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模范之旅历史丛书》一一永不消失的风景线(第三章1、2节录连载)

人间正道史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著、策划:张清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图片:选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编制:史连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章 五十年代喀什大生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第三次"英模大会"发出的动员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新中国诞生不久,党中央就将全军大生产问题提到议事日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49年12月5日,毛泽东发布了"关于军队参加生产的命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12月13日彭德怀司令员在第一兵团和师以上干部及起义部队高级将领会议上,强调驻疆人民解放军继续发扬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的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了大生产的命令。命令规定"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生产战线之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此,第二军从1950年至1952年,发扬南泥湾精神,开展了为时三年的以农业为主的大生产运动,拉开了进疆后第一次大生产的序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了做好全体指战员参加生产建设的思想教育和动员工作,1949年10月9日,王震在第二军扩大会议上指出:"将自己化为劳动的突击队参加建设新疆、建设祖国的大生产运动,这是国防建设与团结新疆400余万人民和友军的光荣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进军新疆途中和到达南疆后,各级领导干部对部队不断进行参加生产建设的教育和动员工作,提高了部队参加大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但是,也暴露出不少错误认识和思想问题。这些主要问题是:有的干部片面强调国防建设的重要性,不懂得保卫祖国与建设边疆的一致性;有的对生产建设信心不足,说什么"新疆戈壁大,建设10年也不顶事";不少官兵思乡心切,南疆远离家乡,交通不便,婚姻问题难以解决,存在不安心参加边疆生产建设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根据部队存在的思想问题,第二军发出"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建立长期打算的思想,努力参加生产建设,向正规化国防军迈进"的思想建设指示。各部队在总结评功的基础上,通过干部会、党代会、英模会等不同形式,进行传达贯彻。在冬训中,开展了以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为中心内容的整风运动,批判各种错误思想,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指战员的认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教育,全体干部战士很快以战斗的姿态投入大生产运动。军、师、团成立了生产委员会,领导部队生产。各部队根据上级赋予的生产任务,纷纷从3月初开赴亘古荒原。他们冒着严寒酷暑,风餐露宿,开荒造田,挖渠修路,掀起了大生产的热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步兵5师于1950年2月18日至22日,在阿克苏召开了第三次英模大会(第一次于1947年12月在山西闻喜召开,第二次于1948年9月在陕西韩城召开),也是进疆后的第一次劳动模范大会。大会传达了毛泽东"关于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和新疆军区代司令员王震下达的生产命令,要求全师指战员以战斗的姿态投入生产运动,并发出"发扬南泥湾生产的光荣传统""变战斗英雄为劳动英雄""由战场立功到生产立功"等口号,进一步明确了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帮助国家恢复与发展生产、医治战争创伤、创造物质财富、减轻人民负担的重大政治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英模大会成为这次大生产的动员令,正式拉开了5师第二次大生产的序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会期间,英模代表纷纷发出竞赛倡议。第14团英模代表以当年自给8个月的粮食为目标,向第13、15团提出竞赛;师直属单位与团直属单位展开了生产目标竞赛;师炮兵营特等劳模范子义和第14团特等劳模何泽弟,以全年粮食达到自给并创造生产模范班为目标,互相展开生产竞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月21日,会议通过了1950年在驻地投入大生产的决议。决议指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军队,要以顽强的战斗精神来参加生产建设。我们已经用自己的双手打垮了旧的统治机构,今天,我们又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决议还提出:"我们有发扬南泥湾生产的光荣传统,有为数众多的参加过发扬南泥湾大生产的领导和干部,有广大的党员积极分子为榜样,有绝大多数劳动人民出身的子弟兵……我们有决心和信心完成和超额完成1950年的生产任务,并争取做全疆部队的生产模范,保持和发扬部队开辟南泥湾时的光荣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的大生产运动,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进行的。当时由于财政困难,半年多未发经费,广大指战员节衣缩食,生活非常艰苦。部队初到防区,时间短促,生产工具一无所有,各类供应保障相当困难,加上对新疆土地、气候条件生疏,生产完全处于"白手起家"状态。但战士们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立即动手,收集废旧铁器,自己锻造"坎土曼"和其它农具;编制筐、篓、修刮镢把、扁担;自打野麻、割芨芨草,搓制套具、绳索,并全面投入积肥运动。到3月份,部队移驻生产地区之前,全师(除15团)共积肥7911.87吨,制作镢头5267把,加上上级配发和当地购买在内,共有11626把。平均每人有镢头两把,扁担1根。各单位还编制了耙具,制作了土犁。战士们收集破衣破布自制军鞋4600双。移驻生产地区的单位还打了部分柴禾,挖了一批地窝子,搭建了一些草棚,为投入生产打下了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月上旬,部队全部移居生产地区。在农村群众住地附近,利用群众原有渠道和荒弃的土地,全部投入修渠开荒。全师1万多人分驻于南疆和田、阿克苏、温宿、库车等地1000多公里的地区。由于驻地分散,开垦的荒地更为分散。部队营连单位之间相距数十里,甚至上百里;每个连队也分为四五处,相距数十里。分散开荒的班排大部分露宿在戈壁滩上,忍受着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石磨加工面粉,就煮麦粒、玉米充饥;没有菜吃,就用盐水代替;耕畜不足,就用人拉犁;运输工具不足,生产所需粮食、种子、肥料等,就肩挑背驮运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广大指战员长期吃住在工地,坚持与风沙烈日搏斗,披星戴月、废寝忘食地劳动,每天劳动时间达十二三个小时。他们很多人手上肩上打满了血泡,仍然坚持垦荒生产。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在开荒中还不断掀起劳动竞赛热潮,人均日工效7至9分,高的在1亩以上,超出计划1倍还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为抢抓农时,许多战士双手打满了血泡,鲜血染红了镢头把,但仍不放下工具;不少同志由于经常浸泡在碱水里,脚和腿被腐蚀,裂口流血,他们便用野麻把树皮捆在腿上,坚持劳动。由于交通运输困难,在五六月间尚未发放单衣,很多同志在烈日下赤身露体开荒。有的班排工具不够,就自制木犁。由于普遍缺少畜力,部队大多数为人工拉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作物管理阶段,许多官兵长期奋战在戈壁荒野上,日驱鸟雀,夜防野猪,没有进过房子。他们说:"我们是从南泥湾来的人民子弟兵,南泥湾的光荣传统不能丢。"一时间,争做生产模范成为全师干部战士的共同奋斗目标。步兵第5师14团3营机枪连何泽弟,在战争时期曾舍身救战友,生产劳动中又处处吃苦在先,被战士誉为全连的"火车头"。在何泽弟和他的战友、生产模范史培玉的带动下,该连1950年种地1716.5亩,其中种水稻800亩,收稻子92337公斤,全连可实现自给两年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部队播种面积达20998.8公顷,除去烟草、苜蓿、蔬菜、瓜果类等未计外,收获各种农作物总产量折合小麦800多万公斤,可供第二军部队食用150天。步兵第5师取得了粮食自给将近9个月、蔬菜全部自给的成绩;第14团粮食可以自给10个月,其中3连甚至达到了自给两年。基本上完成了粮食半自给的任务,并为以后大规模发展生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时,畜牧业、手工业、合作事业也有一定发展。1950年步兵第5师共养羊13617只,平均每人一只多;养猪1568头,平均7人一头;养牛907头,平均每10人一头。手工业方面,各团都开办了铁木加工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替部队解决了部分生产工具、运输工具以及一些办公用品;1950年共计生产坎土曼(镢头)8026把,运输大车75辆。第5师共开设3座煤窑,当年产煤500万斤;除此之外,还有造纸作坊两座,肥皂作坊一座。合作事业方面,全师共组织了4个供销合作社,主要为战士服务,供应日常必需品。由于生产地区分散,有些合作社将物品运到生产地区流动出售,极受战士们的欢迎;由于当地没有商店,人民合作事业尚未大力发展,所以还要出售部分物品给当地群众,收购土产,调剂市场,稳定金融,执行以"生产为主,以供销为辅"的原则,掌握合理的价格政策,真正做到为部队服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0年的生产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耕地面积不大,人均只有0.67公顷,而且产量低,地区分散。要完全解决部队需要,支援地方建设,就必须在1950年的基础上,为建立机械化工作的国营农场创造条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从1951年起,全军部队一方面兴修水利,积极扩大耕地面积,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另一方面,抽出部分劳动力,组成基本建设队伍,进行大型农场基本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了提高各类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全军部队采取了开办技术训练班、送学培训、交流推广经验等做法;同时加大了对盐碱、风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并逐年从苏联进口新式农具和优良种子。由于在经营管理、生产工具等方面的改造,1951年和1952年的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51年耕地23967.87公顷,到1952年已达39066.67公顷。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也不断提高。1951年完成了全年粮食、棉花、草料、蔬菜、食盐、食油、肉食、烟草自给,1952年则完成了半年全部自给的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与此同时,在各垦区都开始了较大规模的水利建设。1950年驻阿克苏和温宿部队共同修建了伊尔曼渠和多浪渠。第14团部分人员在库车与当地群众共同修筑了和平坝、和平渠。1952年驻阿克苏和温宿部队又开始修建了胜利渠,为大规模开展农业创造了有利条件。部队生产逐渐由分散走向集中,形成了大规模农场生产的雏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保障了部队军粮的供给,改善了部队的生活。同时,对于恢复和发展地方经济,减轻国家和人民的负担 ,进一步覆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对加强和巩固军地团结、民族团结,都有着重要的意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大生产再掀高潮:增产节约立功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连续二年的大生产运动,给部队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1月18日,新疆军区召开了第一次生产代表会议,掀起了大生产的又一次高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会议全面总结了全军进入新疆两年来从事生产建设的经验;开展了严肃的反贪污、反浪费和反官僚主义的斗争;批判了一部分同志对于军队转入生产所持的消极情绪和空谈现代化国防建设而妨碍军队生产建设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震司令员在生产代表会议上的报告中明确指出:"新疆军区部队转业为劳动军,从事劳动生产,参加国家建设,就是巩固国防的具体任务。"同时提出了屯垦军的农业建设方针与1952年的任务。会议号召全体指战员"加强屯垦军、劳动军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统一性,为完成新的历史任务而斗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会议后,步兵第5师各级领导干部从思想上明确了生产建设和国防建设的统一性,更加坚定了全力从事农业生产的决心。全师集中时间向广大指战员进行了系统的"劳动军、屯垦军"思想教育,启发战士正确认识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一致性,并向指战员传达了毛泽东"关于1950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提高了屯垦军的责任感。战士们说:"不积极发展生产,不能为工业打下强大基础,也就没有巩固的国防""当国防军贪生怕死不光荣、当劳动军好吃懒做也不光荣,服从国家需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就是光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教育,使广大官兵克服了一度产生过的刀枪入库的太平麻痹思想,认识到军队仍将是一支手持武器、具有高度组织纪律性的生产大军和战斗集体。一时间,"安下心,扎下根,长期建设祖国边疆"成为战士们的意愿和口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思想觉悟的提高和对执行屯垦军劳动军的高度热情,转化成为1952年开展大生产和立功创模运动的强大精神动力。从春耕开始,全师掀起了"人人立功,事事立功"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师、团领导机关在"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思想指导下,精简机关,充实生产一线。1951年师直参加生产700多人,1952年精简后参加生产的人员达到1546人。1952年全师计划播种15.9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22.5万亩,超出计划41.5%,较1951年扩大95%。按实际参加的劳动力计算,人均种地42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的增产节约立功创模运动,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立功人数多,群众参与广。1953年1月28日至2月4日,步兵5师召开了第四次劳模代表大会,表彰了1952年全师生产方面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全师立功人数3501名,比1951年多1648名。其中,排以上干部立功492名,充分说明了领导干部发挥了带头作用,转变了工作作风;全师立功的党员1278人,团员603人,占立功人数54%;全体立功同志中有劳动模范124人,工作模范35人,卫生模范31人,纪律模范3人;集体立功的有4个生产模范连,11个模范生产排,33个生产模范班组,充分说明了立功运动已成为广泛的群众运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强调创造发明和推广新式农具,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师生产合作社研制的马拉双行播棉机及苏式种耕器,日效率达到40至50亩,苏式十行播种机平均日效50至70亩,最高的达到112亩;大、小步犁犁地一般工效为8至10亩,最高达18亩。这些农具的使用,在完成22万亩播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52年,全师冬苗春麦6.4万亩耕地中,70%以上基本实现了收割机收割,全师在25天内完成了小麦收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广泛开展各种作物的丰产竞赛。全师高度重视对丰产小组的培养。通过丰产小组的活动,调动了战士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的积极性。在植棉方面,重视防虫和运用宽行密植,注意保苗、定苗,加强肥料的积存施用,全师积施肥料2.5万吨;劳动组织方面,重视按体力和专长分工,组织各种专业小组,发挥技术专长。在丰产竞赛中产生了一批典型:其中有第14团张东山水稻丰产小组,在80亩土地上平均每亩收获251公斤,其中有5亩平均528公斤,最高1亩达588.5公斤;杨耀勤玉米丰产小组3亩玉米平均收获455公斤。这些丰产小组以高额产量打破了保守思想的约束,增强了全体同志夺取丰收的信心,同时也创造和模索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丰产经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战胜自然灾害,夺取丰收。1952年,全师遭受风灾损失作物14712亩,雹灾受损4616亩,水灾损失3278亩,旱灾损失9834亩,严重的病虫害损失1556亩。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战士们立功创模的决心焕发为战胜灾害、夺取丰收的巨大力量。特别是在棉花遭风灾之后,立即投入补种、改种、移苗,在条田外围筑防风墙,地边种葵花。对棉花、小麦等作物病虫害,采取大力捕杀、药剂喷杀等各种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通过开展立功创模大生产运动,1952年全师收获各种作物折合细粮10200吨,较上年增产1倍多。平均单产与上年相比,除小麦受灾降低3.7%以外,水稻提高24%,皮棉提高34%,玉米提高40%,油类提高21%;全年并植树86980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2年,全师在"抗美援朝""增加生产、厉行节约"的号召下,经过开展轰轰烈烈的立功创模大生产运动,部队做到了除津贴外,全部自供自给;同时通过开展各种丰产竞赛,部队在经营管理和农业技术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为更好地完成屯垦军任务、实现向正规划国营农场的过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953年2月,5师召开了进疆后的第二次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对三年大生产中的劳动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进行了表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同年3月26日,新疆军区奉西北军区命令,将5师14团、15团、13团3营及第2军教导团边卡营等部整编为第11团,隶属步兵四师建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部队整编后,5师将开垦的14万亩耕地移交给当地群众和政府,支援新疆经济建设。到此,进疆后的第一次三年大生产落下帷幕。部队转为正规的军事训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待续第三章3、4、5节连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