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仲夏,相约自驾去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现场观赏一年一度的调水调沙,沿途领略了太行风光。</p><p class="ql-block"> 小浪底水利枢纽,是黄河上最大的水利工程,1994年9月1主体工程开工,2001年底竣工。2002年7月4日黄河首次进行的规模宏大的调水调沙试验正式开始,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二十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同行者 —— 周积泉摄。</p> <p class="ql-block"> 途中,首站小憩合集。</p> <p class="ql-block"> 午餐 —— 凉菜+大碗烩面。</p> <p class="ql-block"> 入住济源迎宾楼。</p> <p class="ql-block"> 大明寺,现保留元、明、清历代古建筑,是济源市现存重要的古建筑群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中原大地上,最为繁茂的千年婆罗树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立源头的且直接流入大海的河流才能被为“渎”,我国的“四渎”指的就是南渎长江、西渎黄河、东渎淮河和北渎济水。</p> <p class="ql-block"> 隋文帝开皇二年,朝廷为祭祀“四渎”神之一的济渎神,便在济水源头地修建了一座水神庙,也就是现在的济渎庙,至今有1400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鸡蛋不翻”,它是河南省济源市的一道传统小吃,属于豫菜系。鸡蛋不翻儿因在制作过程中不需反煎而得名,历史悠久、制作考究,风味独特,再加上浓郁的地方风情,独特的地方文化,深受大众喜爱。</p> <p class="ql-block"> 早餐,一碗豆浆,一个肉夹馍,一个“鸡蛋不翻”。</p> <p class="ql-block">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风景区地处河南省洛阳市和济源市交界,倚凭秦岭太行山脉,扼守黄河中游最后一段峡谷出口,是一处以水利工程文化为特色,以厚重的黄河文化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内涵,集科普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精品景区。</p> <p class="ql-block"> 每年黄河汛期来临之前,小浪底水利工程都会进行调水调沙,一般在6月20日左右开始。</p> <p class="ql-block"> 黄河调水调沙第22年之际,见证了这工程竣工投入使用的壮观景象。</p> <p class="ql-block"> 一年一度的 调水调沙活动,气势雄伟,媲美 钱塘潮。水库蓄水后在大坝上游所形成的浩淼水面、曲折河巷与雄伟山势竞相生辉,构成了“北国山水好风光——黄河小浪底”。 同时也感受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壮观场景。</p> <p class="ql-block">同行者 —— 李青山</p> <p class="ql-block">同行者 —— 段俊才</p> <p class="ql-block">同行者 —— 李青山(左)周积泉(右)</p> <p class="ql-block">同行者 ——鲁杰(左)段俊才(右)</p> <p class="ql-block"> 黄河小浪底工程纪念广场,是为了纪念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者和“承包商”而设立的。寓意着将光荣与责任同时写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观黄河小浪底调水调沙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一穷二白”年代里,人们硬是靠着赤手空拳,完成的这项伟大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p> <p class="ql-block"> 石板岩小镇得名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这里的房屋多以石板岩建造而成,石板岩质地坚硬,耐腐蚀,使得这些建筑历经百年依然坚固如初。走在小镇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石板岩的房屋、石板岩的街道,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约3300年前,商王盘庚迁都于殷,商王朝在此传位8代12王,作为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历经255年。周武王伐纣灭商,殷地逐渐荒芜,沦为一片废墟,史称“殷墟”。</p> <p class="ql-block"> 殷墟是中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经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是王朝后期都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新馆,今年2月开馆对外开放。主体沉入地下,地表用植被覆盖,使建筑与周围的环境地貌浑然一体,维持了殷墟遗址原有的面貌</p> <p class="ql-block"> 殷墟博物馆新馆殷墟博物馆新馆建筑呈现鼎形,矗立在水中央,古铜色的大门上方是甲骨文字“大邑商”三个字。建筑外观为青铜饰面幕墙,像一座从商代走来的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其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是真正的中华基因。</p> <p class="ql-block"> 司母辛鼎”-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其地位仅次于司母戊大方鼎。</p> <p class="ql-block"> “亚长牛尊”-殷墟博物馆的另一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短暂的旅行,难忘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