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

杜海欣

<p class="ql-block">文/杜海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亲22岁那年,爷爷因病去世了。那时候父亲刚和母亲结婚,小姑当年15岁,叔叔只有7岁,大姑早已经出嫁他乡,奶奶心闲,从来不管家里的事,做为家中的大哥,父亲毅然担负起家庭的重担。那时候每个家庭都特别穷,像我家这种情况,食物都要分配一下,不然就会饿肚子。特别是随着我们三兄弟的出生,家境越发艰难。为此父亲干过好多工作,去学校当代课老师,在村里做电工,帮人家修理电路或者电动机之类的,还跟着大人去阳泉拉过煤。即使这样也满足不了家庭的需要,后来发展到只能把我和哥哥寄养在姥姥家,所以我童年的记忆都是在姥姥家渡过的。</p><p class="ql-block"> 生活再苦,也不能不读书,父亲深深懂得读书的重要性,为了让姑姑和叔叔读书,为了维持家里的基本生活,父亲不断地找工作,母亲每天去地里挣公分换口粮,一家人勉强度日。就这样坚持到1981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千家万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终于解决了人的吃饭问题,小姑和叔叔也相继高中毕业了,家里生活也慢慢充实起来,父亲靠当年学的手艺,带着一家人闯出了困境。谈起往事,小姑还心有余悸,说当时她们放学了第一件事,就去生产队的地里捡丢到地里的红薯,那都是人家丢弃不要的碎根,然后回家煮着吃,如果能吃口白面,简直跟过年一样。话语之间对我的父母满是感激之情。</p><p class="ql-block"> 父亲性格豁达,很健谈也很古道心肠。因为有点手艺活,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钱,家境逐渐殷实起来,80年那会儿,我家盖了第一套房子,我和哥哥也从姥姥家搬了回来,一家人终于可以在一起生活了。隔了没几年,又帮叔叔把家里的老房子翻新了一下,还娶了个漂亮的婶婶。村里乡邻都夸父亲人缘好,豁达,开朗,能干,给村里人做出了表率,知道我家故事的人,都给他竖起来大拇指。村里有啥大事小情的,还有人找他去帮忙调解,那时候,感觉父亲好像一下子成了村里的风云人物。</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个爱好,没事爱喝两口,家里如果炒个菜啥的,他肯定说,倒杯酒喝二两。当时像我们这种家庭应该算中等吧,村里好多人还没有工作的习惯,生活也仅局限于解决温饱,所以如果有朋友来我家,父亲一定会准备几个菜,招待大家吃个饭再走。直到现在,印象中还能想起,父亲和朋友们在我家院子里的大槐树下喝酒的场面。那时候人们除了地里的农活,也真的没事做,过来聊天的也不少,有的是和父亲商量事的,父亲做生意经常出门,是村里的明白人。再加上当时电视还没普及,入夜以后就成了村里人串门侃大山的时间。还记得父母有时也出去串门,让我在家带弟弟,可能是当时人们的一种习惯吧。</p><p class="ql-block"> 父亲一生盖了五处房子,(自家两次,叔叔,哥哥,弟弟) ,娶了三个媳妇儿(婶婶,嫂子,弟妹),还供养了五个孩子(叔叔,姑姑和我们三个)读书,这是我最佩服父亲的地方,当然也离不开母亲的默默付出。父亲开玩笑说,人家算卦的都说我命好。其实哪里是他命好啊,是自己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牺牲了背后那个女人大半生的美好年华。母亲才是那个默默付出最多的人,父亲爱面子,啥糟心的事都是让母亲去处理,像借个东西啊,找人家评个理啊,父亲一般是不出面的。要是有人请他喝酒管家务事,他可二话不说,跟着就走了,啥都明白似的,为此母亲没少念叨他。印象里父亲就是在家做手艺,母亲是最忙碌的那个人,家里地里两头跑,后来我们长大了,也去帮忙,减轻母亲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父亲有个听收音机的习惯,一边干活一边听音乐听评书,这也是我们小时候的乐趣,我感觉这直接感染了我们兄弟三个,我们从收音机了知道了刘兰芳,单田芳;知道了中国女排,中国足球;还有杭天琪,李谷一,朱明英;它让我们心胸开阔,对未来充满希望。长大后也都性格开朗,喜欢与人交往,人缘都没得说。父亲在我们心中很普通,却又很伟大。我承认他是万千个普通人中的一员,一生刻苦耐劳,兢兢业业,为家庭做着最大的努力。虽然他没有带着我们走向大富大贵的生活,可是他诚恳,热情,大度,不拘小节,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更多的财富,和他人生的奇迹,为我们这些儿女树立了优秀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父爱如山,每个父亲都值得赞美,他们大多勤勤恳恳,不妥协不抱怨,默默为家庭最大能力的付出。这份爱堪比高山大海,令人仰指,受人尊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