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材料搜集、活动图片拍摄/侯方</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4年7月5日、6日,我在徐州市中汇国际会议中心参加了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徐州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暑期教师能力培训”活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活动邀请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科研员戴申卫、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思政课教研员、特级教师顾润生等专家作了精彩讲座,刷新了教师的视野,提升了教师的思想认识。徐州市区几位校长、教师关于项目化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设计与实践的汇报,给学员们留下了启迪与思考;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异彩纷呈,动人心扉。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陆荣主任为此次活动的举办,付出了智慧与心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活动中,安排了一个主题为“淮海战役革命精神我宣传”的项目化学习任务。该任务旨在听取专家报告和学校汇报的基础上,增强学员的实践与体验,即由学员充当小学生,在一位组长的带领下,根据所分配的具体项目,开展实地参观、学习,搜集资料,整理提升,交流分享。我们第五组学员由邳州市和徐州市经济开发区的老师组成,组长为徐州市万科城民主小学的梁露文老师。项目化学习内容为:“共研革命岁月,赓续红色精神——淮海战役五前委历史研究微项目设计″。借此机会,我又一次走进了淮海战役烈士陵园,感受到了淮海战役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次活动,让我受益匪浅。活动中,我通过网络搜集了关于淮海战役的一点资料,拍摄了关于活动的一些图片。现整理出来,以供后续深入学习与思考,同时也为此次活动留下一点记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感谢您的阅读!</p> 探究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内涵 <p class="ql-block">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内涵丰富,通过搜集资料,发现有下面几种概括:</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胸怀全局,勇挑重担;</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攻坚克难,决战决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实事求是,主动作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勇往直前,不怕牺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军民同心,众志成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敢打必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科学决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勇于担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团结协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靠群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听党指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依靠人民,</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团结协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决战决胜。</p><p class="ql-block">(其中,第三种概括最为简洁。走进淮海战役烈士陵园,可以发现淮海战役纪念馆门囗有一宣传牌,上面就是这十六个字。)</p> 资料一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2px;">学党史 铸警魂 | 淮海决战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由于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统一筹划、卓越指挥,广大人民群众全力支援,60万人民解放军和地方武装经过66天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国民党80万正规军,歼敌55.5万人。安徽是淮海战役的主战场,也是淮海战役总前委所在地,是淮海决战精神的主要孕育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海决战精神内涵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胸怀全局、勇挑重担。</span>淮海战役,是由中原和华东两个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地方武装共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协同作战。<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淮海战场上,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这两支兄弟部队并肩作战,争挑重担,配合默契,像一对有力的铁拳,左右逢源,锐不可当。</span>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那样,中野、华野联合作战,不只是增加一倍、两倍的力量,这是质的变化。我方上下级之间、官兵之间、党政军民之间,团结一致,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合力。吃掉黄维兵团是场恶战。中野主力经过大别山的斗争,力量削弱,要啃掉黄维这块硬骨头谈何容易。在总前委召开的各纵队首长会议上,邓小平表达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只要歼灭了敌人南线主力,中野就是打光了,全国各路解放军还是可以取得全国胜利。这个代价是值得的。”关键时刻,三军统帅胸怀大局,勇挑重担,为全体指战员作了表率,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这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攻坚克难、决战决胜。</span>淮海战役参战双方,解放军60万人,敌军80万人,敌人有美帝国主义的支持,武器装备占有明显优势。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其执政地位倾其全力投入战争。中原野战军转战大别山开创中原解放区,兵员及武器装备亟待补充。解放军要吃掉敌人的精锐部队,困难可想而知。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解放军为正义之师,士气昂扬,人民全力支持。两相比较,前者固然不可等闲视之,但是后者才是胜利的决定因素。中央军委和总前委高瞻远瞩,因势利导,抓住战机,以决战决胜的气魄,领导打赢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淮海战役。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的处境是艰难的,人民群众的处境更艰难。但是他们同解放军一起攻坚克难。时任华中支前司令部副司令员陈国栋与司令部副政治委员李干成在《踏破淮海千里冰——回忆华中支前工作》中回忆到:一听说支援前线打老蒋,群情振奋,纷纷表示: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要物有物,砸锅卖铁也要支援前线!他们想尽各种各样的办法,完成征粮、借粮任务。甚至不少人家宁可自己忍饥挨饿,留下口粮来支援前线。有的人家不买年货,省下钱来支援前线;有的人家为了支援战争,改年再娶媳妇;有一个老太太,一改过去烧香拜佛的习惯,为的是多借出些粮食支援战争。老百姓不仅筹粮,还帮着运粮。当时由于缺乏现代化交通工具,支前的物资主要靠人背、肩挑、担架抬、小车推、牛车拉、骡马驮、车船载来解决。民工们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日夜奋战在运输线上。可以说,当时解放军的粮食与物资补给几乎全部来源于人民群众用手推车运送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实事求是、主动作为。</span>淮海战役第一阶段胜利之后,敌人被分割为三块。如何确定第二阶段的歼敌目标,成为战局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此之前,中央军委曾指示中野部队对付黄维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华野部队歼击杜聿明集团。总前委分析了敌情、我情及战局发展的动态,果断提出先打黄维,以中野为主力,华野配合。中央军委善于采纳良策,很快批准总前委的报告,并强调“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实践证明,总前委的意见实在是最佳选择,第二阶段双堆集歼灭战吃掉了黄维兵团这张蒋介石的“王牌”,使杜聿明集团成为瓮中之鳖,为夺取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创造了条件,因而被称为淮海战役关键的一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段史实表明,淮海战役总前委贯彻中央精神的高超之处,就在于充分体现了求实精神与创造精神的高度统一,将中央的决策意图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在坚持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方面,为后人树立了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勇往直前、不怕牺牲。</span>邓小平回顾二野的历史时曾经说过,“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都胜利度过了”,“二野担了重担”,“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这些朴实无华的评述,可以说是对艰苦奋斗、勇于拼搏、英勇牺牲为核心内容的淮海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围歼黄维兵团前夕,邓小平代表总前委向各纵队首长庄严宣布:“人人都要有烧铺草(即牺牲)的决心!”(“烧铺草”是四川的一种风俗,人死了之后要把睡过的铺草抱到野地里去放把火烧掉,就是人人抱定决心牺牲的意思。)共产党人如此,民众亦然。安徽省濉溪县的程祥庆在1948年冬天到双堆集为解放军送粮。累了就在路边的高梁地里歇会儿,饿了就吃点红薯,渴了就喝点地上的雪水。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刚做的新鞋舍不得穿,揣在怀里,赤着脚在雪地里走了50多公里才赶到双堆集战场。现在一遇阴天下雨,程祥庆的脚就疼。程祥庆回忆道:有一次,在战场上运送伤员,为了不让伤员受到第二次伤害,飞机扫射时,赶紧用身体护住伤员,有一位老乡当场被打死。程祥庆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人民解放能翻身,就是死,也死的光荣,死的值。</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军民同心、众志成城。</span>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群众支援前线规模之宏伟,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之众多,古今中外史上实属罕见。<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陈毅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span>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抓壮丁当炮灰截然相反,解放区各地青壮年自愿参军参战,出现了许多父亲送儿子、妻子送丈夫、兄弟争相参加解放军的动人情景。有的村民冒着生命危险主动为解放军当向导、送情报。得人心者得天下,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解放军的独家优势。老百姓为什么热爱共产党、解放军?因为他们深深懂得,共产党、解放军流血牺牲,都是为了老百姓彻底翻身过上好日子。1947年周恩来在《全国大反攻,打倒蒋介石》中谈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取得胜利,为什么一定能够成功时讲了三个原因:“<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人民拥护我们作战,相信我们是为他们做事的。”“第二,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是人民的子弟兵。”“第三,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领导得好。</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日头条/安徽省公安厅官方账号 2021.10.11)</p> 资料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场战役揭示了依靠人民就能战无不胜的道理——淮海战役,小车推出来的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前后,从全国各地前往徐州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的人比平日更多。凤凰山东麓,38.15米高的纪念塔巍然矗立,肃穆庄严,塔下摆满了党员群众敬献的花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月30日,在纪念塔左手边空白的大理石英烈墙上,工匠们一笔一画地将去年新寻访到的12名烈士英名补刻“归队”。朱福科、于春花、王成杰、卢凤培、史玉柱、李遵乾、刘井田、朱传喜、杨振祥、皇连山、郭怀林、韩香城,每一个名字及其背后的事迹,都诠释着“<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听党指挥、依靠人民、团结协同、决战决胜</span>”伟大淮海战役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本战役第一阶段的中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军主力,勿使南窜。”在淮海战役纪念馆内,珍藏着多封党中央从战略决战的总指挥部——河北西柏坡发出的电文。周恩来曾说,党中央、毛主席在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指挥了最大的人民解放战争。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毛泽东亲自起草发往前线的电报有74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海战役是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止商丘,北自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展开的大决战,涉及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华东、中原、华北的地方武装共60余万人。中央军委高瞻远瞩,统筹全局,成立了前线指挥机关淮海战役总前委,统筹整个战役及作战有关的一切事宜。淮海战役中,在总前委统一指挥调度下,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密切协同、联合作战,发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形成整体作战的强大威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纪念馆内,几件文物吸引了游客驻足观看。一件是华野7纵某部送给中野6纵某部的轻机枪。围歼黄维兵团战斗中,中野6纵战士看到并肩作战的华野7纵某部子弹打光了,随即送来一麻袋子弹、几十包手榴弹,华野则将这挺轻机枪送给了中野。两个部队战士紧握双手说:“要活就活在一起,要死就死在一起。”另一件是华野首长颁发给两广纵队主动配合友军作战的嘉奖令。在堵击杜聿明集团过程中,两广纵队3团,看到友邻部队情况危急,主动联系,接受友军指挥,从侧翼实施猛攻,击溃敌军。毛泽东曾说,两大野战军在一起,不是增加了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纪念馆里有一处模拟场景,再现了“十人桥”的英雄故事。1948年11月8日夜,华野9纵27师79团在追击黄百韬兵团时来到堰头镇(今新沂市草桥镇),一条十几米宽的河流挡住去路。1排3班的战士们在副排长范学福、班长马选云带领下,发扬决战决胜的战斗精神,跳进刺骨的冰河,用木板架起人桥。500名战士迅速从他们身上通过,歼灭对岸守敌。战士们说:“十人桥,是咱通向胜利的桥。”十人桥的场景也被镌刻成浮雕,展示于淮塔之上。在整个淮海战役期间,人民解放军始终践行着“三硬”“三猛”“三必”“四不”的战斗精神,头皮硬、脚底板硬、打仗硬,猛打、猛冲、猛追,战必胜、攻必克、打必歼,不能让敌人有继续逃窜的时间、不能让敌人有构筑工事的时间、不能让敌人有喘息的时间、不能让敌人有支援的时间。毛泽东曾评价,淮海战役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熟透,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地吃下去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凤凰山腰向东遥望,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园林东门处,一组雕塑金光闪闪,熠熠生辉。左手边,苍松翠柏撑起一顶军帽;右手边,车轮上鲜艳的红绸,仿佛在风中飘扬。这组雕像说明了一个道理,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车轮背后有一组沉甸甸的数据:支前民工543万人次、牲畜76.7万头、担架20.6万副、船只8539艘、小车88.1万辆、汽车257辆、挑子30.5万副、粮食4.3亿斤。支前人民,来自苏鲁豫皖冀五省各个解放区。对此,陈毅元帅曾形象地比喻:“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米多长,模样平常,它是一件看似“普通”的一级文物——小竹竿,主人是特等支前功臣唐和恩。凑近看,可以发现唐和恩在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1948年,唐和恩带领小车队,从家乡山东省莱阳县万寨乡出发,随军转战。其间共刻下了山东、江苏、安徽3省88个城镇和村庄的名称,把这些地名连接起来,行程长达5000余里。据统计,若把参与支前的88.1万辆小车全部连在一起,能从北京到南京间,并排排成两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3年多来,徐州市牢记殷殷嘱托,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东地区有一片吕梁山区,淮海战役关键一战——狼山阻击战就发生在这里。记者来到位于此地的倪园村,由于山多地少、交通不便,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经济薄弱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策提出后,当地政府加大投入,将倪园村打造成风光秀美的特色田园乡村,村民们依托风景区建设,开展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腰包鼓了起来。如今,这样的特色田园乡村在徐州已随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徐州深入推进产业、城市、社会、生态转型,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之路。今年,以“绿色城市·美好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将在徐州召开,主会场就设在倪园村所在的吕梁山区。通过举办园林博览会,徐州正在打造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样板,省际交界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样板,经济与生态、人与自然、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的样板。革命先烈为之浴血奋战、为之牺牲奋斗的崇高理想和美好追求,正在淮海大地化为生动现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摘自中国江苏网;记者 李刚 陈彤)</p> 资料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淮海战役革命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淮海战役精神发扬光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长江以北的淮海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了一场决定中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大决战。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和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筹指挥下,在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密切协同、英勇奋战,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取得了歼敌55万余人的辉煌胜利。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以北国民党军精锐主力丧失殆尽,连同辽沈、平津战役一起,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淮海战役中形成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敢打必胜、科学决策、勇于担当、团结协作、依靠群众</span>”的革命精神,是党和人民军队在革命战争年代为后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期鼓舞和激励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p> 资料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推车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整个淮海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华北三大战略区的人民群众共出动民工543万、担架20万副、各种车子88万辆,筹运粮食9.6亿斤,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后勤保障。陈毅动情地赋诗赞颂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十万,民工走不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骏马高车送粮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军旋转逐西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前线争立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担架队,几夜不曾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稳步轻行问伤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志带花最高贵,疼痛可减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邓小平也赞叹说,后方人民群众的历史功绩同人民军队的辉煌一样,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世世代代称颂。正是人民群众的英雄壮举,形成了伟大的“小推车精神”。英雄的安徽人民在“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口号的鼓舞下,为淮海战役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整个淮海战役期间,江淮和豫皖苏人民出动民工160万人,担架12.5万副,筹集粮食2.1亿斤、柴草5.3亿斤。安徽是小推车精神的主要孕育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推车精神”内涵丰富,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万众一心、同仇敌忾。</span>由于国民党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利用手中掌握的国家政权,不惜动用军队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致民不聊生,丧失了人民的支持。而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军队,代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人民群众清楚地知道:没有战争的胜利,也就没有自己的一切;战争胜利了,不光有房子、粮食,日子还会越过越好。由于战争的正义性,军民团结一心,以忘我的热情、团结一致的步调与敌人展开斗争,争取战争的胜利。据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的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回忆,他在被俘后押往后方的路上,惊讶地好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以前经过这些地方时,门户紧闭,村镇静寂,现在却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更让他不可思议的是,一辆辆大车满载猪肉,而他前不久经过这里的时候却连一头猪都没看到。他说:“我当时就大为感慨,认为十八军的失败,非战之罪,是因为反共反人民,在人民群众的大海里淹没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我前线部队吃得饱、穿得暖,战士们感动地说:“我们的父母忍饥挨饿,把好东西都拿出来支援我们,我们一定要打好胜仗,彻底消灭敌人,来报答父老乡亲”。与我军相比,国民党军的处境却极其悲惨。在双堆集空投场上,国民党官兵如饿犬争食,自相残杀,为了争一包食物,饿急的国民党军持枪争夺。国民党军士气低落,整排整连地投降我军。敌二十三师师长黄子华投降时整个师都跟着走了,没有留下一个人。在千百万同仇敌忾的军民面前,任何敌对力量都无法阻挡前进的车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顾全大局、无私奉献。</span>要取得战役的胜利,必须实行人民战争,取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整个战役期间,华东、中原、华北等地区进行了充分的民众动员,并得到了群众的踊跃支援。在浩浩荡荡的支前人流里,有着多种打扮、讲着多种乡音的人们,有豫西的、陕南的、冀中的、鲁南的、皖东的、苏北的、淮北的,还有老区太行山来的。他们推着小车、驾着牛车、赶着毛驴,按照战役的需求组成了一支强大的支前队伍。后方的人民群众将解放军看作是自己的子弟兵,节衣缩食支援前线。有的无偿提供车辆参加支前;有的把自己的银元借给政府;有的自动把房子拆了,把横梁、门板送给部队做工事;有的把很少的一点点存粮,甚至是仅有的一点谷种拿来供部队食用。刚解放不久的萧宿县仅有人口21万,在短短的20天中,就筹面粉25万斤、杂粮15万斤、油料8万斤、柴草50万斤、棺木1000口,出动担架2600副、大小车2500辆、人力18200人、牲口1500头,10人中就有1人上前方。灵璧县高楼区的小王庄,仅有30余户147人,但他们将节省的2300斤粮食、3万多斤草料拿出来,全部运往前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排除万难、不怕牺牲。</span>在前线抢救伤员时,民工们冒着敌军的枪林弹雨和敌机的轰炸扫射,快抢快运,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事迹。宿怀县农民董万仲参加了担架队,临出发前一天,母亲不幸病逝,领导决定让他留下,办理丧事。他却表示:“家事小,国事大,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穷人的今天,我不能不去。”结果丧事由别人代办,他毅然出发上前线,并在执行任务时表现勇敢,火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的担架队员在敌机空袭时,奋不顾身,扑在伤员身上掩护伤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百万人民,百万军队,携手并肩,绘出了一幅宏伟的人民战争画卷,谱写了伟大的小推车精神,它将永载中国革命的英雄史册。军民同心同德,奏出了一曲胜利凯歌,它将永远流传,体现出“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在于民众之中”的永恒真谛。毛泽东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会继续证明这一伟大真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来源:省委党史研究院、省地方志研究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