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莫扎特是萨尔茨堡旅游的名片。这里是莫扎特的故乡,他在此成长、成名,许多作品都诞生在这里。如今,满街都是莫扎特——他的家,他的音乐,他的故事,他的像,他的品牌……</p><p class="ql-block"> 除了莫扎特,我们在萨尔茨堡城里逛了两天,还是有不少新发现和神驰遐想,不妨晒一晒。</p><p class="ql-block"> </p> 霍亨萨尔茨堡要塞 <p class="ql-block"> “霍亨(Hohen)”在德语里是“高”的意思。人们把Festung Hohensalzburg翻译为“霍亨萨尔茨堡要塞”,为什么“霍亨”只是音译而不作意译,我没有研究。但如果你去萨尔茨堡看看要塞的真实面貌,就会觉得“霍亨”是它的一大特点——它位于萨尔茨堡的制高点,也是这个城市的标志。</p><p class="ql-block"> 我们乘坐大巴从捷克的克鲁姆洛夫出发,越过国境进入奥地利,来到萨尔茨堡,几十公里外就看见了要塞。在百公里的时速中,我用华为手机,以高倍数变焦“闪拍”要塞,可见其有多么“霍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进了萨尔茨堡城,坐公交车去酒店,车窗外不时可以看到要塞、拍到要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公交车一路走,我一路拍。在萨尔茨堡任何一个角落,抬起头就能看到要塞。高山仰止。</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入住酒店,打开窗户,霍亨萨尔茨堡要塞在阿尔卑斯雪山的衬映下赫然展现在我们面前。</p><p class="ql-block"> 霍亨萨尔茨堡要塞是中欧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座古城堡,从1077年开始建造,直到1861年才完成。900多年来,它耸立山顶,俯瞰城郭阅尽人间沧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乘坐缆车登上要塞,往下看,萨尔茨堡的风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阿尔卑斯山的雪峰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除了观景,要塞里还有几个博物馆,从各个方面介绍萨尔茨堡的历史,都值得一看,其中“莱纳军团博物馆”高调展示它的军旗和徽章,颂扬这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英雄”军团,这顿时引起我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奥匈帝国在一战中是同盟国之一。众所周知,它是参战诸国中战绩最糟糕、结局最不堪的,不仅战败,还亡国,国王流放而后驾崩。但是其中居然有一支流芳百年的部队,在霍亨萨尔茨堡要塞这个高高的殿堂里,以高高的规格被颂扬。这是令我感兴趣的主要原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莱纳军团——步兵第59团在一战中有4611人牺牲,2000多人被俘。这个十字架下似乎是阵亡将士的墓志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莱纳军团究竟有多大的功绩呢?在博物馆里,我在这幅态势图前琢磨了好一会儿。明白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东线战场上奥匈帝国军队与沙俄军队之间的一场战役。</p><p class="ql-block"> 这场发生在乌克兰西部加利西亚地区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戈利采-塔诺夫战役,是奥匈帝国少有的一个胜仗。这幅态势图中,土黄色部分是奥匈帝国的地盘,橙色部分是沙俄的地盘;绿色的进军路线显示,奥匈步兵第59团在1915年1月到9月的八个月里,与沙俄军队恶战,我根据图中的比例尺估计,59团把战线向东推进了大约三百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莱纳军团的另一场战斗在这幅画作中得到展现:这是1916年莱纳军团与意大利军队殊死战斗的场景,文字说明中写道:59团(莱纳军团)向意军建议短暂停火,以便对方将阵地上受伤的意军士兵救回,却遭到对方拒绝,结果大量伤兵被埋在战场的砾石下……相比于意军,莱纳军团不仅是勇猛之师,更是仁义之师啊。</p><p class="ql-block"> 这令我想起多年以前的名著《西线无战事》。它讲述一战期间一群德军士兵在西线战场如何一个个战死,主人公倒在1918年11月11日11时停战协议生效前的最后一刻,而那一刻,“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有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p><p class="ql-block"> 看完莱纳军团的展览,我忽然觉得《西线无战事》应该有一部姐妹篇:《东线有英雄》。前者揭露无视成千上万德军士兵的死亡而报平安的恶行,后者则是屏蔽奥匈军队一败涂地的负面形象,树一个正面典型。这都是“战争宣传”的标本。</p><p class="ql-block"> </p> 粮食胡同 <p class="ql-block"> 粮食胡同,真是个土得掉渣的名称,让人以为是一个卖米卖面卖红薯的大卖场,一个洗衣做饭刷马桶的小弄堂……</p><p class="ql-block"> 然而它却是这样一条现代、时尚、繁华的商业街,人多店多招牌多。</p><p class="ql-block"> 据说这里之所以叫粮食胡同,可能因为早年确实是个粮食贸易集散地,但它能大幅度提升品位,变得如此繁荣,恐怕是因为这里出了个莫扎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不到36年的短暂生命中,超过一半的岁月是在萨尔茨堡度过的。目前这条街上最著名的并不是哪一家店铺,而是这个暗幽幽的门洞:粮食胡同9号,莫扎特出生地。现在这里是莫扎特博物馆,每一个到萨尔茨堡的游客几乎都会来膜拜一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家的厨房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但人们还是好奇:这个天才食人间烟火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的家谱枝繁叶茂,找一找,哪一根枝叶得到上帝的恩惠?</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摄影还没有问世的年代,肖像画是留存形象的唯一方法。莫扎特从神童到大师,一生有过不少肖像画,而这幅未完成的《弹钢琴的莫扎特》是被公认为最能体现莫扎特气质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我悄悄地站到他身旁,试图合个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用过的小提琴(据说是原件),下面有三个L打头的德文单词,从下到上分别是生活、爱、光明。我没有研究过莫扎特的心路历程,但这三个概念可以用来理解他人生升华的三个层次和境界。</p><p class="ql-block"> 粮食胡同好像也因莫扎特而提高了品位,吸引人的不再是粮食,而是艺术。物质变精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同时,精神又变为物质:莫扎特高雅的音乐文化在粮食胡同处处体现在商品中,不仅商标是莫扎特,连“叫卖”的也是莫扎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莫扎特出生地斜对面,这家叫做“猫头鹰镜”的餐厅门前有一块显眼的铭牌,宣称这座房子也曾经是莫扎特的家。它占据绝佳位置,生意极好。</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再走几步就是莫扎特咖啡馆,精神变物质的又一所在。请!</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莫扎特咖啡馆主推萨尔茨堡特色点心Nockerl,中文译为蛋霜糕,有点像泡芙,松脆的外壳里是蛋和奶的混合物,适合一边听莫扎特一边品尝。</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粮食胡同尽头有一家专吃奥地利“国菜”——维也纳炸猪排(Wiener schnitzel)的餐厅。180克的猪排,被拍打得薄如纸,油炸后比脸还大。店堂里一边在放送莫扎特的曲子,一边不时传来厨房里厨师拍打猪排的“啪啪”声,像是在打拍子。这真是精神和物质的绝妙结合。</p><p class="ql-block"> </p> 米拉贝尔花园 <p class="ql-block"> 米拉贝尔花园是《音乐之声》的拍摄地,我们来到这里,最先看到的是这一组雕塑,像是奏出“多来米”的旋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个机位在影片《音乐之声》中出现过,如今演员们已不知去向,舞女雕塑以婀娜的身姿取而代之。近处是米拉贝尔宫,远处就是霍亨萨尔茨堡要塞。</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米拉贝尔花园和雄伟的要塞同框,是萨尔茨堡的标志性景观。</p> <p class="ql-block"> 也是在萨尔茨堡拍照的必选。</p> <p class="ql-block"> 太阳快要落山了,游客也走得差不多了,画面中没有“噪音”,景色更加纯粹。</p> <p class="ql-block"> 米拉贝尔花园的设计非常有规则,以中轴线为基准,花草都以格式几何图形排列,树木也都经过细致的裁剪,几乎看不出自然生长的痕迹,更不会允许有什么“越轨”的东西。</p> <p class="ql-block"> 游人漫步其间,是否也要与花草树木一样中规中矩呢?</p> <p class="ql-block"> 散个步,拍个照,谁会去东想西想呢?但是如果知道这座花园的来历,难免会让人七想八想。</p> <p class="ql-block"> 这是米拉贝尔宫。它曾是枢机主教沃尔夫·迪特里希金屋藏娇的地方。据说他看上了商人兼议员的女儿莎乐美·阿尔特,于是色胆包天,在城墙外为这位情妇建造了这座米拉贝尔宫和花园。后来一场大火烧毁了花园。</p><p class="ql-block"> 原来的花园什么样不得而知,但后人修复花园时如此强调规矩,每一朵花都必须生长绽放在设定的“轨迹”里面,是不是要把被主教大人破坏的规矩“扳”回来呢?</p><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感叹的是,后人居然把米拉贝尔宫改为市政厅,它的大厅成了世界上最美丽最浪漫的婚礼大厅之一,吸引世界各地的男女来这里登记结婚。</p><p class="ql-block"> 窃以为,这分明是在表达立场:反对像迪特里希主教那样包养情人,鼓励人们堂堂正正登记结婚。</p> 爱河桥上连心锁 <p class="ql-block"> 在米拉贝尔宫登记结婚后,爱情之路通向何方?不远处,萨尔茨河上,有一座桥很特别:钢丝护栏上挂满了连心锁。这座桥叫巴克桥,我们姑且称它为爱河桥吧。</p> <p class="ql-block"> 把心锁在一起,把爱锁在桥上,把钥匙扔到河里,以示相爱的人义无反顾,共渡人生长河,走向幸福彼岸……</p> <p class="ql-block"> 彼岸,有粮食胡同里的莫扎特,有高高在上的霍亨萨尔茨堡要塞……总之,有萨尔茨堡最美好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把两人的心画在一个锁上,你锁住我,我锁住你。</p> <p class="ql-block"> 锁就是心,心就是锁,相信真爱,爱到永远。</p> <p class="ql-block"> 有不久前(今年5月8日)刚挂上的新锁,闪亮秀爱。</p><p class="ql-block"> 有不知何年何月挂上的旧锁,已成锈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有秀爱,有锈爱,也有休爱的。在渡爱河的途中翻船的竟也不少,当初信誓旦旦锁住爱情扔掉钥匙,后来无法解锁,只能剪断钢丝——这要有多大的力气和决绝啊!</p> <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这爱河桥上一刀两断的居然还不少呢!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米拉贝尔宫里那良辰美景不是都白瞎了吗?</p> <p class="ql-block"> 在一把把铁锁铜锁中忽然看到一把号码锁。这两口子想必是给各自留了后路的——暗暗记住号码,解锁上锁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可以秀爱,可以锈爱,也可以休爱,还可以修爱,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p><p class="ql-block"> 这年头,婚姻好像是可以这样把玩的。</p> 卡拉扬广场的雕塑 <p class="ql-block"> 在霍亨萨尔茨堡要塞脚下的卡拉扬广场,这座塑像十分显眼。站在金球上的是什么人?寓意何在?</p><p class="ql-block"> 这是德国人斯蒂芬·巴尔肯霍尔(Stephan Balkenhol)的作品,主题是Spharea,意为“球体”。球是圆的,滚来滚去,捉摸不定;作品的涵义也是如此,似乎没有具体的指向。“我是在讲一个故事,只给出一个开始或一个片段,结局让观众来完成……”作者把球踢给观众。</p><p class="ql-block"> 所以,对于这件作品,你可以想像,根据自己的意愿补充,享受思想自由——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p> <p class="ql-block"> 在卡拉扬广场的阴暗处,这件只有皮囊没有内里的雕塑作品会先让你吓一跳,然后展开想像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这是捷克女雕塑家安娜·高美(Anna Chromy)的作品,主题是cloak of conscience,意为“心灵的外衣”。作者说,作品表达这样的意思:人生像这斗篷,是空荡荡的,需要用灵魂、良知和创造力去填满。请你自己去填吧。</p><p class="ql-block"> 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斗篷,就连什么也没穿的皇帝也以为自己有一套新装。但斗篷、新装里面有没有灵魂,有没有良知,有没有创造力,就不一定了。千万不要只是空有一身臭皮囊。</p><p class="ql-block"> 旅行也一样,看看山水吃吃大餐固然不错,但也只是斗篷而已。在里面注入什么样的灵魂,就看你自由思考和想像的双翼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