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怡情益长才 ———六月读书报告 (闫广慧)

闲云野鹤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告别园舞曲》:嫉妒具有惊人的能力,能以强烈的光芒照亮唯一的一个人,而同时让众多的其他人滞留在一种彻底的黑暗中。克利玛太太的思想只能遵循着那些痛苦的光芒,而无法走向任何别的方向,而她的丈夫已经成了世界上的唯一男人。(法国 米兰.昆德拉 余中先译 小说 海译文出版社 )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做为历史事件,“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对于作家米兰.昆德拉的人生影响和文学创作的走向可谓巨大。由于不满傀儡政权的软弱和苏联这个庞大机器对其粗暴的武装干涉,米兰.昆德拉把自己的愤懑通过小说形式宣泄出来。《玩笑》在国外的首发出版,触怒了捷克斯洛伐克当局,他的小说被封禁,国籍旋即被剥夺。1975年昆德拉携妻离开捷克,移民并加入法国国籍。 《告别圆舞曲》有名《为了告别的聚会》,是米兰.昆德拉离开祖国前的最后一部用捷克语写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书得到作者自己的极大认可,被认为是他个人最喜欢的小说之一。小说充满一种荒诞和幽默气氛,让读者在轻松愉悦中获得深刻的社会反思。小说中人物不多,只有七个,时间是五天里,地点小镇疗养院,故事情节和小说叙事结构都很简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小号手克利马去疗养中心演出,和医院的护士卢辛娜发生了一夜情。事后,克里玛被告知卢辛娜怀了他的孩子。而克利玛根本不想负起责任,想方设法说服卢辛娜堕胎。卢辛娜一心想用孩子栓住小号手,因此不同意打掉孩子。他还有一个电器维修工的男友弗朗其谢克作为备胎, 在计划落空后可作备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克里玛原来家里有妻室,克利玛太太是个很有魅力的女人,但她对自己不够自信,长期忍受着因嫉妒心引起的猜忌的折磨,她总觉得丈夫瞒着他在外边和女人偷情,因此搞得自己神经兮兮。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疗养院的妇科医生斯科雷托在治愈不孕不育方面有独门绝技,当地和闻名来温泉疗养院的患者络绎不绝。其中就有美国富翁波特莱夫。他带着美丽的妻子来到疗养院求子,结识了以上几位。</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刚从监狱释放的政治犯雅库布获得出国居住的机会,临行前他来小镇向他的好友医生斯科雷托道别,另外也看一看在疗养院养病的养女奥尔加。奥尔加是他老友兼政敌的女儿。他的入狱就是拜老友所赐,同时自己好点了政敌且肩负起养父的责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小说情节的前半部围绕着这几个人物发展的波澜不惊,后半部事情就开始向怪诞诡异不可控的方向偏离。首先克利玛太太来到疗养院想证实自己的猜想没错,成为了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决定也出一次轨,结果意外遇到卢辛娜。这时卢辛娜也毫无缘由和美国富翁波特莱夫发生了一夜情。一夜情过后跟踪她的备胎情人前去医院质问卢辛娜的不贞。卢辛娜为平复心情吃了身上携带的镇定药。殊不知,她的药已被雅库布调了包,换成瞬间就能致人于非命的毒药,而其杀人的动力,仅仅因为他不能忍受卢辛娜对流浪狗的粗暴态度。卢辛娜的死让小号手如释重负回归家庭,使其太太避免了一次堕落。而雅库布在解决了卢辛娜后,和自己的养女发生了情人关系,并抱着对其养女深深地嫌恶心情离开小镇,出国过他向往的生活。老朋友雅库布的出国刺激到了医生斯科雷托,他向使富翁老婆怀上孩子的波特莱夫提出一个不情之请———做他的干儿子,而真实目的就是入籍美国生活。面对只比他小几岁医生的荒唐请求,波特莱夫居然答应了,而波特莱夫的太太经过斯克雷托医生妙手回春的治疗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但这个男孩却长得活像斯克雷托大夫。原来斯克雷托大夫他治疗不孕症的一个绝招,就是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精液注射到那些女人的子宫里,美其名曰:优化人种。也就是说,伯特莱夫的儿子其实就是斯克雷托的儿子,而非兄弟。让人更为瞠目的是,这位医生通过此种办法使小镇遍布了拥有他那样具有独一无二的大鼻子的孩子。而这种大鼻子的孩子还遍布在小镇之外的许多角落。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告别圆舞曲》不同于作者其它的小说,戏谑幽默的成份大于批判。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小说成为他小说中的各类的原因。这是一本绝对值得反复阅读的好小说。</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2,《慢人》:她的眼睛是一对黑色的池塘,他跳了进去。 他有很多遗憾,他充满了遗憾,它们总是在夜里回到他的心中,就好像归巢的鸟群。 恐怕众神不再有时间顾得上我们了,无论是用一只手爱我们,还是用另一只手惩罚我们。在他们自己的门禁森严的社会里,他们有足够的烦恼。 他失败得很体面,体面得足以重新进行一场比赛。( 南非 库切 小说 人民文学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库切早年居住南非,写过不少脍炙人口的作品,曾获得过两次“布克”奖。后来他移民澳大利亚仍笔耕不辍,更是拿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像他这种满贯作家并不多见,而他的小说更是以起点高,品质好,有保障闻名于世。</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慢人》是他生活在澳大利亚后的作品。彼时,他的笔触从后殖民时代的种族地域文化的矛盾冲突转向了关注孤寡鳏残老等弱势群体的生存困境。书中主人公保罗.雷蒙特是一个退休的摄影家,他在一次骑车外出时遭遇车祸,失去了一条腿。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首先他要面临生活的不便,卧床需要护工照顾日常。在经过内心的重新建设和接受外部各种冷漠和侮辱之后,他终于找到了令他满意的护工杰西卡,并爱上了她,由此与这家人发生了一系列情感纠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慢人”字面意思是行走迟缓的人,泛指因衰老、残疾、病弱、寡居等使身心处于孤独和尴尬境地的一类人群。他们中有失去家庭或者没有家庭的寡居老者,有身体病痛或残疾的人。他们是相对于想成为“最快的”、“最强的”和“被人钦佩赞赏的”年轻人而言的。这类人在库切的作品中屡见不鲜。“慢人”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是衰老、残缺、羞耻、尊严乃至死亡。库切将笔墨聚焦在这类人群不仅是为了取得“陌生化”的文学效果,更是为了深刻地揭示人性。但他对人性的探讨并非一般意义上人性之善恶、美丑的讨论,而是假借“慢人”之遭遇,对当今社会中荒诞不羁、扭曲和变异的人性的探求和追问,以唤起人们对“慢人”更多的关怀。对此,作者主要从社会尊严和爱等方面对“慢人”的问题进行探讨,并受到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慢人》和他的另一部有关孤老鳏寡主题的小说《黑铁时代》代表了他晚年写作的最高水平,同时也是当代英语写作中的巅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3,《梁羽生传奇》:侠是目的,武是手段。宁可无武,不可无侠 。(费勇 传记 广东人民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武侠被成为“成人童话”,也承载着几代人的少年梦,而今这种类型的通俗文学形式已经随着时代推演几乎看不到其痕迹。侠与武,更多的是外域文化入侵后的网络游戏替代。想来这不免让爱追忆的笔者心有感慨。</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梁羽生和金庸、古龙、温瑞安并称“武侠小说四大宗师”,其作品在七零到九零年代风靡华人圈。而其中影响力更以金梁二人冠绝武侠小说界。梁羽生成名最早,是他开创了新派武侠小说之先河。但后来者金庸逐渐风头略胜。究其原因是他的武侠小说量大品质却良莠不齐。梁共写了三十二部小说,其数量几乎是金庸小说的三倍,可质量能和金庸的十四部小说能抗衡的也就那么七八部。从写作风格上看,梁的小说还没有脱离旧派武侠小说的旧窠,和现代读者的阅读语审美稍有冲突。例如,他的小说仍采用章回小说的形式,以诗联为纲。同时其喜欢在小说中大秀诗词的习惯,常常古体诗词充盈情节中,搞得像赛诗会,使人觉得老派迂腐。另外,梁的小说情节不够跌宕,抒情成分浓厚。语言也不够凝练,因此显得沉闷,劝退很多读者。梁的小说还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爱搞系列,他的三十多部小说可分四个系列,每个系列的数部小说人物关系丝丝入扣贯穿始终。读者如果不从以他的写作顺序去读,很容易被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事件搞蒙。金庸吸取了梁羽生小说的弊病,十四部小说,除了《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有密切联系,《倚天屠龙记》有些许瓜葛外,都可独立成篇。这样彻底的切割益于读者的阅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梁的武侠小说在主题上不似金庸高那种大团圆结局,他的小说多写女性,写爱情,写不完美与错过,从练霓裳、飞红巾到易兰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梁羽生的小说,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往往是女性人物。这是金庸又不及的。</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如今当年的“武侠四大宗师”斯人已去,其作品除了金庸,也多做故纸堆。在这个没年轻人读书的年代,火遍一时的通俗文学武侠小说也随风儿去。告别武侠,也是与过往告别。</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4,《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看了卡夫卡《审判》的前两三章,你就知道主人公永远不会得到审判,你能看出来作家在玩什么把戏。他的另一部作品《城堡》也一样,主人公永远进入不了城堡,尽管这本书可能比前者还要难读。( 阿根廷 博尔赫斯 汤笛译 访谈 中信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本书收录了博尔赫斯的三段访谈,其中最后一篇也是他辞世前几天和好友进行的一次秘密访谈。在那次访谈中他声称是零元免费采访,并对一些大牌作家收取高额费用颇不以为然。大佬这句话有意无意透漏了业内的潜规。他说他是穷人,穷人通常都很大方,而有钱人往往吝惜又贪婪。足见,博尔赫斯是个好人。而对于访谈者来说,好人未必是好的采访对象。那些好人过于宽容和注重社会形象,于是难免谨慎和隐瞒真实的情感,使访谈索然无味。博尔赫斯的三段访谈就是给人这样的感觉,他有问必答,每次的回答又是标准的外交辞令。他身上没有绯闻,也不谈文学写作外的问题。这一点,他和海明威谁的流量大真是高下立判。这本书中唯一的亮点是他谈到他失明后的状态。失明之前,博尔赫斯最后能看到的颜色是黄色,而他生来第一眼看见的颜色就是虎皮的金黄。他曾说失明是上天赐予的礼物,却又坦白:如果还能看见,他不会离开屋子半步,他会待在屋里读手边满满的书。我们每个人面对苦难都有自己的态度,难得有像博尔赫斯这样坦然的吗?他几乎是完人。然而遗憾的是他的小说笔者欣赏不来,《小径分岔的花园》薄薄一本小书,笔者生生如吞苦楝,最终也没啃下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缺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5,《星期六》:有那么令人眩晕的一瞬间,贝罗安突然觉得自己和他是连在一起的,就像是坐在跷跷板两边的两个人,以同一根轴为支点,你升我降,生命的位置仿佛随时互换。(英国 伊恩.麦克尤恩 夏欣茁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麦克尤恩是美国最能写的大作家之一,另个之一是斯蒂芬.金。但近几年斯蒂芬.金似乎才尽,写的作品,要么重复过去,要么粗制滥造的没法看。所以,现在几乎不对斯蒂芬.金新作品抱任何希望了。反观伊恩.麦克尤恩,从1975年短篇小说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的出道即巅峰,到2014年长篇小说《坚果壳》的老而弥坚,他还保持一贯创作的激情和高质量的产出保障。而且,麦克尤恩,从来不拘泥于陈窠中,从荒诞重口,到遗憾悲情,到童书,到科幻,再到魔幻,他都写了个遍,并且在文风上也一直以在尝试创新中。如今年近八旬的伊恩依然笔耕不辍,他的新小说也在创作中。如此勤勉,如此创作精力旺盛的老作家怎能不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写于2005年的《星期六》是以恐怖袭击和人类安全为主题的小说。这本书从神经外科医生亨利·贝罗安的一天(星期六)为主线,写了一个社会精英阶层家庭的情感和社会纠葛。我们活在社会中,就不可能给世界分割。“9.11”的震荡和美伊战争让这些靠头脑生存的人们感到无比的焦虑和没有安全感。而家庭成员的内心疏离更使他们处于精神的动荡中。最后一次小型的家庭内的恐怖袭击终于让他们反思中获得情感的释放。小说最后以大团圆收尾,这又是麦克尤恩的一次创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麦克尤恩非常善于编故事。这也削弱了他的严肃性。因为圈内通常把他当做通俗小说家。好在他不以为然,由着自己的性子写作,这才使他的文字不仅不媚俗,且有份特立独行的傲骨。</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6,《身份》: 身份是脆弱的,爱情更是脆弱得让人难以忍受,但这也是爱情的无穷的力量(法国 米兰.昆德拉 董强译 小说 上海译文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身份》是米兰.昆德拉的第九部小说,也是他进入“法国周期”后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小说。和他“捷克周期”的小说不同。用法文进行创作后,昆德拉的小说明显篇幅更简短,人物和情节相对很少,并且行文更准确简练,同时,更具“隐私性”。相对后期的晦涩与偏重探讨议论,笔者更偏好他用母语创作的早期陈述故事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身份》不是一本容易看明了的小说。他的主题很隐晦,感觉作者的每句话都有深意,却又不知所云。这种感觉一直伴笔者读完全本,心头的疑惑依然未能解开。后来上网查了一下其他读者的读后感,这本被豆瓣打了8.2的高分的小说,同样给其他许多读者带来相同的困扰。尤其是关于梦境的隐喻始终是个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百度里对于这本小说故事情节梗概的介绍很绕,它说:它探讨了陌生的自我的问题,沿着自我疑虑的途径,小心翼翼地抵达意识的深处,进行自我观察与诘问,并在富有沉思韵律的旋律中渐渐延伸,逐步逼近那个被叩问的核心——“爱”与“谁”。对自己爱的能力的疑惑产生了谁在爱的问题,因为发现内心中居然还有一个“我”。于是,“误解”不可避免地发生,它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最终到达那个令人惊惧的世界。请教一下,谁能告诉我这句话想表达的是啥?</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7,《乡村生活图景》:这些受到压抑的希望使他充满了内疚和自我憎恨 他清除了所有可以唤起回忆的东西 ,就像战斗结束后打扫敌人的战场。( 以色列 阿摩司.奥兹 钟志清译 短篇小说集 译林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乡村生活图景》是以色列国宝级作家阿摩司.奥兹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他的代表作。书中收入了八篇有关察尔尼克以色列乡村里的故事。这本小说和奈保尔的《米格尔街》从结构和形式上都十分相近。书中的人物贯穿了八个独立成篇的小说,只是他们在小说中的主次身份不同而已。奥兹的行文很流畅,而且营造的气氛非常好。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一边听着音乐一边阅读的书。作者在写作手法上喜欢结尾留白,尤其是《继承人》和《挖掘》以及《等待》这三篇,让人读了有意犹未尽的感觉。除了这三篇,《亲属》和《陌路》印象深刻。这应该是这个月读到的最好的一本书。五星推送书友。</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8,《目送》:我慢慢地,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龙应台 散文集 三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龙应台大致上是当今台湾文笔最好的女性作家。但她似乎一直被台湾的文坛主流看不起,聊说她的文章就是烂苹果和金纸包着的臭鸡蛋。李敖之所以这样怼龙应台,大概就是因为她的台独立场。如今,李敖已作古,台独的那股妖风也愈刮愈裂。而 像龙应台这样有社会影响力的作家,她的发声相当于推波助澜。所以,她在大陆的封禁也就在正常不过。《目送》当年活得不得了,没有激起笔者多少阅读的冲动,反而在这本书认定为“臭鸡蛋”后,千方百计找了来要尝尝到底是什么滋味。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目送》按照单元分作三个节章。一和三讲父母子女亲情,中间一个单元属于随笔杂感。这像是临时攒到一起编辑成册的书籍,说它没有深度不算冤枉它。另外这本集子的主打文章《目送》被好多人捧作可以和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拼拼实力的文章。当然说这话德尔人,现在他本人也未必敢承认这提法的严谨性。我们姑且把它看做是她书迷的呓语算了。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龙应台的文笔固然好,但肤浅失气韵,属于美文鸡汤文之流的文章。这书可以读,但无需抱期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9,《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到了大门口,他把我截住,问我:主人,你骑马要到哪里去”?“我不知道”我说,“只要离开这里,只有持续不断的离开这里,我才能到达目的地。”“所以,你是知道你的目的地吗?”他问。“是啊!”我回答。“你没带口粮。”他说。“我不需要”我说。“旅途那么远,如果中途得不到吃的,我肯定饿死,带什么吃的也救不了我。谢天谢地,这是一次真正不寻常的旅行。”( 奥地利 卡夫卡 叶挺芳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卡夫卡是那种死后成名的悲情作家。他的身世和创作生涯都是煎熬和苦难。也正是这种悲情在里边,使得他的文字更加具有魅力,收获了无数大佬级别的作家粉丝。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卡夫卡一生创作作品不多,加之他缺乏自信,许多作品都没勇气拿出来发表。他死后,叮嘱好友把他的所有手稿烧掉,不要面视于人。万幸的是他的那位好友并没有执行他的省钱愿望,而是极力向文坛推荐,这才使我们有幸看到他的作品的全部面貌,并推动了一波“卡夫卡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卡夫卡的小说经典不少,除了脍炙人口的《变形记》外,《乡村医生》、《饥饿艺术家》、《地洞》以及《出发》都堪称精品杰作。奈何笔者近来状态不佳,这本书读得分外吃力,最终选择中途放弃。需要解释的是,笔者手中的这个人民文学出版社布面精品系列的版本实在让人抓马。大概出版社出这一版目的就是为了收藏,所以装帧和设计都下足功夫,唯独没有照顾到阅读者的感受,这本书的页面排版字距和行距过于紧密,字体又偏小,因此给读者视觉造成压迫感。这种不舒服的阅读体验直接影响到了阅读的情绪,加之卡夫卡小说大多都晦涩,因此更是加大了阅读难度。隔一段时间,也许笔者会选择好一点儿的版本再读,这是后话。</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10,《随影而行》 (曹雷 旅游随笔 三联出版社)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随影而行》是电影配音艺术家曹雷的出圈之作,写于2006年。这个时候,译制片已经式微,精良的电影配音被原声影碟的中文字幕取代。黄金一代的上译艺术家们退休拿了退休金颐养天年去了。而还有闲不住的老艺术家,要么给电视台打零工给电视剧做些配音工作,发挥一下余热,要么文笔好的,出圈做案头和当导演。据笔者所知,苏秀老师就写过一本《我的配音生涯》,算是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一个总结和回顾。也算是对自己有个交代。曹雷比苏秀小几岁,倒也是闲不住的人,她从上海译制片厂退下后,在上海电视台做了几年配音导演,然后就放下工作,写了这本旅游随笔集《随影而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随影而行》书名中的影指的是电影,跟随电影去旅行是这本书的创作特色。《尼罗河上的惨案》里的尼罗河和金字塔,《斯巴德克斯》里的罗马斗兽场,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的乌克兰俄罗斯风光都尽收笔下。所以这对老译制片电影迷来说这本书更有一种情怀在里边。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做为非专业的写作素人,曹老师的文笔是合格的,(普及一个冷知识,曹雷的父亲是民国时期的大作家、大学者和大编辑)但干货不多,书中触动到笔者的兴趣点的文章不多。埃及金字塔尼罗河的那篇有些意思,乌克兰和俄罗斯的两篇写得差些。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作为消遣读物来读也不失为好书。</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五星推荐:《告别园舞曲》《乡村生活图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值得一读:《慢人》《星期六》《身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打发时间:《梁羽生传奇》《最后的访谈.博尔赫斯》《目送》《随影而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不推荐:《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此版本不推荐)</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