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坛北门出来便是祈年大街,沿祈年大街走到头接台基厂大街,再走一条街就到东交民巷,全长约4里路。我选择了步行,一方面还可以看看北京的街景。</p>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是北京的著名街区,位于东城区南部。最早,这里是大运河末端的一条支流,元朝时开辟的通惠河,使“南粮北运”的漕船开进了京城。许多粮船停泊在船板胡同一带,就地卸粮售卖。逐渐的,这里成了粮食买卖一条街。由于主营江米(即糯米),时间一长人们叫成了江米巷。明初修建棋盘界,江米巷被截断,分为东江米巷和西江米巷。明清两代,东江米巷是朝廷“五朝六部”所在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俄、日等国都在这里设立使馆,东江米巷逐渐被称为东交民巷,并更名为使馆街。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后,各国开始在这里修建军营、警察局和银行,并且不许中国人居住,东交民巷逐渐成了“国中之国”。</p>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同年2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根据毛主席要求,行进路线特意从东交民巷通过,洗刷了50年来华人不得进入的耻辱,中国人终于在自己的国土上扬眉吐气。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庄严宣布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一些与新中国建立了正常外交关系的国家,继续在东交民巷建立使馆。1959年开始,按照中国政府的安排,各国使馆先后迁往东郊建国门外,东交民巷作为使馆区的历史结束了。<div><br></div> 现在极具特色的各国使馆建筑是东交民巷使馆区唯一留下来的历史印记。这里不仅成了旅游景点,同时也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东北拐角处的圣米厄尔教堂是北京城区最小的天主教堂,建于1901年,为法国高嘉理神父创建。在南立面设有主入口,中部主体与两侧高耸的尖塔呈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教堂南面的围墙</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百年前德国医院的围墙</h3> <p class="ql-block">位于东交民巷东端的德国医院,建于1904年,1905年开业。其前身为德国政府所设的德国军医(陆军)医院。是清末至民国时期北京城内最主要的综合性医院之一。1945年抗战胜利后,北平政府接收了德国医院,改名“市立北平医院,1949年北平解放后,中央军委卫生部带领延安中央医院和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医务人员接管了当时的“市立北平医院”,并随着北京地名的变更改名为“北京医院”。这里曾是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院。1990年北京医院在德国医院原址重新扩建。这里也是东交民巷的起点。</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医院保留的一段百年围墙。<br></h3> 东交民巷呈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天安门广场东侧路。中间与台基厂大街、正义路相交,全长1559米。是北京最长的胡同,也是欧式建筑最多的胡同。<div><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路南比利时使馆围墙漂亮的图案</h3> 位于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东南拐角处的比利时使馆旧址大门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位于前门东大街的比利时使馆旧址南门,现在是紫金宾馆。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比利时使馆西围墙及建筑</h3> 过台基厂大街,西北拐角处有一高大厚重的大门,这就是法国公使馆旧址。这里曾是清朝辅国公纯堪的宅第。咸丰十年(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法军窃据东交民巷肃王府,想要在此设立使馆。肃亲王的府邸,地位尊贵,恭亲王认为事关大清体制与朝廷颜面,未敢答应。经反复交涉,双方以各退一步的方式达成妥协。12月17日,清廷将肃王府东南方向不远处的纯公府租借给法国作公使馆。这里成了法国最早的使馆所在地。《辛丑条约》签订后,法国重新修建了使馆并扩大了面积。其标志性建筑是凯旋门式的单开间拱券门,中央门洞两侧,粗大的砖壁柱敦实磐稳,向外凸出,自下而上收分、呈梯形墩状;内有两扇朱漆大门。保留了门前两座石狮及铁链护栏。远观,青砖中那抹红色特别耀眼,中西结合的样式别具一格。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法国使馆相邻的法国邮政局旧址。</h3> 法国邮政局旧址是一排二十世纪初欧洲折衷主义风格的平房,单层的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砌有六扇连续拱券式大窗,东西两侧各开一门,门两侧是坚固的花岗石壁柱。邮局1910年起开门营业。 法国邮政局对面是原德国使馆,早没影了,仅存一小段不为人注意的旧墙,旧址上矗立着首都宾馆大楼。 法国邮局西面临街23号是日本公使馆旧址,分为办公用和宿舍用房两部分,临街的两座建筑是使馆外交人员住所。而21号市委宿舍院内的这座小楼(下图)才是其最早的使馆。建成于1886年的这栋单层砖木结构的平房,属西方折衷主义建筑中的仿古典主义类型,是东交民巷地区现存最早的建筑物,也是这一地区唯一保留下来的19世纪西式风格建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片源自网上</h3> 紧邻日本公使馆建筑的东交民巷饭店是西班牙使馆旧址,也是明清时代中央机构之詹事府所在地。1901年清政府与十一国的全权代表在东交民巷西班牙使馆正式签订《辛丑各国和约》即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东交民巷饭店对面一栋标有红都的建筑引起我的关注,其橱窗的陈列有些类似早年的友谊商店。原来这就是著名的红都服装。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周总理的牵头下上海20多家红帮裁缝来到北京,组合成立了新的服装厂,专为国家领导和出国人员定制服装。正宗老字号历史悠久。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金银行南侧</h3> <p class="ql-block">东交民巷饭店西面是日本正金银行旧址。正金银行是日本在北京设立的一处代表性商业银行。位于正义路与东交民巷东北拐角处的银行旧址建于1901年,其主体建筑平面呈曲尺形,西部体量较长,南部体量较短,转角处做成弧形三层塔楼,主入口开在塔楼下。这栋兼具19世纪欧洲古典折中主义和荷兰古典主义风格的小楼非常漂亮。2008年银行旧址改为中国法院博物馆。</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正金银行西侧</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8年银行旧址改为中国法院博物馆</h3> 穿过正义路往西,还有几处使馆旧址及银行,但是交通管制,除在内工作人员和本处居民,其他人一律不让进。我询问安保人员,得到回答,里面旧建筑基本没有了,都是国家政府机关。我翘首望去能见到最高法的建筑,那就是俄罗斯曾经的使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