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读到些什么?

清风拂面

<p class="ql-block">和姐妹们一起共读六年半了。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好奇:读书是很个人的事情,大家共读一本书,到底能读到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读”的确是很私人的事情,即使你用喜马拉雅等软件“听别人”读书也不过是换了种“阅读”的形式而已。<b><i>个人读书,丰盈的只有学识与见识。</i></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是,“书”存在本身的意义就在于它可分享、可流转、可承载的特性里。因为“书”是一个作者的学识、见解、思想,甚至于说是人生。我们读书的过程就是“读”作者分享他见解与思想的过程,是作者在用自己的文字去“会友”。</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读到某本好书,读到一个“感同身受”或者说“契合度高”的场景后,人是很兴奋的,那种兴奋感根本无可抑制。这种感觉会促使自己想向别人去推荐这本书,分享自己从这些文字中获得的独特体验与感悟。这便构成了共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年多里,我们每月或是俩月确定一本共读书目,也提倡延伸阅读。阅读书中文字与构架是独自完成,这只是共读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共读,不仅仅是自己把书读完而已,而是要由这本书里的人物、或某个情节、某种观点去带动思考,并与我们过去所学、所经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把书读“厚”,读成了自己的,进而提出不一样的思考角度,而后再形成共读之后的有针对性地输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在六年多共读时光中,我们已经不自觉地让自己从一个关起门来优哉游哉的读者,变成一个开始用自己读书后输出的作品去交流分享的创作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六年多共读过程中,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每本书的精华内容,养成了阅读习惯,提升了写作能力,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逐渐学会主题阅读和搭建自己的学习体系。当然,与一群热爱读书和写作的朋友共读,你将感受到能逼迫自己进步的同侪压力。这也是我们珍视这个读书会的原因之一。</i></b></p> <p class="ql-block"><b><i>共读的核心所在,其实是分享时的对话碰撞。</i></b>在对话碰撞中我们既趋向于共享的意义和共识,也接纳了不同的,甚至可能是对立的解释和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为我们读书群里的成员构成是复杂多样的,有不同性别、年龄和专业的伙伴。大家平等交流自己的思想和对书籍的理解,而且能带来多角度的观点碰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每月一次的共读分享,其实是一个“对话场”,</i></b>在这里,每一位共读参与者可以畅所欲言,享有思想的自由;同时,我们也在这种思想碰撞中获得全新而深刻的认知,这正是共读的精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共读分享也是一个“学习场”,</i></b>不同角度、不同观点、不同思想的碰撞,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参与者内在的阅读驱动。每次分享交流后,大家的读书兴趣更浓了,积极性也更高了,会将倾听中的分歧或是认同的部分再仔细研读一遍,又发现新的亮点或是“渣点”,最终真正让阅读成为我们的一种意识,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共读分享还是一个“交友场”,</i></b>因为有了同频的“书搭子”,阅读从“独乐乐”变成了“众乐乐”。“书搭子”们乐意把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学习所得,在阅读思维运转中获得的成长,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能有效地促进共读成员间的民主气氛;大家在彼此的交流中不断精进,在分享与认同中获得心灵的丰盈,亦加深了彼此之间的感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i>六年多里,我们极为重视每月一次的“交流对话”,无论工作多忙,也要挤出时间参加,错过仿佛错过了一个亿。这才是我们珍视读书会最为重要的原因。</i></b></p> <p class="ql-block">五、六两个月,共读《战争与和平》的交流分享,真可谓“百花齐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将宏观历史背景与普通人物结合起来,高屋建瓴地分析书中体现的“人民性”;有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列夫托尔斯泰对“死亡”对“爱”的独到解读;有从书中几位父亲的角度,来分析家庭中父亲这一角色对子女的影响;有从娜塔莎、玛利亚、海伦三个女儿的角度,来分析女性的成长,并从中获得“爱的滋养让人灵动,苦难让人坚韧,放纵使人堕落”的深刻启示;也有分析战争中的众生相,思考人该怎么活着;还有从书本里走出来,读出作品中的现实意义……角度各不相同,各有侧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再读经典,除了从写作手法上细细品味外,我还发现列夫托尔斯泰的思想与老子的道极为相似,甚至不谋而合。于是花了不少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原来列夫托尔斯泰曾对老子学说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还被称为“俄国的老子”,果真是“经典无国界”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共读分享中有两点印象较深,一是红敏对鲍里斯母亲的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大家热烈的讨论,先是就观点的分歧展开辩论,再到结合现实生活中,中、底层群体的无奈与心酸,理解甚至敬佩这位母亲竭尽所能为儿子的前程钻营奔竞;最后竟能结合书中鲍里斯的一生客观分析,得出更加理性的辩证观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无可厚非,但得有“远”、有“深”且有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教数学的成老师从《战争与和平》中老博尔孔斯基公爵对女儿玛利亚传授代数几何课程的描写中,看到老公爵粗暴方式伤害了玛丽亚的自尊心和自主学习的热情;再结合自己的教学日常,得出自己的思考:不是每个孩子都擅长几何和代数。在孩子不擅长的领域,家长要像爱护玫瑰花上的露珠一样,保护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采用粗鲁、强有力的、凭意志的手段是无法培养出自信的孩子的。因为不管以前我们对孩子进行过多少次“行之有效”的教育,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这一次都会烟消云散,会在孩子心灵上产生终身不可消除的伤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不正应证那句:<b><i>“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i></b>我们从个人角度出发来读书,对书本的认识,总是有限的,总有着自己都没察觉到的偏见。<b><i>共读,能让我们在聆听他人的声音中提升阅读深度与广度,能让我们更为全面地看待书中的观点,更深刻地理解手中的书。</i></b></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读书会从组建走到如今,真的不易,选择共读书目、营造分享氛围、制定规章制度,更主要的是需要全体成员的群策群力,共建共享,共同努力,才能让共读活动走向更深层次,更加持久高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年相伴共读,我们以自己睿智、蓬勃、昂扬的状态,诠释了“书中自有颜如玉”“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来读书长精神。漫漫人生路,愿我们不虚度光阴,与书籍伴终身,在共读中熏染读书人洒脱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使自己在社会的历练行事中提升心性、磨砺灵魂,获得积极自信地成长!</p> <p class="ql-block">文字:清风拂面原创</p><p class="ql-block">图片:摄影师@暖风拍摄于襄阳荟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