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灵气育英才 桃李芬芳满天下 饶芃子校友

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饶芃子是潮州金中第四届校友,是潮州金中广州校友会第二届榜样人物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面是2009年第二届榜样人物颁奖视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饶芃子,潮州金中高中第四届(50年9月入学53年7月毕业)校友,暨南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曾任暨南大学副校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文学成就卓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分享三篇相关文章,更好了解饶芃子校友不凡的一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一</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饶芃子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饶芃子,一个独特的名字。“芃”,草茂密的样子,正如她的名字一般,初见饶芃子教授便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力。她年届80,还皮肤白皙,头发乌黑。交谈时,她会用有神的眼睛望向你,清楚地说出一个个年份和人名,说到激动处语音高昂洪亮,说到开心处,笑声爽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就在不久前,饶芃子教授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她在发表获奖感言时说:“30多年来,我主要做的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交叉、互动的研究工作,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令我感动的是,我的系列成果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中国比较文学学界同仁的认同、支持和激励!所以,我以为,我今天获得的这个奖,不仅是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学界对比较文学与相关学科互动研究的一种关注、肯定和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50多年来,饶芃子保持着对文学神圣的求索之心,对学术持一种严谨的态度,怀着对学生的热忱,不停耕耘。尽管时光飞逝,她始终专一执着。“我是一个比较感性,有激情的人,也带着激情去做事。”饶芃子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人物采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少时有志于文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从小就喜欢文学,而且一直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崇高、圣洁的事业,自己也说不清这一观念和感情是什么时候、怎么样产生和形成的,也许只是一种心灵的感应,或者就是那些伟大作品的回声。”——饶芃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5年元宵节,饶芃子出生在广东潮州一个世代知识分子家庭。饶芃子说:“我自幼是跟着外祖父母长大的,外祖父是清末秀才,还曾就读于京师大学堂,能诗能词又擅长书法,是潮汕一带知名的语文老师和书法家。由于家庭的影响,我一直对文学有浓厚的兴趣,还在初中学习时,我就有一个心愿——长大后也要当一个作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3年,饶芃子考上了中山大学中文系。那时,中大文史两系名师荟萃。词学专家詹安泰、戏曲研究专家王起两位先生是她的启蒙导师。在老师们的引导和培育下,饶芃子的志向发生了变化,她希望自己以后能成为一名古典文学研究者。饶芃子的毕业论文《试论柳永的词》在詹先生的细心指导下,获优秀成绩。1957年,她毕业后留校任王起先生的助教,主修宋元文学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跨界”的学术研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饶芃子作为首批从中山大学调到暨南大学任教的教师之一,被分配在文学理论教研室当文艺评论家肖殷先生的助手。从此,饶芃子由古典文学转向了文艺学的研究。“文革”期间,暨南大学停办,饶芃子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执教,直至1978年暨大复办,她又回到了暨南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回顾自己近30年走过的学术道路,饶芃子说:“我所属的学科是文艺学,它是我学术研究的‘底座’,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是随着新的学科发展进程,在我的文艺学教研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两个侧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饶芃子说,1982年,由于得到我校中文系外国文学教授、越南文学专家黄轶球先生的启蒙,她有幸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参与了比较文学在中国学界发展的历程。饶芃子在省内倡导成立广东比较文学研究会,之后,与香港比较文学研究会、福建比较文学研究会在国内联合举办三届“粤港闽比较文学研讨会”。1990年她当选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30多年来,饶芃子和她的学术团队先后撰写出版了《中西戏剧比较教程》《中西小说比较》《中西比较文艺学》等著作。1993年她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主编出版《比较文艺学丛书》《比较诗学丛书》等5套学术丛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上世纪80年代始,饶芃子曾多次应邀到港澳开会和讲学,她以对新兴学科的敏感,把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引进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领域,创造性地从文学的视野、比较的方法和跨文化的视角,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解读,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从一个方面拓展了比较文学的学术空间。2009年,她领衔主编出版了《海外华文文学教程》,2012年被列入“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而今,年届八旬的饶芃子依旧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2011年10月,她作为首席专家成功申报《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据介绍,这是以百年的历史长度,对海外华文文学进行多角度综合研究的开创性课题。2015年,饶芃子获得了“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教学重视方法论指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1983年被评为硕士生导师起,饶芃子开始培养研究生。饶芃子曾说:“学生不是我生命中匆匆的过客,而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正是出于这份爱与激情,饶芃子在学界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饶家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饶教授对学生的严厉是出了名的,她的博士、香港作家蔡益怀曾撰文记叙饶师,他在文中说道:“饶师是南粵名师,以治学严谨称誉于学界。我未入学前就听人说饶师是一个严师。”蔡益怀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交课程论文的情景,虽然饶教授对论述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却一针见血地指出那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论文。饶芃子也不是一味严格,她同时也像慈母般去关怀、爱护学生。她的不少学生还成了她的朋友,那是一种真挚的、非功利的“忘年”之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学生的培养,饶芃子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说,“做研究要有学术之心、专业旨趣,不能三心二意。”饶芃子认为在做学问的道路上,“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她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课题史、学术史、学科史,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对学科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发现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有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对此,她提炼出“八说”,即:“说什么”“如何说”“为何说”“何以说”和“从头说”“对着说”“重新说”“接着说”。饶老师认为,“不重视方法论,兜来兜去都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八说’启发你去寻找创新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饶芃子希望他们能力戒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沉潜的精神和诚实的学术态度,不仅做人要诚实,做学术也如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暨南大学结缘半个多世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从调到暨南大学工作开始,饶芃子与暨南大学“结缘”已经50余年。她见证了暨南园的重建和复办,并跟着这所学校一路成长。大学不断走向高处,饶芃子也不断成熟,成为一个真正的学者。在这里,饶芃子不仅在学术上展开双翼,还培养了数十名硕士、56名博士,而且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中文系主任、副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席,推动了暨南大学的人文学科建设。她于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还相继被评为“广东省文教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国务院侨办所属学校优秀教师”,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首届优秀社会科学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觉得一个人的青春能跟一所大学一起成长,一直到老,是一件很有缘分的事。”饶芃子在接受采访时颇有感触地说。“暨南大学要有更加长足的发展,人才是关键,尤其是教师队伍中精英团队的建构更值得关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来源: 暨南大学报 作者: 钟元泽、温婧 时间:2015年6月16日)</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二</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把文学看作是崇高、圣洁的事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35年,饶芃子出生在广东潮州的知识分子家庭,与国学大师饶宗颐有叔侄亲缘。她的祖父戴仙俦是潮汕地区知名的文人书法家,舅父戴平万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委和领导人之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抗日战争爆发后,年幼的饶芃子随外祖父母逃难,住在溪口村的祖屋“敦本堂”近8年。她从小就在外祖父的教导下阅读唐诗宋词。抗战胜利后,饶芃子随家人回到潮州,在“双柑书屋”居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1岁时,饶芃子开始阅读《红楼梦》,这部作品的诗意与悲情深深地扎根在她的心中,使她萌发了文学的梦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47年,饶芃子考入潮安一中(今金山中学),她在课外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被世界文学名著中蕴含的博大爱心和人道主义精神所感动。上高中后,她开始创作短篇小说和散文,获得中学生优秀作文奖并发表在小报上,因此坚定了要走文学之路的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此选择,她曾坦言“就是想投身于文学创作”,因为“我一直把文学看作是一种崇高、圣洁的事业,深信通过文学,给读者重造新的社会观念,是一种必然有效的方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3年,饶芃子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中大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任助教,师从宋元文学史专家王起(王季思)先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58年,饶芃子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担任中文系主任、著名文艺评论家萧殷先生的助手,教授文艺理论课程,逐渐在广东文学界崭露头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跨界”探寻中感受比较文学魅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教以来,饶芃子在文艺学、比较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突出成就。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300多篇,主持完成13个国家和省部级规划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学研究”的首席专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其著作包括《中西比较文艺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16部专著(含合著),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等10本著作与6套学术丛书(46本),出版个人论文集的英译本《中西文学戏剧比较论文集》《华文流散文学论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78年,饶芃子重返暨南大学任教。1987年,饶芃子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发展思路,主张发扬暨南大学作为华侨学府的优势,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93年,饶芃子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在中西比较诗学和交叉学科中拓展当代文艺学的内涵。她结合文艺理论,撰写了一批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文字清新婉约、真诚自然,因此她被誉为“诗性批评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2015年4月,饶芃子获颁“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获奖感言中,饶芃子回顾了自己与比较文学的结缘:“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校外国文学教授、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黄轶球先生的启蒙和指点,还有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的推动,才有幸‘结识’比较文学,在‘跨界’的探寻中不断感受比较文学学科的魅力。近30年来,我主要做的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交叉、互动的研究工作,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饶芃子教授以跨文化视野和世界格局重新定位海外华文文学,她积极引进比较文学的学科方法,以形象学、主题学等研究方法,推动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纵深发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同时她也积极推动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建设,倡导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率领中青年学者编写教材,为学界培养后备人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2007年暨南大学举行的“饶芃子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她动情地说:“我人生中最明媚的春光在讲台上,最有活力的形象是学生的形象。我深知自己是平凡的,说到底,我只是学生们的老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学界,饶芃子带出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饶家军”。香港作家蔡益怀曾撰文记叙老师饶芃子,他在文中写道:“饶师是南粤名师,以治学严谨称誉于学界。我未入学前就听人说饶师是一个严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学生的培养,饶芃子有着自己的要求。她说:“做研究要有学术之心、专业旨趣,不能三心二意。”饶芃子认为在做学问的道路上,“问题意识”是十分重要的。她特别重视学术研究中的课题史、学术史、学科史,强调做学问一定要对学科的历史有所了解,才能发现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了问题,更重要的是怎么去解决,对此,她提炼出“八说”,即:“说什么”“如何说”“为何说”“何以说”和“从头说”“对着说”“重新说”“接着说”。饶芃子认为,“不重视方法论,兜来兜去都走不出自己的圈子。‘八说’启发你去寻找创新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对于有志于学术研究的青年学生,饶芃子希望他们能力戒浮躁,“不能急功近利,要有一种沉潜的精神和诚实的学术态度,不仅做人要诚实,做学术也如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资料来源:暨南大学校友会、南方+、暨南大学报、暨南大学文学院、羊城晚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编辑:韩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责编:马海燕</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文章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饶芃子教授家人处获悉,11月27日上午,著名学者饶芃子在广州逝世。饶芃子教授于1947-1953年就读潮州市金山中学,多年来始终深耕学术,心系母校,关爱后辈,于2009年获授潮州市金山中学广州校友会第二届十佳榜样人物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饶芃子,1935年元宵节出生于广东潮州,1947年考入潮安一中(今潮州市金山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1957年留校任助教,1958年调至暨南大学中文系,从事文艺理论教研工作。1970至1977年暨南大学停办期间,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任教。1978年重返暨南大学,1984年担任中文系系主任,1987年9月至1995年12月担任暨南大学副校长、学校学位委员会主席,主管学校人文社科及研究生工作。1989年,创办暨南大学出版社并出任首任社长;1993年,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被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兼任暨南大学比较诗学与比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思想文综》主编。2007年至今担任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曾任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会会长、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副会长,潮州金中咨询委员会成员等职。 饶芃子至今发表学术论文和文学评论300多篇,主持完成13个国家和省部级规划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学研究”的首席专家。著作包括《中西比较文艺学》《世界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比较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等16部专著(含合著),主编《中西戏剧比较教程》《海外华文文学教程》及《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大辞典》等10本著作与6套学术丛书(46本),出版个人论文集的英译本《中西文学戏剧比较论文集》《华文流散文学论集》。 在教育领域,饶芃子培养了29届本科生、13届硕士生和18届博士生,累计指导了数十位硕士、57位博士及2位博士后。许多学生在读期间获得各类奖励和“优秀研究生”称号,毕业后大多成为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她指导的博士论文已有30本正式出版,受到学界好评。 1993年,饶芃子领衔建立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在国内首创“比较文艺学”方向,在中西比较诗学和交叉学科中拓展当代文艺学的内涵。她结合文艺理论,撰写了一批关于当代作家作品的评论,文字清新婉约、真诚自然,因此她被誉为“诗性批评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用整个生命去拥抱艺术的“诗性批评家”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蒲若茜表示,在饶芃子的文章中,人们时时能感受到诗意的浸润。“而这种诗意的馈赠,正是来源于家庭和童年生活环境的熏陶,是她出自书香世家,幼承庭训的结果。” 1935年农历正月十五,饶芃子出生于钟灵毓秀的古城潮州。她与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有同族的叔侄亲缘,皆是潮州的书香门第。其外祖父戴仙俦通晓经史又精于诗词,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识力极高,对新文学也很支持,是潮汕一带知名的文人和书法家,外祖母也出自读书人家,自幼受诗书礼乐的熏陶。在外祖父母的影响下,四五岁光景,家中长辈就教饶芃子认字,读《唐诗三百首》。由于天资高,饶芃子很小时就能识字背诗,深得祖父母的喜爱。 饶芃子曾在《我的自画像》中写道:“我生长在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我的父母都是有相当文学修养的人,他们年轻时都编织过文学的‘梦’。大概因为遗传的缘故,我自幼就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从小就习惯于到文学作品中去寻找自己在生活中不能得到的东西。文学帮助我认识各种各样的人生,我一直相信人生中不能没有文学。” 1957年,饶芃子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跟随王起先生进修宋元文学史。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她调到暨南大学工作,跟随肖殷先生主修文艺理论。20世纪60年代初,饶芃子开始在广东文艺界崭露头角。 改革开放以后,饶芃子满怀激情地投入了新时期的文艺理论研究工作。她对前一时期的中国文艺理论现状进行了反思,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意义作了新的思考,发表了《论形象大于思想》《论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马克思、恩格斯论悲剧冲突》等系列论文,引起学界的关注。 作为文艺理论批评家,饶芃子似乎与诗人的精神气质相契合。她的评论集《心影》《文心丝语》等,显示出令人赞叹的对艺术形象的捕捉力和感应力,而且有一种诱人的诗情、诗味和诗韵在其间律动、流溢。她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余虹把这种缘情而入理的批评方式称为“我性话语”,认为“它在本质上是诗意的”。她的评论,重视作家对现实和文化现象的审美思考,是自己对作品诗性感悟的表述,是一种与作者文心的“对话”,亲切而自然,因此被批评界归为“婉约派”。正是这种评论特点和姿态,她被称为“诗性批评家”。 饶芃子对文学的挚爱和婉约的批评风格,赢得了学界的认同和学生们的喜爱。正如著名文艺理论家钱谷融先生在给她的《文学批评与比较文学》作序时所言,饶芃子的批评文字“有一种对文学的纯真的爱在字里行间流注着”。她的学生、《香港作家》原总编辑蔡益怀也说:“饶师是用整个生命去拥抱艺术的诗性批评家、诗人理论家,同样,她也以一颗‘诗心’去点化后学,激活我们沉睡的艺术心灵……我为自己有一个整个生命都跃动着艺术心灵的老师感到幸运和自豪。” 文字间“爱的流动”,批评中的“诗心”“诗情”,与作者“文心的对话”,成就了饶芃子“诗性批评家”的美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饶芃子作为首批从中山大学调到暨南大学任教的教师之一,被分配在文学理论教研室当文艺评论家肖殷先生的助手。从此,饶芃子由古典文学转向了文艺学的研究。“文革”期间,暨南大学停办,饶芃子在广东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执教,直至1978年暨大复办,她又回到了暨南园。 回顾自己近30年走过的学术道路,饶芃子说:“我所属的学科是文艺学,它是我学术研究的‘底座’,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是随着新的学科发展进程,在我的文艺学教研基础上生发出来的两个侧翼。” 20世纪70年代末期,比较文学学科在中国复兴,饶芃子以特有的学术敏感,于80年代中期就从文艺学延伸到比较文学研究领域。1986—1996年间,她组织了五次学术年会和粤港闽比较文学研讨会,这些学术活动,大大地推动了广东地区比较文学的发展。在这期间,饶芃子主持国家教委“七五”规划项目“中西戏剧比较”,主编并撰写《中西戏剧比较教程》。该书于1989年出版,填补了学术界的一个空白,被知名比较文学学者谢天振教授称为中西戏剧比较的“拓荒之作”。 饶芃子对于“比较文艺学/比较诗学”的开拓之功,得到了国内学界的广泛认同和赞誉,暨南大学原党委书记、副校长,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蒋述卓表示:“她将比较文学的世界视野和比较的方法引入文艺理论研究,拓展出比较文艺学这一新的学科领域,辛勤拓垦,饶有收获。” 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宋剑华称:“饶先生率先创建了‘中西比较文艺学’方向,从文体学和文艺学等方面入手,探寻比较文艺学的内在规律。先生所做的这些开创性工作,不仅推动了比较文学学科的诞生,同时更拓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空间,我们这一代学者几乎都是先生比较诗学思想的受益者。” 2015年4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四川大学颁发“中国比较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奖者是乐黛云、饶芃子、陈惇、孙景尧、严绍璗、谢天振、刘象愚、孟华、钱林森等九人,均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在获奖感言中,饶芃子回顾了自己与比较文学的结缘:“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我校外国文学教授、著名越南文学研究专家黄轶球先生的启蒙和指点,还有北京大学乐黛云教授的推动,才有幸‘结识’比较文学,在‘跨界’的探寻中不断感受比较文学学科的魅力。近30年来,我主要做得是比较文学与文艺学、海外华文文学交叉、互动的研究工作,自认是一个在比较文学‘边界’耕耘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 作为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先驱之一,饶芃子在20世纪90年代,就为确立海外华文文学的学科地位展开大量原创研究,将比较文学的视野和方法引入该领域,倡导打通跨语种的海外华人文学研究,并在文艺学博士点开设“跨文化视野中的海外华文诗学”方向,为当时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打开新思路,也为比较文艺学提供了独特的研究对象和阐释空间。 饶芃子的学术研究得到国内外比较文学界的广泛认可,“海外华人文学”被列为“中国比较文学学会20年来的学术创获之一”。她还发表了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如《90年代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思考》《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意义》《海外华文文学的新视野》《海外华文文学与比较文学》《拓展海外华文文学的诗学研究》等。 她认为,开展海外华人文学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诗学问题研究,是一个极具民族特色、探讨中华文化和文学通向世界的特殊文论领域,是学界应当重视并进一步去拓展的新的学术空间。这些前沿性的理论探索,促进、领跑了国内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 2009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饶芃子和杨匡汉主编的国内第一本《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该教程入选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南地区大学出版社优秀教材奖。已故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香港作家联会创会会长曾敏之先生高度肯定了该教材对于海外华文文学教学及研究的贡献,“《教程》为高等院校从事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指南,对华文文学的历史脉络和特性作出了如探骊珠的求索,既有筚路蓝缕的精神,也不失高瞻远瞩的观点,从教育内涵到凝聚民族力量均作出了可贵贡献”。</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