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笔记:卢令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卢令令,其人美且仁。</p><p class="ql-block">卢重环,其人美且鬈。</p><p class="ql-block">卢重鋂,其人美且偲。 </p><p class="ql-block"> 黑毛猎犬颈圈丁当响,那个猎人英俊又善良。</p><p class="ql-block"> 黑毛猎犬脖上套双环,那个猎人英俊又勇猛。</p><p class="ql-block"> 黑毛猎犬脖上环套环,那个猎人英俊又能干。  </p><p class="ql-block"> 此诗意在描写打猎人的本领和美德。其人带着猎犬出猎,品德仁慈,卷发美髯,具有长者之相。作者是以羡慕的眼光,对猎人的外在英姿和内在美德进行夸赞。</p><p class="ql-block">  打猎是古代农牧社会习以为常的事。猎者除获得生活所需之物外,还有健身习武的好处。古人认为,国家要强盛,离不开文治武功。体魄强健,好勇善战,体现了国人的尚武精神。仁爱慈善,足智多谋,体现了国人的文明精神。因此,文武并崇,刚柔兼济,在古代形成一种风尚,一种共识。在这种风气影响下,人们往往把是否能文能武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出息的重要标准。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以这种标准与眼光来衡量和观察各种人物,一旦有这样的人物出现,就倍加赞赏,此诗中的猎者就是其中一例。作者选取狩猎这一常见习俗,对猎人的善良、勇敢、能干和美姿进行赞誉,既是情理中事,又是诗人审美眼光独到之处。</p><p class="ql-block">  此诗采用了由犬及人、由实到虚的写法。全诗共三章,每章的第一句均以实写手法写犬;每章的第二句均以虚写手法写人。</p><p class="ql-block">  “即物指人,意态可掬”(陈震《读诗识小录》)。“令令”“重环”“重鋂”,是写犬,不仅描绘其貌,而且描摹其声。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情景:黑犬在猎人跟前的受宠貌和兴奋貌,猎犬在跑动中套环发出的响声等等,这就从一个侧面烘托出狩猎时的气氛。未见其人,先闻其“卢令令”之声。后面才走出诗中的主人公。“美且仁”“美且鬈”“美且偲”,则是写人,在夸赞猎人英姿的同时,又夸赞猎人的善良、勇敢和才干。这样看来,诗中所赞美的猎人,是个文武双全、才貌出众的人物,以致引起旁观者(包括作者)的羡慕、敬仰和爱戴。从感情的角度看是真实的,从当时所崇尚的民风看,也是可信的。</p><p class="ql-block">  全诗仅二十四字,就勾勒出一个壮美、仁爱、勇武、多才的年青猎人带着心爱的猎犬打猎的情景,文字简练,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 《卢令》一诗的诗旨,历来也存在较多争议。《毛诗序》认为是对百姓对齐襄公“好田猎毕弋,而不修民事”的讽刺;朱东润、袁梅等近代学者认为是女子对所恋慕男子的赞美之辞;而王质、朱熹等人从诗的本义出发,认为此诗是对猎人的赞美之歌。</p><p class="ql-block"> 今人多从最后一种说法。本诗共分三章,每章二句,皆是叠咏句式。各章首句均是以写实的手法写“卢”,卢是一种黑色的名犬,传说产自韩国。各章分别以猎犬身上的缨环、“重环”“重鋂”三物展开叙写,融合声音和外形,展现出狩猎时激烈、紧张的气氛。由物及人,由实到虚,各章末句转到对人才能、品德方面的赞美上来。各章均以“美”字总领“其人”之德,又分述其“仁”“鬈”“偲”诸德,给我们展示出一个德才兼备、技艺高超的形象。本诗篇幅精短,语言洗练,三言、五言交错的句式使得本诗结构错落有致。对本诗虚实结合的手法,清代陈震在《读诗识小录》中点评说:“即物指人,意态可掬”,确是别有奇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