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净土(之三)

相荣

<p class="ql-block">讲到净土在宋代的兴盛,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宗派~~~白莲宗又称白莲教。</p><p class="ql-block">白莲宗为南宋绍兴初年所创立,创立者~茅子元,子元初名佛来,号万事休。</p><p class="ql-block">幼丧父母,早年学习天台教仪,习止观禅法,一日于正定中闻鸦声大悟,作颂曰“二十余年纸上寻,寻来寻去转沉吟,忽然听得慈鸦叫,始信从前错用心”。</p><p class="ql-block">尔后,便劝导士庶皈依三宝,受持五戒,念阿弥陀佛五声以证五戒,编《莲宗晨朝忏仪》,代法界众生礼佛忏悔,祈愿众生往生净土。然后创建白莲忏堂,自称白莲导师,以修净业。撰《圆融四土三观选佛图》,倡导新义,遂成一派,在他看来,禅净一致,弥陀即为众生本性,净土即在众生心中,只要信愿念佛,即使不断烦恼,不舍家园,不修禅定,命终后亦可往生净土。著有《弥陀节要》、《法华百心》、《偈歌四句》、《佛念五声》、《证道歌》、《风月集》等,一时宗风大盛。</p><p class="ql-block">初期的白莲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因教义浅显、修行简便而得以传播。迄南宋后期,虽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统自居的佛教僧侣视为“事魔邪党”,但已到处有人传习,甚至远播到蒙古统治下的北方。元朝统一中国后,白莲教受到朝廷承认,进入全盛时期。庐山东林寺和淀山湖白莲堂是元代白莲教的两个中心。</p><p class="ql-block">经过长期流传,元代白莲教的组织和教义都起了变化,戒律松懈,宗派林立,加之被一些不满现实者利用,因而在明清乃至民国时期都是被禁止的。</p><p class="ql-block">在元代,有天如惟则(?一1354年),是临济宗的禅僧,倡“惟心净土”,“本性弥陀”之说。著有《净土或问》1卷。</p><p class="ql-block">佛教至明清时期,禅宗最为昌盛,天台宗次之,而净土宗是附带于二宗,为实际信仰,广行于僧俗之间,呈现盛况。</p><p class="ql-block">祩宏唱导禅净同源论,智旭主张三学一源论,继之有行策、实贤、际醒、印光大师等弘扬净土。</p><p class="ql-block">祩宏(1532一1632年),杭州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精通儒学。</p><p class="ql-block">据载,邻有一老妪,日日念佛,问其所以,老妪告之曰:“先夫持佛名,临终无病而逝,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议。”为其所感,寄心净土,遂于1566年出家,1571年入杭州云栖山,始修念佛三昧,教化远近,僧俗云集,遂成一大丛林。81岁示寂。世称云栖禅师,又号莲池大师,尊为莲宗第八祖。著作有《阿弥陀佛经疏钞》4卷、《往生集》3卷、《净土疑辩》1卷、《禅关策进》2卷,《梵网经戒疏发隐》5卷、《楞严经摸象记》1卷、《锱门崇行录》1卷、《山房杂录》3卷、《行窗随笔》2卷等。后有王宇泰搜录遗书32卷,题名《云栖法汇》。莲池大师倡禅净同归说,基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说,心即是佛,佛即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认为,念佛要念到一心不乱,念极归于空,即无念之念,方为真念。同时,他还提出信、愿、行是往生净土的必要条件,强调单信无愿为空信,单愿无行为虚愿,要常行精进,念念相续无有间断。</p><p class="ql-block">智旭(1599一1655年),江苏吴县人,俗姓钟,名际明,字蕅益,号八不道人。少习儒学,以卫道为职事,曾撰辟佛论著数十篇。17岁时,因读莲池大师《自知录》及《竹窗随笔》,始悟已非,取所著《辟佛论》烧毁,23岁出家,翌年从憨山弟子雪岭剃度,改名智旭。其后历住九华、温陵、石城、新安等地游化,清顺治十二年一月(世寿57岁)示寂。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后人奉为莲宗九祖。与憨山、紫柏、莲池合称为明代四大高僧。</p><p class="ql-block">蕅益大师一生精进修行,弃名绝利,固持戒品,弘扬《律藏》。他主张佛、道、儒三教一致,倡禅、教、律三学融合而归入净土。他除了综学法相、禅、律、华严、天台、净土著教义外,还研究儒、道之学及基督教,并著有大量著作,著作范围相当广泛,今人辑为《蕅益大师全集》行世。</p><p class="ql-block">行策(公元1628一1682年),江苏宜兴人,俗姓蒋,字截流。其父全昌,精通儒佛,与憨山德清有亲交。德清示寂后3年,全昌梦其杖锡入室,于是生行策。长而父母相继逝世,年23出家,专修净业。康熙二十一年示寂,世寿55岁。著有《金刚经疏记会编》10卷,《劝发真信文》、《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宝镜三昧本义》、《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等,后人奉为莲宗十祖。</p><p class="ql-block">实贤(公元1686一1734年),江苏常熟人,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出生儒学世家,自少不吃荤,7岁礼清谅庵容选为师,15岁出家,24岁受具足戒,后谒礼绍昙(绍昙是灵峰派四世天台正宗)。</p><p class="ql-block">公元1733年腊月八日告弟子曰:“明年四月,吾其去矣。”随掩关一室,日持佛名号10万声。翌年四月十二日,告众曰:“月朔以来,再见西方三圣,其将往生乎?”即书偈曰:“身在华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必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来中事宛然。”第二日,断食敛目危坐,五更具浴更衣,十四日将近午时,忽然张目曰:“我去即来。生死事大,各自净心念佛可矣。”合掌连称佛号,遂逝。世寿49岁。著有《净土诗》108首,《西方发愿文注》、《续往生传》1卷、《涅槃忏》、《劝发菩提心文》1卷。后人奉为莲宗十一祖。</p><p class="ql-block">际醒(公元1741一1810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讷堂,号梦东。少攻举业,精通经史。22岁时,因病悟人生之无常,遂礼河北三圣庵之荣池出家,翌年于岫云寺受具足戒。先后参谒香界寺之隆一、增寿寺之慧岸、心华寺之遍空、广通寺之粹如。提倡禅净双修。嘉庆十五年,知大限时至,十二月集众念佛示寂。世寿70岁,撰有《念佛伽陀》、《彻悟法师语录》等,后世尊追为莲宗十二祖。</p><p class="ql-block">印光(公元1861一1940年),陕西合阳赵陈村人,俗姓赵。名圣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憎”。少治儒学。曾排佛,遭目失明,继而猛省,转研佛典,以至诚所感,目疾获愈。21岁时,至终南山南五台,皈依莲华洞道纯长老出家。</p><p class="ql-block">印光大师一生阅藏念佛,弘扬净土,其行事坚守“不当住持、不收徒众、不登大座”之三大原则,淡泊名利,刻苦俭朴,恒示众人以老实修持之道。民国二十九年,示寂于灵岩山寺,世寿79岁。荼毗后,得五色舍利花及舍利珠无数。后人编辑《印光大师文钞》及《印光大师全集》行世。</p><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佛教衰微,念佛法门被人们所淡忘,是印光大师使净土宗得以重兴。是故,后人尊追印光大师为莲宗十三祖。</p><p class="ql-block">关于净土经典,有“净土三经”、“净土五经”、及“净土三经一论”之说。</p><p class="ql-block">”净土三经”是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佛经》,刘宋畺良耶舍译的《观无量寿经》,曹魏康僧铠译的《无量寿经》。“净土五经”是在此三部经典外,再加上唐天竺沙门般刺密帝译的《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及唐罽宾国沙门般若译的《大方广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净土三经一论”是指《阿弥陀佛经》等三经,加上“一论”,系古印度世亲菩萨著,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往生论》。“净土三经一论”是中国净土宗所依据的主要经典。</p>