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北纬30°,青藏高原东南缘。这里,山势由南向北,河谷纵横切割,阻隔东西交通,一切都神秘莫测。一百多年前,清末秀才黄懋材将这里命名为横断山,这一名称延用至今。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探险家,深藏于横断山脉的种种,随着探险家的脚步竞相绽放。上世纪30年代,星火燎原,革命火种播撒于此,紧跟新中国成立的步伐,1950年全国第一个地专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在这里建立。</p><p class="ql-block">这里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氏羌系民族南下、西南地区越濮系民族北上,汉族西进、藏族东渐的民族走廊地带。至唐宋,茶马古道因茶马互市而兴,从此这里有了一条由茶叶贸易而发展起来的川藏道。甘孜的繁华,由此造就。至今,仍然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等25个少数民族在这里居住。复杂多样的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漫长的社会历史变迁,导致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各民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心理外化于物,是文化技艺在岁月中的传承,凝聚着人们的别具匠心和智慧结晶。</p><p class="ql-block">跨越山海,跨越时间。揭开横断高原神秘的面纱,是喧嚣过后涤尘净洗的另一番人间至味。今天,这里呈现出来的这些味道是自然之美:是奔腾的江河、茂密的森林、雄奇的雪山、温柔的海子、静谧的星空,是历史人文之美:是古朴的手造、多彩的民俗、斑斓的服饰、虔诚的信仰……</p><p class="ql-block">美美与共,天下大同。</p> <p class="ql-block">高山栖居</p><p class="ql-block">稻城县皮洛遗址的重大发现石破天惊,打破了20世纪40年代西方"莫维斯线"假说,早在13-20万年以前,这里就是早期人类生活的乐土。15.26万平方公里,甘孜州境内江河支流纵横,山脉被切割为深谷高岭、山脉山原、台地等分布,在这些独立、封闭的小地理区域,民族文化交融并存,而又独具特性。最为直观的体现是在建筑上,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古人累石而居的痕迹。如今,我们看到的村落,依山势而建,选择平坦宽大的台地建其根基。通过就地取材,由土、木、石等砌筑建成。每一幢建筑并不只是冰冷的石材,果板的木头,不起眼的泥土,它还包含了村庄所处的地理环境、日照、风向等元素。甚至,还有与房屋相关的故事,这些'都是人们赋予它的温度,每一座建筑逐渐丰满立体起来,伴随着高原上的每一个日升日落。</p> <p class="ql-block">石砌之源</p><p class="ql-block">1989年﹣1990年,四川省考古研究所联合甘孜州文化局在丹巴中路乡罕额依村进行了考古工作。罕额依遗址文化堆积厚3-8米。出土物分遗物、遗迹两类,遗物中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骨器,遗迹有石墙房屋基址、灰坑。特别令人注目的是遗址内出土的10余座房屋基址均为平地建起的石墙房屋,其年代最早推测到距今5000-4500年。</p> <p class="ql-block">本土民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的具象,以建筑的形式留存于地面,是我们能看到的一幢一幢的房屋,由此形成一个一个的村落。甘孜州各县至今保存着较为传统的民居样式,这些房屋建筑以石(土)木混合结构为主,有着各自鲜明的装饰风格,据不完全统计达30余种。通过这些不同的建筑样式和建造技艺,我们可以去见证在过去的历史中,人们是如何创造生活,同时又是如何被生活不断塑造的。</p> <p class="ql-block">麦宿土陶、</p><p class="ql-block">德格麦宿镇相对偏僻,却是藏式手工艺的圣地。这里的土陶用当地的一种特殊蓝黑土,再混合一种藏语叫"色多"的石头作为原料烧制而成,其器型更加古朴。</p> <p class="ql-block">游牧生活</p><p class="ql-block">帐篷就是牧民的家。草原上一顶顶黑色的帐篷质地坚硬,冬暖夏凉,拆卸、运输方便,它是牧民用特牛毛织成的。牦牛毛捻成的绳子富有弹性,结实耐用,做成的帐篷御寒力很强。</p> <p class="ql-block">雪域匠心</p><p class="ql-block">氧气稀缺、气候寒冷,这里仍旧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人经历生老病死,探究世间万物,越是恶劣的环境,越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锤炼、誓刻、绘画、雕琢、打磨,这些无形的手艺,附着于有形的金属、纸张、泥土、石头上面,成就了一幅幅墨宝丹青,一件件精工雕刻,是人们内心世界最为丰富的呈现,倾注着时间的磨砺和人心的诚意。在这片土地上,对于传统的认知和热爱,给古老的技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它们的存在不仅仅是传统手工技艺的典范,还承载和延续了中国历史文化厚重的过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格萨尔彩绘石刻</p><p class="ql-block">"格萨尔"彩绘石刻以天然板岩青石作原材料,经过构图、雕刻、绘染施彩等工序完成。以藏族英雄诗史为表现内容,是藏族工艺美术史上的一个创举。仅存于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有色达县泥朵乡普吾格萨尔彩绘石刻群、丹巴县莫斯卡格萨尔彩绘石刻群、石渠县松格嘛呢石经城格萨尔彩绘石刻群。</p> <p class="ql-block">藏族药泥面具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藏族药泥面具产品种类繁多,风格独特,具有不腐烂、不污染、不脱色、携带方便的特点,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每件制品以佛教护法神形象为主,由上百余种高原名贵药材及多种宝石粉混合而成,故称"药泥"。</p><p class="ql-block">工序:取土、和泥、泥雕、制陶、着色等十多道工序。</p><p class="ql-block">制作工具:木刀、木棍、木锤、木锥、木刷、木碾等。</p> <p class="ql-block">五方佛嘛哈嘎拉护法神药泥面具</p> <p class="ql-block">藏族服饰配饰制作技艺</p><p class="ql-block">康巴藏族服饰配饰制作技艺主要体现在手工艺品、金属制品和毛纺织品等方面,包括:钣金成形、雕镂花纹、浮雕暗印、拉丝盘纹、鎏金技艺、嵌技等技术。藏族佩饰的选择与佩戴是随年龄、身份、地位、爱好、衣着不同而差别的。佩饰大体可分为头饰、首饰、腰饰等。</p> <p class="ql-block">藏族金属锻造技艺</p><p class="ql-block">藏族金属锻造技艺,是以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原料,辅以木料、动物皮毛等原料,生产、加工成各种器具的手工技艺。在甘孜州境内,以白玉河坡的金属锻造品最负盛名。其历史已有数百年,在广大藏区享有极高的知名度,被称为"格萨尔王兵器部落"。现藏族金属锻造技艺主要产品为刀具、佛具、生活用具、马具、服饰装饰、寺庙建筑、佛像七大类。</p> <p class="ql-block">藏文书法</p><p class="ql-block">藏文书法的历史可追溯到4000年前。直到公元七世纪,大臣吞米·桑普扎实现了语言文字的统一。德格藏文书法,藏语称为"德直",是在卫藏书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独立书法体系,有"德格书法是全藏区书法集大成之精华"的美誉。其书法讲究书体线条的道劲,字头的舒展奔放,字体结构的疏密对比关系以及书写布局的精巧美观。</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建筑绘画</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地图上,神秘的北纬三十度,缓缓地向着东西两个方向递进铺展,从海平面长江入海口,到世界之巅喜马拉雅,这是中国人的山水长卷。在这长达五千多公里的遥远路途上,它只是短暂的一段。这里是"大地的阶梯",中国大陆第一阶梯向第二阶梯过渡地带,它从青藏高原扭断顿沉,打断了陆地原有的,呈东西走向的肌理,像是被迸发出的那股巨大力量,默默牵引。于是,大地褶皱丛生,南北排列,河流并行,隐藏于山脉之间。这些山脉,被称为横断山脉,它们如同大地上的异己分子,陡然改变了即定路线,冲破命运的藩篱,确定了另外一番格局。改变,是一种意外,却成就了传奇。这样的传奇,熠熠生辉,吸引着众人的眼光。如果说,这五千公里的画幅,缺少了它的铺陈,北纬三十度再耀眼的星光,也会随之黯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大程度上,它的光辉因"横断"而起,当它以包容之心,接纳万物之时,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找到了合理的存在方式,它们广泛分布于广阔的河谷、丘陵、草原、森林、高原、雪山当中。于是,横断山脉的精彩,总是有明确的来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