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踢球(3)“亚健康”

屈松(松哥)

<p class="ql-block">所谓“亚健康”</p><p class="ql-block"> 现代国人创造了不新的文化现象。在我们身边就有不少概念都和医学相关,但真的去查这些概念,在全球医学界压根就没有定义,也不被认可,比如排毒、上火、碱性体质、肾虚、亚健康等等。</p><p class="ql-block">“亚”就是稍逊于、排在之后、或者靠近的意思。比如,亚军就是次于冠军的名次,亚文化就是主流文化之外的文化,亚种就是低于“种”这个分类的单位,亚原子就是比原子还不如的、更小的粒子,亚热带就是靠近热带的温带地区。</p><p class="ql-block"> 90年初,山东有位中医教授,他在看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的时候产生了一个想法:人们经常会感觉,说不上哪儿难受,但就是身体不舒服,这算不算病呢?这个病怎么没有被归到这本手册中呢?再结合苏联学者提出的“第三状态”,于是他发明了“亚健康”这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1996年1月,《健康报》该教授就曾写到,“亚健康目前尚未有规范性的明确定义”。</p><p class="ql-block"> 但中国企业界是善于抄作概念的,特别是存在模糊空间的。有国内企业打算推出一种保健品,用于抗疲劳、防健忘、治失眠、通排泄。</p><p class="ql-block"> 于是太多保健品和医疗广告打着亚健康的旗号了,比如XXX口服液,专为亚健康人群设计。告别亚健康不只是身体的事,XXX智能手环,全天检测您的数据,帮你远离亚健康。</p><p class="ql-block"> 熟悉90年代中国保健品市场的人都知道,当年最火的保健品有以下几个——最早的是1988年上市的振华口服液、昂立一号口服液和娃哈哈口服液。</p><p class="ql-block"> 接着是1992年马家军代言的中华鳖精,不过后来被人发现整个工厂一只鳖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还有,后来赞助了广州足球队的太阳神口服液,1993年上市的太太口服液,1994年史玉柱的儿童脑黄金和巨人吃饭香。还有1995年的三株口服液。</p><p class="ql-block"> 直到今天全球医学界也不认为亚健康是一种疾病,世界卫生组织编写的各版本《国际疾病分类》里也从未出现过亚健康这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不过“亚健康”中个别病征,曾被《国际疾病分类》第九版,归在文化特异性综合征里。</p><p class="ql-block"> 对这类疾病的具体定义是,身体器官和功能没有可测量的生理变化和结构改变,仅在特定社会文化中才能见到,并且在其他文化中无法见到,通常只被那种文化里的民间医学认知和治疗。</p><p class="ql-block"> 这类疾病大约有几十种,中国文化里有3种——肾亏、神经衰弱和走火入魔。文莱、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是“横冲直撞”(running amok)。韩国是“火病”(hwabyeong)和失去自我(Sinbyeong)。北美印第安人是鬼病(Ghost sickness),指的是体虚。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埃塞俄比亚是“鬼眼”,指的是被恶魔之眼看了以后损害了身体健康。日本是“TKS”,硬翻译就是大进京师,说的是人际关系紊乱导致的恐惧状态。</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是一个全球化扩张和世界大爱泛滥的政治正确年代,这样带有明显浓重的东方文化指向性的内容,在九十年代的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改版中被删除了,对应的症状都只归在了一些传统病症里,比如抑郁、焦虑、强迫症、精神分裂。</p><p class="ql-block"> 值得回味的是,三十多年前,一个医学从业者创造发明出来的概念,直到今天,在国际医学界都没人承认,却逐渐演变成国人普遍的健康问题,这实在是很让人无奈。</p><p class="ql-block">今天,身边有不少人信奉这所概念,被这个“文化现象”精神劫持。因为工作劳累而担心自己处于亚健康,然后买了保健品和“药品”的人,在被工作压垮的同时,还被保健品商和药企联合割了一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