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文《学习格律诗,对一首诗的评论》并律诗三首

两平人

<p class="ql-block">中国历史悠久长河承载着人文五千载奔流不息并宇宙同在</p><p class="ql-block">华夏诗词优秀文化恰一似桂冠珠宝石日夜放射着璀璨圣光</p><p class="ql-block"> 中华诗词如此美好,给人们的劳动生活带来了无限地助力和乐趣,过去和今朝还有那远方,诗意千万,我们在快乐中记录、生活传承着诗词文化……</p><p class="ql-block">几年前,我收到一个表弟的祝语:"一夜小雨天转凉,风吹滿地落叶黄。顿感寒秋已将至,亲兄莫忘添衣裳。″很明显是一首很好的很有意境的诗。我这个表弟没读过多少书,在逆境中长大,但她天资聪颖,自学成材,曾有辉煌的亊业;现在经常结伴旅游,我曾说,不光要旅游走路,还要学习文化写文章,这样对身体健康更有利。因为是族里的兄弟,助他学习的语言就直接了一些。那时汤祺先生还没有设立美篇,人们学习的面还少而窄,所以我也就堂而皇之地学习评论了他的诗词。下面是我对这首七言诗句的一点赞评;整理后发布。请师友分享教正</p><p class="ql-block"> 久钦你好,很高兴你在写诗词了。从你写得七言诗看,你的意象思维很好的。这首诗属七言绝句,四句诗形象思维活泼,用自然景物的变化,点明了节气时间,动感极美,最后明确主题目的。但如果按七言绝句来讲,这首诗则不太合格律。不妨我们借此机会,学习一下这种格律诗,我们暂且把这种格律诗叫旧体诗</p><p class="ql-block"> 旧体诗的遣词造句很讲究,特别写律诗、绝句,它是要讲平仄声韵的,律诗、绝句不讲平仄声韵它就失去了格律,也就不叫律诗、绝句了。平仄声调是汉字的两个基本类型。平声指的是阴平和阳平;仄声指的是上声、去声、和入声。只要写得是七言律诗、七言绝句,或者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就要严格区分平声字与仄声字的应用。就律诗而言,根据格律要求,要每两个字一换平仄,也就是一句诗中,前两个字和后两个字声调是不一样的,如果前两个字是平声字则后两个字要用仄声字。例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两句诗的声调分别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这里注意的是,每句诗中的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它们的平仄声字是可以互换的,就是该用平声字的也可用仄声字;该用仄声字的也可用平声字。但每句诗中的第二个字和第四个字、第六个字,它们的平仄声字是决不能互换的,就是该用平声字就用平声字,该用仄声字就用仄声字。这就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规格。</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一首律诗或一首绝句中,它的每联诗的前句与后句的平仄声调要相对,也就是相反;正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上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句则是:平仄平平仄仄平。上下句是相对的。就是平时我们所说得对联。</p><p class="ql-block"> 再值得注意的是,凡律诗和绝句,在一首诗中,它的下联的首句与上联的尾句一定要相粘,也就是它们的平仄声要相同。例如,毛泽东主席的七律长征诗,首联和颔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看一下,长征诗首联尾句:仄仄平平仄仄平。颔联首句:仄仄平平平仄仄,它们的平仄声是相同的,这就叫相粘;但此颔联首句的最后一个字除外,它不在相粘之列,因为它要与同联尾句的最后一个字相对。 我想,这应该是联联相粘,同气相求,一气呵成,成就律诗。我们的前辈诗人对诗词的研究创作够严谨。</p><p class="ql-block"> 同时律诗还讲究对仗。对仗在修辞中称对偶。对仗,在八句律诗中,其中三、四句;五、六句,此两联要各自对仗,并尽求对仗工整。在四句绝句中,可后两句对仗,亦可前两句对仗,也可四句全对仗,也可以四句完全不用对仗。所谓对仗,就是诗句的搭配结构要一致,平仄声调要相对,两句诗意的内容要相关连或者相反;使其在音调谐和中产生修辞上的对称美、音节美。律诗和绝句,只要严于其格律规则,再加上实际与意象思维的有机结合与升华,律诗和绝句必然会产生优美的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押韵是关键。不管你写五言诗还是写七言诗、还是填词写歌词包括自由诗词都须押韵。只不过写绝句、律诗、填词用韵更严格。按照格律要求,一首律诗或一首绝句也或者填一首词,只能选定一个韵部中的韵;也就是一首诗或一首填词只能同一个韵,不能有异韵、不能乱用韵。我写诗词一直以来,用的是《佩文韵府》书中的字韵;这本韵书已流传三百多年,广为学者诗者所用;封建皇帝殿试诗文也是用此书中的字韵。已成为通用韵书。</p><p class="ql-block"> 在写五言诗或写七言诗时,还要防止在一、三、五字的通融过程中,形成平仄声调的"孤平″或"平三连"。但文化革命与科学发展的今天,诗词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实践中不必太忌;当然研究传承另当別论。</p><p class="ql-block"> 现就你写得七言诗,来说一下平仄声韵。下面我先写一个合格的绝句平起式平仄声韵: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而你写得诗是这样的平仄声韵:一夜小雨天转凉,平仄仄仄平仄平,风吹滿地落叶黄。平平仄仄仄仄平。顿感寒秋已将至,仄仄平平仄仄仄,亲兄莫忘穿衣裳。平平仄仄平平平。此诗押韵为下平阳韵。做为自由诗体尚可以。但做为七言绝句,它的平仄声调就不够准确。问题在这:第一句,平仄仄仄平仄平,你是平起式;这第一句的第二字应是平声字,你用的是仄声字;第六字应该是平声字,你用的是仄声字;这第二字和第六字都是格律内的关键字,平仄声是不容更换的。第二句:平平仄仄仄仄平。这第二句的前两字应该是仄声字,而你全用了平声字;第三、四字应该是平声字,而你全用了仄声字,这样以来,你写得第二句诗就无法与第一句诗相对,这样就出了格律。第三句:仄仄平平仄仄仄,这第三句平仄声调是合格的,但是由于上联尾句的不合格,下联首句纵然合格,但也无法与上联尾句相粘,出现了相对的状态。第四句:平平仄仄平平平。这第四句你用的平仄声调也合格,但最后三字形成了连三平,这在律诗和绝句里面也是犯忌的。我觉得,只要诗词基本合于格律,偶尔出现三平连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们是第一实践的劳动人,我们的血汗换来了现实和结果,我们最有权说话;我们的诗词和语言直接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新生,所以,不必拘泥小节。</p><p class="ql-block">更何况我们的祖先写诗词也多有出格的。</p><p class="ql-block">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滿天,江枫漁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里面的:乌啼霜、江枫漁、姑苏城,张继用了三个三连平,但我们考究,此三处根本无法改动,改一字联动全句,牵带全体,将诗貌全非,诗意也将改变了诗人与劳动人民和现场环境的真情。但这首七言绝句却以千古绝妙经典流传于世。</p><p class="ql-block"> 再例崔颢所写《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p><p class="ql-block">我们着重分享一下这首距今一千二百多年来的名篇。《黄鹤楼》作者用的是平起式,阳平尤韵。</p><p class="ql-block">首联: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p><p class="ql-block">颔联: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p><p class="ql-block">颈联: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p><p class="ql-block">尾联: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p><p class="ql-block">以上平仄声调以现代汉语为准。</p><p class="ql-block">七律《黄鹤楼》诗句与平仄声对照:首联一句,第四字应该仄声,用了平声,第六字应该平声,用了仄声。颔联一句,第四字应该平声,用了仄声。此首、颔两联的第一句,有三处关键字的平仄声不合格律。《黄鹤楼》其联联均有三平连;而颔联的第二句,前有三平连后有平三连,怎么看也不谐调,这在五言诗与七言诗中都是忌用的;怎么说也不像律诗,这简直就是诗词格律造反!要我说,这人就应该有点精神,在人生中要不断得特别精神!</p><p class="ql-block">在唐朝诗坛中李太白是常态横行,他不管东西南北风的,但我们都很爱他,尊李白为诗仙。这崔颢也是憋足了劲地突破,有一举拿下的劲头!正如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此当一举正合宜。一首《黄鹤楼》让我们洞见了他的才思与智慧。《黄鹤楼》写于崔颢游宦的途中。游宦就是外出历练、体察民情、游览、学习为官知识。古有司马迁登会稽、历昆仑、探禹穴、周游天下名山大川,而使眼界拔高,胸怀宽广。一百多年前,人民的领袖毛泽东在湖南师范学习的时候,也曾游学,足迹遍湖南几省山川大地;他曾进过黑油大门的绅士名家,更多地进过矮门小户贫穷人家;他读通了中国社会和宇宙大自然的无字天书;他在调查研究国家与劳动人民的命运,而怎样才能改变这个人剝削人的不合理世界,这是毛泽东游学的主题。在游学的过程中毛泽东写了许多优秀的诗文和调查日记。写这一节,意在加深对游宦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此时,我们就明白了,崔颢做为游宦来到湖北武昌后,肯定首先到这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的黄鹤楼来做一番调查研究,他这一考察,可不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地的关于黄鹤楼传说故事就都出来了,当地的民歌民谣也就很自然的进入了崔颢的耳朵,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人民的心声。更让崔颢动情的是民歌: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已去,永不回还!白云空楼,做为世代络绎不绝地观赏者,渴望地思愿,心是多么的空虚和遗憾,该勾起多少愁思与悬念……崔颢也不例外:"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立刻浮上心头,日暮乌回巢,游子欲归乡;而此一时,烟波锁江,日穷暮暗,我崔颢离家已久,家乡亲人怎么样了?思乡不见乡,乡愁无限;但崔颢是个胸怀豪放之人,面对此景此情,他想望着人生的另一面:勤勉、奋斗、辉煌,衣锦还乡,对美好人生的憧憬……所以这"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就同时展现在脑际,用以替代那人生的美景。但前几句民歌民谣,不合格律,进不了律诗的殿堂;如果改写剪裁,改后的律诗又没有那么沁人肺腑,得人心。这时的崔颢权衡之下,取其大,谁为大,民心为大。一不作二不休,别人忌,我不忌!干脆一锅端,民歌全用;这振奋,激情也就来了,后两联诗句,由心而生;文采横空而出,对仗工整,音节美,和谐非常;这就是人民的心音与诗人高超的艺术相结合融汇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所以写律诗、绝句只要平仄相间,联联相粘,对仗合理,不出韵,就是合格的律诗、绝句。我想在诗句实无好词可替代的情况下,而且是较理想的诗句,实在不必太拘泥;况且我们现在写诗多以自由诗体和歌词为多,已成主流。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化革命是全方位的。毛泽东主席早在《心之力》中就提出了"与时俱进的科学发展观"。我们还能停止不前吗……但有三分力,五湖汲墨源。诗文匡正义,时代好家园。</p><p class="ql-block">正是,</p><p class="ql-block">诗书万代传家稷,我辈风华正盛年</p><p class="ql-block">不问英雄来处况,但得共勉会诗巅</p><p class="ql-block"> 二0二一年十一月二十日</p><p class="ql-block"> 七律. 同学四海曾相聚</p><p class="ql-block">同学四海曾相聚,童少戏玩多幼真</p><p class="ql-block">爱厌青春两不悔,百年亲友情缘深</p><p class="ql-block">八千里路云和月,三万六千日已珍</p><p class="ql-block">常问同学身可好,多时未见念熟音</p><p class="ql-block"> 七排律. 遥愿诸兄期颐年</p><p class="ql-block">云起鼎丰半世纪,想来君事多达观</p><p class="ql-block">同餐共眠一条路,学校五龙担两山</p><p class="ql-block">谩往拳来童季戏,为良去恶不徒然</p><p class="ql-block">四年校友未能忘,千里友情多望穿</p><p class="ql-block">格物长存正气壮,禾苗勤护丰粮田</p><p class="ql-block">而今风物随心在,遥愿诸兄期颐年</p><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七月二日</p> <p class="ql-block">同学,我亲爱的战友,你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坐在泰山石上,风姑羞赧携春色,依我胸怀,甜蜜地笑意,意览乾坤……</p> <p class="ql-block">着装毛泽东官兵一致的军服;同学,正是韶华岁月</p> <p class="ql-block">善良友好奋斗,辉煌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同事、好友,亲爱的人儿我们牵手同步阳光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