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到沈阳,当然要去打卡本地地标性建筑——沈阳故宫。所以我们选择在“怀远门”附近住宿。</p><p class="ql-block">高大气派的“怀远门”,内为汉文,外为满文,因其东部即为沈阳故宫,因此是内城的主要门户,是沈阳老城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有多家出租清宫服的门店,可以为化身土豆格格和皇子的帅哥靓妹们服务😜😜</p> <p class="ql-block">街边的路灯均以宫灯造型,古朴凝重;两侧的建筑、店铺,赤柱红廊,飞檐、彩绘,无不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当漫步来到沈阳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沈阳路上的“文德坊”、“武功坊”两座牌楼。牌楼雄伟壮观,艳丽祥和,既有皇家气派又具地方风格,在古代牌坊中独树一帜。矗立在沈阳故宫红墙外大清门前东、西两侧,如同坚强的卫士守护着深严的宫殿。两座牌楼是沈阳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沈阳故宫标志性建筑之一。分别以滿、蒙、汉三种文字阳刻“文德坊”、“武功坊”,这二座牌楼除坊名外,并有“崇德二年孟春吉日立”字样,可知建于1637年正月,是沈阳故宫唯一记有落成年代的建筑。</p><p class="ql-block">当时盛京城内的皇宫不仅仅局限在红墙以内,红墙以外还设有东、西奏乐亭和东、西朝房。红墙内外的建筑加在一起,构成了盛京皇宫的整体。</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又称盛京皇宫,为清朝初期的皇宫。沈阳故宫始建于清太祖天命十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总占地面积63272平方米,建筑面积18968平方米。它不仅是中国仅存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也是中国关外唯一的一座皇家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清朝迀都北京后,沈阳故宫被称作“陪都宫殿”、“留都宫殿”。后来称为“沈阳故宫”。共经历努尔哈赤、皇太极、乾隆三个建造时期,历时158年。建筑100余座、500余间。入关以后,康熙、乾隆、嘉庆、道光诸帝,相继十次“东巡”时作为驻跸所在。</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历史渊源于清代,这里是滿清帝国的发源地。分为努尔哈赤、皇太极和乾隆三个时期,整个建筑过程跨足了158年,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不同的建筑瑰宝,形成了今天的沈阳故宫。这座宫殿之所以如此独特,是因为它融合了满族文化和明朝建筑风格,与北京故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在北京故宫中,我们看到的是“宫低殿高”的建筑格局,而在沈阳故宫,我们看到的是“宫高殿低”的形制。例如:崇政殿高11.85米,而清宁宫则高达16.33米,此外,所有的寝宫都建在高台之上。这种建筑格局的特点反映了满族早期生活在山区的习惯,因此土台上的高宫成为了自然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按照建筑布局和建造先后,可分为3个部分:东路、中路和西路。东路包括努尓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是皇帝举行大典和八旗大臣办公的地方。中路为清太宗时期续建,是皇帝进行政治活动和后妃居住的场所。西路则是清朝皇帝“东巡”盛京时,读书看戏和存放《四库全书》的场所。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传统,集汉、满、蒙族建筑艺术为一体,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1961年,国务院将沈阳故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大清门是沈阳故宫的正门,俗称午门。大清门建于天聪六年(1632年)之前,为盛京皇宫中皇太极续修的早期建筑之一。原称大门、正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宫殿名时称大门为大清门。</p><p class="ql-block">它是一座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建筑,房顶满铺琉璃瓦,饰以绿剪边,尤其是大清门山墙的最上端,南北突出的四个墀头,三面皆用五彩琉璃镶嵌而成,纹饰为凸出的海水云龙及象征吉祥的各种动物。</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早上八点半营业,开门前礼仪小姐分两边站立,迎接参观者的到来!</p><p class="ql-block">进入大清门后,映入眼帘的是崇政殿。</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在中路前院正中,俗称“金銮殿”,是沈阳故宫最重要的建筑。整座大殿全是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后出廊硬山式,辟有隔扇门,围以石雕的栏杆。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殿身的廊柱是方形的,望柱下有吐水的螭首,顶盖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殿前月台两角,东立日晷,西设嘉量;殿内“彻上明造”绘以彩饰。</p> <p class="ql-block">日晷是我国古人著名天文学家袁充发明的重要计时仪器,相当于现在的钟表,古代人就是用它来看时间的。日晷不仅在记录时间方面具有科学性,同时也是掌握时间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嘉量乃中国古代计算重量的标准量器,全器分为斛、斗、升、合、龠五个容量单位,换算方法是二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嘉量为铜制,上面是斛,下面是斗,左耳为升,右耳为合。</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内陈宝座、屏风;两侧有熏炉、香亭、烛台一堂;殿柱是圆形的,两柱间用一条雕刻的整龙连接,龙头探出檐外,龙尾直入殿中。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陛见臣下,宴请外国使臣以及处理大政的常朝之处。</p><p class="ql-block">崇政殿内陈设,并非清太宗时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新设计制作的。</p><p class="ql-block">匾:“正大光明”;楹联:“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填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位于崇政殿东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飞龙阁内上层,原用于存放清历朝皇帝所用武备。</p><p class="ql-block">飞龙阁下层的主要藏品,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奉旨从北京运来的一批古代青铜器。</p> <p class="ql-block">翔凤阁位于崇政殿西侧,五间硬山顶二层楼房。翔凤阁内贮存的,主要是供皇帝东巡期间使用和赏赐的物品,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从北京宫中运至此。其种类之多、历史与艺术价值之高,比飞龙阁内所藏有过之而无不及。</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是一座八角重檐亭式建筑,俗称八角殿。始建于天命十年(1625年),是清太祖努尓哈赤营造的重要宫殿,初称大衙门。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笃恭殿,后改大政殿。</p><p class="ql-block">大政殿,榫卯结构,沒用任何钉子。里面的八根木柱子是从长白山运过来的。</p><p class="ql-block">大政殿用于举行大典,如皇帝即位,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此殿为清太宗皇太极举行重大典礼及重要政治活动的场所。顺治元年(1644年)顺治皇帝福临在此登基继位。</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p><p class="ql-block">对满文有个形象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p><p class="ql-block">还有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加绿剪边,这是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区别。</p> <p class="ql-block">殿前两明柱各有金龙盘柱,殿内为梵文天花和降龙藻井。殿内设有宝座、屏风及熏炉、香亭、鹤式烛台等。</p><p class="ql-block">匾:“泰交景运”;楹联:“神圣相承恍睹开国宏猷一心一德,子孙是守长怀绍庭永祚卜世卜年”。</p> <p class="ql-block">大政殿八角重檐攒尖式,八面出廊,其下为须弥座台基。殿顶满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中相轮火焰珠顶,宝顶周围有八条铁链各与力士相连。</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位于大政殿两侧八字形依次排列,是滿族八旗制度在宫殿建筑的反映。其东侧五亭由北往南依次为左翼王亭、镶王旗亭、正白旗亭、镶白旗亭、正蓝旗亭;</p> <p class="ql-block">西侧五亭依次为右翼王亭、正黄旗亭、正红旗亭、镶红旗亭、镶蓝旗亭。</p> <p class="ql-block">各亭建筑式样相同,单檐歇山青布瓦顶默默出廊式,高8.6~9.2米不等。青砖墙壁,柱、门木质涂红漆,雀替等部位施彩绘。亭进深、面阔均为一间,外观为正方形。</p> <p class="ql-block">十王亭是清初八旗各主旗贝勒、大臣议政处理政务之处。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10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这11座亭子,就是11座帐篷的化身。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显示了滿族文化发展的一个里程。</p> <p class="ql-block">崇政殿的左、右翊门,是进入内廷区域的通道,都是与崇政殿同时建造的硬山琉璃瓦顶前后廊式木结构建筑。</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每天都在上演古今同游的“穿越大戏”。身着清代古装的游客随处可见。</p> <p class="ql-block">好多着清宫服的土豆格格在“文德坊”牌坊下拍照。</p> <p class="ql-block">奏乐亭:大政殿殿庭最南端东西各有一座奏乐亭,同为四角攒尖琉璃瓦顶,建于两米多高的方台之上,台下一侧设卷门,有台阶通达亭内,供乐工上下。奏乐亭应是建于清太宗时期,是大政殿区域整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结构简单而又牢固,所以一直保存的比较完整,成为沈阳故宫东路南端的标志建筑。</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里走,迎面而来的就是凤凰楼。凤凰楼坐落于沈阳故宫中路建筑群的中轴线上,始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为黄琉璃瓦绿剪边、重檐三滴水、围廊、歇山式建筑。凤凰楼共三层,其建于3.875米人工堆砌的高台上,进深面阔均为五间,整个建筑平面近乎正方形。一层楼身为砖墙围护,两例廊下有扶手明楼梯,南侧明间辟门,下设24级台阶,里通高台寝宫区域。二三层为木围栏,二层东侧廊内有楼梯可至三层。</p> <p class="ql-block">此楼为盛京最高建筑,故有《盛京八景》之一“凤楼晓日”、“凤楼观塔”等传称。</p> <p class="ql-block">凤凰楼上藏有乾隆御笔亲题“紫气东来”匾。</p> <p class="ql-block">穿过凤凰楼是后宫区域,后院是清宁宫为主的五宫建筑:清宁宫、关睢宫、衍庆宫、永福宫、麟趾宫五宫建在近4米高台之上,四周绕以高墙,独成一座宫院。</p> <p class="ql-block">清宁宫为五开间前后廊硬山式。是清太宗皇太极和皇后博尓济吉特氏居住的“中宫”。</p> <p class="ql-block">室门开于东次间,屋内西侧形成“筒子房”格局,东梢间为帝后寝宫。宽大的支摘式样朴素,棂条皆以“码三箭”式相交,宫门亦不用隔窗式。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前后皆方形檐柱,柱头饰兽面,檀枋施彩绘等,则是吸收汉、藏民族建筑艺术。</p> <p class="ql-block">西炕设神位、神龛及祭祀用器。</p> <p class="ql-block">关睢宫位于帝后寝宫区域清宁宫之东,是皇太极最宠爱的宸妃所居住的寝宫,始建于天聪年间,为五开间硬山式砖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宸妃海兰珠Al复原图</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依据档案材料,将关睢宫辟为复原陈列展室,里间西炕设有暖阁,为宸妃居住之寝宫,并悬挂“悠车”以及各种陈设品。外间东侧也设暖阁,为庶妃侍女居住之处,南墙设有神位,临门处设有锅灶,东西两炕放置各种炕桌、坐垫等各种器物,恢复了历史上的使用功能。</p> <p class="ql-block">在宸妃的居室,北炕挂着一个摇篮,是宸妃哺育皇子的地方,“养个孩子吊起来”与“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烟袋”并称为东北三大怪。</p> <p class="ql-block">衍庆宫又称“次东宫”,是皇太极的淑妃巴特玛的寝宫。“衍庆”二字出自先奏,含义是福天长久。</p> <p class="ql-block">永福宫坐落在沈阳故宫凤凰楼高台之上,为后金天聪初年始建,以清宁宫居中。它位于西庑之末,序列次西宫,是孝庄文皇后(庄妃)居住、辅政和养育皇子福临的地方。</p><p class="ql-block">永福宫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由一间壁墙分隔成内外两室,中间有门相通,内两间,外三间。</p> <p class="ql-block">麟趾宫位于沈阳故宫清宁宫西侧,亦称西宫,建于清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崇德元年(1636)定名麟趾,是清太宗皇太极贵妃娜木钟的寝宫。</p> <p class="ql-block">盛京太庙位于大清门东侧。原位于盛京城抚近门外东五里,并供有肇、兴、景、显“四祖”神位。清迁都北京后,太庙内神位奉入北京太庙,原址遂停止使用。盛京太庙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成,但只在太庙内供奉了历朝帝后玉宝玉册。</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师善斋、协中斋建于乾隆十一至十三年(1746~1748),此地在清帝东巡时为随行皇子读书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协中斋</p> <p class="ql-block">敬典阁位于沈阳故宫东路最后一进院落,坐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二层,歇山重檐顶,黄琉璃瓦绿剪边式建筑。</p><p class="ql-block">该建筑专供收藏皇族的总谱玉牒所用。玉牒是爱新觉罗皇族的宗谱,清代每十年纂修一次,自乾隆起每次修成后运送一份至此收藏。</p> <p class="ql-block">迪光殿:崇政殿西侧与东所相应的位置,是东巡盛京时皇帝和后妃的行宫,称为“西所”。</p> <p class="ql-block">保极宫:皇帝居住的寝宫在殿后的庭院中,名为保极宫,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位于西所迪光殿后,是皇帝东巡时在盛京驻跸的寝宫和召见王公大臣之处。</p><p class="ql-block">保极宫左边是书房,右边是皇帝寝宫。侧翼是值房,乾隆皇帝的侍卫住的地方。保极宫宫前两侧有抄手游廊,直通迪光殿后檐廊下,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皇帝也可在两座建筑间便利往来。</p> <p class="ql-block">介祉宫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东稍间为皇太后随皇帝东巡在盛京驻跸期间的寝宫,皇帝每日率妃嫔到此问候皇太后起居。</p> <p class="ql-block">颐和殿建于乾隆十一年至十三年,是皇太后行宫中举行典礼和召见王公官员女眷之处。</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专为存放《文溯阁四库全书》而建。名称依乾隆皇帝《文溯阁记》所述“溯涧求本”之意。该建筑是仿明代大藏书家范钦在宁波所修建的天一阁而建造,外观两层,实为三层,每层六间,取《周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说。另有《古今图书集成》亦存于阁内。是沈阳故宫西路的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建筑形式仿照浙江宁波的天一阁,面阔六间,二楼三层重檐硬山式,前后出廊,上边盖黑色琉璃瓦加绿剪边,前后廊檐柱都装饰有绿色的地仗。所有门、窗、柱都漆成绿色,外檐彩画也以蓝、绿、白相间的冷色调为主,这与其它宫殿红金为主的外檐彩饰迥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其彩绘画题材也不用宫中常见的行龙飞凤,而是以“白马献书”、“翰墨卷删”等与藏书楼功用相谐的图案。采用黑色琉璃瓦为顶,主要是为了使整座建筑外观风格相统一。这是乾隆皇帝“东巡”时的读书之处。</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和戏台:前为扮戏房五间,即演戏时的“后台”,室内北墙有通往戏台的上下场门。扮戏房北戏台两侧各有游廊七楹,南北分别与扮戏房、嘉荫堂之两山相接,此乃皇帝于此赐宴赏戏时王公大臣等设座之处。正北为嘉荫堂五间,主要是作为赐宴赏戏时皇帝临御之处,其东西稍间有暖阁,亦可于此小憇。嘉荫堂正前方庭中即为戏台。</p><p class="ql-block">因嘉荫堂和戏台在修缮,此图片网上下载。</p> <p class="ql-block">文溯阁东侧建有红墙黄琉璃瓦顶的碑亭,内置清高完弘历撰写的《御制文溯阁记》石碑,内容记述建阁的用意和过程。</p> <p class="ql-block">烟囱在满语里称作“呼兰”。烟囱建于太宗天聪年间(1627~1635年),是典型的具有满族特色的“跨海烟囱”,所谓“跨海”,也就是离开房屋一段距离的意思。也是盛京皇宫中唯一的一座烟囱。而烟囱之所以建在离开房屋一段距离,主要用于防火。</p><p class="ql-block">这个烟囱还有讲究,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方,就是它的节数与大清王朝气数巧合。</p><p class="ql-block">这个烟囱是垒一节缩一节,一共11节,而第11节上面还砌了三块砖。对此,有一段有趣的传说:皇太极在扩建沈阳故宫时,就预见了大清帝国的兴衰时限,以这个烟囱作为昭示。如果从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共经历了十二个皇帝,但溥仪只当了三年皇上,清朝就被推翻了。烟囱一节代表一位皇帝,那么就是11位皇帝加上末代皇帝在位3年。</p> <p class="ql-block">琉璃墙饰。</p> <p class="ql-block">从台阶下来后就是沈阳故宫后花园区域,后花园内有众多精美的园林和建筑:如月洞、寿山、照壁、凤凰亭等。</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后花园玉兰花盛开。</p> <p class="ql-block">假山凉亭</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照壁</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虽然不及北京故宫的气势磅礴,但这里充满了浓厚的满族特色,红墙、黄瓦绿边,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有着历史的印记,叙说着它们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务馆内藏有各类文物。</p> <p class="ql-block">青楠木浮雕灵芝盘蝙罗汉榻:总体分为靠背、扶手、罗汉榻三部分,均为楠木雕刻制成。</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历史,了解满族文化的机会。它不仅是满清帝国的起点,也是满族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建筑风格、宫殿布局、家具装饰等方面都透露着满族的文化特点。特别是“口袋房”和“万字炕”的展示,让游客了解到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不仅是一次历史之旅,也是一次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大政当阳,十亭雁行。</p><p class="ql-block">崇政巍巍,风楼高耸。</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又称盛京皇宫,建筑114座,屋宇500余间,浓缩关外华夏建筑最高艺术成就。这座静候了400个春秋的宫殿群落,黙黙见证着沈阳城的变迁。而守护住了这座城池,便守护住了内心对传统与文化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我们踩着青石板上帝王的足迹,匆匆而来,又匆匆离去…</p> <p class="ql-block">手机摄于2024年4月13日</p><p class="ql-block">谢谢您的到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