饭,多数时候是吃面条,为的是省钱、省事、又快捷。冬天炸出一大碗黄酱,夏天和出一碗芝麻酱,一定多放盐,能吃好几顿。奶奶爷爷老两口,又要买菜做饭,又要看两个孩子,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做复杂的饭菜,况且,那时也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可以选,再说经济条件也不允许。</p><p class="ql-block"> 记得婆婆家门口就有一家国营粮店,除了卖粮食,后来还增加了机器压的切面,所以吃面条最方便,要想吃馒头还要到马路对面的胡同里去买,尤其是夏天不敢多买,那时谁家都没有冰箱,买多了放不住,只能是随吃随买。</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老吃馒头面条就会不爱吃,隔一段时间我就下班时给两个孩子买几两包子让他们解解馋,看着他俩狼吞虎咽的样子,说不上是高兴还是……。两个孩子分好份,自己吃自己的那一份,外甥比我儿子大两岁,每次都多吃两个,可他吃完自己的那份仍然是意犹未尽,可是包子已经没有了,于是他就掰块馒头,蘸着刚才蘸包子的醋底吃,边吃还边说“馒头蘸醋包子味”!大人们听了这话都忍不住笑了,可我却笑不出来,后来这句话成了家里的典故,直到后来包子可以随便吃的时候,还是会想起这句话,也还会把这句话送给外甥,他听了也只会无奈的笑着摇摇头。</p><p class="ql-block"> 除这一句话是“经典”,小外甥还有很多“经典”,比如外甥不吃两样面切条,就是棒子面和白面合在一起擀成的面条,他说“卡嗓子眼,咽不下去!”窝头、贴饼子就更甭说了。有一次,同事让我中午回家时帮她去商店买半斤巧克力,下午上班时给她带去,买完后我便放在书包里,谁成想,吃完饭刷碗的功夫,不知谁发现了“新大陆”,把书包里的巧克力掏出来撒在床上,两个外甥和儿子三个人一起大吃起来,等我发现时,已经吃掉了一大半,我当时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但也只能将火往大外甥身上撒,我狠狠地训斥了他一顿,还罚他刷了一个星期的碗。然后自掏腰包再去买些巧克力给人家补齐。这事到现在我们都还记得。</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日子有苦有甜,陈年的往事积淀下来的都是经典,记住那推起来吱吱呀呀作响的小竹车、记住那一掰两半的芝麻烧饼、记住那蘸醋的馒头、记住那被“偷吃”了的巧克力、记住那让孩子难以下咽的两样面切条……把这些讲给我的孙子听,全当是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