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长河</p><p class="ql-block">长河开凿于辽金时期,元代称“高梁河”,承担了向元大都输水及漕运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明代,高梁河改名“玉河”,因其水源发于玉泉山,故取玉泉山水之意。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对河道沿岸进行改造,增建多处园林、寺庙等建筑,如明成化年间将曹吉祥庄园改造为皇家园林(清代又改为乐善园),建造万寿寺、大正觉寺(今五塔寺)等。随着玉河沿岸的繁荣,周边人文活动愈发丰富,明代文人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了当时的盛景:“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究其亭台,广亩小池。。 . . . . 是日游人以万记,簇地三四里,浴佛重午游也亦如之。”</p><p class="ql-block">清代,玉河改名“长河”,其范围按清代《日下旧闻考》所载:“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此时河道经清乾隆时期修整,已成为皇室去往西-山园林的专用河道,沿岸增设倚虹堂等多处建筑。彼时两岸广植桃树、柳树,每到春夏之季,沿岸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并留下“天坛看松,长河观柳”的佳话,成为当时京城百姓踏春赏绿的绝佳去处,享有“北京清明上河图”的美誉。</p><p class="ql-block">1966年,京密引水渠的修建工程使用了绣漪闸至长春桥段的河道,并在长春桥处建造长河闸。至此,绣漪桥到长河闸的一段河道,也称昆玉河。</p><p class="ql-block">全长9. 6公里的长河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紫禁城至颐和园的重要水上通道也是串联北京动物园、五塔寺、紫竹院、国家图书馆、万寿寺等重要文物、文化和休闲游览空间的纽带,更是为老城六海(前三海:中南海与北海)后三海也称什刹海(前海、后海、西海积水潭)的水源供应河。</p> <p class="ql-block">颐和园秀绮桥,长河起于此。</p> <p class="ql-block">往西是京密引水渠,也通往玉泉山秀绮桥以北是昆明湖。</p> <p class="ql-block">出颐和园往南通往长春桥,继续向南通往玉渊潭公园八一湖叫昆玉河(昆明湖至玉渊潭)。在长春桥修有水闸,一部分水向南;一部分水沿半壁街向东流经三环桥、紫竹院公园、白石桥、万寿寺、广源闸、动物园,继续向东流入北护城河,由德胜门西积水潭水关,进入后三海。因此从秀绮桥到长春桥段,是昆玉河和长河所共用。既可以称长河也可称昆玉河。</p> <p class="ql-block">长春桥</p> <p class="ql-block">长春桥水闸</p> <p class="ql-block">右边昆玉河;左边长河。</p> <p class="ql-block">昔日长河为皇家专用御道,只有皇家能用,如今长河两岸修起公园,健身步道成为人民享受美好生活,强身健体,休闲愉悦的幸福乐园。</p> <p class="ql-block">靠近颐和园河边建起长春健身园。</p><p class="ql-block">公园简介</p><p class="ql-block">长春健身园是10公里昆玉河生态走廊“一水、两路、四立交、五个公园”的建设的重要节点之一,位于河东岸南起长春桥,北至万泉庄路。公园在旧有苗圃的基础上建设而成的,改善了昆玉河沿岸景观效果,为周边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游憩场所。</p><p class="ql-block">公园以绿色休闲健身为主题,定位为邻里公园、生态屏障。长春健身园在绿色中突出健身休闲,实现“绿色健身园”。植物设计以自然形式植物培植为主,重点对各运动广场加强了绿化氛围的渲染。公园拥有整场篮球场、半场篮球场、健身区、儿童活动区、老年活动区等诸多用于市民活动的场地和设施,适应了不同年龄的人们的需求。园内绿树掩映,碧草如波,“自然”与“运动”和谐共处,休闲运动融入自然景物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北京市海淀区园林绿化局</p> <p class="ql-block">长河由此转向东南,沿半壁街斜流向三环、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长河里的游船</p> <p class="ql-block">拐向东以后往东不远就是古麦钟桥遗址</p> <p class="ql-block">麦钟桥石碑</p> <p class="ql-block">麦钟桥又称麦庄桥,始建于明朝。明嘉靖年成书的《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上载“麦庄桥”。《世宗嘉靖实录》上说:嘉靖十六年(1537)五月“麦庄等四桥,讲武殿、安乐堂、混堂司宜暂停止”。嘉靖十七年(1538)五月,“诏修沙河、朝宗、麦庄三桥”。从上文看出,明嘉靖年对麦庄桥两次提到停修和诏修。清《五城寺院册》中云:“万寿寺稍西为三笑庵,过此麦庄桥。”清乾隆十三年(1748)在麦庄桥立有御制文、碑亭,清高宗弘历《麦庄桥记》称:“麦庄桥为城外适中之地。”并写下《御制麦庄桥诗》:“新涨平堤好进舟,霁空风物报高秋。闻钟背指万寿寺,摇橹溯洄西海流。送爽一天去似缕,娱情两岸稼如油。石桥郭外绿过屡,试问常年得似不?”民国年间仍称“麦庄桥”。新中国成立后始称“麦钟桥”,曾用名“埋钟桥”。传说,永乐大钟由德胜门汉经厂移到万寿寺悬挂,没有几年就卸下卧地,后埋在桥旁,到乾隆年间才移至大钟寺。</p> <p class="ql-block">新建的麦钟桥</p> <p class="ql-block">河两边都建有滨河公园这里是厂洼西街社区处公园。</p> <p class="ql-block">海淀区南长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南长河公园。南长河公园东起西三环,西至昆玉河,全长约1500米,平均宽度约50米,总面积约17公顷。秉持“以绿为本、以史为脉、以水为先。</p><p class="ql-block">河两岸景观空间一体化”的理念,结合南长河相关的历史、皇家文化、士大夫文化及平民文化,在两岸绿地内分设曲苑听香、柳岸春萌</p><p class="ql-block">音深处、故道花语、别院笙歌、春堤信步等十一处景点,形成了南岸一条“人文走廊”,北岸一条“健康走廊”的“一河两带”的空局,依向自西北向东南水流方向展现出“历史长河、生命长河、文化长河”的“长河三部曲”节奏,精心打造出“杨柳夹岸,杏桃争春之胜景,“荷风习习,浓荫匝道”的夏之婉约,“霜叶飘落,芦花舞”的秋之风韵,“雪润冰清,苍翠掩映”的冬之清凉四季美景。</p><p class="ql-block">京城再添一处风景别致宜人、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滨水公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穿过三环桥,北面是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处西三环</p> <p class="ql-block">西三环万寿寺地铁站</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重修,1985年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万寿寺分中、东、西三路,中路为主体建筑,东路为方丈院,西路为行官,占地面积31800平方米。中路建筑有八重殿,由南向北依次为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万寿阁、大禅堂、观音殿、无量寿佛殿、万佛楼。东路建筑为方丈院。西路建筑为行宫院,主要建筑有大门、寿茶房、寿膳房、前正殿、正殿、梳妆楼、大悲堂等。万寿寺是中国古代建筑园林艺术的集中体现,对研究古代园林建筑有着较为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21日,万寿寺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万寿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明万历五年(1577年),万历帝母亲李太后带头捐资,在聚瑟寺原址修建万寿寺,主要用来收藏经卷。</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永乐大钟由汉经厂(现法渊寺)迁至万寿寺内。</p><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万寿寺毁于兵燹。</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帝为万寿寺赐匾“敕建护国万寿寺”。</p><p class="ql-block">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万寿寺重修、扩建,并新建行宫院落。</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八年(1743年),永乐大钟移至觉生寺。</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寿,重修万寿寺,并增建西路行宫建筑。</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为其母祝寿,重修万寿寺,并增建西路行宫建筑。</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初年,万寿寺曾毁于火灾,随后成为菜圃。</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借60寿辰,挪用海军军费重修万寿寺,在西跨院增修千佛阁和梳妆楼,连菜圃一起圈入。</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万寿寺修缮。</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前后,万寿寺的前部辟为东北难民子弟学校。</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万寿寺被辟为戒毒所,由于电路短路,致使万寿阁及附近建筑均被火焚毁。</p><p class="ql-block">1957年,万寿寺交付政府部门管理。</p><p class="ql-block">1985年,万寿寺中路辟为北京艺术博物馆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24日,万寿寺开启修缮工程,暂停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16日,万寿寺修缮工程完毕,恢复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码头:</p><p class="ql-block">过去南长河是皇家的专用水道,百姓是不能在里边行船,当年慈禧太后,就是从南长河,行船来往于故宫和颐和园。</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码头(慈溪水道)</p> <p class="ql-block">万寿寺向东不远是古广源闸。</p> <p class="ql-block">大运河广源闸</p> <p class="ql-block">广源闸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地区五塔寺与万寿寺之间,南长河河道之上,桥上有广源闸路通过。广源闸在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建成。</p><p class="ql-block">广源闸在郭守敬主持的白浮引水工程中是一座重要水闸,比郭守敬的开凿白浮泉工程早三年,也比高梁桥大3岁。该闸是元朝通惠河上游的头闸。从元朝起,广源闸是节制通惠河(后来为长河)之水的关键。闸桥落下时,闸东之水深不满一尺;提闸之后,河水可行驶龙船。广源闸不仅节制长河之水,而且自元朝开始,每逢北京东部的通惠河因天旱水浅难以通行粮船时,都会派专职官员赴广源闸畔的龙王庙祭祀水神,提闸放水。</p><p class="ql-block">明朝开挖长河时,继续利用了广源闸。明清两朝的皇帝乘船赴颐和园时,常在广源闸换船。乾隆帝和慈禧太后都是乘骡车,率众出西直门,沿河西行,在广源闸旁的万寿寺行宫下榻,随后广源闸下闸阻拦水流,以调高广源闸以西的水面,此后便可转乘龙船走水路,以逆水拉纤的方式赴颐和园昆明湖。</p><p class="ql-block">广源闸平面呈西北-东南走向,闸口宽约13米,长约6米。广源闸的结构分为闸基、闸门、闸墙三个部分。两端闸墙的东西两侧的燕翅上各嵌有汉白玉石雕镇水兽一只,总共四只。广源闸历史上兼具调水、码头等功能,而且在闸上铺设木板便具有桥的功能,被誉为“长河第一闸”。该闸原来的闸板早已无存,闸口仍保存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旧闸位置兴建了一座桥,桥下两端可见旧闸口。</p><p class="ql-block">广源闸自建成后,受到历朝重视,多次修缮,精心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源闸仍为木桥(闸上铺设木板当作桥)。1979年落架大修,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桥梁,并设栏杆。1998年北京市改造长河时,修缮了广源闸,将南侧的桥墩拆除1/3,重新更换了水泥桥面,增设汉白玉栏杆。在改造中,实施了“南扩一孔”的方案,在广源闸南侧增加一孔,河水变为从两孔流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广源闸下游的紫竹院东侧,有一座白石闸,又称“广源下闸”,早已毁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闸基仍然保存完好。(材料来源于网络)。</p> <p class="ql-block">广源闸东北侧有龙王庙一座,面阔一间,小式作法。过去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周边民众云集广源闸的龙王庙祭祀龙王爷和灶王爷,让他们“上天言好事”,以保佑来年风调雨顺。每年龙王爷生日,广源闸的龙王庙都十分热闹。该庙本已废弃。21世纪初,该庙获得重修,庙门上悬有“紫金观”匾额,其内供奉中天北极紫微大帝塑像。</p><p class="ql-block">1999年,“广源闸及龙王庙”被海淀区人民政府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广源闸作为大运河北京段的一部分,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运河中。</p> <p class="ql-block">从广源闸继续往东,到紫竹院公园紫御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紫竹院公园</p> <p class="ql-block">紫御湾码头</p><p class="ql-block">紫御湾码头位于紫竹院公园内的紫御湾古码头,即是当年的皇家御用码头,在古色古香的紫御湾,仍保留着唯一的御用码头和河边休息的行宫,清朝的慈禧太后曾从这里乘坐着现代的小火轮去颐和园消夏。</p> <p class="ql-block">紫御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紫御湾码头</p> <p class="ql-block">紫竹禅院</p> <p class="ql-block">福荫紫竹院亦称福荫紫竹道院,位于紫竹院公园西北侧,是一座明代时期所建的庙宇,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紫竹院得名源于“紫竹禅院”中的紫竹二字。该庙宇始建于明代,原为明代万寿寺下院,称之为紫竹院行宫。万寿寺下院,于乾隆年间建成行宫。据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修紫竹院碑记载:“古刹紫竹院者,万寿寺之下院也。”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后钮祜禄氏,在庙中供奉观音大士像一尊,并仿江南苏州城外的水乡修建“芦花渡”,并把原广源闸河港南山坡上的明代庙宇修葺一新赐名“紫竹禅院”,并在西侧修建一座行宫,作为他陪同母后去万寿寺和游逛苏州街的驻跸之所。</p> <p class="ql-block">广源闸下游的紫竹院东侧,有一座白石闸,又称“广源下闸”,早已毁坏,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旧闸基仍然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白石桥</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路</p> <p class="ql-block">北京动物园</p> <p class="ql-block">真觉寺(石刻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真觉寺(Zhenjue Temple),又称大正觉寺,俗称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路24号,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真觉寺内的金刚宝座是中国建筑和外来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也是现存的同类型塔中年代最早的一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真觉寺内的真觉寺金刚宝座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北京动物园东,南长河出来动物园来到北京展览馆北侧水闸湖区。</p> <p class="ql-block">北京展览馆</p> <p class="ql-block">西直门商厦</p> <p class="ql-block">水闸</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倚虹堂』位于北京西直门外高梁桥西,长河北岸,是乾隆皇帝弘历为圣母皇太后六十大寿所建的码头行宫。『倚虹堂』一直使用到清末,光绪和慈禧由水路前往颐和园时经常从这里登上龙舟。此后,随着清王朝衰败,日渐损毁。时至今日,绿地内零散存有少量旧石块,经专家认定为倚虹堂码头遗存。</p><p class="ql-block">公园建设时对此就地保留,供人追忆夕日皇家码头胜景。</p><p class="ql-block">“西直门外高梁桥之北,宫门五楹,正宇为倚虹堂。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乾隆十六年,圣母皇太后六旬万寿,自长河至高梁桥易辇进宫,因建是堂。皇上临幸御园,每于此侍膳视事,宫门额曰“云楣星鄂”与“</p><p class="ql-block">倚虹堂,额皆御书。”---《日下旧闻考》</p><p class="ql-block"> 吧 海淀区南长河公园</p> <p class="ql-block">长河文化遗产廊道</p><p class="ql-block">长河开凿于辽金时期,元代称“高梁河”,承担了向元大都输水及漕运的重要功能。</p><p class="ql-block">明代,高梁河改名“玉河”,因其水源发于玉泉山,故取玉泉山水之意。明代在元代的基础上,对河道沿岸进行改造,增建多处园林、寺庙等建筑,如明成化年间将曹吉祥庄园改造为皇家园林(清代又改为乐善园),建造万寿寺、大正觉寺(今五塔寺)等。随着玉河沿岸的繁荣,周边人文活动愈发丰富,明代文人刘侗所著《帝京景物略》记载了当时的盛景:“夹岸高柳,丝丝到水,绿树绀宇,究其亭台,广亩小池。。 . . . . 是日游人以万记,簇地三四里,浴佛重午游也亦如之。”清代,玉河改名“长河”,其范围按清代《日下旧闻考》所载:“高梁桥在西直门之北,其水发源于玉泉,由昆明湖秀漪桥东流注此,即长河也。”此时河道经清乾隆时期修整,已成为皇室去往西</p><p class="ql-block">山园林的专用河道,沿岸增设倚虹堂等多处建筑。彼时两岸广植桃</p><p class="ql-block">树、柳树,每到春夏之季,沿岸桃红柳绿美不胜收,并留下“天坛</p><p class="ql-block">看松,长河观柳”的佳话,成为当时京城百姓踏春赏绿的绝佳去处,</p><p class="ql-block">享有“北京清明上河图”的美誉。</p><p class="ql-block">1966年,京密引水渠的修建工程使用了绣漪闸至长春桥段的河道,并在长春桥处建造长河闸。至此,绣漪桥到长河闸的一段河道也称昆玉河。</p><p class="ql-block">全长9. 6公里的长河是北京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连接紫禁城至颐和园的重要水上通道,也是串联北京动物园、五塔寺、紫竹院、国家图书馆、万寿寺等重要文物、文化和休闲游览空间的纽带,更是为老城六海(中南海与北海、什刹海)提供水源的主要河道。(扫描碑文所得文字)</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大路从高梁桥旁边绕过)</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p><p class="ql-block">高梁桥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在和义门(今西直门)外所建,取名高梁桥,是元代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上的一座重要水工建筑物。高梁桥是北京西郊历史上一座名桥,桥下一侧为高梁闸,是高梁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清时期高梁</p><p class="ql-block">桥周边古刹林立,酒肆、茶馆游客盈门,热闹非凡,为京西郊外的一道胜景。现高梁桥本体及高梁闸闸槽、绞关石等原有建筑物构件保存基本完好,是大运河遗产的见证之一,成为研究北京漕运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节点。历史上宋辽高梁河之战即发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p> <p class="ql-block">高梁桥(仔细看有绞关原件)</p> <p class="ql-block">原高粱河闸,高梁桥闸,原件。</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穿过高梁桥、高粱斜街桥之后,称之为转河。转河沿北京北站铁路向北,再向东穿过铁路然后穿过西直门北大街和文慧桥向南再向东在冰窖胡同8号院附近进入北护城河,再由德胜门西水关,进入积水潭。</p> <p class="ql-block">南长河由此流入北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德胜门西水闸</p> <p class="ql-block">积水潭(西海)</p> <p class="ql-block">水关</p> <p class="ql-block">水关南长河由此进入积水潭</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水关的一部分,供人观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