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安宝货

穿黑风衣的汉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承安宝货正面↓</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小木箧中,有一枚承安宝货铜钱。可惜它是摔坏成两半后,又重新用胶水粘好的残品,且锈迹无比厚重。</p><p class="ql-block"> 正面有“承安宝货”四字,为楷书对读。字体舒展有力,非常大气,一看就是名家手笔,非普通人所能企及。</p><p class="ql-block"> 钱币的内廓和外廓,都非常规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承安宝货背面↓</span></p> <p class="ql-block">  背面为光背,背面的内廓缘相较于正面的内廓缘,要宽不少。</p><p class="ql-block"> 此枚承安宝货钱的直径,达到36毫米以上,刚好属于折五型钱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承安宝货直径36毫米以上↓</span></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钱币里面,争议最大的一种,就是承安宝货铜钱,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真伪问题上。</p><p class="ql-block"> 承安宝货这种货币,史籍记载极少,《金史.食货志》:“……遂改铸银,名承安宝货,一两至十两分五等,每两折钱二贯……”这里说的铸银,其实还是银铤,以往的银铤是称量银货,新铸的银铤分为一两至十两的系列,是国家发行的有明确数值的规范法定流通货币。</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由于没人见过承安宝货的实物,一些不良币商便根据史书上的记载,臆造出方孔圆形的承安宝货钱来牟取暴利。现在所看到的一些包浆醇厚,锈色入骨的银质和铜质的承安宝货方孔钱,多是民国时期的臆造品。</p><p class="ql-block"> 1981年起,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出土了极少量的束腰形银铤,正面錾刻有三行铭文,上行从右往左横读“承安”二字;其下有两行竖排文字,右行竖读“宝货壹两半”,左行竖读“库X部X”(二、四两字不识,估计是铸造部门的押印)。 </p><p class="ql-block"> 有鉴于此,许多古泉大佬都倾向于金章宗完颜璟在承安年间,只铸造了银铤,没有铸造承安宝货方孔钱,他们认为金承安年间既然铸造了法定的纪值流通银铤,就没必要再铸造铜钱了,持这种观点最著名的人物是戴葆庭,他说:“金承安宝货系银质货币,凡铜铸者均是伪作。”当代著名的钱币学家彭信威,也认为金代没有铸造过承安宝货方孔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摔坏的承安宝货↓</span></p> <p class="ql-block">  但是,另一种观点却支持金代承安年间是铸造过方孔承安宝货铜钱的,明代商洛《续通鉴纲目》:“宋庆元四年,金造承安宝货,其文楷书,制极美。钱之大小轻重,似宋之当五钱。”商洛认为金代是铸有承安宝货铜钱的,而且是跟宋代的当五钱同样大小,应属折五钱形制。</p><p class="ql-block"> 丁福宝《历代古钱图说》中,也认为金章宗承安二年十一月铸造承安宝货折五铜钱,并且断言此钱现在已是高无定价。</p><p class="ql-block"> 这两种完全相反的争议结果,一方判伪,一方判真,非常有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天眷通宝和承安宝货↓</span></p> <p class="ql-block">  承安宝货的铸期从承安二年底起,到承安五年止,只有短短的两年多。金国当时主要行用的是纸钞,银铤和铜钱只作为辅币,铸造量非常少,而铜钱则更为稀少。</p><p class="ql-block"> 我这枚钱的意义,在于它证明了金承安年间,不但发行有承安纸钞和银铤,还发行有铜钱。对于中国古代金融史的编写,是非常重要的物证,其意义非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