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军工遗址 丨国画/文/图

国画

炎炎夏日,驾车出行。听说山西黎城黄崖洞不仅有着迷人的风光,也是抗战时期的红色军工遗址。从吴家湾到黎城有近280公里的路程,车轮疾驰一路向北,约四个小时就到了闻名遐尔的黄崖洞。 <br><br><div>大山中建兵工厂,既使是在现在,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而在八十多年前,黄崖洞华北抗日军工基地,以其险峻的自然生存环境,抗日军民以坚定的民族信念和大无畏革命精神,为人民武装提供装备补充,有效打击敌人,威名远扬,彪炳史册。 <br><br></div><div>黄崖洞位于山西黎城北部45公里东崖底镇上赤峪村西,太行山脉的中部。海拔多在1500——2000米,硬红的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和峭壁,连绵数十公里,直冲云霄。这种独特的地形地貌,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div> 黄崖洞占地面积6.7平方公里。由黄崖洞红色经典区、善陀祈福康养区和入口服务区构成。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兵工厂创建于此,被誉为“人民军工摇篮”。这里军工遗址遍布,是现存规模最大、保持最完好的国家级抗战遗址,被誉为“没有围墙的抗战博物馆”。<br><br><div>如今的黄崖洞,国家4A景区,全国爱国主义示范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地。红色军工可歌可泣的英勇故事,世代相传。 <br><br>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对于慕名而来的地方,我们的心情像六月的天气,炽热而激动,既为看景,更有内心那一种信仰,那一份崇敬。 <br><br></div><div>汽车沿着山道蜿蜒而行,远望,巍峨的太行山脉连绵起伏,高耸挺拔,山恋之上裸露出的红竭色徒峭岩石,坚硬粗旷,雄伟刚劲。北方山脉特有的坚毅和神韵在此显露无疑,蕴含着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我们匆忙停车,赞叹不止,拿出手机拍照不停。 <br><br></div><div>停车场上已有许多车。游人中有不少团队,一群群年轻人胸佩党徽或团徽,兴致高昂地来到这里。 造型现代的游客服务中心横卧在大山脚下。台阶下广场上矗立着一尊巨石,邓小平题写的“黄崖洞“三个金色大字,煜煜生辉。 </div> 进入景区,右侧是碧波荡漾的军工湖。沿着左侧台阶盘旋而上,坐上景区交通车驶入大山深处。行驶约几分钟,到达古香古色的仿古门楼。宽阔的太行门广场尽头,竖立着一块高大的背景板,红色的党旗下书写着入党誓词。群山为背景,面对庄严的党旗,在建党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举起右手,重温那神圣的时刻。 <br><br><div>仰望,山峰耸立,蓝天映衬,我们被险峻坚韧的景色所震撼,真是太雄伟了。高耸入云的山峰,有一种万钧压顶的感觉。走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高山,如此的山峰英姿还是第一次所见。<br><br></div><div>山峰浑厚而大气,庄严而妩媚。山脚下的清澈池潭,碧绿如镜,缓缓流淌,给寂静的峡谷增添了灵气。我想,当年抗日兵工厂能建在如此壮丽俊秀、险峻深奥的大山中,既有巨大的信念和力量,又有独具慧眼的智慧和勇气。 <br><br></div><div>“瓮圪廊”是东面进山的唯一通道,也是黄崖洞的主要景致之一。走在蜿蜒曲折的木栈道上,崖谷千仞,奇峰险峙,瀑水作响,溪流潺潺。过小桥,越溪流,犹如走进了世外桃园。 <br><br></div><div>这段峡谷长1公里,宽仅丈许,呈“S”状,从中观天,只见蓝蓝的一线,故而又名“一线天”,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险隘。在黄崖洞保卫战中,我军曾在这里的吊桥上派一年仅17岁的小战士崔振芳把守,把日军堵在山门外七天七夜,歼敌数名。</div> 山外炎热难耐,峡谷内的风凉爽舒适,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游人们漫步在瀑水、清潭、石桥处,尽情拍照,愉悦的欢笑声洒遍山谷。 <br><br><div>黄崖洞的山峰极具特色。高耸的山崖经过亿万年的浸蚀和风化,千姿百态,几百米高坚韧的石壁上呈现出有规则的美丽的肌理,有的如直立,有的如旋转,有的如刀劈,有的如崩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br><br></div><div>奇特的象形石,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神龟、茶壶等造型,它们或立在谷肩,或藏于谷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景区内的峡谷、岩洞、山泉等景观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br><br></div><div>走出瓮圪廊口,山势豁然开朗,进入一片小小的山间盆地。 这里植被茂密,油松、桦树、崖柏等植物遍布其中。黄崖洞开辟景区后,缘山建造亭塔,堵泉造就石池,借水搭垒步桥,建成了可供游人观赏歇息的高山公园。在西南方向的一座孤峰上,建造的“镇倭塔”,直刺青天。</div> 一尊八路军的人物雕塑映入眼帘。雕像弓步右手高举握拳,左手紧握手榴弹,表现了八路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路旁展板上,记录着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历史。<br><br><div> 1938年10月,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建立军火工厂,发展太行山区军事工业的精神,于1939年3月4日,八路军总部副参谋长左权奉命考察兵工厂厂址,选址黄崖洞水窑山。六月开工建设。为保存力量并创建长期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将设立在韩庄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移到了黄崖洞。<br><br></div><div>1939年6月初,设立军工部。当时共有技术人员1470人,厂房12栋,钳工房约5000平方米,机工房约2000平方米及锅炉、蒸汽机、发电机等设施。主要生产五五步枪、八一马步枪、掷弹筒、五零炮等。年产武器可装备16个团,是华北抗日根据地最大的兵工基地。<br></div><div><br></div><div>黄崖洞保卫战胜利后,由于厂址暴露,兵工厂化整为零,逐步迁至多地,至1945年发展成14个兵工厂。<br><br></div><div>黄崖洞兵工厂的创建,为抗日战争及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为中国军事科技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div> 岁月荏苒,往事如烟。青山峻岭在无言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br> <div><br></div><div>步行到下一段交通车乘车点三岔口。让我们感到惊奇的是,交通车竟是特制的涂有迷彩色的装甲运兵车。坚固敦厚粗犷大气的装甲运兵车,行驶在石板陡坡路如履平地,又给高山兵工增添了浓厚氛围。虽然行驶中时有颠簸,但我们犹如出征的战士心潮澎湃,那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打趣说,如果每人再配备一支冲锋枪,那就更加逼真和有趣了。 <br><br></div><div>下了装甲运兵车前行不远,只见前方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在山腰陡壁上,有一个高25米、宽20米、深40米的天然山洞,名曰“黄崖洞”,此洞附近一带山地便因此得名为“黄崖洞”。<br><br></div><div>传说在远古时期,黄崖洞曾是黄龙的栖息之地。这条黄龙具有非凡的能力,每逢天旱,它总会口吐黄烟,黄烟随后便会化作大雨,以解当地的旱情。久而久之,黄龙吐出的黄烟将洞口周围的崖壁都染成了黄色,因此这个山洞得名黄崖洞。</div>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现了黄崖洞的独特地理优势,将其改造成了弹药库。当时并没有路可以直接进入洞中,只能依靠一根吊绳将所需的弹药进行上下吊运。战斗岁月,为了更好保护自己,打击敌人,抗日军民在大山之中,以奇思妙想和大无畏精神,创造了难以想象的奇迹。<br><br><div>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天空突然下起了雨。凄凄漓漓的雨丝给大山增添了几丝朦胧。㴋㴋细雨中,黄崖洞的山峰更加秀美飘渺,充满妩媚,更加神秘。谁会想到,在这个神奇的大山里,曾经隐藏着巨大的革命能量。 <br><br></div><div>此时,服务区内突然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一群年轻人组成的旅游团队,穿着统一的服装,正排列整齐引颈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一首首发自心底的歌声,在巍巍太行山中回荡。 <br><br></div><div>从石阶山径一路向北,经过九组石阶台阶而上,来到青松翠柏掩映的烈士陵园。一座7米高的纪念塔上铭刻着:“黄崖洞殉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馆内以大量的史料、实物和照片,再现了当年黄崖洞保卫战的壮烈场面。游人们默默肃立,深切悼念长眠于大山中的革命先烈。</div> 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壮大,使日本侵略者大为惊恐。1941年11月11日,华北日军纠集5000余人,在飞机、火炮的支援下,企图一举摧毁黄崖洞兵工厂。至11月18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凭借顽强的意志和巧妙的战术,与4倍之敌激战8昼夜,毙伤敌人2000余人,敌我伤亡比达到了6∶1。日军被迫退出黎城,其原定一个月的“扫荡”计划被粉碎。此战被中央军委评价为“1941年以来反扫荡的一次最成功的模范战斗”,它不仅保卫了兵工厂,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抗日信心。 <br><br><div>在一处拐弯山坡处,保卫战士中心工事旧址矗立眼前。这是一座砖石沏成的圆形暗堡。时任八路军左权副参谋长亲自设计,是兵工厂特务团第二守备区八连的防御阵地。 至今还保持着当年的模样。<br><br></div><div>在黄崖洞保卫战中,由于叛徒的出卖,日寇放弃南口阵地,从防御配置较为薄弱的桃花寨方向进攻,进入水窑山兵工厂厂区范围。八连工事守备战士在班长王振喜的指挥下,奋勇阻击来犯日军,致使全班壮烈牺牲。危机时刻八连政治干事宁德海,率领9名战士继续固守工事,最终将日军拒于兵工厂水窑口之外。 <br><br></div><div>弯腰进入地堡,窄小的通道勉强一个人通行。地堡内设有多个射击孔,而喇叭口形的射击孔内大外小,外面视线很窄。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战士们表现了英勇顽强的悲壮。 <br><br></div><div>兵工厂旧址群设立在群山怀抱中。半个小时的徒峭台阶路,我们早已气喘吁吁。遥想当年,战士们在此制造枪弹运送物资,面对艰难困苦和封锁,将要付出多么巨大的毅力和牺牲?</div> 山道旁,散建着休息室、供销部、阅览室、锅炉房、机工车间、装配车间等兵工旧址。展览馆内,“成长在硝烟里的人民军工”展览,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实物,详细记述了黄崖洞兵工厂的发展历程。展柜内,步枪、手榴弹、掷弹筒等武器,简单陈旧。但正是这些自产的武器弹药,有力地保障了前线部队的作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br><br><div>一路下山,我们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虽然战斗硝烟已散去,红色兵工已沉寂,但岁月如梭,风光如画。心中的那份怀念、那份崇敬、那份敬仰,愈加强烈、愈加浓厚———— <br><br> 2024.7.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